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典型绿洲之间农田土壤养分现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3个典型绿洲农田土壤养分现状的统计分析得出:大量元素的趋同性较大,微量元素的差别较大;“增氮、稳磷、补钾,有针对性的补施微肥”是3县农业生产施肥的宏观指导方针;绿洲之间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差异分析研究,对于宏观上指导农业施肥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3.
典型黑土区农田土壤与玉米中重金属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弄清黑土区农田土壤与玉米中重金属含量及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黑龙江省双城市公路周边土壤及主要农作物玉米进行同步调查取样,分析土壤重金属全量Cd、Cr、Pb、Cu、Zn、Ni、Hg、As含量和玉米各器官中这8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得出土壤中8种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及玉米各器官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全量的关联性。[结果]除Ni以外,调查区域土壤中其他7种重金属含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富集,其中Cd、Pb、Hg的富集程度较高,但均未超过GB15618—1995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土壤质量尚好。比较得出,土壤重金属含量高于玉米各器官的重金属含量。玉米的不同器官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表现出根〉叶〉茎〉籽粒。玉米籽粒中的8种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国家粮食标准,玉米品质良好。土壤中除Cr与Ni之间为负相关外,其余各种金属之间均为正相关,其中Cd与Hg之间,Cu与Zn之间呈现0.01水平显著正相关;Cd与Cr、Cu、Zn之间,Cr与Cu、Zn之间,Pb与Cu、Zn之间,Zn与Hg之间呈现0.05水平显著正相关。分析玉米不同器官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全量的相关性得出,土壤重金属全量与玉米各器官重金属含量均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佳,只有Cd、Cu、Zn在玉米根系与土壤中呈0.05水平显著正相关。[结论]黑土区土壤质量尚好,玉米品质良好。土壤中各种重金属的相关性好,土壤重金属含量与玉米各器官重金属含量相关性不佳。人类活动是造成重金属同源性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针对桐城市农田整治区的土壤状况,在土壤养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科学施用化肥的培肥改土方案和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庐江县农田整治区土壤培肥及农业结构调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庐江县农田整治区的土壤状况,在土壤养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科学施用化肥的培肥改土方案和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6.
农田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
农田重金属污染主要源自大气沉降、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及农用物资的广泛使用等。由于土壤中的重金属难以降解,容易蓄积且毒性较大,不仅会严重影响作物生长,还可能随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而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研究农田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整理了国内外常见的农田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阐述并分析了各项技术的方法原理以及各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中修复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农田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2001年夏季作物收割季节,采用系统调查法对国家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网的黄土、潮土、水稻土、紫色土、红壤5 个土壤类型定位试验中的对照(CK)、撂荒、NPK、NPK+OM、NPK+S 和1.5(NPK+ OM)施肥小区的土壤动物调查。采集土壤样品90个,通过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共获得土壤动物6 414只,隶属6门12纲22目,同时对采集的土壤样品理化性质进行分析。以8类主要农田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6项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农田土壤动物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在土壤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我国典型农田土壤对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黑土、灰漠土、潮土、红壤4种典型农田土壤,在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施氮磷肥(NP)、施化学氮磷钾肥(NPK)、有机肥配施化学氮磷钾肥(NPKM)5种施肥处理下,运用平衡吸附法测定DOC的吸附量.结果 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在同一平衡浓度下对DOC的吸附量有较大差异,整体表现为灰漠土、红壤>黑土>潮土.最大吸附量(Qmax)在各类土壤中表现为红壤>灰漠土>黑土>潮土.其中,各土壤类型的吸附特征在不同施肥处理下具有较大差异:灰漠土和潮土Qmax总体表现为NPKM>NPK>NP>N>CK;红壤Qmax总体表现为NPKM>N>NPK>NP>CK;黑土表现为NPKM、NPK处理大于其他处理,其中NPKM处理的Qmax比CK增加15.2%.4种土壤的吸附亲和力常数(K)在不同施肥处理下均表现为CK处理大于其他处理.4种土壤的解吸势(b)随着初始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黑土的解吸势远大于其他3类土壤.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性质能解释DOC吸附特征参数全部变异的90.61%.第一冗余因子解释了DOC吸附特征参数全部变异的82.79%,主要与粉粒含量、黏粒含量、pH等有关;第二冗余因子解释了全部变异的7.82%,主要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土壤中,黏粉粒含量较高的土壤对DOC的吸附量更大,同一土壤类型下,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对DOC的吸附量更大. 相似文献
9.
