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各区域农业经济综合评价提供参考,以便促进甘肃省区域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笔者根据2012年《甘肃发展年鉴》的统计资料[1],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类,并对各市州在甘肃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经济依然是甘肃省国民经济的支柱,由于各区域不同的自然和经济因素,甘肃省县域农业经济整体显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河西地区处于优等水平(1类区),中部和陇东地区处于中等水平(2类区),南部山区处于差等水平(3类区)。灰色关联分析与聚类分析法的结合,能够为农业经济评价提供一种科学、客观的理论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甘肃省经济发展状况,本研究以甘肃省86个县域及嘉峪关市共87个地域为研究单元,选取人均GDP、第二三产业比重等12项相关指标建立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和ESDA法对1995—2015年甘肃省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时间和空间2个方面的评测。结果表明:1995—2015年,甘肃省经济明显增长,但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两极差异明显,排名靠前及靠后的县域在20年间变化不明显,省会兰州及河西地区发展水平较高,陇中和陇南地区县域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格局;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低值聚类的显著性更强;热点分析显示,甘肃省县域经济呈现明显的单核型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周边城市带动作用很小,地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研究县域经济差异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本文以甘肃省86个县域及嘉峪关市共87个地域为研究单元,选取人均GDP 、第二、三产业比重等12项相关指标建立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和ESDA法对近20年来甘肃省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评测。结果表明:从1995—2015年20年期间,甘肃省经济明显增长,但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两极差异明显,排名靠前及靠后的县域在20年间变化不明显,省会兰州及河西地区发展水平较高,陇中和陇南地区县域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格局;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低值聚类的显著性更强;热点分析显示,甘肃省县域经济呈现明显的单核型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周边城市带动作用很小,地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4.
在新世纪,生态经济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成为中国各省、市、区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用绿色意识重新审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转变资源依赖型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吉林省提出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全新发展模式,以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为中心进行生态省建设,走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经济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河南省生态环境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的生态经济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完成了以市为单元的生态经济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可以分为优和良两个级别,分别占河南省总面积的27.22%和72.78%;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分为经济较好区、经济中等区、经济较差区3个级别,分别占河南省总面积的4.51%、61.67%、33.82%;根据河南省市域尺度上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状况,将全省划分为5个生态经济区。调整产业结构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河南省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小麦产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肃省生态环境复杂,小麦生产以旱作为主,生产水平较低,供求平衡压力较大,但同时也是中国小麦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通过深入分析甘肃省小麦产业发展特点和面临问题,预测未来小麦产量提升幅度,针对性提出促进甘肃省小麦产业稳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甘肃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甘肃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形成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比较优势,调整出口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科技支撑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区域人口构成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漳州市人口普查与抽查资料,通过定量分析,阐述了区域人口的文化构成、年龄结构和城乡分布,以及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以此为依据,提出漳州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建议与措施,即提高人口素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快人口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及早应对老龄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1995-2009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重点探究了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演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各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中部崛起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1.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总体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相符。2.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演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情况分为:江西和安徽产业结构偏离为负,竞争力偏离份额为负;山西和河南产业结构偏离为正,竞争力偏离份额为负;湖北和湖南产业结构偏离为负,竞争力偏离份额为正等3种类型。3.产业结构变迁对各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甘肃省近十年来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运用综合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以及因子分析法,分析影响其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的各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虽在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较低,增长速度缓慢,时间特征不明显;(2)受到降雨、地形等因素的限制,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空间特征较为显著,尤其是以黄河为界,河东和河西的差异比较明显。以2008年为例,集约度最高的是嘉峪关市达到了0.12,而最低的甘南州只有0.05,相差一倍多;(3)通过因子分析法,确定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主要有社会经济因素、耕作条件及自然因素三类。通过研究发现,甘肃省的耕地集约利用主要受到人口、科学技术水平、政策制度、经济发展、自然灾害的限制。相关部门应该从上述五方面着手提高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战略基础上,对经济区县域生产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水平等基本特征进行综合评价,据此划分区域并进行各区产业功能定位,以期为促进产业整合与升级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提供科学依据。运用多元统计的主成分分析,对研究区65个区(县)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运用区域分工指数和区位商衡量各县之间的产业集聚趋势,采用层次聚类法和GIS空间分析将经济区划分为5个区域;最后提出促进经济区地区分工及一体化,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定量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反映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利用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和资料分析法,分析和评价了湖南省常德市“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有显著的影响,第一、二产业内部结构层次低,第三产业比重低,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2)产业结构变化的RCⅢSNE值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与GDP呈正相关性,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与影响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各县(区、市)RⅢSNE值呈波动性变化,幅度不大,保持在2.5~3.5,但空间差异明显;(3)三次产业结构对RCⅢSNE值的影响差异明显,第二产业远大于第一、三产业,第一产业中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的结构形势,不利于RⅢSNE值的降低;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对RⅢSNE值的负态影响最强.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林业大省,林业产业是支柱产业,林业产业集群对于提升林业产业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振兴龙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阐述了产业集群及林业产业集群的内涵,对黑龙江省林业产业集群程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目前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已初步形成集群态势。分析黑龙江省林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当地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建立产业集群服务平台,实施品牌战略、龙头企业带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人力资源培养及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马铃薯产业集群发展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福  岳云 《作物杂志》2011,27(4):11-15
马铃薯是甘肃省第三大粮食作物,马铃薯产业集群发展是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趋势。从主要影响因素、政府扶持、企业支撑、发展战略、发展结构、科研、优势品牌战略、市场销售体系等方面阐述了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甘肃省马铃薯产业集群发展必须加大种薯产业、淀粉和全粉产业、鲜食薯产业、餐桌食品产业等方面的开发,并指出今后甘肃省马铃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培育良好的产业集群文化、加强区域产业的规划和协调、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加强对集群内现有品牌的维护、强化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建立区域品牌创新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农产品加工业对小城镇建设促进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倪葭  张雨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9):433-438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区域差距扩大、经济结构粗放、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等问题,导致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缓慢、缺乏竞争力、农民未能分享城镇化成果等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小城镇发展的现实经济需求,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和产业特点,结合区域经济理论--增长极理论,提出应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来促进中国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即便是贫穷落后、人少地多的滇西北高寒山区,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根本上仍需要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保障。笔者以滇西北高寒山区的典型县份--宁蒗彝族自治县为例,定量分析该县1996-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特点,拟合得出耕地、园地以及建设用地等各类土地面积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两者间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宁蒗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人口、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和地方政策三大因素的驱动。这将有助于正确处理滇西北高寒山区土地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uses the lens of institutional theory to explain the launch and evolution of Austin, Texas's technology‐based economy. The case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contingency, and the evolution of key loc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in explaining how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jectories can change and evolve. The case history provides insights into how economic development networks form and operate to “set off” processes of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and agglomeration and how they can promote successful adaptation to change i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Austin story further suggests a “stage” process of regional technology‐based evolution wher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s linked to a substantial local research base is seen as a necessary precursor to increasing endogenous innovation and start‐up activity. Successfully navigating these stages is bolstered by the formation of institutions and networks that are durable, strategic, and adaptive, and which, at the right time, recognize and support entrepreneurial firm development to help sustain technology‐based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