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确定樟树叶挥发油最佳的提取方法,采用传统水蒸气蒸馏法、微波辅助蒸馏法、超声波辅助蒸馏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樟树叶挥发油,并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结果,MAHD挥发油得率为3.1%,略高于SDE的2.8%。4种提取方法所得挥发油共鉴定出79种化学成分,共有成分达到37种,其主要组成成分相近,主要为芳樟醇(64.156%~69.464%)、石竹烯(3.188%~3.814%)、桉叶油醇(2.559%~3.511%)、樟脑(2.015%~4.215%)等。综合分析,SDE成本投入少,简便,耗时短,是一种高效快速提取植物性挥发油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高4-松油醇含量的樟树优良种质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从樟树的枝、叶中提取挥发油,测定其含油率,用气相色谱法(GC)测定其化学成分含量,用气质联用法(GC-MS)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发现,叶高得油率和精油高4-松油醇含量是该樟树的特殊显著特点。叶的平均得油率为2.67%;从樟树枝、叶精油中鉴定出相对质量分数≥0.16%组分36种;其中枝、叶精油中均含有的组分23种,含量较高的组分有α-水芹烯、α-蒎烯、香桧烯、邻伞花烃、γ-松油烯、4-松油醇、石竹烯等。其中枝、叶精油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组分都为4-松油醇,在叶精油中平均含量为27.99%,枝精油中平均含量为35.25%。  相似文献   

3.
应用GC-MS技术对福建产的含笑叶、花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从含笑叶挥发油中鉴定出35种成分,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0.83%,其主要成分为β-榄香烯(29.82%)、石竹烯(11.87%)、Elixene(8.39%)、γ-榄香烯(7.26%)和(Z)-5,11,14,17-二十碳四烯酸甲酯(5.70%);从含笑花挥发油中鉴定出23种成分,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4.53%,其主要成分为β-榄香烯(41.08%)、(Z)-5,11,14,17-二十碳四烯酸甲酯(14.56%)、石竹烯(9.53%)、Elixene(7.31%)和大根香叶烯D(5.43%)。试验结果表明,含笑叶、花挥发油组分较为相似,且都含有丰富的抗肿瘤活性成分β-榄香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大果榕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的生化类型的樟树叶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C-MS联用仪和GC对樟树2-32#水蒸气蒸馏提取的樟叶油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鉴定出19个组分,主要为单萜类和倍半萜类及其氧化物,其主要成分为6-芹子烯-4醇,含量高达69.39%。根据相关文献表明,6-芹子烯-4醇型是樟树叶油中的一种新的生化类型。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叶挥发油和纯露的抑菌作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芳樟醇型(左旋、右旋)、柠檬醛型、油樟型和龙脑型樟树叶挥发油和纯露,使用试管法和纸片法比较挥发油和纯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芳樟醇型樟树叶出油率较高,分别为2.02%(左旋)和1.95%(右旋);油樟型樟树叶纯露得率最高(0.52%);芳樟醇型(右旋)和油樟型挥发油抑菌效果最好,对试验所检验细菌和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均为31.25μL/mL;油樟型挥发油的杀菌效果最好,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为125μL/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脓假单孢菌的MBC均为250μL/mL。芳樟醇型(右旋)纯露有抑菌效果,对所有试验菌的MIC为500μL/mL;其他纯露只对白色念珠菌有抑菌作用;所有纯露均未...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金球桧叶片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并对该挥发油抑制大肠杆菌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球桧挥发油中共检出了46种化学成分,以烯萜类化合物为主,相对含量占总成分的98.75%。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香桧烯(16.88%)、松油烯-4-醇(9.84%)、D-柠檬烯(7.38%)、δ-杜松烯(7.45%)和乙酸龙脑酯(7.33%)等,其中一些成分是医药或化工行业的重要原料。该研究未发现金球桧挥发油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金球桧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运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萼翅藤枝、叶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并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萼翅藤枝挥发油中共鉴定出82个化合物,其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75.73%,主要成分有十四烷酸、壬醛、己醛、反-桂醛、癸醛等;叶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7个化合物,其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69.37%,主要成分有反-桂醛、3-己烯-1-醇、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2-己烯醛、6-甲基-3,5-庚二烯-2-酮等。  相似文献   

9.
樟树叶精油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气相色谱仪精确测量,确定了樟树樟油中的8种成分:莰烯、蒎烯、桉叶油素、芳樟醇、樟脑、萜品烯、橙花醇和黄樟油素。以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支配上述8个化学成分的4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中莰烯、桉叶油素和蒎烯占有较大的负荷系数,第2主成分中萜品烯和橙花醇占有较大的负荷系数,第3主成分中黄樟油素占有较大的负荷系数,第4主成分中樟脑占有较大的负荷系数。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恩施本地野生的羽叶千里光和野菊花为材料,提取挥发油,用GC-MS获得其挥发油各成分的总离子流图谱,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质量分数。经分析,羽叶千里光共分离鉴定了7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类成分总量的94.28%;野菊花共分离鉴定了64个化合物,占挥发油类成分总量的95.36%。  相似文献   