耕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耕地质量的好坏极大地影响蔬菜农产品品质与产量,影响农民种田效益,CD区现有蔬菜面积200.0hm2,是CD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土壤质量状况对蔬菜生产影响很大,以下将蔬菜产区改土壤培肥提开土壤质量而相关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升,工业污染物排放量逐步增加,农田土壤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重金属污染危害最大,影响也最为广泛。为有效控制和治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对此展开了具体的分析,阐述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探究了污染物来源,并积极探索修复方法,提出了具体的实践对策,以期为土壤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理前后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和活性有机质均发生明显变化;在已进行整理的农地中,从挖方到填方,土壤性状也有很大差别;采用不同的工程技术对农地进行整理后其土壤性状也有明显的差异.为保证整理前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笔者较系统地探讨了整理区土壤重建的技术方法和工艺流程以及培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14.
借助GIS和数学模型集成技术,通过方法改进、数据更新和因子体系完善等手段,重新评价区域耕地等别,并与旧分等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区域耕地分等改进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闽侯县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以中低质量等别耕地占优势;评定方法改进后闽侯县高、中、低质量等别耕地地理空间分布更合理,质量等别与实际土种类型的肥力和产出水平也更加吻合;耕地分等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盐渍化土壤改良技术集成信息化平台,为盐渍化土壤改良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依据。【方法】以渭南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Java2平台企业版(J2EE)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3S)集成技术、高级应用框架(AAF)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无线通讯技术,构建盐渍化土壤改良技术集成信息化平台,并对其主要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设计并构建了盐渍化土壤改良技术集成信息化平台,该平台不仅能够对盐渍化土壤的盐分分布及运移进行实时监控,而且可以针对该区域盐渍化的变化、分布和特点,筛选推荐对应的改良技术;同时,该平台具有无线应用系统——WAP移动门户的信息化服务功能,可通过无线手持设备访问应用数据和信息;此外,该平台还具有能反映不同地区盐渍化土壤时空演变的功能。【结论】构建的盐渍化土壤改良技术集成信息化平台,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适用性,提高了对盐渍化土壤改良技术集成应用的信息化、可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实现了土壤盐渍化监控和集成技术对盐渍化土壤改良的直接指导。 相似文献
16.
