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2.
连续5年在鄂东灰潮土上进行了旨在获得棉花高产优质的氮、磷、钾、硼、锌合理施用技术的试验,建立了单因子的施肥数学模型,总结出了因土质、因品质、因气候、因管理而定性、定量、定时、定法的、因、四定”的棉花高产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3.
4.
胡超  徐运清  邓雅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498-6499
为了研究酸雨作用下灰潮土铅、镉的释放规律。通过对采自田河村(S1)及河口大桥(S2)灰潮土样品进行模拟酸雨淋溶试验,研究了湖北省孝感地区灰潮土中铅、镉的浸出特性。720 ml的模拟酸雨淋洗后,pH值4.5的模拟酸雨使供试灰潮土镉累积浸出比正常降水增加19.5%(S1)和60.9%(S2),使铅的浸出增加87.7%(S1)和12.9%(S2);pH值3.5的模拟酸雨使灰潮土镉累积浸出比正常降水增加45.6%(S1)和80.3%(S2),使铅的浸出增加183.7%(S1)和424.7%(S2);土样S2的总镉和总铅的含量都要比S1土样高,pH值3.5下呈现出镉和铅累积浸出量也较大。镉的浸出随着淋洗液pH值降低淋出量逐渐增加,铅的浸出则在pH值3.5时出现显著增加。镉与铅都随着酸度增加和淋溶量的增加而逐渐浸出。  相似文献   

5.
旱作农田秸秆覆盖综合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玉米、棉花旱作物农田秸秆覆盖试验,总结出秸秆覆盖具有明显的保墒效应,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含量,降低土壤的含盐量及pH值,同时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并减轻杂草危害和环境污染。农田覆盖秸秆后玉米、棉花的产量分别提高了7.9%和11.4%。旱作农田秸秆覆盖的综合效应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淮北地区旱作物灌溉制度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冬小麦、油菜、夏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分阶段受旱试验,获得了连续5年的非充分灌溉试验资料,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得到了这几种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参数.运用动态规划法研究了供水不足条件下的非充分灌溉制度,得到了冬小麦、油菜、夏玉米和大豆这4种作物的优化灌溉制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产量相同或相近时,采用优化灌溉制度进行灌溉,可明显减少作物的耗水量和灌溉用水量,提高水分生产率.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淮北地区旱作物灌溉制度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冬小麦、油菜、夏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分阶段受旱试验,获得了连续5年的非充分灌溉试验资料,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得到了这几种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参数.运用动态规划法研究了供水不足条件下的非充分灌溉制度,得到了冬小麦、油菜、夏玉米和大豆这4种作物的优化灌溉制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产量相同或相近时,采用优化灌溉制度进行灌溉,可明显减少作物的耗水量和灌溉用水量,提高水分生产率.  相似文献   

8.
天津几种潮土吸磷和解磷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四个代表性土样为研究对象,应用磷的等温吸附、解吸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土样的吸磷特性与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都有很好的相关性,尤以Freundlich方程最好;供试土壤对磷的最大吸附量在250—460mg·kg~(-1),土壤磷的吸附量与粘粒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吸附态磷的解吸率在38.7—48.2%之间;供试土壤的供磷能力普遍较低,需施用磷肥才能维持作物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9.
灰棕潮沙泥田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414试验研究灰棕潮沙泥田水稻氮磷钾的施肥效应,初步摸清灰棕潮沙泥田对水稻的土壤供肥量,水稻的最佳施肥量为纯N12.64kg/667m2,P2O55.56kg/667m2,K2O3.42kg/667m2。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新型尿素和普通尿素在小麦、玉米上各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作为基肥一次施用,新型尿素不但增加了作物产量,而且肥料利用率也有所提高。在小麦上增产9.55%,氮素利用率提高1.6%-12.6%;在玉米上增产18.75% ,氮素利用率提高4.1%-16.4%,经济效益比较明显。初步表现出具有肥效长和肥料利用率高等特点,有较明显的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硅酸盐细菌有很强的解钾能力,同时还有解磷和固氮能力。将其菌剂与土壤混合制成每克干土含10亿左右细胞的生物钾肥,用于大豆试验,结果表明生物钾肥可使土壤中有效氮、磷、钾含量提高,促进大豆植株对养分的吸收,使其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根瘤数量提高。  相似文献   

