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9-2013年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利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采用改良的计算参数,从不同龄组、林型等方面进行考虑,对云南省森林资源的生物量、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我国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中,云南省森林林分生物量为1 640.92×106t,平均生物量为101.71 t/hm2,林分碳储量为775.30×106t C,林分平均碳密度为50.77 t C/hm2,森林植被碳储量总量为818.29×106t C。人工林碳储量只占林分碳储量的5.90%,幼龄林只占林分碳储量的17.09%;天然林与成熟林在云南省森林资源碳储量中所占比重较大,在扩大云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方面,可以通过选择林龄结构及森林林分类型来加以实现。人工林将会在森林植被碳储量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森林资源预测及其碳汇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业资源管理》2017,(4):44-49
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3期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采用马尔科夫模型和复利公式,分别对2012—2027年16年间云南省森林资源面积结构和蓄积量变化进行预测,并应用生物量经验(回归)模型估计法和植被含碳率,对云南省森林植被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6年间云南省森林植被面积和蓄积量将呈现双增长趋势,面积和蓄积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50%和2.94%,森林植被碳储量和平均碳密度均呈持续增长趋势,分别由890.40Tg和41.89Mg/hm~2提高到1265.34Tg和55.41Mg/hm~2,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81%和2.15%。随着幼、中龄林的发展成熟,以及抚育经营使森林质量提高,云南省森林碳汇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3.
基于比较分析法,对云南省“十三五”期间森林资源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森林资源具有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呈“双增长”良性发展;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增长缓慢;人工林平稳增长;森林“低龄化”仍会长期存在;少林地区森林资源增速加快,多林地区增长缓慢等变化趋势。指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云南省森林资源变化趋势有如下特点:林地空间有限,森林面积增长难度加大;森林幼、中龄林比例高,森林蓄积量增长空间较大;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不高,森林质量提升将是全省森林资源增长的主要方向;“非林地森林”逆向变化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4.
《广西林业》2010,(5):12-12
<正>最近,国家公布了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最新结果,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公顷,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吨,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10.01万亿元。广西森林资源主要指标均在全国排序靠前。  相似文献   

5.
江西千烟洲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蓄积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测树学及遥感技术研究了江西千烟洲试验站人工林的碳蓄积特征.使用林木各器官的相对生长模型,结合林分调查,估算了标准木器官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布,进而获得单位面积及整个小流域森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利用IKONOS遥感图像进行目视判读,计算不同类型人工林的面积.林龄19年的马尾松、湿地松、杉木的单株标准木地上部分碳含量分别为29.0、25.6和23.3 kg;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木荷林、针阔混交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4 088、8 768、7 542、13 215和8 359 g·m-2;人工林地上部分平均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8 257和3 979 g·m-2;遥感估算的千烟洲面积为207.96 hm2,其中78.8%为森林和柑橘园;全区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和活体碳储量分别是13 291和6 336 t;人工林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79.24%, 是千烟洲试验区最大的碳库;研究区地上生物量从1983年的256 g·m-2增长到2005年的6 391 g·m-2,增长了25倍.人工造林显著地固定了大气中的碳.  相似文献   

6.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及森林资源状况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3  
在系统分析第七次(2004-2008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总体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此次清查的5个特点;从森林资源结构、资源数量、区域分布、资源发展变化等方面揭示了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森林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亿hm2,森林覆盖率20.36%,森林蓄积137.21亿m3;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hm2,蓄积19.61亿m3,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t,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10.01万亿元。  相似文献   

