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古松的纵向和横向研究了沈阳东陵不同深度古松土壤磷酸酶活性及与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距树干4m处可能是古松根系吸收养分较强的地方,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全磷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速效磷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磷酸酶可以表征古松根区土壤中磷素的含量状况;古松根区不同深度土壤中的磷酸酶活性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生草栽培对梨园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不同生草种类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梨园不同生草区的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梨园生草能显著增加0~4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提高0~20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显著增加0~40cm土层的全氮含量,降低0~40cm土层的全磷含量,且不同生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有差异;梨园种植白三叶草可显著提高脲酶、蔗糖酶的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种植多年生黑麦草可显著提高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磷酸酶的活性;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有密切关系,其中脲酶活性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全磷、全钾含量为显著正相关,与全氮含量为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含量为负相关,蔗糖酶活性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全磷、全钾、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种植年限的设施栽培土壤磷酸酶活性和土壤养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土壤磷酸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均比露地栽培高,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设施栽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全磷含量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且不同种植年限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则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土壤有效磷含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设施栽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主要养分因子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全磷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其它土壤主要养分因子相关性都不显著。设施栽培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有强烈的正效应,土壤全氮对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有强烈的负效应,土壤有效磷对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有强烈的正效应,土壤全磷对土壤碱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都主要表现在间接影响上。  相似文献   

4.
农田栽参根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农田栽参土壤肥力状况,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对农田栽参土壤中主要养分含量与4种土壤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栽参根区土壤中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以及有效钾含量显著相关,其中磷酸酶影响土壤中磷的形态,蔗糖酶对土壤有机质转化和氮、磷、钾的含量及形态具有重要作用,过氧化氢酶能够加速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土壤中锌对上述酶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土壤脲酶活性影响土壤中碱解氮含量,土壤中铁和铜影响土壤中尿酶活性。结合其他养分因子,综合土壤酶活性指标可以作为评价农田栽参土壤肥力的一个生物活性指标。  相似文献   

5.
伊犁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伊犁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样品,研究林地、耕地、草地、园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土壤养分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弱。林地土壤的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比耕地、草地、荒地高;园地土壤的速效磷、速效钾比林地、耕地、草地高,耕地有机质和速效氮最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呈正相关,其中林地土壤的蔗糖酶活性与速效氮呈极显著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极显著相关,脲酶活性与速效氮和速效磷呈极显著相关;耕地土壤蔗糖酶活性与速效氮和速效磷成极显著相关,脲酶活性与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呈极显著相关;草地土壤蔗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养分的4个指标均呈极显著相关;园地土壤的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与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磷呈极显著相关。以上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与酶活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平谷区农田土壤养分评价与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平谷区农田耕层土壤养分分析结果表明,全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51g/kg、0.89g/kg、32.80mg/kg和136.79mg/kg,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处于高水平。在集中分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次数分布曲线近似于呈偏正态分布,全氮近似于呈正态分布,速效磷和速效钾近似于呈偏态分布。各养分的变异程度由小到大依次为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与1980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平谷区养分含量结果相比,全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21.8%,全氮含量增加了17.1%,速效磷含量增加了246.0%,速效钾含量下降了8.1%。  相似文献   

7.
被半穿刺线虫(Tylenchulussemipenetrans)侵害后的杉木林地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趋势经测试表明:土壤酶活性包括蛋白酶、脲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明显降低.土壤基本养分含量包括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明显下降.预示被线虫危害后杉木林地土壤生化活性强度呈减弱趋势,土壤肥力状况有趋与恶化的可能.γ0.01=0.7062.1.2脲酶脲酶能促进尿素水解,产生的氨是高等植物的直接氮源.表1表明,脲酶与土壤全磷呈极显著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显著相关.因此脲酶可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2.1.3转化酶转化酶能催化蔗糖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是参与土壤的碳素循环的重要酶类.从表1可知,转化酶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极显著相关,与全磷呈显著相关.表明转化酶不仅能促进土壤碳水化合物的转化,而且与土壤的氮、磷、钾的状况相关.2.1.4磷酸酶磷酸酶能促进土壤有机磷化合物的水解,使其有效化.由于土壤中大部分磷是以有机态存在,而且在酸性土壤中有机磷的含量特别高[7].因此,磷酸酶对森林土壤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磷酸酶活性能够反映土壤有机磷转?  相似文献   

