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铁岭市行道树树种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城市的绿化,美化,香化要求及气候,土壤等各因子状况,按照科学合理的比例对对乔灌木和落叶,常绿树种进行搭配,考虑各季相变化,花期搭配等,达到增加绿地覆盖率,改善环境条件,美化城市环境的目的。提出了铁岭市行道树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及适生树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条件下落叶松人工林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差异,为森林经营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以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内封山育林状态下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地形土壤条件,选择埋藏潜育暗棕壤-落叶松人工林(A)、厚层埋藏暗棕壤-落叶松人工林(B)、暗棕壤性土-落叶松人工林(C)、典型暗棕壤-落叶松人工林(D)4种生境类型,分别设置3个20 m×20 m的样地,采用扫网法、巴氏罐诱法、震落法、高枝剪标准枝法对样地内昆虫群落进行系统的调查。【结果】共捕获昆虫样本5 204头,经鉴定分属10目77科250种,各生境均以双翅目和膜翅目为优势类群,但所占比例具有较大差异。各生境昆虫群落科级优势类群季节动态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聚类分析表明4种生境昆虫群落归为2类,A、B生境归为一类,C、D生境归为一类。不同生境间昆虫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大小均表现为C生境A生境B生境D生境,丰富度指数大小表现为样地B生境D生境A生境C生境,优势集中性指数大小表现为D生境B生境A生境C生境。时间序列上,B生境和D生境昆虫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及丰富度指数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但前者相关系数均显著大于后者。各生境昆虫群落中不同营养类群物种数均表现为植食性类群中性类群捕食性类群寄生性类群,但各生境中不同营养类群物种数所占比例具有明显差异。各生境昆虫群落相对稳定性为B生境C生境D生境A生境。主分量分析表明对昆虫群落变化起着主导作用的因子在各生境中具有较大差异。【结论】不同土壤条件下落叶松人工林各昆虫群落结构动态具有较大差异,昆虫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正相关系数越大,群落稳定性越强,同时中性昆虫对昆虫群落相对稳定性起到显著的调控作用。4种生境中厚层埋藏暗棕壤落叶松人工林综合环境条件最适宜昆虫群落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不同马尾松群落类型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尾松人工纯林(A)、马尾松天然次生纯林(B)、马尾松-油茶混交林(C)、马尾松-枫香混交林(D)、马尾松-白栎混交林(E)、马尾松-杉木混交林(F)6种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6种群落类型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混交林灌木层物种明显比纯林丰富,其物种数由高到低的排序为群落F(37种)群落D(23种)群落E(19种)群落B(13种)群落C(10种)群落A(6种);草本层物种数分布为群落F(18种)群落C(15种)群落B(10种)群落D(8种)群落E(4种)群落A(3种)。群落A中的优势种群明显,物种间的重要值差异较大,群落B灌木层重要值大于10的物种有4种,群落C灌木层重要值大于10的物种有5种,群落D和群落E灌木层重要值大于10的物种均为3种,群落F灌木层重要值大于10的物种只有2种。灌木层的Simpson指数(D)、Shannon-Win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Ma)的变化趋势均为群落F群落D群落E群落B群落C群落A,Pielou指数呈群落E群落D群落F群落B群落C群落A的变化趋势,而生态优势度则与Shannon-Winner指数(H)呈相反趋势;除了群落C,其他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大小顺序均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4.
将乐林场栲类次生林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福建将乐林场的栲类次生林固定样地调查数据,研究栲类次生林的树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为以后的栲类次生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采用物种丰富度、香农威娜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和均匀度作为多样性测度指标分析各样地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根据各样地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划分样地类型。(1)物种组成丰富,乔木层树种76种,灌木层树种77种,草本物种22种。(2)各样地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差异都比较大;而各样地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差异不是很大,物种分布相对比较均匀;(3)香浓威纳指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的数值大小排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优势度指数的大小排序则相反。(4)经分析可将栲树次生林可以划分成三个类型,其中类型Ⅰ包括样地1、2和样地11;类型Ⅱ包括样地5、6、10、12、13和样地14;类型Ⅲ包括样地9、17和样地18。香浓威纳指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的数值大小排序为类型Ⅲ>类型Ⅱ>类型Ⅰ,优势度指数数值排序则相反。该区栲类次生林物种组成丰富,各样地各层次物种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而相同类型的样地具有相似的物种多样性,说明其干扰程度相似。  相似文献   

5.