12.
低湿耕地玉米分层配比施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分层配比施肥,完全可以代替玉米种肥、追肥相结合施肥法,增产效果明显。特别是N、P、K全肥分层配比施用好于N、P肥分层配比施用,在低湿地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连续三年在吉林省白城地区前郭、大安两县草场上,通过NPZn三因素五水平最优回归设计试验,筛选出羊草高产、经济效益显著的NPZn合理用量及比例,然后在长山化肥厂加工成复合粒肥,用于大面积草场飞施作业。结果表明,以尿素、重过磷酸钙.硫酸锌单质混配的粉肥人工施入.适宜的养分用量N为6~8kg/亩,P_2O_5 6~9kg/亩,Zn 0.4kg/亩。其比例为1:1:0.06,可得干草223~295 kg/亩,每公斤粉配肥可增干草 8~13kg.用单质肥料加工造粒的NPZn三元复合肥.飞机作业,每亩施入20~25kg,每公斤复合粒肥增干草10.4kg以上。纯收益5~5.57元,大大提高了工效,是草原现代化施肥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连续2a在大田和盆钵试验条件下,进行了结晶有机肥与烟草专用复肥对 草肥效衣其在土壤中释放动态的研究。研究了其对土壤微生物数量、氨的挥发、速效N素动态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后1 ̄20d有机肥比复肥平均每天减少挥发0.70 ̄0.86mg/盆;前者无土表“结霜”现象,后者随土壤水分散失有明显的土表“结霜”现象。与复肥比有机肥能增加土壤细菌数量数十倍且持续1月余,养分释放动态与烟草的营养阶段性相吻合。烟  相似文献   

15.
氮钾肥配施对赤红壤上甜玉米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氮、钾肥配施对赤红壤上甜玉米生长的影响,于1986年秋作和1987年春作进行两次盆栽试验及植株和土壤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氮、钾肥配施可增加供试土壤有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可增加甜玉米穗叶(吐丝明)含N量和含K量,降低穗叶含P量、含Ca量和含mg量。不施钾肥处理的甜玉米穗叶含K量≤1.30%,吐丝前有明显的缺K症。施高量钾肥(0.33克KCl/公斤土)处理的穗叶含Mg量≤0.15%;吐丝后出现明显的缺Mg症;施K_1水平(0.17克KCl/公斤土)的钾肥较适宜。单施氮肥处理,甜玉米果穗和籽粒的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配施钾肥处理,甜玉米增产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增施氮肥可明显增加籽粒粗蛋白质含量,降低水溶性糖含量。施钾肥与不施钾肥比可明显增加水溶性糖含量,增加粗蛋白质总量(克/盆),但降低租旦白质含量。在供试赤红壤盆栽甜玉米条件下,氮钾肥配施以N_2K_1处理为宜  相似文献   

16.
紫色土旱坡地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春季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及坡位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属干旱年份,3个小区土壤水分都表现出近似双"S"型曲线的变化趋势,土壤水分的时间变异性与同期降水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雨量及雨强的增大易形成坡面不饱和径流,不利于降水向坡地土壤水分的转化,以0~40 cm土壤平均贮水量以横坡耕作小区最大,其保水能力和蓄水能力优于顺坡耕作;对照地小区和横坡耕作小区随土壤深度增加其含水量变化程度越小,顺坡耕作小区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小区不同土深土壤平均含水量都呈现上坡<中坡<下坡的变化规律,以顺坡耕作小区的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17.
施用锰锌肥对冬小麦体内营养元素浓度的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石灰性缺锰(DTPA-Mn=3.54ppm)土壤施用锰、锌肥对冬小麦体内氮、磷、钾、钙、镁、铁、锰、铜、锌和钠浓度季节性变化和分布模式的效应。结果表明,随冬小麦生长发育的进程,磷和钾明显降低,镁、铁、锰、铜、锌趋于升高,在拔节期以前取样和分析测定对大多数元素的营养诊断和施肥是适宜的。在同一生育期,不同元素的浓度分布模式不同,移动性相近的元素分布模式大致相似。在不同生育期,钙和锰的浓度分布模式稳定,不受施锰、锌肥影响;钾、铁、铜、锌则因施锰、锌肥而改变;磷在开花期和收获期及氮、钠在收获期的浓度分布模式也随施锌肥而改变。  相似文献   

18.
三江平原低湿耕地玉米钾肥施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白浆上低温耕地上种植玉米,施用钾肥增产效果明显,增产13.2%~39.7%,特别是K2SO4.施用量达225kg/hm2时,增产效果最显著。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钾肥能促进产量性状提高,植株生长状况改善,经济效益也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五年田间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磷肥具有明显而持久的后效。后效的大小和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磷肥的施用量;后效持续的时间与磷肥施用量之间是指数函数关系;当施磷处理耕层土壤速效磷水平降至与对照处理基本相同时,磷肥后效即告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