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讨木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对木薯土壤肥力、 木薯产量及种植效益的影响,于2019-2020年开展木薯化肥减施种植技术示范.以木薯新品种"桂热10号"为材料,以化肥减量(25%)配施生物有机肥+地膜覆盖处理为示范种植模式,以常规种植(仅施化肥)和不施肥为对照,比较分析各处理土壤速效养分、 土壤酶活性、 木薯养分、 产量及...  相似文献   

2.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坡耕地木薯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保持及木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土壤流失量均极显著少于对照;除"犁耙—施肥—起畦"和"犁耙—施肥—不起畦—高度分枝品种"外,其它处理的木薯块根产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的木薯茎叶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犁耙—施肥—不起畦—间种花生"的土壤流失量极显著少于其它处理,木薯产量也较高。坡耕木薯地土壤流失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降雨是木薯坡耕地土壤流失的主要原动力,"犁耙—施肥—不起畦—间种花生"是木薯坡耕地土壤保持的首选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等量施肥条件下,木薯间作一季花生,是否具有间作优势,间作模式中木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如何变化,相关研究报道较少。以木薯品种"华南205"、花生品种"粤油200"为试验材料,设计施氮、不施氮2个处理和等量施肥条件下的3种种植模式(木薯单作、花生单作、木薯间作花生),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施氮和间作花生对木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量施肥条件下,木薯-花生间作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现出间作优势。施氮和间作花生对木薯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无显著影响。4个优势细菌门类依次为绿弯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不同处理间的菌门Saccharibacteria的差异极显著,施氮显著降低了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木薯根际土壤细菌的属数量共464个。相对丰度排名前30的菌属中,不同处理间菌属Acidobacteriaceae__Subgroup_1_和Sphingomonas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施氮显著降低了菌属Subgroup_7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了菌属Acidothermus的相对丰度。主成分分析表明,施氮对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大于种植模式;冗余分析得出,有机质、pH值显著影响细菌属水平群落组成。  相似文献   

4.
在不施外源硒和施用外源硒2种试验条件下,给食用木薯增施不同量的生物有机肥,研究土壤中总硒含量、硒形态、土壤理化性质、块根中硒含量及有机硒占比,探究增施生物有机肥对食用木薯吸收利用土壤中硒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施外源硒和施用外源硒的2种试验条件下,食用木薯增施生物有机肥后,土壤中水溶态硒、交换态硒、有效硒活化率、p...  相似文献   

