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不同林龄秃杉人工林凋落物储量及其持水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广西南丹山口林场不同林龄(8、14和28年生)秃杉(Taiwania flousiana)人工林凋落物的储量及其最大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等水分特征参数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秃杉人工林凋落物储量为1.31—7.39t·hm^-2,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大。各林分凋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大小依次为28年生(22.35t·hm^-2)〉14年生(11.83t·hm^-2)〉8年生(3.54t·hm^-2)。8、14和28年生秃杉人工林凋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分别为270.2%、292.8%和302.4%。3个林分凋落物的吸水速率均随浸泡时间的增长按方程WA=a+b·t^-1下降。  相似文献   

2.
何琴飞      郑威      彭玉华      谭长强      何峰      申文辉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4):48-54
基于野外调查与室内浸水试验,研究贝江河林场不同林龄组的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储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储量为1.41~7.77 t·hm-2,大小顺序为成熟林>近熟林>幼龄林>中林龄,且未分解层大于半分解层;最大持水量为2.88~12.01 t·hm-2,大小顺序与总储量一致;最大持水率为171.0%~266.8%,大小顺序为幼龄林>中林龄>近熟林>成熟林。不同林龄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的持水动态变化规律一致,即持水量和持水率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0.25 h前增加较快,最后达到最大值;吸水速率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0.5 h前吸水速率很高,之后渐渐趋于饱和;且持水量和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均呈对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总体上,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林龄的增加有利于凋落物的积累和持水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采用枯落物林地调查和浸泡实验法,研究黄山地区不同林龄无患子人工林枯落物层的水文效应,建立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吸水速率和浸水时间之间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同一人工林内3个龄级无患子林分枯落物持水特性差异显著,龄级与持水特性间呈多项式回归,第Ⅰ龄级林分枯落物的持水性能最佳,其自然持水量、自然持水率、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最大净持水量均最大;不同龄级林分枯落物的吸水量与浸水时间呈现对数函数关系,相关系数 R2为0.9124~0.9194,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表现为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 R2为0.9860~0.9875;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其吸水速率越来越低,浸水1 h 时吸水速率最大,达195.25 g/h,浸水2 h 后吸水速率降为109.81 g/h,浸水20 h 后吸水速率降为零。  相似文献   

4.
3种人工林凋落物的持水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浸水法对2个常绿阔叶混交林和1个杉木林凋落物的贮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公顷常绿阔叶混交林1、常绿阔叶混交林2和杉木林的凋落物干质量分别为2 220、898和1 255 kg.3种林分中常绿阔叶混交林1的凋落物最大持水量较大,达6.8×103 kg·hm-2杉木林居中,为4. 1×103kg·hm-2,常绿阔叶混交林2较小,为3.3×103kg·hm-2.在浸泡不同时间后,林分的凋落物持水率均呈现常绿阔叶混交林2>杉木林>常绿阔叶混交林1.常绿阔叶混交林1、常绿阔叶混交林2和杉木林的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分别为403%、462%和423%.常绿阔叶混交林2的凋落物吸水速率居首位,常绿阔叶混交林l中等,杉木林最小.凋落物持水量和凋落物持水率随着浸泡时间的增长按照对数关系增加,吸水速率则随着浸泡时间的增长按照乘幂关系下降.  相似文献   

5.
南亚热带3种人工松林的凋落物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南亚热带3种人工松林凋落物持水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松林的凋落物储量最大,达12.02 t·hm-2,加勒比松林1次之,为10.92 t·hm-2,加勒比松林2最小,只有2.34 t·hm-2;湿地松林、加勒比松林1和加勒比松林2的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分别为39.763、29.827 t·hm-2和3.323 t·hm-2;最大持水率分别为326.18、272.88和128.9.凋落物持水量和凋落物持水率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按照对数方程增加.吸水速率呈现出湿地松林>加勒比松林1>加勒比松林2,而且各林分的凋落物吸水速率随浸泡时间的增长按幂函数方程下降.最大拦蓄量湿地松林居首位,为29.31 t·hm-2、加勒比松林1次之,为22.64 t·hm-2,加勒比松林2最小,仅为4.35 t·hm-2.  相似文献   