8.
新疆绿洲棉田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敏  梁智  徐万里  周勃  丁峰 《新疆农业科学》2009,46(5):1076-1081
采用土壤调查、分析测试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新疆典型绿洲棉田土壤养分的时空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北疆大部分土壤养分状况好于南疆,尤其是有效钾,北疆比南疆高1倍左右;南、北疆土壤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大部分处于中低水平,北疆有效钾大部分处于高水平,南疆有效钾大部分处于低水平;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等化学指标与地理经纬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有些指标与地理经纬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先增加,然后开始趋于稳定;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土壤钾素状况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的野生樱桃李林沟边、林窗、林下3种生境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了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磷酸酶4种主要土壤酶活性变化和养分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样地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垂直土层分布,土层越深,土壤酶活性越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蔗糖酶活性与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达到极显著负相关水平(P0.01),与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P0.05);磷酸酶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速效氮、含水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P0.01);脲酶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速效钾、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全氮、速效钾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有机质、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酶活性与pH值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以飞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及飞播马尾松—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2种林型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变化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种林型同一土层蔗糖酶活性、全氮质量分数、速效钾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脲酶活性在0~1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酸性磷酸酶活性在10~20 cm和20~4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全磷、有机质质量分数在0~10 cm、10~2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随着土层加深,2种林型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土壤养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脲酶、蔗糖酶与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钾、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酸性磷酸酶与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分析表明,飞播马尾松纯林补植木荷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及脲酶、蔗糖酶的活性,改善土壤状况。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三峡库区万州区新田国有林场马尾松近熟林低效林改造的效果,试验设置了常规抚育间伐、近自然经营、林下清理和原始状态(对照)4种处理,研究各种低效林改造措施对马尾松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pH值和全钾逐渐上升,但变化很小,而且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显著减小的趋势,0~20cm,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层;全磷各土层之间无显著差异。在低效林改造措施中,常规抚育间伐有利于枯枝落叶中磷素的分解与转移,近自然经营促进了钾素的释放,林下清理提高了有机质、氮素的转化与分解。三峡库区万州区马尾松林地土壤有效氮磷钾的分布主要在表层土壤。  相似文献   

12.
研究国家高粱原原种扩繁基地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和酶的垂直分布特性,为生土熟化和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国家高粱原原种扩繁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土层(0-20cm、20-40cm、40-60cm、60-80cm、80-100cm)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和酶的垂直分布均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国家高粱原原种扩繁基地表层土壤养分根据分级标准,全氮、碱解氮、有机质含量为4级水平,全钾、速效钾为3级水平,全磷、速效磷为2级水平。有机质、全磷和速效养分含量均是上部土层高于下部土层,表现随土层深度增加降低。而全氮含量在不同土层间无显著差异,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土壤酶(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是上部土层高于下部土层,表现随土层深度增加降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关系密切,除全氮含量、全钾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与碱解氮含量(除酸性磷酸酶)、速效钾含量、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以及有机质与酶活性的相关关系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较其他养分含量减少更大,在深层生土熟化过程中,应重施有机肥和速效氮肥。  相似文献   

13.
研究以乌尔禾区为研究区,利用3S技术对研究区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土壤采集以及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化学性质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土层深度小于20cm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效P表现为其他用地最大;有效N表现为交通运输用地最大;有效K表现为其他用地最大;总盐度表现为其他用地最大;有机质含量表现为交通运输用地最大;pH表现为住宅用地最大。土层深度大于20cm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效P表现为其他用地最大;有效N表现为交通运输用地最大;有效K表现为其他用地最大;总盐度表现为交通运输用地最大;有机质含量表现为林地最大;pH表现为住宅用地最大。②运用经典地统计学法对有效P,有效N有效K,总盐,有机质及pH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于20cm土层中都未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而小于20cm土层中有机质与pH的相关性关系达到了0.05的显著性水平(R=-0.812),总盐与有效P的相关性关系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R=0.882)。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高寒区不同人工林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黄土高寒区不同人工林和不同土层的土壤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变化,旨在阐明不同人工林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特征,揭示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青海黄土高寒区退耕的人工林地(包括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青杨、白桦)为研究对象,以自然退耕的草地和农田为对照,测定了6种植被类型在0~20 cm、2...  相似文献   

