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状况,布设了长为3000m的固定监测样线17条,并结合随机样线,定期、不定期地采用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或拍照后识别的方法监测动物种类、密度、分布、种群变化等情况.对2006~2009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5种,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滇金丝猴、岩羊、苏门羚、斑羚等.野生动物受威胁因子主要有人为活动、自然灾害.监测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滇金丝猴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白水江保护区有鸟类17目45科135属288种,兽类7目28科59属77种。2014年以来,利用红外触发相机和数码相机,通过影像资料确认白水江保护区新记录动物5种,分别为红翅噪鹛、藏雪鸡、长尾地鸫、绿翅短脚鹎、岩羊;核实保护区文献记载动物1种,即亚洲金猫;其中藏雪鸡、岩羊和亚洲金猫属于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3.
2014年5月~2015年4月,利用红外相机对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在30个位点布设了红外相机,通过3 153个工作日获取有效照片2832张;获取有效独立照片525张,其中,鸟类161张,兽类356张,旅游活动及牲畜干扰照片8张;利用照片鉴定出物种29个,包括鸟类2目6科13种,兽类3目9科16种,有国家级保护动物11种。兽类中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为毛冠鹿、鬣羚、斑羚、隐纹花鼠和扭角羚;鸟类中拍摄率最高的依次为灰头鸫、蓝马鸡、橙翅噪鹛、绿背山雀和血雉。黄腹鼬是本次调查保护区一个新记录种;调查发现斑羚、鬣羚罹患皮肤病。文中分析并讨论了红外相机在保护区监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根据绿孔雀资源及其保护管理现状,分析绿孔雀保护管理主要存在栖息地丧失严重、保护基础薄弱、科研监测基础缺乏、宣传教育滞后、资金投入不稳定等问题,提出加强已建保护区管理力度、划建绿孔雀重要栖息地、划建绿孔雀保护小区、潜在栖息地与生态廊道修复、人工繁育与野化基地建设、监测、绿孔雀基础生物生态学研究、恐龙河综合保护示范区建设等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西双版纳全州范围选择了167个点(村寨)进行访问调查,并布设16条调查监测样线开展野外调查,同时在16条样线上安装80台次的红外相机全天候监测。结果显示,除访问调查在2011—2016年间有4次发现绿孔雀身影,样线调查及红外相机监测均未发现其痕迹。据此推断,近年来最有可能分布绿孔雀的区域是勐宋村曼播散洞中缅边境一线,而且在缅甸一侧可能存在一个绿孔雀小种群。根据绿孔雀种群致危因子分析,提出恢复生境、减少农药使用等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6.
2017年1—12月,采用红外相机对云南省新平县野生绿孔雀开展调查监测。在野生绿孔雀潜在分布区共布设96台红外相机,累计工作日11 482个,共捕获2 873张独立有效照片,记录到野生兽类5目7科8种,鸟类5目9科12种。在布设的96个红外相机位点中有37个位点拍摄到野生绿孔雀的图像,捕获1 370张绿孔雀独立有效照片。根据调查结果,结合3S技术,作出了绿孔雀分布图。结果显示,新平县野生绿孔雀分布于者竜、老厂、新化等5个乡镇/街道的6个片区,呈斑块状分布,且这些区域均位于保护区之外,栖息地的破碎化导致各种群间无法交流,急需开展绿孔雀栖息地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在野外架设红外照相机拍照、样方痕迹调查以及查阅保护区野外巡护历史资料等调查研究方法,对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阳保护站辖区内的金猫垂直分布和季节性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华阳保护站辖区内的金猫分布海拔范围在1 520m~2 703m之间,金猫的垂直分布随季节变化的特征比较明显,活动范围区域性较强。  相似文献   

8.
冰冻雪灾导致斑羚死亡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于2008年1~3月,采用全面调查和记载死亡斑羚各项因子的方法对长青保护区冰冻雪灾引起动物死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死亡斑羚都为成体、在针阔叶混交林内,多为雄性,其中有6头死于一处,2头死于一处的有两处;斑羚死亡地点多在大坪、柏杨坪核心区的各沟道和林区便道上、沟道的下部;测量了12头班羚的体型参数指标;死亡斑羚最低海拔1 017 m,最高海拔2 020 m,1 500~1 900 m之间的占82.9%;斑羚死亡后其它动物取食占14.3%,未被取食占85.7%;就地掩埋23头,制作标本12头;获得骨架32副、头骨3个、皮张12张、组织器官12份。并根据调查结果建立了死亡动物档案,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川西亚高山冬春季常发现数量不等、死因不明的斑羚尸体,这极不利于斑羚及其它野生动物的科学保护和管理。为深入了解该区域冬春季节斑羚死亡的具体情况,以期找到死亡原因及相应对策,于2016年10月~2017年3月,采用样线调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邓生管护区域内设置的5条样线进行了12次调查。共发现斑羚尸体21只,其中雌性两只,雄性17只,无法辨别两只,分别占总数的9.5%、81.0%,和9.5%。采集皮肤病料17份,实验室检测后疥螨虫卵都呈阳性。死亡时间集中在1月~2月(19只,占90.5%)。斑羚尸体全部位于水源点20 m范围内,最远20 m,最近1m,平均8.5 m。斑羚尸体集中分布于海拔2 200 m~2 900 m的河谷地带(18只,占85.7%,最低海拔为2 165 m,最高海拔为2 910 m),周边生境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斑羚尸体被其他动物取食6只,占28.6%,未被取食15只,占71.4%。调查过程中无害化处理17只,占81.0%。收集头骨3个,骨架1副。同时对该区域斑羚患病、死亡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管护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绿孔雀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孔雀,其种群分布及数量经历了剧烈的缩减,当前在国内仅分布于云南省,种群十分濒危.本文基于考古遗迹、史料记载、适宜栖息地分析研究,对中国绿孔雀分布的历史变迁进行考证,同时梳理了国内对于绿孔雀的研究和保护进展.结果显示:历史上绿孔雀主要在中国南方分布,且分布地区及种群数量一直减少;近年来绿孔雀保护出...  相似文献   