土壤动物在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矿化;长期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影响的同时,改变了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为查明紫色土长期施肥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及其响应关系,于2008年的5、7、9和11月分别对紫色土农田无肥对照(CK)、单施氮肥(N)、常规化肥氮磷钾(NPK)、有机肥(OM)、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混施(OMNPK)、秸秆还田(RSD)和秸秆还田与化肥氮磷钾混施(RSDNPK)等7种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采用改良的干漏斗和湿漏斗两种方法,共获得土壤动物9454只,隶属7门17纲24目.分析表明,OM和RSDNPK两种施肥方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显著高于CK、N和NPK等3种施肥方式,说明有机物料的长期投入有利于提高土壤动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方差分析表明施肥方式对土壤动物主要类群密度的影响差异性极显著(F=42.412,P=0.0001),对土壤动物群落类群影响存在不均衡性.施肥方式主要影响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种群个体数量、线虫动物门个体数量、大蚓类个体数量、甲螨亚目个体数量、密度-类群指数DG及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等六个指标,初步认为这些主要类群因素能够预测长期施肥引起的土壤肥力变化,可能对指示土壤质量的变化具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温度下土壤氮素的供应、固持和消耗损失过程,从而为农田土壤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以黑龙江省农田黑土为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15、25、35℃,60%WHC),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15)NH_4NO_3和NH415NO3,15N标记丰度为5atom%,氮浓度为60 mg N·kg~(-1))及FLUAZ数值优化模型研究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初级固定速率和初级硝化速率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15~35℃范围内,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随培养温度的增加显著增加,但25~35℃范围内的增幅小于15~25℃。在15~25℃范围内,土壤氮初级固定速率和初级硝化速率随培养温度的增加显著增加,而在25~35℃范围内土壤氮初级固定速率和初级硝化速率随培养温度的增加显著降低,但仍然显著高于15℃处理。15℃和25℃处理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与初级固定速率比值(gm/gi)以及初级硝化速率与初级铵态氮固定速率比值(gn/ia)均稍大于1,两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而35℃处理的gm/gi值和gn/ia值均远大于1。研究表明,温度在15~25℃范围内,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与固定过程耦联相对紧密,硝态氮累积及淋溶风险较小;而35℃高温条件下土壤有机氮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均显著大于铵态氮的生物固定速率,表明硝化作用是铵态氮的主要消耗过程,可能会增加硝态氮的累积、反硝化和淋溶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桑树篱配置对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桑树复合系统(农桑系统)地上、地下径流与磷素流失的影响,优化农桑系统配置、减少磷素流失,本研究建立野外15°径流小区(长9 m×宽3 m),设置等高种植的一带桑(T1)、两带桑(T2)、三带桑(T3)与无桑树篱(CK) 4种处理,连续监测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径流小区地表径流(地上)、壤中流(地下)及磷素流失形态与数量。结果表明:三带桑、两带桑和一带桑处理下,地上与地下总径流量相比无桑树篱处理(286.6 mm)分别显著减少62%、33%和21%;壤中流总量相比无桑树篱处理(226.3 mm)分别显著降低69%、37%与26%,4种处理壤中流占径流总量比例为63%~79%。三带桑和两带桑地表径流相比无桑树篱处理分别显著减少33%与18%,一带桑与无桑树篱处理无显著差异。三带桑通过地上与地下径流损失的磷素总量相比无桑树篱处理(0.9 kg·hm-2)显著减少61%,一带桑和两带桑与无桑树篱处理无显著差异;三带桑和两带桑通过壤中流损失的磷素相比无桑树篱处理(0.5 kg·hm-2)分别显著减少78%和34%,4种处理经壤中流造成的磷素损失量占磷素损失总量的44%~69%;相比无桑树篱处理(0.4 kg·hm-2),三带桑随地表径流损失的磷素显著减少40%,但一带桑和两带桑处理磷素损失量却分别增加21%和25%。从不同磷素流失形态来看,可溶性磷占比40%~53%,颗粒态磷占比47%~60%,不同处理可溶性磷与颗粒态磷量差异不显著。各桑树篱处理对榨菜经济产量均无显著影响;除一带桑处理外,两带桑与三带桑处理春玉米经济产量分别显著降低10%和13%。研究表明,壤中流是紫色土坡耕地径流的主要损失途径,坡耕地土壤磷素主要通过地表径流以颗粒态磷的形式流失。三带桑防治磷素流失效果非常突出且不影响榨菜经济产量,但小幅度降低了玉米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纳米材料与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研究进展。碳纳米材料具备纳米材料的特性,在农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加,正缓慢地推动着农业生产上的变革。文章主要综述了碳纳米材料在农业环境改良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目前由于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因此,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农业时,必须重视相应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引导农业纳米技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土壤肥力分级的酶活性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近20年来在不同土壤类型上进行的土壤酶活性研究结果,总结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以及土壤酶活性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标的可行性及研究进展.对红壤、黑土、水稻土、潮土、黑垆土以及果园土、银杏园土、茶园土、菜园土等土壤类型表征土壤肥力的酶活性可行性指标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