5.
银黑双色膜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木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银黑双色膜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木薯生长、产量的影响,为银黑双色地膜在木薯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银黑双色地膜、黑色地膜、白色地膜覆盖和不盖膜4种处理,开展野外试验,并用Excel 2003和DPS 7.0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银黑双色地膜覆盖土壤保水力比黑色地膜覆、白色地覆盖和不覆盖分别提高18.34%,15.49%和49.95%;土壤固相体积比例分别降低4.87%,15.18%和15.25%,土壤气相体积比例分别增加2.24%,2.43%和8.13%,土壤液相体积比例分别增加2.4%,2.45%和6.83%;土壤速效氮含量分别增加20.94,21.64和27.22 mg/kg。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18.19,19.39和41.29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21.77,22.30和28.16 mg/kg;木薯块根产量分别增产10.49%,17.75%和30.93%。淀粉产量分别提高11.18%,19.55%和34.70%。[结论] 银黑双色地膜覆盖对增强土壤的保水力,调节土壤三相比,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土壤有效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促进木薯生长,提高木薯产量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作物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驱动力,其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够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木薯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是多种行业的重要原材料。为揭示不同土壤质地木薯根域土壤AMF群落结构特征,解析土壤因子对AMF类群的影响。以木薯品种华南205 (SC205)为材料,通过田间根袋培养,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真菌扩增子测序,分析不同处理木薯根域AMF类群组成和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木薯根域土壤AMF主要为球囊霉属(Glomus)、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和双型囊霉属(Ambispora)。优势属为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两种土质各处理AMF属水平上无显著差异,种水平分布受土壤质地及根袋的影响,粘土AMF多样性(Simpson指数)高于砂质壤土。两种土质中都发现独有种,土壤质地对木薯根域AMF群落分布有一定的影响。RDA分析表明Glomus与速效磷、速效氮、铵态氮正相关;Acaulospora与速效磷,速效氮弱负相关;Scutellospora与所有速效养分负相关;Paraglomus与所有速效养分表现出正相关;Ambispora与大部分速效养分表现出负相关。木薯根域AMF资源丰富,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的AMF群落组成和丰度存在差异,土壤速效养分与AMF群落结构差异密切相关。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AMF在木薯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挖拔式木薯收获机的研制与样机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要:针对木薯块根在土壤中分布的复杂性,为了将木薯块根顺利地从各种松硬程度不同的土壤收获出来,模拟人工收获木薯的机理,借鉴马铃薯、大蒜、红薯等根茎类作物收获机械的基本原理和结构,以木薯生物和物理特性为依据,该文研制出一种可一次性完成薯块的挖掘、分离、输送等工作的挖拔式木薯收获机。该文主要介绍了挖掘铲、夹持输送机构及动力传输机构及关键参数的确定。该栅条式挖掘铲的关键参数为铲平面倾角为20°,铲长为550 mm,铲宽为1 000 mm。计算出整机总传动比为2.29,变速箱传动比为2,输出速度为500 r/min,链传动的传动比为1.15,输出速度为435 r/min。该机与中型拖拉机配套使用,通过样机的试制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挖拔式木薯收获机整机运行平稳,总体达到挖拔结合收获木薯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木薯块根拔起力的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块根拔起速度和块根生长状况对块根最大拔起力的影响规律,该文采用物理试验方法、ANSYS/LS-DYNA显式动力学仿真技术及土力学理论分析方法进行物理试验和力学分析,建立了考虑拔起速度影响的木薯块根拔起力的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且对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假设木薯块根对土壤的作用为一圆盘和圆盘外延对土壤的共同作用的力学模型合理;圆盘最大拔起力的数学模型精度高,理论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6%;木薯块根最大拔起力的数学模型对成圆盘状分布生长的木薯块根拔起力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对生长分布较不均匀的木薯块根拔起力的预测精度较低,但理论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也小于27%;木薯块根最大拔起力随拔起速度、块根圆盘直径和圆盘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块根圆盘深度对木薯块根的最大拔起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圆盘直径,最后是拔起速度。该文为挖拔式木薯收获机械块根拔起机构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木薯被称为"能源作物""淀粉之王""地下粮仓",在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广泛。为了保证木薯种植产量和质量,需要充分了解木薯的营养要求,并以此为基础探究木薯施肥技术,在科学施肥的前提下不断促进木薯高产优质种植技术的发展。基于此,细化探究木薯的营养要求,并探讨木薯施肥技术,为促进木薯种植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广西木薯研究所于2009年7月1日挂牌成立,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木薯研究所。现拥有木薯种质资源圃与示范基地500多亩,保存木薯种质资源580份。承建有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植保研究室"、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木薯良种选育技术研究室"、"木薯规模栽培技术研究室"、"木薯良种繁育和规模化栽培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木薯的特征特性,主要生育期,以及对土壤、水分、光照、温度等环境条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体现木薯种植经济效益,采取木薯套种凉粉草方法是主要途径之一。2019年广西南亚所在广西崇左市龙州县下冻镇塘巧水弄村木薯种植基地开展了木薯与凉粉草套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木薯套种凉粉草种植模式,比单纯种植木薯增收99.57%,比纯种凉粉草增收44.92%。本文从选种、育苗、整地、种植要求、田间管理、采收等技术措施进行论述,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木薯与凉粉草套种栽培技术规程,分析了2019年木薯与凉粉草套种的产量与经济效益。本研究结果为木薯与凉粉草套种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2013年在对柬埔寨木薯产区的调查中,首次发现菟丝子寄生于木薯,严重影响木薯生长,并呈蔓延趋势,造成木薯产量损失。针对以上情况,提出关于菟丝子防治的方法及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农业研究与应用》2011,(6):F0003-F0003
广西木薯研究所于2009年7月1日挂牌成立,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木薯研究所,现有职工45人,获得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功能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1人,综合试验站站长1人。拥有木薯种质资源圃与示范基地500多亩,保存木薯种质资源580份。  相似文献   