11.
陈斗明 《云南林业》2004,25(2):36-37
盛夏五月,我们应曼稿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罗工的邀请,到保护区踏青。曼稿保护区隶属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勐海县境内,面积7813公顷。植物分布以山茶科、樟科、木兰科、壳斗科等4大科为主;动物分布有国家级保护的野牛、绿孔雀,原鸡等。管理所主要从事山地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保护,开展樟茶群落试验,天然植被恢复,暖性针叶林演替规律的研究工作。我们从一个叫长田坝的地方开始向保护区腹地进发。一路缓行,走在遮天蔽日略显阴凉的原始森林里,踩着树下松软的陈年腐叶,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让人感到全身心的愉悦和惬意。路上,罗…  相似文献   

12.
2014年7-10月,利用红外相机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分布活动情况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共监测到兽类3目10科15种,其中拍摄频次较高的前4种动物是野猪、岩松鼠、斑羚和猪獾。对15种兽类研究表明:它们在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上均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3.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云南省实施生物多样保护工程,加强极小种群绿孔雀的拯救保护。一是强化就地保护。在我省有绿孔雀分布的近10个国家级、省级和州市级自然保护区,将绿孔雀作为明星物种开展就地保护工作。二是加强科学研究。除科研院所开展种群数量调查、栖息地恢复、生境利用等研究外,林业部门还根据国家林业局的安排部署,筹集资金近70万元开展绿孔雀种群数量调查、巡护监测及栖息地恢复等工作。  相似文献   

14.
以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野生动植物种类、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分布高等植物有133科528属1 185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1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7种;保护区分布脊椎动物5纲27目62科236种(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3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0种,国家Ⅱ级保护动29种。根据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分布特点和影响保护区因素,提出了加强巡护监测、社区共管、宣传教育、能力建设等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笔者于2014年5月至2014年11月在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自动相机拍摄技术对野生动物进行监测,在65个样区运用130台红外相机共拍摄到照片资料44 688张。其中,野生动物照片8 838张,共鉴定出29种动物,拍摄率高的野生动物有猪獾、狍、野猪、猕猴等;保护区濒危等级最高的金钱豹实体照片66张,首次发现红腹锦鸡在山西省境内分布。最后讨论了红外自动相机技术在保护区监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为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长青自然保护区华阳片区2012-2021年10条动物监测样线巡护监测数据,研究分析了该保护区大中型野生动物种类及其空间分布,植被、海拔、坡位等因素对大中型野生动物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该保护区共有大中型兽类和鸟类30种,其中Ⅰ级保护动物5种,Ⅱ级保护动物12种;针阔混交林中发现的物种种类最多,包括21种兽类和鸟类,其次是阔叶林;物种分布数量随着海拔升高而递减;下坡位分布兽类、鸟类最多(共21种),谷地物种分布最少(共9种)。  相似文献   

17.
绿孔雀曾分布于中国南方多个省份,由于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绿孔雀分布区不断退缩,野生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目前绿孔雀在中国仅见于云南省,呈斑块化分布,数量约500只,已变得罕见。根据相关资料,从绿孔雀生物学特性、野生种群数量、分布区现状、种群结构和种群隔离几方面分析中国绿孔雀面临的灭绝风险,在就地保护的前提下,重点探讨易地保护策略。提出人工繁育,建立纯绿孔雀人工种群用于开展野外放归,逐步扩大绿孔雀分布区,增加野生种群数量,降低灭绝风险等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充实河北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资料,提高监测能力和监测水平,雾灵山保护区自2015年开始将红外相机技术应用到野生动植物的资源调查和管护中。目前应用红外相机技术发现兽类5目10科14种,鸟类4目6科10种,掌握了区内主要物种猪獾(Arctonyx collaris)、狍(Capreolus)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日活动节律,补充了保护区的本底调查资料,为保护区进一步开展金钱豹(Panthera pardus)、斑羚(Naemorhedus goral)和鸟类多样性等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保护区制定关于野生动物资源的相关管护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兽资源情况,布设62台红外相机进行野生动物资源监测。调查发现,1 433张独立有效照片共记录兽类7目、12科、19种,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前5位的是小麂、中华斑羚、野猪、猪獾和花面狸;记录到鸟类5目、14科、33种,物种相对丰富度前3位的是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和松鸦。节律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冬季(P<0.05),与春季、秋季差异不明显,野生动物在夏季活动频繁,冬季动物活动频率较低;小麂、中华斑羚和野猪在早晨和黄昏活动频繁,属昼行晨昏型动物,白冠长尾雉和红腹锦鸡活动集中于早晨和黄昏。3种偶蹄目兽类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的分析结果表明,3个优势物种间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中等程度的重叠,相互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以期掌握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资源和节律信息,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月29日上午.云南省建批县张家营村的邓安平像往常一样到自家菜地浇水。他突然发现一只绿孔雀卧在菜地里体息。邓安平走到绿孔雀身边仔细观看后.发现绿孔雀的背部有伤口.于是.他便把绿孔雀抱回了家.并进行伤口治疗和细心调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