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超级杂交稻的生育特性及经济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5个超级杂交稻组合和汕优63为供试材料,设计从4月20日到6月20日的7个播期,研究超级杂交稻组合的生育特性和经济性状。结果表明,两优培九、P88S/0293、协优9308、协优9320的生育期显著长于汕优63,适宜作一季稻栽培;国稻1号的生育期与汕优63相近,可作一季稻或双季晚稻栽培;两优培九、P88S/0293、国稻1号表现较强的感温性,协优9308和协优9320还表现一定的感光性,协优9320和协优9308的基本营养生长期较长,国稻1号较短;超级杂交稻组合具有明显的穗重优势,表现穗大粒多;协优9308和协优9320具有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在适宜条件下,5个超级杂交稻组合的产量优势明显;产量≥10.5 t/hm2的平均穗粒结构是:有效穗222.93万/hm2,每穗总粒数216.15粒,结实率83.75%,千粒重27.42 g。  相似文献   

2.
培矮64S系列杂交稻组合再生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培矮64S/E32、培两优500、培矮64S/B52和两优培九等4个以培矮64S为母本的两系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其生育特性和再生特性.主要结果如下:1)两季总产以培矮64S/E32最高,培矮64S/B52次之;2)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顺序为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3)头季稻产量构成因素影响再生率:有效穗数、千粒重与再生率呈正相关,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与再生率呈负相关;4)头季稻源库特性影响再生率:最大LAI与再生率呈正相关,粒叶比与再生率呈负相关,茎鞘物质输出率与再生率呈正相关;5)再生稻品种以选择穗粒数适中、千粒重大而粒叶比适中的杂交中稻组合为好;6)提高头季稻成穗率有利于提高再生率及再生稻产量.  相似文献   

3.
在袁隆平院士关于杂交水稻育种由三系—两系—一系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笔者通过多年潜心探索和研究,率先成功育出大面积应用的低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并发明了配套的冷水串灌繁种技术,育成两系法先锋组合———培两优特青。与江苏农科院合作育成两优培九达到了国家超级杂交水稻第1期育种目标;进而育成了P88S,并配制了两优0293、两优389超级稻组合(产量超12 t/hm2),提前实现了国家超级杂交水稻第2期育种目标;育成了双8S、T64S等不育系,配出产量潜力更高的杂交水稻双两优1号(产量超12.75 t/hm2),向超级稻第3期育种目标(13.5 t/hm2)迈进。  相似文献   

