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为了充分彰显土地整治工作的综合效益,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法]选取元氏县苏阳乡为研究区,从农用地分等角度,重新确定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权重以更新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结果,并对筛选出的影响因素指标与耕地质量等别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揭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土地整治项目可以显著提高耕地质量,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从整治前的国家自然等12等、利用等13等提升至整治后的国家自然等8等、利用等12等。土地整治项目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等方式正向影响耕地质量,对研究区耕地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土壤pH、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和灌溉保证率。[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实施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王莉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340-5341,5373
基于统计资料,应用SPSS对影响研究区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通过建立一元线性模型和G(M 1,1)模型,对2015年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粮食单产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耕地、加大对耕地的投入等措施,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以山东省沂源县为研究区,选取影响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关键要素,从不同角度对2020年研究区单因素可承载人口进行预测,采用加权线性和法估算基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适度人口规模。鉴于粮食安全视角下的耕地保有量预测仍是主流,本文结合相关粮食安全标准及研究区粮食实际消费状况,确定研究区目标年耕地保有量。结果表明: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应低于31005.27 hm~2;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以粮食安全为前提进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耕地规模化利用、先进耕作技术引进是提升耕地综合承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黑龙江省宝泉岭垦区为研究区,基于粮食安全角度,以耕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以及持续状况为要素层,筛选具有代表性的21个指标,构建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主、客观赋权,运用多因素综合数学模型,定量测算黑龙江省宝泉岭垦区1999-2008年耕地集约利用状况,并进一步探讨耕地集约利用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结果表明:1999-2008年,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各不相同,不同指标和要素对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耕地利用效益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最大。耕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以及持续状况间的协调性也是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同时粮食安全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很强的相关度,表现为粮食总产量随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升高而增加,随耕地利用集约度的降低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鲁西北平原区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基地,以济南市范围内鲁西北平原区为研究区,以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为基础,运用面积加权平均法、空间分析法、产能核算模型,定量刻画研究区内耕地质量等别空间格局,并核算耕地产能。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区域耕地数量减少,质量有所提升,新增耕地面积低于减少耕地面积,新增耕地等别高于减少耕地等别;从空间格局来看,研究区中部和西南部耕地质量较好,东部和北部耕地质量较差,通过质量建设,耕地质量等别较高的区域往西扩展;耕地单产越高,耕地利用等别、可实现利用强度越大,可实现利用潜力越小,中等地的可挖掘利用潜力较大。依据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以及耕地产能,提出耕地利用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经济发达的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为研究区域,从利用状态、肥力质量、环境质量和产出效益4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建区域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GIS技术和物元模型,开展1∶50 000比例尺区域耕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分析区域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超过50%的耕地处于健康水平,超过30%的耕地处于不健康水平,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空间差异明显.其中健康的耕地利用系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南部,而研究区北部大部分耕地利用系统的健康状况处于临界状态和不健康水平;祥平街道、大同街道和凤南农场耕地利用系统的健康状况较好,而西柯镇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较差;旱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优于水田和水浇地;距离居民点和交通道路较近区域的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较好.研究区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除受有机质、土壤养分和坡度等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受区域经济发展、种植模式和结构以及经济区位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不同假设条件和目标定位,运用实证研究和计量预测分析的方法,构建研究区农地适度经营规模测度数学模型,分阶段对研究区农户耕地流转趋势、流转量、流转率和实现预测流转率需转移的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计量预测,通过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的比较,找出假设条件对本地耕地流转产生的影响程度,揭示出研究区耕地流转缓慢的根本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之策,最大限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潜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结果表明,在阶段2和阶段3,农户耕地可实现较为稳定而高比率的流转;而在阶段1,农户耕地只能在低比率的情况下缓慢流转,耕地流转无论从规模还是利用效率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可流转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实现农户耕地适度规模经营,需要转移就业的农业劳动力数量巨大、形势紧迫、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8.
以湖南省平江县为研究区,利用2008、2010和2012年3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新增耕地相关资料、土地利用资料等,提取新增耕地利用状况信息,并建立了评价模型,对研究区2007年新增耕地近5年来的耕地利用情况进行了监测和评价,以期获得研究区2007年度新增耕地的利用状况和利用水平等信息。  相似文献   

9.
在保护耕地数量及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地调整产业发展模式,使耕地资源得到最佳的组合利用,有效地促进产业发展。结合2013年更新调查资料,在2010年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数据基础上,进行前锋区2013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选取人均耕地面积、高等耕地占比、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产值比重、产量集中指数等作为研究区农业产业布局优化的影响指标,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功能,对影响指标进行叠加、计算,得出研究区农业产业优化布局方案,从而建立一套农业产业布局分区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0.