15.
岩溶区典型根系地下生境类型中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符裕红  黄宗胜  喻理飞 《土壤学报》2012,49(6):1202-1209
本文选择了岩溶区三种不同的典型地下根系生境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类型I-白云岩水平产状多层空间类型、类型II-白云岩倾斜产状多层空间类型及类型III-白云岩直立产状多层空间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地下根系生境类型和不同空间土壤层次的土壤酶活性差异极显著;2)类型I有利于土壤的碳素循环,类型II有利于土壤含氮化合物的转化,类型III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氧化;且三种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均呈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3)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关系显著,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肥力的指标。本文揭示了不同地下根系生境土壤酶活性差异,对岩溶石漠化区的土壤质量评价、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和生态修复治理均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土壤类型下AM 真菌分布多样性及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以禾本科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宁夏六盘山林地、银川农耕地、暖泉农耕地、固原农耕地、盐池沙地、灵武沙地6 个采样地点5 种土壤类型(黑垆土、灌淤土、黄绵土、灰钙土、风沙土)下AM 真菌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5 种土壤类型采样点的植被根际土壤中共鉴定出5 属48 种AM真菌, 其中, 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1 种, 巨孢囊霉属(Gigaspora)3 种, 球囊霉属(Glomus)37 种, 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1 种, 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6 种, 各采样点土壤均以球囊霉属为优势属。地球囊霉(G.geosporum)和木薯球囊霉(G. manihotis)是6 个采样地点中的优势种。不同土壤类型各采样点AM 真菌各属的频度存在明显差异, 球囊霉属在各点均有出现, 频度值最高。具有较高植被多样性的暖泉样点, AM 真菌的种属数量较多。土壤环境因子对AM 真菌孢子密度的影响因所处土壤、植被类型不同而异。pH、全盐、速效钾、速效磷等土壤肥力因子, 在PCA 轴上能最大程度地解释AM 真菌孢子密度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关系的大部分信息。宁夏不同土壤类型区域中AM 真菌种类及分布一定程度上与该采样点的植被类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特征相对应。  相似文献   

17.
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木薯的生长,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木薯的主要产区,不过因木薯对气候条件较为敏感,导致了广西并非所有地区都能够适宜木薯的种植。由此,通过对木薯的生长特性及以往种植经验的研究,选择出了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活动积温、年降雨量以及年日照时数这4个指标作为木薯种植的生态气候区划指标。以县为单位,根据2 a收集到的各县的气象数据,采用GIS技术对木薯种植的气候进行区划,按照木薯种植对气候的适宜性把广西各县分别划为最适宜、次适宜、适宜以及不适宜种植木薯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利用木薯杆栽培秀珍菇的技术关键,进行适合木薯杆栽培的秀珍菇优良菌株筛选试验和以木薯杆为主要原料的培养料配方试验。结果筛选出适合利用木薯杆栽培的秀珍菇优良菌株秀珍3号,最适配方为木薯杆屑45%、木屑17%、棉籽壳20%、麦麸15%、石膏1%和石灰2%。  相似文献   

19.
木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和工业原料作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木薯生物技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木薯组织培养中一些常用培养基进行了总结与汇总,包括MS、CIM、MSN、CMM、CEM、GD、SH、TM2G 8种常用培养基的组成及其在木薯组织培养中所处的阶段和作用等,为木薯组织培养工作者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选择岩溶区三种不同的典型根系地下生境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类型Ⅵ——白云岩水平产状多层空间类型、类型Ⅸ——白云岩倾斜产状多层空间类型及类型Ⅺ——白云岩直立产状多层空间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指标,计算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标值,对其土壤质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根系地下生境类型和不同空间土壤层次的土壤指标值差异极显著;(2)不同类型的土壤质量存在差异,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土壤质量表现为白云岩倾斜产状多层空间类型最好,且三种类型的土壤质量均呈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该文揭示了根系地下生境的土壤质量差异,这为岩溶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和治理均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