15.
在青海柴达木盆地选择6个重要的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分布区域,通过测定不同白刺居群的土壤pH、有机质(OM)、全氮(N)、全磷(P)、全钾(K)、碱解N、有效P和速效K含量,对比不同白刺居群间的土壤养分差异,分析其空间变异性以及与地理位置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显著空间变异性,土层深度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但各养分指标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规律不明显。2)3个土层深度(0~15 cm,15~30 cm,30~45 cm)土壤pH、OM、全N、全P、全K、碱解N、有效P、速效K含量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是:8.37~9.21、3.34~20.68、0.18~1.21、0.35~0.75、16.12~22.04、5.13~553.28、1.10~52.54 g·kg-1和103.83~562.28 mg·kg-1。3)3个土层深度的各土壤养分含量平均值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4)3个土层的土壤OM和全N含量纬度、经度和海拔分别呈显著正相关、负相关和负相关,表层土壤(0~15 cm)有效P和速效K含量与纬度、经度和海拔分别呈显著正相关、负相关和负相关,经度和海拔还显著影响30~45 cm深土壤速效K含量。此外,综合分析各养分含量发现怀头他拉镇白刺居群土壤肥力最高,而茶卡镇和乌兰柯柯镇肥力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以永平县宝台山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4种不同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0~20、20~4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自然植被下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丰富,并为中等变异,只有有效P为强变异;0~20、20~40 cm土层不同群落类型间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2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0~20、20~40cm土层差异均不显著;全P含量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质一致,0~20 cm土层有效P含量高于20~40 cm;全K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增加趋势,但变化不大,而土壤速效K含量与全K含量变化方向相反;7个指标中只有全N、碱解N、全P和有效P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晋西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林下土壤养分特性之间的异同,在该区选取了4种典型人工林配置模式,对其土壤表层(0~20cm)和下层(20~40cm)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全量养分(N、P、K)以及速效养分(N、P、K)、pH值等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并据此分析了不同人工林下土壤养分分布的特性。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模式下养分含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除全K外,几种主要养分均存在表层(0~20cm)高于下层(20~40cm)的特征;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和全N、速效N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种人工林模式下土壤养分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针阔混交林、人工阔叶林、人工针叶林和灌木林。  相似文献   

18.
不同海拔甘肃兴隆山主要森林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兴隆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海拔关系进行研究,为兴隆山森林植被与土壤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认识提供依据。以兴隆山山杨(Populus davidian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青杄(Picea wilosonii)林、青杄-灌木林和青杄-箭竹(Fargesia nitida)-苔藓林为对象,测定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有机质、全N、全P、全K、碱解N、速效K和pH值,探讨土壤理化性质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1)兴隆山3种森林0~60 cm土壤层理化性质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容重0.33~1.31 g·cm^-3 ,总孔隙度50.84~83.13%,有机质20.10~235.00 g·kg^-1 ,全N 1.02~10.47 g·kg^-1 ,全P 0.35~1.93 g·kg^-1 ,全K 14.68~27.11 g·kg^-1 ,碱解N 54.49~620.80 mg·kg^-1 ,速效K 58.89~631.32 mg·kg^-1 ,pH值5.73~7.70;速效K、碱解N、全N和有机质变异系数较大,总孔隙度、全K和pH值变异系数较小。2)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容重在不断增加,总孔隙度、有机质、全N、碱解N、全P和速效K在不断减小,全K和pH值无明显变化规律。3)有机质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总孔隙度、全N、碱解N和全P呈显著正相关;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对容重、总孔隙度、全N和碱解N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增强,对全P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减弱。4)海拔对山杨-白桦-青杄林和青杄-灌木林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全P和速效K有一定影响,但无明显变化规律;对3种森林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全K和pH值影响不明显。在海拔2 300~2 700 m的阴坡,兴隆山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是土壤深度与发育年限、植被类型、气候等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壤深度对理化性质的影响程度明显要强于海拔高度;有机质与众多理化性质具有相关性,其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扎龙自然湿地典型的芦苇沼泽生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特性在不同土层(0~15 cm,15~30 cm)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性氮、速效钾、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微生物量碳和氮质量分数、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均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