6.
运用野外实地测量和室内浸提法对4种套种雷公藤人工林凋落物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林分的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大小为杉木林(11.66 t/hm2)马尾松林(6.81 t/hm2)厚朴林(5.90 t/hm2)纯林(4.28 t/hm2);在不同浸泡时间段,林分的凋落物持水率大小为厚朴林纯林马尾松林杉木林;凋落物最大持水率为厚朴林(205.12%)纯林(163.33%)马尾松林(139.33%)杉木林(120.96%);4种不同种植模式雷公藤林分的凋落物吸水速率大小为厚朴林纯林马尾松杉木,浸泡0.5 h后的吸水速率分别为2 630.05、2 407.32、2 035.09和1 592.14 g/kg/h。凋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凋落物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呈现极显著的(P0.01)对数递增函数关系,凋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现出极显著的(P0.01)递减幂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7.
北京西山不同林分枯落物层持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该文对北京西山4种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层的储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元宝枫枯落物储量最大(14.07t/hm2),其次为栓皮栎(11.80t/hm2)、油松(10.66t/hm2),侧柏储量最小(6.90t/hm2)。②枯落物持水量的排序为元宝枫>栓皮栎>油松>侧柏;各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元宝枫3.77mm、栓皮栎3.03mm、油松2.20mm、侧柏1.27mm。③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在184.74%~267.57%之间,排序为元宝枫>栓皮栎>油松>侧柏,其中元宝枫的持水能力最强而侧柏的持水能力最弱。④4种林分不同层次枯落物持水量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按照对数方程W=alnt+b增加。⑤各林分不同层次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之间的关系式为S=a+bt-1;在0~2h内吸水速率较快,在8h左右吸水速率明显减缓。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宁夏六盘山不同森林类型的凋落动态与林下枯落物层的厚度、贮量及其持水特性的研究,揭示了该区不同森林类型林下枯落物层在不同时期的水文生态功能。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在生长季末期的凋落都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规律,凋落比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致,凋落从8月下旬开始,红桦与椴树混交林的凋落在10月中旬结束,华北落叶松纯林和白桦与糙皮桦混交林的凋落在10月下旬结束,而辽东栎纯林的凋落会持续到次年;林下枯落物层的厚度在2.0 cm~6.0 cm之间,贮量在10.72 t/hm2~28.73 t/hm2之间;除华北落叶松林林地枯落物在浸泡6h时达到最大持水量外,其余3种落叶阔叶林林地的枯落物各层次均在浸泡3h时就达到最大持水量;枯落物未分解层的最大持水率在2.81~4.47之间,半分解层的最大持水率在3.80~4.32之间。经分析拟合,得到枯落物未分解层与半分解层持水量、持水速率与浸泡时间之间的关系分别为Q=ktn和S=ktn。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持水性特征,采用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浸水法对3种主要人工林下苔藓和凋落物层(未分解层、半分解和分解层)的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苔藓层蓄积量以混交林最高(0.52 t· hm-2),柳杉林最低(0.10 t· hm-2);凋落物层均以楠木林最高,柳杉林最低。②柳杉和水杉林间、楠木和混交林间苔藓层最大持水性差异均不明显;柳杉和水杉林凋落物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最大持水率大于未分解层,而楠木和混交林则是未分解层大于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③各林分苔藓层吸水速率到2h后均趋于平缓,凋落物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与未分解层均在6 h后趋于平缓,苔藓和凋落物层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符合V=kt b 关系,经检验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浸水法对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ata)天然林3种群落类型(G1:格氏栲-马尾松群落;G2:格氏栲-木荷群落;G3:格氏栲-米槠群落)林下凋落物的持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G2群落凋落物的现存量最大,G3群落凋落物的现存量最小,且各群落全分解层的凋落物现存量高于半分解层和未分解层;自然持水量、最大持水量、自然持水率的最大值均存在于G1群落,最大持水率的最大值出现在G3群落,总体上G1群落持水能力较强;3种群落类型凋落物的持水量随浸泡时间延长而增加,0~2 h增速最大,而后增速变缓,凋落物的持水量逐渐趋于饱和;持水速率随时间延长而减小,0.5 h内急速下降后降速趋缓;将凋落物各分解层持水量、持水速率与浸水时间进行拟合,除G2、G3群落全分解层外均具有明显相关性。研究结果旨在为格氏栲群落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天宝岩天然长苞铁杉林枯落物的蓄积量与水文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长苞铁杉林枯落物蓄积量并不大,仅为21.38t/hm2;枯落物持水过程中增加幅度随着时间延长而减小,前1h内,枯落物吸水量增加幅度较大,但随时间延长吸水量增加幅度呈减小趋势,到12h后基本达到动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模型为:Y=0.457ln(t)+0.895(r=0.6153**)。枯落物吸水速率也是随着时间延长而减小,在前15min内,枯落物吸水速率下降速度呈直线趋势,在1h后,随着时间延长,枯落物吸水速率逐渐变小,到24h时,趋近于零,二者之间的关系模型为:V=29.957t-2.0443(r=0.935**)。  相似文献   