4.
2005年在湘东的醒陵市系统地研究了准两优527、Ⅱ优602和两优培九等9个超级稻新品种的生长发育规律与高产栽培技术,为超级稻在湘东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试验表明.准两优527.Ⅱ优明86,P88S/0293,D优527.Ⅱ优602等可在湘东地区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5.
两系超级稻新组合两优293在麻阳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两系超级稻新组合两优293(P88S/0293)在湖南麻阳连片示范种植6.67 hm2,单产达12.24 t/hm2,表现耐肥抗倒,结实率高,穗大粒多,千粒重高,株叶形态较好。总结了培育足蘖壮秧、合理密植、科学运筹肥水、严防病虫害等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以超级杂交稻新组合P88S/0293为材料,探讨了不同钾肥用量对其产量和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公顷施K2O 135~225 kg范围内,随着钾肥用量增加,P88S/0293的稻谷产量、经济效益和抗病性相应提高;每公顷施K2O 225 g\kg的处理,产量达到10.75 t/hm2,比每公顷施K20135 kg的处理增产稻谷1.5 t/hm2.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不同产量水平超级杂交稻产量形成特征及其对施肥量的响应,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和超优千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水平(纯N用量分别为0、210、300和390 kg/hm~2,N∶P_2O_5∶K_2O=2∶1∶2,以F0、F1、F2、F3表示)对各品种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肥水平为F0和F1时,Y两优2号的产量比两优培九和Y两优1号高,主要表现在其具有较高的有效穗数,以及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在施肥水平为F2和F3时,Y两优900和超优千号产量较高,主要表现在其具有较高的每穗粒数,以及粒叶比和收获指数。在不同施肥水平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各品种的每穗粒数、粒叶比和收获指数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有效穗数和叶面积指数呈增加的趋势(两优培九除外)。由上可知,在相对较低的施肥水平下,Y两优2号相比于两优培九和Y两优1号能获得更高产量,主要依靠的是其具有较高的有效穗数;而在较高的施肥水平下,Y两优900和超优千号更具有获得高产的潜力,且主要依靠较高的每穗粒数,较低的有效穗数是限制其获得更高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稀植条件下杂交稻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19.5,13.5和7.5穴/m2 3个种植密度下杂交稻组合中优6号和两优培九不同时期的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结果表明,稀植促进分蘖发生,并导致最高分蘖期和有效分蘖期延迟,13.5和7.5穴/m2比19.5穴/m2的最高分蘖期分别推迟7和14 d;随种植密度下降,中后期发生的分蘖在茎蘖数中的比例提高,相应成穗率也提高;早期分蘖所成的穗与后期分蘖所成穗的每穗粒数差异较大,结实率差异较小,两者的产量差异主要由穗粒数差异引起;随种植密度下降,分蘖力较弱的组合产量显著下降,而分蘖力较强的组合产量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超级杂交稻适宜插植密度和移栽叶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刘龙生  陈玉梅  邹应斌 《作物研究》2005,19(4):239-240,243
采用不同栽培密度和叶龄研究了超级杂交水稻两优培九高产栽培的适宜插植密度和移栽叶龄.结果表明,两优培九采用适当稀植和中苗移栽,分蘖节位低、单株分蘖数多、有效穗数多、群体净同化率高、干物质积累多、籽粒产量高.该组合在衡阳地区作一季晚稻栽培,产量11~11.5 t/hm2的适宜插植密度为30 cm×30 cm,移栽叶龄为3.5~3.7叶.  相似文献   

10.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P88S的特征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88S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成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2005年9月通过海南省技术鉴定。该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为23~24℃,在海南5月至10月下旬为稳定不育期,在此时期制种安全可靠;该不育系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稻米品质和开花习性较好,容易繁殖、制种。利用该不育系配组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两优0293、两优389、P88S/747等均具有超高产潜力,其中两优0293和两优389分别于2006年通过国家和海南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1.
两个杂交粳稻组合超高产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 将两个杂交粳稻组合(陵香优18和常优1号)于大田条件下种植,对超高产(产量>12.0 t/hm2)田块的水稻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高产栽培(CK, 10.5~11.0 t/hm2)水稻相比,超高产栽培水稻穗数、每穗粒数显著高于CK,结实率和千粒重略高于CK,但差异不显著;超高产栽培水稻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总粒数显著高于CK;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之前,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生长比CK快,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茎蘖数达到预期的穗数,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大;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生长平稳,无效分蘖发生少,高峰苗低,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小;拔节以后,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茎蘖数下降平缓,成穗率高,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高,尤其是抽穗以后,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均极显著高于CK。  相似文献   

