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蜡蚧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温室白粉虱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引进的 6个蜡蚧轮枝菌的生长、产孢量、分生孢子萌发和对温室白粉虱若虫侵染致病性的研究表明 ,6个菌株在 10~30℃下均可生长 ,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 25℃ ,但菌株间存在显著差异。菌株V4和V5产孢量显著高于其他菌株 ,14d的产孢量分别为 2.6×109个 /皿和 2.3×109个 /皿。菌株V4V1的菌落直径累计增长量和日增长量显著地高于其他菌株 ,分别为43.7、2.85mm和43.1、2.84mm。温度对孢子的萌发影响较大 ,15℃时孢子萌发缓慢 ,萌发达 90%以上时需 24h ,20~30℃下菌株V2 孢子萌发速率明显高于其他菌株 ,10h萌发率达 90%以上 ,30℃下 ,菌株V6萌发速度明显延缓。对温室白粉虱若虫的致病性 ,菌株间存在一定的差异。V2V4接菌后第 5天若虫死亡率分别为 70.2%和 63.5% ,综合其菌丝生长、产孢量、萌发率和致病性表明 ,菌株V2V4可作为生物制剂的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2.
蜡蚧轮枝菌对害虫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蜡蚧轮枝菌V-816菌株致病性的研究 ,结果表明 ,该菌对菜青虫、小菜蛾、甘蓝蚜、棉红蜘蛛有较强的致病力。随浓度增加 ,杀虫效果明显提高 ,对幼龄幼虫致病力比老龄幼虫强。温度对该菌的致病力有明显的影响 ,其适温为25~30℃。试验表明该菌不侵染七星瓢虫的幼虫  相似文献   

3.
温度和营养对北京地区蜡蚧轮枝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7~32℃温度中,北京地区蜡蚧轮枝菌菌落能生长并产生分生孢子。菌落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3~28℃。产生分生孢子的适宜温度为20~28℃,最适温度为23~25℃,产孢量为6.32~6.94×10~9孢子/皿。分生孢子在4~35℃下均能萌发,适宜温度为15~32℃,一昼夜萌发率为81.36~96.60%。在23~28℃萌发芽管最长,20小时后达36.98~45.35微米。在10~15℃时,产孢量为7.42~8.25×10~3/皿,一昼夜孢子萌发率为42.99~89.20%,芽管长为9.10~16.94微米。该菌适应我国华北地区冬季温室温度偏低,昼夜温差较大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应用该菌,更有效地控制温室白粉虱提供了依据。在6种琼脂培养基上试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均以麦芽汁培养基上为最好。  相似文献   

4.
蜡蚧轮枝菌致病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蜡蚧轮枝菌V-816菌株致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对菜青虫、小菜蛾、甘蓝蚜、棉叶螨有较强的致病力。随浓度增加,杀虫效果明显提高,且对幼龄幼虫的致病力较对老龄幼虫的强。温度对该菌的致病力有明显的影响,其致病适温为25~30℃。同时试验表明该菌不侵染七星瓢虫的幼虫。  相似文献   

5.
温度和营养对北京地区蜡蚧轮枝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相似文献   

6.
蜡蚧轮枝菌防治植物病虫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蜡蚧轮枝菌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中有很大开发潜力。就蜡蚧轮枝菌的致病性、环境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储藏期存活率及在生产中应用的概况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研究进展表明,该种真菌既可以防治粉虱、蚜虫、蓟马等蔬菜害虫,又可以防治蔬菜的白粉病、锈病等。  相似文献   

7.
紫外线对蜡蚧轮枝菌原生质体的诱变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8.
蜡蚧轮枝孢杀虫毒素对菜粉蝶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毒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蜡蚧轮枝孢的发酵液中萃取和纯化出杀虫毒素物质4号组分。通过注射方法,将该真菌毒素(20μg/虫)注射到菜粉蝶5龄幼虫体内,测定对菜粉蝶的毒力。结果表明,4号组分对菜粉蝶有明显毒力,对其生长发育具有显著抑制作用(60.20%),并可导致蛹发育畸形;对菜粉蝶的累计致死率为83.3%。  相似文献   

9.
蜡蚧轮枝菌毒素防治温室白粉虱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利用紫外线对蜡蚧轮枝菌原生质体及分生孢子的诱变,获得了3个产孢量比对照提高10倍以上的菌株,其对桃蚜及绣线菊蚜的致死率比对照菌株提高30~50%。连续三代培养、保藏半年的突变菌株,其产孢量及对蚜虫的致死率均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1.
在25℃条件下,测定了4种培养基和8种农药对蜡蚧轮枝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葡萄糖和查氏培养基最适于菌丝生长和产生分生孢子。所有供试农药对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代森锰锌的抑菌率高达100%,其次为代森锌、百菌清及敌敌畏,再次为氯氰菊酯和阿维柴油,链霉素和氟虫腈的抑菌率最低。  相似文献   

12.
将蜡蚧轮枝菌Vp菌株在PDA培养基上23℃黑暗培养,分别于第5、15、20、25、30天后采收。将不同时间采收的分生孢子置于2%葡萄糖培养液内培养,16 h后检测其萌发率,结果表明,采收于第5天和第15天的分生孢子萌发率分别达到89.76%和94.98%,显著高于采收于第25天(30.27%)和第30天(6.12%)的孢子的萌发率;在PDA培养基培养5 d和15 d的分生孢子在相同浓度下对温室白粉虱的致病力分别达到83.40%和74.44%,显著高于培养了30 d的分生孢子的致病力(8.76%)。  相似文献   