12.
天宝岩不同类型长苞铁杉林枯落物持水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长苞铁杉林枯落物的持水特性以及水文变化过程,进一步揭示长苞铁杉林幼苗天然更新困难的内在机制,以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类型长苞铁杉林为对象,对其枯落物层持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种类型长苞铁杉林枯落物层平均厚度在19~34 mm,枯落物蓄积量为10.22~24.98 t·hm~(-2),枯落物蓄积量以长苞铁杉和猴头杜鹃为建群种的类型Ⅰ最大;(2)枯落物最大持水率为149.94%~223.47%,最大持水量为11.91~34.42 t·hm~(-2),最大拦蓄量为15.32~48.84 t·hm~(-2),有效拦蓄量为8.38~18.43 t·hm~(-2);(3)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以及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枯落物浸泡6 h后,其持水量基本达到最大值,吸水速率明显减缓;(4)枯落物的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明显的对数关系(R20.96),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R20.99).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桂西北石漠化地区退耕还林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对桂西北5种退耕林分枯落物蓄积量与持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5种林分林下枯落物总蓄积量大小依次为尾叶桉(11.59 t/hm~2)、任豆(7.99 t/hm~2)、核桃(7.71 t/hm~2)、板栗(7.14 t/hm~2)、香椿(3.70 t/hm~2);5种不同林分各分解层枯落物持水能力表现基本一致,从大到小均为香椿、板栗、任豆、尾叶桉、核桃,半分解层枯落物持水量大于未分解层;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持水量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半分解层在浸泡2 h有较快上升,未分解层在浸泡4 h明显上升,之后进入平稳阶段;不同林分枯落物吸水速率随着时间增加而减小,枯落物半分解层与未分解层吸水速率在浸泡2 h内最快,2~8 h逐渐变小,8 h之后明显减缓;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的有效拦蓄量大小为尾叶桉(36.89 t/hm~2)、板栗(26.65 t/hm~2)、任豆(23.19 t/hm~2)、香椿(16.64 t/hm~2)、核桃(15.36 t/hm~2)。[结论]尾叶桉具有较大蓄积量和有效拦蓄量,今后在以涵养水源与水土保持为目标的森林经营中,可适当增加该树种的种植。  相似文献   

14.
对广西猫儿山高山矮林、铁杉林、水青冈林、阔叶林和毛竹林5种典型林型地表凋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凋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差异明显。5种林型地表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依次为:铁杉林(48.2t/hm2)〉阔叶林(32.8t/hm2)〉高山矮林(30.5t/hm2)〉水青冈林(25.7t/hm2)〉毛竹林(13.8t/hm2);土壤最大持水力依次为:铁杉林(1424.7t/hm2)〉阔叶林(1184.7t/hm2)〉高山矮林(1105.3t/hm2)〉水青冈林(1090.0t/hm2)〉毛竹林(1086.7t/hm2)。铁杉林具有最好的水源涵养功能,而毛竹林水源涵养能力最差。猫儿山林区最大持水量能够满足漓江0.7m以上水位,但毛竹林面积的扩张是林区水文生态保护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信丰森林健康示范区主要森林枯落物持水与蒸发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西省信丰县森林健康项目示范区常绿阔叶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湿地松(Pinus. elliotii)林、马尾松(P. massoniana)林、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火炬松(P .taeda)林、灌木林7种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储量、持水量、持水率与蒸发速率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杉木林凋落物储量最大,为9.79 t/hm2;其次是常绿阔叶林(8.72 t/hm2)、火炬松林(8.24 t/hm2)、湿地松林(7.77 t/hm2)、灌木林(7.54 t/hm2)、毛竹林(4.66 t/hm2);马尾松林最小,只有3.80 t/hm2.最大持水量依次是杉木林(18.31 t/hm2)、灌木林(15.23 t/hm2)、常绿阔叶林(15.01 t/hm2)、火炬松林(12.50 t/hm2)、湿地松(10.24 t/hm2)、毛竹林(9.02 t/hm2)、马尾松林(6.54 t/hm2),其最大持水率分别是187.06%、201.92%、172.22%、151.66%、131.68%、193.41%和172.15%;凋落物蒸发速率呈现湿地松林>毛竹林>火炬松林>马尾松林>灌木林>杉木林>常绿阔叶林的特点;(2)凋落物持水率随浸水时间增加而增加,随蒸发时间增加而减少,二者分别可用方程Rs= t/(a+bt)与Re=a-t/(b+ct)进行较好的拟合;(3)从各项水文特征指标来比较,阔叶林、杉木林水文生态效应最好,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最差.  相似文献   