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对昆明昙华寺公园中的前园与中园、后园的园林植物群落进行物种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季相的调查与分析。前园共有植物73种,分属于40科、63属。中园共有植物73种,分属于38科、53属。前园树种丰富度为6.32,树种多样性指数为3.45。中园树种丰富度为5.56,树种多样性指数为3.39。后园树种丰富度为5.94,树种多样性指数为3.34。中园胸径超过3 cm,冠幅超过9 m所占总数的百分比远比其它园区多的多。前园与中园乔木树高主要集中在10.7 m以上,后园树高在4.6~10.7 m的最多。3个园区的园林植物群落季相变化都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给南宁市行道树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对南宁市主要道路的园林绿化状况进行全面踏勘,在5个城区中筛选出143条道路,对其行道树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南宁市共有行道树41种,隶属于21科31属,树种组成较丰富;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为4.125∶1,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的比例为2.154∶1。常用行道树有天桃木(Mangifera persiciforma)、雅榕(Ficus concinna)、秋枫(Bischofia javanica)、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和凤凰木(Delonix regia)等;天桃木(Mangifera persiciforma)和雅榕(Ficus concinna)的应用频度较高。行道树健康状况综合评分为81.68分,道路绿地达标率为83.11%,林荫路推广率为87.9%。除西乡塘区外,其他城区的行道树多样性指数与物种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兴宁区>青秀区>良庆区>西乡塘区>江南区。季相树种在兴宁区中的应用较均衡;整体来看,南宁市行道树季相变化不明显;春、夏季景观效果相对较好,秋和冬季...  相似文献   

7.
聚宝山郊野公园乔木层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南京聚宝山郊野公园的样地调查,以不同生境的样地作为资源位,以物种重要值作为资源位的状态指标,运用Levins和Hurlbert生态位宽度指数、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和Schoener生态位相似比例指数,测定并分析乔木层13个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1Levins和Hurlbert 2种生态位宽度指数测定结果差异不大,均表明朴树、黄连木和短柄枹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对群落结构和功能起着决定作用;213个优势种群间生态位重叠值0.500的仅有1对,生态位重叠的程度不大,表明各主要树种之间竞争并不激烈。主要树种间生态位相似比例0.2000的占总对数(78对)的71.8%,生态位相似比例也较小,各主要树种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较低。综合分析表明,聚宝山郊野公园乔木层各主要种群间竞争不激烈,关系较缓和,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利用植物造景是现代园林模拟自然的设计方式,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是"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一种境界.宿根花卉由于其株型、高矮、花色变化大,花期长,花朵鲜艳,在园林绿化中起到了良好的调色作用,丰富了园林绿地中的色彩和季相变化,使园林景观美观、自然.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柳杉等24个喀斯特山地主要适生树种一年生幼苗不同季节的耗水量进行比较研究、各树种幼苗在不同土壤干旱水平(A:无干旱胁迫;B:轻度胁迫;C:中度胁迫;D:重度胁迫)下的耗水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树种幼苗耗水量的季节变化为:常绿树种幼苗耗水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落叶树种幼苗耗水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不同土壤干旱水平下,各树种幼苗耗水量均表现为:A>B>C>D。  相似文献   

10.
对晋西黄土高原土石山区天然次生林乔灌层优势种组成及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本植物优势种组成受海拔梯度影响明显,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升高而呈下降趋势,总体上灌木的丰富度比乔木高,且乔木树种与灌木树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存在明显差异,乔木树种在海拔较高地段丰富度较大,而灌木树种则是在海拔较低地段丰富度较大;乔木层α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升高而递增,而灌木层α多样性指数则随海拔升高呈缓慢下降趋势.采用Cody指数和Whittaker指数计算了各海拔群落的β多样性指数,得出各海拔群落的β多样性指数多以相邻海拔群落的指数值最小,群落间海拔差异越大指数值越大,其中在海拔高度1 650 m左右β多样性指数变化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研究在马尾松(24年生)下留养茶秆竹培育复层林的经营效果,结果表明:间伐后留养7年马尾松胸径增长量从大到小依次为C>D>B>A>ck;平均树高则为C>A、D>B>ck,树高增长量不同处理间差异不大.B、C、D处理与CK处理间单株立木材积有极显著差异,C处理与A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B处理与A处理间有显著差异,A处理与ck处理间有显著差异.茶秆竹平均胸径C>D>B>A,平均竹高C>D>B>A,按产笋量从大到小,依次为:D>C>B>A.产材量从大到小,依次为:C>D>B>A.马尾松茶秆竹可以形成复层林且经营效果较好,在南方林区有宽广的推广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2.