7.
根据第七、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从不同龄组、林型、起源对云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2008年云南省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98.31×10~6 t,2013年增至831.81×10~6 t;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各林型(除灌木林)碳储量普遍增加,平均碳密度却有所降低,由第七次调查时的49.98 t∕hm~2,降至2013年的39.78 t∕hm~2;人工林各龄组间碳储量变化明显,平均变化率达55.28%;天然林碳储量却只增加了23.02×10~6 t,增长率为3.26%。适当扩大人工林面积可增加碳储量,但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合云南碳汇项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采用云南省“十三五”期间森林资源监测成果数据,基于森林蓄积量换算因子法对云南省“十三五”期间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和碳汇潜力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十三五”期间森林碳储量由21.9525亿t增加到23.9522亿t,森林碳储量净增加了1.9996亿t,年平均增量0.4999亿t。按假设单位面积蓄积目标法估算云南期未森林碳汇发展潜力,计算表明云南林业碳汇发展潜力巨大,“十四五”规划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劳荣 《绿色科技》2020,(6):71-74,79
基于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2016年第四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从不同森林类型、不同起源、不同龄组、优势树种、乡镇等方面,通过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估算了镇沅县森林资源生物量、碳密度及碳储量。结果表明:第四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镇沅县森林植被碳储量总量为1511.38×104 tC;不同森林类型中,阔叶林碳储量较针叶林高,占主导地位;不同起源中,天然林在森林植被碳储量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不同龄组中碳储量由高到低为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幼龄林、过熟林;优势树种(组)中,思茅松和栎类碳储量所占比例最大;各乡镇中,勐大镇碳储量最大,和平镇最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公益林区1999年和2008年两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在掌握不同森林类型面积及其蓄积变化动态的基础上,运用蓄积量换算生物量因子法,估算了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公益林的生物量、碳储量。结果表明:从1999年到2008年,公益林单位面积生物量从72.33 t·hm-2增长到113.33 t·hm-2,年均增长率4.91%;公益林的总生物量从253.33×104t增长到396.93×104t,增加143.60×104t。总碳储量从122.66×104t增长到198.47×104t。增加75.81×104t,年均增长率5.25%。说明通过多年公益林建设,林分结构逐步得到优化,生物量及碳储量有效积累,生态功能更加增强。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资源管理》2019,(5):37-43
以云南省第4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及平均生物量法,结合各树种不同龄级的计算参数,估算了云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云南省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892.596 Tg,平均碳密度为39.260 t/hm~2。其中:乔木林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95.67%;乡土树种云南松和栎类碳储量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58.34%;幼、中龄林碳储量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49.97%;碳密度与年龄成正比;天然林的碳储量、碳密度均高于人工促进林和人工林。云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为西部高、东部低。研究认为,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是造成全省碳储量和碳密度差异的重要因素。通过严格保护和恢复石漠化区域森林植被,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人工造林、抚育和封山育林管理等,是提高全省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2017年云南省镇雄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数据资料为基础,运用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关系的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模型对镇雄县森林植被的生物量进行估算。利用生物量与碳储量的转化率,估算得出镇雄县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结果表明:全县森林植被总生物量为1090.52×10~4t,乔木层生物量贡献占主导地位;全县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545.26×10~4t,地类为纯林的碳储量远大于其他地类;全县平均碳密度为14.75t/hm~2,全县碳密度最高位分布在西北部山区,山区碳密度明显大于平原碳密度平均值,碳密度与树种平均年龄的线性关系,符合s型增长曲线。  相似文献   

13.
科学估算人工林碳储量是了解人工造林固碳功能的基础。我国人工林龄组成以幼龄林、中龄林为主,其中胸径小于5 cm的幼树占一定的比例。林业上对胸径小于5 cm的乔木不计算其蓄积量,因此在应用生物量—蓄积转换模型估算人工林碳储量时会导致估计值小于真实值。以西藏自治区人工林为例,通过建立单位面积蓄积—林龄的相关关系,提出了解决胸径不足5 cm的乔木碳储量估算的方法,进而估算了人工林植被碳储量。  相似文献   