12.
超级杂交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4个籼型超级杂交稻组合Ⅱ优602、准两优527、协优9308和国稻1号为试验材料,以汕优63为对照,对超级杂交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级杂交稻具有最高分蘖数低、分蘖成穗率高、有效库容量和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大、收获指数高等特点;在成都平原生态区,增加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是实现超级杂交稻高产的重要途径;在水稻生长前期积累合理的总生物量,提高生育后期群体质量,增强生育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和提高茎鞘物质向穗部的运转效率是实现超级杂交稻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杂交稻与常规稻对涝渍环境适应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形态和产量性状指标,比较分析了杂交稻和常规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期对淹涝胁迫环境适应能力的差异性。在深水涝渍条件下,杂交稻生长发育普遍快于常规稻,单蔸苗数显著高于常规稻,有效穗相对受害率低于常规稻,因而单蔸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稻。分蘖期遭受淹涝胁迫杂交稻的忍耐力优于常规稻,淹涝后的活苗率显著高于常规稻;而且,受淹涝后的杂交稻比常规稻能更快地恢复生长,成熟时主要农艺性状表现是成穗率极显著高于常规稻,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的相对受害率极显著低于常规稻,单蔸产量的受害程度低于常规稻。孕穗期淹涝胁迫后,杂交稻和常规稻之间产量及相关经济性状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超级杂交早稻陵两优268在“三定”栽培、免耕摆栽、传统栽培条件下的产量构成特点、干物质生产特性、氮素吸收量及其利用率,结果表明:与传统栽培相比,“三定”栽培处理齐穗期后干物质积累量大、有效穗较多,产量较高,氮素吸收量分蘖中期和幼穗分化期较低,齐穗期和成熟期较高,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均较高;免耕摆栽处理有效穗较多,但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居劣势;氮吸收特点与“三定”栽培处理相似,但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比“三定”栽培处理略低.表明陵两优268采用“三定”栽培法可实现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以大穗型杂交中稻蓉18优1015和多穗型杂交中稻内6优103为材料,于2018年在四川泸县开展试验,研究稻鱼共生模式下不同施氮量(N0,不施氮;N1,减氮66.6%;N2,减氮33.3%;CK,常规施氮,施氮量135 kg/hm^2)对杂交中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收获指数、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中稻产量以N2处理最高,较CK增加2.8%;多穗型杂交中稻产量以CK最高,较N2、N1处理分别增加5.3%、20.4%;随施氮量的增加,杂交中稻有效穗数、干物质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结实率、收获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大穗型杂交中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N2、N1处理较CK分别增加63.2%、45.6%,多穗型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N2处理较CK增加了27.4%;随施氮量的增加,杂交中稻氮肥偏生产力呈显著下降趋势,与CK相比,N2、N1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74.6%和48.2%。可见,在稻田养鱼模式下,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杂交中稻的适宜减氮量为33.3%。  相似文献   

16.
水稻品种的生产潜力与水稻的形态、生态、生理特性密切相关,本文论述了矮秆在水稻高产和抗倒中的作用;直立较厚、短而宽的叶片有利于光合作用和形成大穗,从而促进水稻高产;分蘖力强分蘖紧凑有利于增加穗数,提高产量;提高粳稻品种的谷草比,就会进一步提高品种的生产潜力;穗部性状中穗大小、粒大小、着粒疏密及结实率高低都会对水稻的产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超高产水稻中早22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以超高产水稻中早22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纯N 0、105、150、195 kg/hm2)和栽插密度(24万、30万、36万穴/hm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千粒重、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各栽插密度下,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氮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195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明显,反而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不同栽插密度对中早22稻米品质影响不明显,蛋白质含量随栽插密度提高略有增加;4)氮肥用量的增加利于提高稻米的碾磨和外观品质,蛋白质含量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8.
以中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组合甬优2640、甬优1640为材料,常规粳稻镇稻11、武运粳30和杂交籼稻丰两优香1号、新两优6380为对照,比较各类型品种在干物质积累、穗部特征、叶片形态及茎秆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甬优籼粳杂交稻两年平均产量为11.3 t/hm~2(11.1、11.4 t/hm~2),较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分别高6.6%和13.0%;产量构成上,甬优籼粳杂交稻的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显著高于对照,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低于对照;甬优籼粳杂交稻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量及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依次为13.4 t/hm2、21.6 t/hm~2、6.9 t/hm~2,均显著高于对照;穗部特征上,甬优籼粳杂交稻的单穗质量和着粒密度高于对照,穗长略低于杂交籼稻,近80%的籽粒集中于中上部,而常规粳稻75%的籽粒集中于中下部,杂交籼稻籽粒分布相对匀称;甬优籼粳杂交稻上3叶的叶宽和卷曲率高于对照,叶长和叶基角处于对照之间(以杂交籼稻最大),披垂度最低,上部1、3叶差异显著;株高、穗高、秆长及穗下节间占秆长的比例以杂交籼稻甬优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成熟期单茎茎干质量、单茎鞘干质量及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质量以甬优籼粳杂交稻最高。中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组合产量优势特征为足穗基础上,主攻大穗,并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形态生理特征表现为籽粒集中于中上部,上3叶大小适宜,叶片内卷且直立,株高及穗下节间占秆长的比例适中,成熟期茎秆充实度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