采用群落空间序列推断时间系列的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黑河地区重度火干扰后天然次生林结构变化和演替动态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选择该地区广泛分布2个典型森林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即林分类型A和林分类型B。林分类型A是以白桦、山杨为优势树种组成的阔叶纯林或阔叶混交林,分布在坡度小于25。的低坡度区域;林分类型B是以蒙古栎、黑桦为优势树种组成的纯林或混交林,分布在坡度大于25。的高坡度区域。对火烧后这2种林分类型不同植被层(草本、灌木、幼树和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植被盖度、重要值和群落相似度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火干扰后林分类型A各层物种丰富度、盖度大于相应年度林分类型B;这2种林分类型的草本层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盖度都随火后年度的推移呈下降趋势,而乔木层呈上升趋势。通过对各层物种丰富度重要值的比较和群落结构变化分析,确定了林分类型A和林分类型B火烧后植被的演替动态过程。重度火干扰后80年,林分类型A演替趋势为白桦、落叶松混交林,灌木层以平榛、笃斯越桔为主,草本层以苔草、猴腿蹄盖蕨、红花鹿蹄草为主:林分类型B演替趋势为蒙古栎、黑桦混交林,灌木层以胡枝子、平榛为主,草本层以苔草、天门冬、小花萱草为主。图4表3参33。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和2006年在金沙江干热河谷,选择不同季节的典型晴天测定了18个试验树种的叶水势,结果表明:(1)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植被恢复树种叶水势在不同季节的日变化曲线均有一个明显的高峰,绝大多数呈单峰状分布,高峰值大多数出现在下午14:00;干热生境中的树种具有丰富的叶水势多样性.(2)元谋干热河谷主要树种的叶水势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所有树种均表现为3月份叶水势大于5月份叶水势以及5月份叶水势小于10月份水势,5月干热胁迫的加深加剧了树种间水势的进一步分化,而雨季后干热胁迫的解除能降低分化的程度;各树种叶水势日变化在干热的5月份变动幅度最小.(3)各树种叶水势与温度、湿度及光照强度分别呈负、正、负相关,相关性可由线性方程予以恰当描述.(4)不同海拔区域所引起的环境因子与物候的差异能影响到某些树种水势的日变化幅度以及季节变化规律;以坡位而言,相对低的坡位有利于各树种叶水势维持在一个相对高的水平;印楝在3种混交模式中叶水势高低依次为:印楝与大叶相思>印楝与银合欢>印楝与久树,这种排序与印楝所受到的竞争强烈程度紧密相关,极度的干热环境降低了不同混交模式对植物水势的影响程度;灌溉有利于缓解或解除5月极度干热所形成的水分胁迫.  相似文献   

14.
住宅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衡量居住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分析蛟河市学府花园住宅小区位置、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按照"接近自然"的园林格局对其进行了总体设计;通过精心选择树种,注重植物配置效应与季相变化,使之四季有景可观,不同功能区各具特点,绿化率高达45.42%。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察右中旗各公园绿地植物组成和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各公园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树种配置复杂程度和个体分配均匀程度,并进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发现市民广场综合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16.
用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柏木属9个树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属内种间具有明显的酶谱差异,每个种都有其特征酶谱.并用排序的方法对9个树种酶谱的相似程度进行了研究,据酶谱的排序结果把9个树种分为了5类.其中,巨柏、西藏柏木、干香柏、岷江柏木和剑阁柏木为一类,地中海柏木、柏木、墨西哥柏木和绿干柏各为一类,从分子水平上论证了前人对于柏木属各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柏木属植物近缘种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相似程度的替代与近缘种间的地理替代表现出强烈的映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来探索植物地理替代的规律.柏木属内种间平均酶谱距离约为O.75,推测其地质发生的年代大约为早白垩纪更前的侏罗记.本文还发现用排序方法研究同工酶谱可以达到定量比较的水平,在实践中有较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神农架地区次生林主要原生树种与引进树种树干附生地衣多样性的差异,为该地区的地衣多样性保护和次生林管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样线法调查神农架地区次生林7个原生树种和3个引进树种的树干附生地衣,运用Estimate S 9.1.0软件包计算各树种预期地衣丰富度,统计各树种地衣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生长型组成,计算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E)并评估单株、树种和种组水平的群落多样性特征,最后采用系统聚类法对10个树种的地衣群落进行聚类。【结果】10个树种树干地衣预期丰富度存在较大差异,且引进树种的预期地衣丰富度均值高于原生树种;10个树种的树种内地衣丰富度和树种间地衣丰富度变异均较大,但原生树种组和引进树种组间无差异;引进树种和原生树种树干地衣的优势种类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小刺褐松萝、大哑铃孢、流苏茶渍和日本珊瑚枝4种地衣在原生树种上成为优势种,橄榄斑叶梅和裂树花则只在引进树种上成为优势种,引进树种中新出现了美国树花、裂树花和侯氏树花等地衣;不同生长型地衣在树种间的分布也存在一定差异;原生树种地衣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具有锐齿槲栎最低而川鄂柳最高的特点,而引进树种组具有华山松马尾松日本落叶松树的趋势;原生树种地衣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略高于引进树种组;10个树种的地衣群落可以聚成与优势地衣组成相关的3类,而3个引进树种分属其中一类。【结论】神农架地区次生林拥有较高的地衣丰富度;10个树种的树干附生地衣群落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优势种组成、部分地衣的宿主偏好方面存在差异,说明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树种多样性对于地衣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华山松等用材树种的引进及其种群动态对该地区地衣多样性的潜在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游水生 《林业科学》2001,37(Z1):106-110