14.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的思茅松人工林生物量遥感估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林业资源管理》2015,(1):71-76
以云南省景谷县思茅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2005年TM影像及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空间属性数据库为信息源,在前期建立思茅松单木生物量模型基础上,在ENVI下提取9个植被指数作为备选自变量,建立研究区思茅松人工林随机森林回归遥感估测模型。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回归遥感估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0.97,均方根误差(RMSE)=4.97;模型的预估精度(P)=87.67%。利用已经训练好的随机森林估测模型,估测研究区思茅松人工林生物量为3 644 612.00t;单位面积生物量为59.90 t/hm2。研究结果可为其它典型森林类型生物量或碳储量估测提供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基于安徽省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利用生物量—蓄积量转换模型,从不同森林类型、起源、龄组、优势树种(组)等方面进行分析,运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对安徽省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安徽省森林碳储总量为11 843.59×10~4t,平均碳密度29.93 t/hm~2,其中乔木林碳储量为9 790.17×10~4t,占森林总碳储量的82.66%,乔木林平均碳密度为31.72t/hm~2,碳密度大小排序为:阔叶林针阔混针叶林,经济林、竹林碳储量为2 053.42×10~4t。乔木林中,天然林的面积、碳储量略小于人工林,但天然乔木林各龄组碳密度均大于人工林;阔叶混交林、杨树、马尾松、杉木、针阔混交林、栎类、针叶混交林的面积、碳储量占优势,其中又以阔叶混交林为最大,面积、碳储量均超过乔木林的28%。文章指出安徽省乔木林碳密度水平仍然不高,今后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仍需采取合理经营管理措施,促使森林质量和碳汇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6年、2016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运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估算乔木林各优势树种(组)生物量,并根据生物量和含碳系数的大小,计算碳储量、碳密度,藉此对不同优势树种(组)、不同起源林分、不同林龄林分、不同类型林分碳储量、碳密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昆明市西山林场森林面积、蓄积增加151hm^2、58060m^3;碳储量增加了25230.64 t,达到111530.27 t,比2006年增加了23%。碳密度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海口市不同林龄木麻黄林分碳储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口市2008-2010年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海南文昌森林生态国家级定位观测站木麻黄生物量实测数据,分析并计算了海口市不同林龄木麻黄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结果表明:海口市木麻黄林分生物量总量为256130.7t,木麻黄林总碳储量为127194 tC,其中,幼龄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509.98 t和239.69 tC、中龄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24760.73t和12380.36 tC、近熟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59666.23t和29833.12 tC、成熟林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39932.41 t和19766.54 tC、过熟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131261.3t和64974.33 tC。  相似文献   

18.
以吉林省西部地区2010年森林资源面积、蓄积量及生长量、消耗量为基础数据,按IPCC清单法测算了该区域森林植被生物量、碳储量和年固碳量。结果表明:吉林西部森林植被生物量为3 015.91万t,单位面积生物量为55.65 t·hm^-2;森林植被碳储量为1 494.67万t,森林植被碳密度为27.58 t·hm^-2,森林植被年固碳量为26.89万t·a^-1。  相似文献   

19.
建阳市森林碳储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建阳市1985年、1996年和2007年二类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2011年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应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估算了建阳市森林生物量、总碳储量和碳密度,并分析其变化。结果表明:2011全市森林生物量、碳储量、碳密度分别为5592.81万t、2796.41万t和107.73t/hm2;1985-2011年全市森林总的生物量、碳储量、碳密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1986-2007年间森林总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别增加了70.05%和42.28%;2008-2011年间除防护林碳储量保持1.4%的增长外,森林总碳储量、碳密度和特用林、用材林和薪炭林的碳储量均有所下降。1985-2011年间防护林碳储量占森林总碳储量比例不断上升,2011年碳密度比1985年增长了38.3%;用材林碳储量占比不断下降。1986-2007年间杉木、马尾松、阔叶树、竹林碳储量均呈明显增长,储碳能力明显增强,尤其是杉木碳储量增长了3.76倍,碳密度增加了97.8%;但2008-2011年间杉木、阔叶树林分碳储量与碳密度均有所下降,储碳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20.
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以回归模型估计法作为乔木林生物量的主要计算方法,以树种含碳率作为生物量转换为碳储量的系数,从单木归并到样地,从样地加权平均至省级区域,估算乔木林碳储量;以加权平均转换系数估算疏林地、散生木和四旁树的碳储量,以模型法估算竹林、灌木林的碳储量。结果表明: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东北两大区;乔木林是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主体;人工林碳储量在中国乔木林碳储量中比例超过15%;阔叶树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均大于针叶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