16.
燕山山地典型森林枯落物持水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持水特性的差异。【方法】以燕山山地典型天然次生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在林下设置标准地,测定枯落物厚度和蓄积量,通过室内浸泡法测定持水特性。【结果】枯落物有效拦蓄量、最大拦蓄量和蓄积量的顺序一致: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典型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自然含水量和饱和持水率:典型天然次生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结论】森林枯落物层发挥水文功能由持水能力与蓄积量共同决定,在森林经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包括树种组成和搭配、林分密度等诸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的蓄水功能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采用野外实地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5种不同林分林型下凋落物的水文效应进行的研究表明:凋落物的存储量动态变化幅度为4.1549-10.1863t/hm^2,其排列顺序为:樟子松林>落叶松林>蒙古栎林>水曲柳林>白桦林;凋落物持水率动态变化幅度为311.49%-682.60%,排列顺序为:水曲柳林>蒙古栎林>白桦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同一林型不同郁闭度条件下,凋落物的数量及持水量随着郁闭度的增加相应增大,但持水率降低;阔叶林的持水量及持水率以半分解层为最大,而针叶林以全分解层持水功能为最强。  相似文献   

18.
用浸水法对2个品种(四川桤木和台湾桤木)桤木人工林枯落物贮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桤木林下枯落物贮量(7.86t/hm^2)大于台湾桤木(7.35t/hm^2);②四川桤木比台湾桤木不论在总持水量还是在各层持水量上都要大;③枯落物持水率在不同浸泡时间段内为四川桤木半分解层〉台湾桤木半分解层〉台湾桤木未分解层〉四川桤木未分解层;④2个桤木品种的2个分解层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之间符合W=at-b;⑤四川桤木林下枯落物持水能力好于台湾桤木。  相似文献   

19.
邓力  李元强  吴庆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715-11717,11804
[目的]研究10年生珍贵树种人工林凋落物归还动态及其持水能力。[方法]对广西观光木、香梓楠、灰木莲红椎混交林、西南桦、火力楠及黑木相思6种10年生珍贵树种人工林凋落物归还动态进行了为期1 a的定位研究,并分析了凋落物的持水特性。[结果]6种人工林凋落物归还均主要是叶子,观光木和黑木相思林归还动态呈双峰型季节变化;西南桦和香梓楠林为单峰型;灰木莲红椎混交林林为3峰型;火力楠则呈不规则型。其中最大峰值都出现在7月,1月份均出现最小值。6种林分凋落物持水率在30 min内迅速增大,0~8 h,林分凋落物持水率有较明显的增长趋势,之后逐渐趋于饱和。[结论]观光木林、香梓楠林、灰木莲红椎混交林、西南桦林、火力楠及黑木相思林凋落物年归还量分别为7.17、7.78、10.42、6.04、7.59、6.78 t/(hm2.a)。6种不同人工林凋落物吸水速率为观光木>香梓楠>灰木莲红椎混交林>西南桦>火力楠>黑木相思。观光木、香梓楠、灰木莲红椎混交林、西南桦、火力楠及黑木相思林地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分别为470.10%、433.95%、405.86%、332.89%、304.50%及222.88%;最大持水量分别为2.53、1.92、2.21、0.77、1.23、0.46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