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密植丰产桑园的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密植桑园是以合理密植为前提,规范栽植为基础,肥培管理为中心,桑叶丰产为目标的低干型快速丰产桑园。高产密植桑园是蚕桑生产上的主要栽培形式,其对蚕农快速地产生养蚕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高产密植桑园的栽培管理技术主要有:选栽优良桑品种,科学规范地合理密植,适时养成低干树形,加强桑园的常规管理,做好桑树病虫害的防治等。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的蚕茧产量、产丝量和丝绸出口量都占世界首位,1978年桑蚕茧收购量比1949年增长近四倍半,今年又是一个大丰收年.三十年来,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蚕业科学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围绕着提高亩桑产茧量、提高单张蚕种产茧量、提高蚕茧质最为中心,从栽桑到养蚕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一)桑树栽培实行四大改革,提高亩产叶量由于栽桑技术实行“四改”(即分散改集中,杂种改良种,稀植改密植,高干改低干),桑园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到新的水平.长江流域一般亩产桑叶1500斤左右,大面  相似文献   

3.
高产密植桑园的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产密植零园是以合理密植为前提,规范栽植为基础,肥培管理为中心,桑叶丰产为目标的低干型快速丰产桑园。高产密植桑园是蚕桑生产上的主要栽培形式,其对蚕农快速地产生养蚕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高产密植桑园的栽培管理技术主要是:选栽优良桑品种,科学规范地合理密植,适时养成低干树形,加强桑园的常规管理,做好桑树病虫害的防治等。  相似文献   

4.
桑树夏秋叶产量的高低和夏伐迟早与气象条件的优劣等因素关系密切。我们从1984年开始设点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设点和调查方法(一)设点全县选8个农户作为常年调查点。供调查桑树类型有亩栽750株的中干桑4块,苗栽1000株的低于桑2块,亩栽1500株的无干密植桑2块,共计桑园面积2.666亩;桑品种系为荷叶白;每块桑园抽  相似文献   

5.
桑园生产力是桑树栽培技术的反映。桑园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亩桑产茧量要达到150~200斤。由于我省的蚕茧产地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和江淮丘陵地区,所以丘陵山区桑园面积大,约占全省桑园总面积的80%以上,而且多数又是在土质瘠薄,水源缺乏的山坡岗地上或河堤岸上发展起来的普通桑园,栽植密度较稀,亩栽400株以下,低干或中干养成,产量较低。这类稀植桑园能不能高产?怎样才能实现亩桑产茧200  相似文献   

6.
桑叶是蚕的饲料,是生产茧丝的物质基础.桑叶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蚕茧的产量、蚕造的稳定及茧质的优劣.因此,要取得蚕茧高产优质,必须首先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目前我国主要蚕区桑树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差异较大.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地区,种植密植桑,亩产叶高达8000~10000斤,大面积平均产量在3000斤左右,是我国桑园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一个地区,主要种植广东荆桑,叶片小、叶肉薄,质量较差,收获工效低;江浙桑树品种是湖桑和火桑两大类,叶质较好,但种植形式多为大树桑,亩产叶平均1500~2000斤;我区是个新区,主要利用河滩地、山坡地种植钦洲荆桑为主,亩产可达5000~6000斤,有些高产户亩产可达8000斤以上,但大面积平均产量只有1000斤左右.根据1983年  相似文献   

7.
我省种植无干密植桑已近十年之久,根据十年产叶量调查,成林桑亩产叶均在6000斤左右,这为亩产茧400斤奠定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如果进一步提高肥培水平,则亩产叶量将大大增加。这里介绍日本进行的桑园密植试验,其栽植密度和形式与我省试种和推广的无干密植桑有一致的倾向,可供进一步探索建立高产桑园采用栽植密度和形式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徐广泽 《蚕桑通报》2004,35(3):51-52
用桑树绿枝水平压条的方法拓桑,就是按适当的株行距低密度栽植桑树,并对新栽的桑树采取低干剪定,将春发枝条在株距间与地面呈水平进行压条,培植新株,从而达到增加桑园密度、快速成园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我县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半山区县,极大部分桑园都在低山和溪滩上,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不管山地、溪滩,只要因地制宜,加强桑园管理,都能获得高产。我县有二个蚕桑高产单位:莼湖公社的同山大队和甘坪公社的柴夹岙大队。同山大队的桑园在山坡上,50亩成林桑园,集中成片,1969年春栽植,亩栽桑树545株,中干养成,品种不纯。1973年亩产茧超双百,为203斤,1978年达到280.5斤,1979年由于强台风袭击,桑园受灾,亩产茧仍达266.3斤,每亩  相似文献   