本文从乔木层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角度探讨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天然米槠林CK、A级择伐更新、B级皆伐迹地天然更新、C级皆伐迹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D级杉木林)对福建武平米储林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CK、A级和B级乔木层都是以米储为优势种,C级顶极种米槠处于第2优势种,阳性树种裂斗锥处于第1优势种,而D级受人工种植的影响乔木层优势种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以杉木为优势种;通过乔木层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分析,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加大种类组成、各科含种数、各科含属数和各属含种数上升到B级或C级后下降或直接下降,而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呈线性下降、优势度呈线性上升.特别是D级杉木林乔木层由于以人工种植杉木为优势种控制着整个群落的性质和环境、导致分析的各方面指标与天然米槠林CK相距甚远,目前较难恢复到米槠顶极群落,其余更新方式将能恢复到米槠顶极群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城市鸟类及蜂蝶类群落结构多样性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了解城市园林绿地食源树种的应用,探讨食源树种的生态特性及其景观特征。【方法】调查了广州市12处城市绿地食源树种的应用,观察鸟类及蜂蝶类的取食情况,记录绿地中食源树种的种类、应用频次、配置方式及生长状况,归纳分析食源树种群落构成、观赏特性、生态性等。【结果】广州园林绿地常见食源树种有23科33属45种,其中鸟类食源树种25种,蜂蝶类食源树种20种,以桃金娘科、桑科、大戟科为主,并以乡土种为主、外来驯化种为辅;食源树种的观赏与被取食时间主要集中于春夏季(31种),秋冬季的相对较少(16种)。【结论】广州市绿地的食源树种资源丰富,约300种,但常见鸟类及蜂蝶类食源树种仅占18%,结合良好适应性、抗逆性、取食性、观赏性,归纳出20种优势乡土食源树种;同时对食源树种群落组成结构进行分析,在兼顾食源树种的观赏性与生态性的基础上,设计出6组可在广州城市园林绿地推广应用的生态配置群落,采用树种混交与立体复合栽植的形式,乔、灌、草结合,形成丰富的水平与垂直植物群落结构,提高绿地生境异质性,增加食源树种的数量及丰富度,提供丰富稳定的食物来源,为鸟类及蜂蝶类提供多样的稳定栖息地。研究结果将对城市园林绿地食源树种的合理选择与科学配置应用,以及营造鸟类及蜂蝶类昆虫生态景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岭南地区滨水绿地植物景观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岭南地区滨水绿地植物景观质量,揭示其营建规律,为植物造景和景观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4个滨水绿地植物景观单元(100 m~2)为研究对象,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法)对岭南地区滨水绿地植物景观单元的景观质量进行评价,探寻2种景观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和相关性,并引入聚类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分析植物景观单元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多度和岭南特色滨水植物景观特征。【结果】基于美景度评价法的景观美景度值(Y_(SBE))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景观质量值(Y_(AHP))的排序差值在20位以内的景观单元数量占总数的75%,显示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性较高;聚类分析将64个植物景观单元分为5类,第1类景观单元2种方法评价结果均为优秀(景观美景度值大于0.50,景观质量值大于6.00),且大多数排序差值小于20位,第4和5类景观单元的美景度值排序均为最后7位,其中5个景观单元的2种评价方法排序差值小于12位,显示评价者有普遍一致的审美观,通过科学方法揭示植物景观营造的内在规律是可行的;景观单元的美景度主要受植物艺术配置多样性(x_6)和群落结构稳定性(x_9)2个指标影响,其回归方程为Y_(SBE)=-4.234 3+0.300 4 x_6+0.357 7 x_9;优秀景观单元中各生长型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配置为2种常绿乔木、1种落叶乔木、3种灌木、2种水生植物、4种地被植物,个体多度配置则为4株常绿乔木、1株落叶乔木、12株灌木,水生植物和地被植物的覆盖面积分别为18和74 m~2。【结论】美景度评价法具有简单、可靠、易操作、便于推广的特点;层次分析法评价则较好地兼顾植物景观的美学功能和生态功能,评价结果客观全面。岭南特色滨水植物景观应以简洁、自然为主,常以高大乔木作为背景,选择耐湿、枝条柔软、树形优美的观花(叶)乔灌木,前景植物宜配置具鲜艳颜色(红、黄)的灌木或草本,具有合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度,植物生长繁茂,植物群落林冠线、植物外缘线(岸线)宜起伏、有变化,应留空位置供游人亲近水体。此外,由清澈的水体、开阔的水面、自然土质驳岸、山石等构成的滨水绿地植物景观,辅以高的绿化养护质量,有助于形成高的景观质量和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