11.
采用SDS/酸酚法、Trizol试剂法、常规CTAB法及改良的CTAB法,分别提取5种化学类型樟树叶片总RNA,并对提取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Trizol法难以提取樟树叶片总RNA,得率很低;SDS/酸酚法和常规CTAB法得到的RNA存在DNA污染,富含蛋白、多糖、多酚等杂质;这3种方法均不适于富含多糖多酚类物质的樟树叶片总RNA的提取。改良的CTAB法能够提取得到樟树5种化学类型叶片总RNA,且在操作过程中,异樟比油樟和脑樟更易提取。此法能有效去除多糖和蛋白,提取得到的RNA 28S和18S rRNA条带清晰,OD260/OD280值为2.0左右,平均产率分别为115.8μg/g FW。经RT-PCR检测,所得总RNA质量高、完整性好、成功率高,可以满足下一步实验的要求,可作为樟树叶片总RNA提取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GC-MS法测定余杭栝楼根块的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95%乙醇提取栝楼根块,然后用石油醚萃取得石油醚部分,采用常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挥发油,采用毛细管GC-MS法分离出128个峰,确认了其中45种成分,所鉴定的组分占总峰面积的82.75%.  相似文献   

13.
广西樟树叶油的五种生化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微波无溶剂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川产天竺桂叶挥发油成分进行鉴别分析,峰面积归一法确定两种提取方法所得挥发油中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挥发油中主要组分相似,各成分含量稍有不同;微波无溶剂提取法提取挥发油在时间(40 min)、精油得率(6.50 m L·kg-1)方面均优于水蒸气蒸馏法(200 min;5.46 m L·kg-1)。微波无溶剂提取法具有提取速度快、价格便宜、得率高、无污染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萃取技术。  相似文献   

15.
樟科植物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经济林木。樟科植物的根、茎、叶和果皆含精油,且所含芳香油的主要组分类别很多,变化亦大。根据植物化学分类学的研究,樟科樟属植物中的樟组(Sect、Camphara Meissn)即使是同种不同植株其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差异较大。研究广西樟科植物精油的化学织成是开发利用我区植物资源的基础工作。广西樟树资源丰富,年产樟汕约150  相似文献   

16.
杜英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质联用法对杜英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经毛细管色谱分析,共确认出其中的38种成分,所鉴定出化学成分的质量占总量的98.712%。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分析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含量较高的物质有:α-谷甾醇(15.406%)、沸波醇(14.322%)、α-香树素(13.461%)、3,15,16,21,22,28-六羟基-12-齐墩果烯(11.793%)、3,7,11,15-四甲基-2-十六-烯-1-醇(9.538%)、3-羟基-5,7-雄甾二烯-17-酮(4.519%)等。  相似文献   

17.
樟树几种化学类型及近缘种的I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了樟树3种化学类型及3个近缘种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从40条ISSR引物中筛选到具有多态性的引物15条用于PCR扩增,共扩增出133条DNA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58.65%。供试样品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108~0.986之间。对35个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选材料在GD(遗传距离)约为0.21处可划分为樟树、油樟、云南樟、猴樟4大类群,在GD约为0.18处可将樟树的几种化学类型明显划分为芳樟、桉樟、脑樟3类,表明樟树种内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8.
广西樟树叶油一种新的生化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C- MS联用仪和GC对水蒸汽蒸馏提取采自广西十万大山的樟叶油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鉴定出18个组分.结果表明该樟叶油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单萜醛、酯类、倍半萜类及其氧化物,主要成分为柠檬醛.柠檬醛型樟树是广西樟树叶油一种新的生化类型.  相似文献   

19.
为了岗松(Baeckea frutescens)产业的开发利用,对西南沿海地区人工促进更新的岗松林进行抽样调查,利用岗松叶提取岗松精油。通过气相色谱质普联用(GC-MS)技术对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岗松精油进行分析,测得岗松叶含水率32.23%,出油率0.653%。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岗松油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共鉴定53个组分,占挥发物总量的91.58%,主要成分为α-蒎烯(6.480%)、α-侧柏烯(6.330%)、1,8-桉叶素(10.088%)、对伞花烃(8.009%)、芳樟醇(11.652%)、4-松油醇(11.774%)、α-松油醇(6.277%)、石竹烯(3.160%)、葎草烯(3.490%)。  相似文献   

20.
不同采收期单叶蔓荆子挥发油成分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采收时期(早、中、晚)的单叶蔓荆子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35%、0.41%和0.39%。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采收期蔓荆子挥发油中分别分离鉴定得到19、22和29种成分;虽然仅有5种相同成分:1,8-桉油精(1,8-环氧对薄荷烷)、反-水合桧烯、β-葑基乙醇、β-荜澄茄油烯和τ-萘醇等(在早、中、晚期样中这5种成分总质量分数分别为13.778%、12.871%和15.097%),但主体成分均为单萜及倍半萜类化合物(3个时期样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9.6%、90.2%和94.1%)。不同采收期的蔓荆子挥发油主要成分各有特征:早期呈高蒎烷型,中期呈高乙酰氧基-对-薄荷烷型,晚期呈高对-薄荷烷(二烯)型;具代表性的首要成分分别为α-蒎烯(34.994%)、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63.943%)和dl-柠檬烯(4-薄荷烷-1,8-二烯,31.819%)。早期挥发油中质量分数较高的还有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22.972%)、β-水芹烯(10.753%)、1,8-桉油精(8.151%)和桧烯(7.842%)等,而晚期有β-蒎烯(15.798%)、β-石竹烯(10.043%)和1,8-桉油精(5.927%)。此外,中期出现4种脂肪族化合物(占总质量的6.08%);晚期不含有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而出现一些沸点较高的三环倍半萜类如δ-古芸烯(3.584%)、β-荜澄茄油烯(6.7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