10.
徐广泽 《江苏蚕业》2004,26(3):24-25
<正> 用桑树绿枝水平压条的方法拓桑,就是按适当的株行距低密度栽植桑树,并对新栽的桑树采取低干剪定,将春发枝条在株距间与地面呈水平进行压条,培植新株,从而达到增加桑园密度、快速成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 石泉县池河镇顺风村一组,有5亩河滩地无干密植桑园(亩栽600株),1982年秋承包给吴喜明等五户农民经营,每户一亩,一定五年不变。由于承包户精心管培,桑树枝繁叶茂,产叶量倍增。1983年五户养蚕18张,产茧1237.8斤,平均亩产茧247.6斤。1984年养蚕22张,产茧1338斤,平均亩产茧267斤,亩产茧值354元,加上桑条、蚕沙等,亩桑收入达400余元。其中吴喜明承包的一亩桑园,产茧310斤,蚕桑总收入450多元。他们经营的主要特点是: ①舍得投工、投资。在桑园管理上习惯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桑园亩产蚕茧量和蚕茧质量都比较低,1982年全国平均亩桑产茧仅66.7斤,比日本低7斤。地区间产量高低相差也很大。低产桑园面积约占全国桑园的三分之一。为挖掘蚕桑生产潜力,提  相似文献   

13.
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养蚕时,一年中要进行多次收获,因此,桑叶产量水平,不仅要有年周期内单位面积上的产叶量,而且维持高产的年限要长.一般来说,矮干密植桑园10~15年,低干树形养成15~20年,中干树形养成20~30年,高干树形养成30~50年.桑园持续丰产、高产和稳产,是人们栽培桑树的要求,也是应当努力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我县民合乡五星村从1972年以来,先后发展集中成片、密植、速生、矮化的新桑园477.8亩,占桑园总面积的55.8%.几年来,由于该村重视桑园培育管理,增施肥料,促使桑树旺盛生长,一般春叶亩产在1500-1800斤以上,秋叶产量在2000斤以上.  相似文献   

15.
桑树适当密植能增加桑叶产量,已由实践证实了。但草桑(实生苗)密植好不好却存在着不同看法。以浙南地区来看,去年开展栽桑,全面推广草桑密植,株行距3×5市尺,每亩400株,比原来农民栽桑每亩80—100株增加四倍以上。我认为新蚕区栽桑(不论栽湖桑或草桑),如果是地势较高、不受水患的专用桑园,要求收获快,产  相似文献   

16.
桑树褐斑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大志  陈伟  廖安武 《四川蚕业》2005,33(1):24-24,30
桑褐斑病又称焦斑病、烂叶病,是桑树叶部的主要病害。以前凉山蚕区桑树栽植以四边桑、大行桑为主,桑褐斑病发生较少。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实施,凉山州栽了大量的成片密植桑园。通过田间调查,桑褐斑病在成片密植桑园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有逐步蔓延之势。为减轻桑褐斑病的发生危害,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嵊县城东公社岩头生产队,由于推行了桑树“室中密植”——伏条的措施,幼桑、壯桑、老桑的产叶量都获得了飞速的增長。兩年来,桑叶产量翻了五番。这个队的桑园原来是稀植的,几年来虽然桑叶产量直綫上升,但是增产幅度不大。1958年春季,他們  相似文献   

18.
我们大队是以生产粮食为主蚕桑畜牧并举的大队。专业桑园740亩,就今春止已改好矮干密植桑450亩。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1972年以来,蚕桑生产不断发展,1976年春期产茧719.13担,亩产春茧97.2斤;夏期产茧173.87担,亩产夏茧23.4斤;早秋产茧238.68担,亩产早秋茧32.2斤;中秋产茧67.88担,亩产晚秋茧9.2斤;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我省各地在发展蚕桑生产上,重视桑的基础工作。贯彻了科学的桑树栽培技术,桑园建设有了较大的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建立起一批质量较好的高产稳产桑园。今年全省亩产茧量已超过百斤,比1950年亩产茧26.37斤增长三倍。不少大队、生产队的亩桑产茧量实现200斤、300斤、400斤。但是,当前桑园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影响桑园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阻碍着蚕桑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亟待很好解决,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 我们县功公社桃园大队是我县发展蚕桑生产较早的大队之一,已有十五年历史,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获得了连续七年平均亩产茧上百斤。全队现有50.9亩桑园.其中12-14年生的桑园22.9亩,5年生的低杆密植桑园8亩,新栽坡地一年生桑园20亩.去年投入养蚕采叶的桑园30.9亩。总产桑叶80200斤。分五期养蚕77张,实用叶76978斤,共产茧4767斤,茧产值8899.34元。平均斤茧用桑量16.1斤,亩产茧153.8斤,亩产值288.30元.每斤茧生产时间为3.9小时。养蚕工日值5.66元。嫁接良桑12万株,成活率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