13.
在对昆虫病原真菌-蜡蚧轮枝菌菌株Tri-BA81进行单一基质和一般组合基质固体发酵初步筛选的基础上,选取谷子、麦麸、磷酸盐和稻壳为4个组分因子,每个因子分别设有不同质量比例的3个水平,按正交设计(L93)进行优化组合筛选研究。同时,对影响该菌固体发酵产孢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产孢量最高的正交组合为5号配方,分生孢子产量达1.7×1010个/g。该菌固态发酵的最适初始含水量为固体基质与水的比例为1∶0.6,最适pH为5.87。  相似文献   

14.
接种4株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Verticillium) lecanii]菌株V07、V08、V23和V27不同剂量(2×10~3、2×10~4、2×10~5、2×10~6和2×10~7孢子/ml)孢子悬浮液于茶蚜(Toxoptera aurantii)室内种群,观察茶蚜种群的感染流行情况,得到蜡蚧轮枝菌侵染茶蚜的发病指数。结果表明:相同初始接种剂量,菌株V07对烟粉虱的侵染速率最快;同一菌株侵染速率随初始接种孢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菌株分生孢子萌发、菌落生长、液体和固体产孢等试验,综合评价了8个高毒力蜡蚧轮枝菌菌株用于工业发酵生产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一株来自中国福建北部山区果园,主要寄生粉虱的菌株CA-0319,萌发特性较好,12h萌发率达90.1%;菌落生长速率为0.385cm/d;液体摇瓶培养72h产孢1.091×109个/ml;固体培养7d产孢5.525×108个/皿.另一来自北京,主要寄生蓟马菌株LB-035,12h萌发率达到94.5%,菌落生长速率为0.356cm/d;液体摇瓶培养72h产孢1.210×109个/ml;固体培养7d产孢达3.806×108个/皿.  相似文献   

16.
蜡蚧轮枝菌固体发酵基质优化组合正交筛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蜡蚧轮枝菌菌株VLFNL95经 5种单一固体基质和 7种一般组合固体基质的发酵 ,分析比较其产孢量和分生孢子活力 ,初筛出麦麸单一基质和玉米碎粒 +黄豆饼粉 +磷酸盐组合基质为最佳发酵基质 ,两者的产孢量很接近 ,孢子活力较高。选取黄豆饼粉、玉米碎粒、磷酸盐和谷壳为 4个组分因子 ,每个因子分别设有不同质量比例的 3个水平进行正交设计。通过对 9种正交配方发酵试验 ,筛选出 3号为最佳组合配方 ,其分生孢子产出量最高为6.90×1010个/g ,比初筛出的前 2个最佳基质提高约 1倍 ,孢子萌发率为 95.04%。  相似文献   

17.
土壤真菌分子生态学研究需要大量和高效地提取真菌的DNA。应用市售的一般试剂盒提取土壤虫生真菌DNA,常常存在得率和质量低的问题,甚至根本提取不到土壤真菌的DNA样品。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对细胞破碎方式及后续DNA提取参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优化,建立了一套针对性的提取方法。该提取法对虫生真菌—蜡蚧轮枝菌纯培养物的灵敏度极高,可在10个孢子的条件下提取到DNA,而市售的试剂盒则不能提取到(试剂盒在107个孢子条件仍提不到DNA);该提取法对人工投菌土样的DNA提取灵敏度达到102个孢子/克土,所得的DNA纯度高,无明显抑制后续PCR扩增的物质;施用过蜡蚧轮枝菌的田间土样所得DNA样品可成功扩增出蜡蚧轮枝菌特异片段,而未施用过蜡蚧轮枝菌的田间土样所得DNA样品不能扩增出蜡蚧轮枝菌特异片段。本提取方法具有灵敏度和纯度高的特点,适用于土壤虫生真菌的分子生态学样品制备。  相似文献   

18.
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VL17菌株液体发酵滤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并旋转蒸发后,获得粗毒素。采用浸渍法测定粗毒素对桃蚜(Myzus persicae)的毒力。结果表明:0.375mg/mL粗毒素对桃蚜若蚜的LT50为8.3821d,随浓度增加其杀虫速度加快;处理试虫第3天,粗毒素对桃蚜若蚜的LC50为3.9661mg/mL,随处理时间延长其毒力增强。  相似文献   

19.
对从未喷药的中国农业大学校园露地栽培的辣根上采集的介壳虫制作成永久玻片后进行鉴定,初步判断为梨绒蚧(Eriococcus tokaedae Kuwana)。将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 lecanii)Bj085-1菌株分生孢子配成(1.4×104)~(1.4×108)孢子/mL的5个处理浓度,对梨绒蚧若虫进行第1次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各个处理浓度之间的平均累计死亡率大致随着孢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1.4×108)孢子/mL浓度处理的最高,但只有45.7%。其后将第1次毒力测定试验中死亡虫体经保湿后出现的菌丝体进行分离纯化,获得了新株系(Lecanicillium lecanii-01Et)进行第2次毒力测定(方法同第1次)。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L.lecanii-01Et分生孢子对梨绒蚧若虫的杀虫速度随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加快,浓度增至(1.4×108)孢子/mL时,杀虫速度最快,LT50仅为3.95 d,平均累计校正死亡率达84.1%。说明分离纯化后的蜡蚧轮枝菌新株系(L.lecanii-01Et)分生孢子对梨绒蚧若虫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对月季长管蚜有较强的致病性,孢子浓度2.0×105个/mL时可造成大量月季长管蚜感染死亡,其LT50=(6.62±0.14)d; 而高浓度2.0×108个/mL对月季长管蚜感染致死的LT50=(4.69±0.16)d,第8天的死亡率达93.6%,致死中时随浓度增加而缩短。第5天的致死中浓度为(1.72±0.18)×107个/mL,第8天为(1.53±0.15)×104个/mL,致死中浓度随时间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