杨梅焕  杨永崇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5009-15011
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以2005年为规划基期,运用基于粮食安全法、供需平衡法和趋势外推法等3种方法对研究区2010、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进行预测,并构建了固定权数组合模型对3种预测结果进行科学综合,最终预测出米脂县2010、2020年耕地需求量分别为40 967、36 556 hm2,为土地利用规划中耕地保有量的确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CA-Markov模型的锡林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对经济平衡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对Landsat 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4期遥感数据进行目视解译,采用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方法、重心迁移模型和CA-Markov模型,分析研究区16 a间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并对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草地、林地和耕地呈波动变化,水域面积缓慢增加,建设用地不断扩张,未利用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重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移动,耕地先向南后向北移动,建设用地主要向西北方向扩张,未利用土地重心持续向北移动。2)研究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5.70%,变化速率较快;锡林浩特市和各苏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中游>下游>上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为建设用地>水域>林地>耕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即建设用地变化最快。3)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为草地和未利用地的相互转换、耕地和草地的互相转换以及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4)2030年预测结果表明,耕地面积继续增加,速率有所下降,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林地延续之前变化趋势,稳中有升;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继续减少,且未利用地重心持续向北移动;建设用地扩张明显,重心向锡林浩特市中心移动,速度减缓;水域有少量增加。CA-Markov模型与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相结合,实现了对未来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迁移方向的预测,可以为研究区提高草地退化防治效果、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城乡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与耕地保护要求的平衡,对山东省耕地压力指数展开动态分析及预测。本文基于耕地压力指数模型,综合考虑了各地级市人均GDP、城镇化率等经济指标,对耕地压力指数变化类型进行区域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权衡分区。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方面,山东省的粮食状况较为安全,山东省耕地压力指数在平原区较低,耕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山地丘陵区耕地压力指数较高;耕地保护转嫁区压力指数较高,且呈增长趋势;耕地保护管控区耕地保护压力较大,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理想,耕保经济兼顾区耕地压力指数下降幅度较快。提出大力开展耕地整理,保持动态平衡;协调耕地自然禀赋与利用水平,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平衡区域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建立粮食生产能力指标交易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掌握与分析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完善耕地保护新格局,基于加权平均法、集中度指数、分形维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以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试点县——南昌县为研究区,引入国家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为空间变量,以耕地图斑为空间单元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县级和乡镇级尺度上探讨耕地质量的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南昌县耕地质量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耕地质量等指数Moran's I值表现为自然等指数经济等指数利用等指数。不同空间尺度下,耕地质量指数具有不同的空间关联度,自然等指数受空间尺度的影响最大,经济等指数其次,利用等指数最小。正相关HH型和LL型耕地以组团形式聚集分布,负相关HL型和LH型耕地则多以零星状分布。综合考虑南昌县耕地质量空间自相关类型,将耕地划分为常规监测区、综合监测区和重点监测区3个监测分区。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耕地质量监测、主导限制型谱序、耕地保护与管理分区和空间优化布局等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县域尺度对中国粮食主产区157个产粮大县(含县级市、市辖区、自治县、旗、自治旗)2000—2015年的耕地压力空间属性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GM(1,1)模型对其2016—2030年的耕地压力进行拟合、预测。结果显示,157个产粮大县的耕地负荷较重,但随着粮食单产水平的不断提升,157个产粮大县的总体耕地压力指数由2000年的0.88下降到了2015年的0.66。截至2015年,研究对象中共99个产粮大县处于安全压力区,20个产粮大县处于潜在压力区,31个产粮大县处于轻度压力区,而江苏省邳州市,四川省安岳县、简阳市、宣汉县、岳池县、南部县、资中县7个产粮大县处于中度压力区,存在潜在耕地压力风险。157个产粮大县的耕地压力空间分异显著,马太效应增强,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态势。研究期内,总体耕地压力承载系数持续减小,耕地压力敏感系数波动显著,呈“W”形波动态势。在不考虑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预测到2030年157个产粮大县的耕地压力将进一步缓解。建立耕地压力变动影响因素模型,实证分析了耕地质量、化肥投入、种植结构、城镇化水平、农民收入等因素对耕地压力变动的显著影响,认为改良种植结构、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单产仍是缓解耕地压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以河北省滨海平原区未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结合MAPGIS软件,运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标准和科学类比方法进行研究。确定评定补充耕地等别的指标区,建立未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在进行耕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标准和农用地分等成果确定补充耕地等别评定各因素分值,计算补充耕地等别,制定滨海平原区占补折算系数表。  相似文献   

16.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影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推进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高水平耕地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东北黑土区2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偏微分分解法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东北黑土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持续提高,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则呈现“W”型变化波动上升,区域间差异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对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直接影响,呈现出“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同时对邻地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呈现“U”型的非线性关系;三江平原区和长白山-辽东丘陵区与东北黑土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方向一致。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基础、缩小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差距、合理规避数字普惠金融虹吸效应等政策建议,以促进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与黑土地有效保护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7.
耕地需求预测方法研究——以广西资源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晶  李江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204-1206
结合广西省资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践,采用粮食需求法、部门预测法和灰色预测法等几种方法进行耕地需求预测的方法研究。预测的结果不仅保证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同时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需要,该研究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庆阳市和平凉市15个县(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耕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根据因子分析综合得分结果,对各县(区)的耕地集约利用度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庆阳市和平凉市各县(区)耕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差异较大,其中:西峰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得分为0.914 09,而华池县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低,得分-0.615 11.根据各县(区)4个公因子的得分结果,探讨了影响各县(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短板因素和提高各县(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基于"3S"的云南省石屏县土地利用动态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土地利用电子数据和SPOT-5卫星遥感数据,在3S技术的综合应用基础上对石屏县1992、2005年两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①1992年至2005年,研究区园地变化速度较快,动态度达到了20.23%。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18865.48 hm2,耕地、林地面积分别增加了7143.22和6057.07 hm2。但由于未利用土地、耕地、林地在研究初期面总量较大,动态度较小。②在研究时段内,该区土地利用动态转化过程中以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三者之间的转化、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转化为园地,耕地、林地转化为居民用地及工矿等11种转化为主。③该区土地利用综合指数1992年为193.19,2005年为204.49,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但与全国土地利用综合指数220相比有一定的差距。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方政府政策导向以及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等是影响研究区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陈笑筑  张蕾  陈笑媛  陈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794-5796
依据毕节地区经济、人口和耕地数据,采用回归预测和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综合分析影响耕地保有数量的因素,建立耕地保有量需求预测模型,并将通过评价与解释确定的最优模型作为毕节地区耕地保有量预测方案。结果表明,基于统计预测的耕地保有量预测方法综合了耕地利用情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有较强的应用背景和社会需求,可为政府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