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RS和GIS的纸坊沟流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纸坊沟流域多年土地利用监测数据为基础,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到1999年底,农业、林业、牧业用地面积比例分别为16.9%、34.0%、36.8%。人均基本农田由1975年0.0547hm^2,增到1999年的0.2033hm^2,坡耕地大幅度减少,粮食平均产量也由1975年的561kg/hm^2,增到1999年的2319kg/hm^2,流域林草有效覆盖率达到57.4%,植物种类和数量得到增加。走上了农林牧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2.
基于RS和GIS的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针对塔里木河干流区域在综合治理前后的环境变化状况,以1990、2000年和2010年7—8月的3期Landsat-TM和中巴资源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借助RS、GIS手段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方法,对比分析了综合治理前后生态环境的特点,得知塔里木河干流的生态环境在综合治理前处于最差的级别,综合治理后有明显改善。虽然,综合治理遏制了生态退化的趋势,但是流域内生态脆弱的现状并没有发生根本扭转,仍需要进一步地增加治理投入,巩固和增强综合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定量地、多层面地评价农村环境质量对综合整治是十分必要的。文中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农村环境资源可利用度等方面入手建立了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RS和GIS技术及单因子评价法、多因子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等方法建立各级指标的评价模型,并基于网格系统实现评价结果的可视化空间表达。以山西省天镇县为研究对象,对所建立的模型与相应的技术方法进行验证性分析,其结果与该县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表明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与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能值分析的延安市农业生态系统动态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选取1998~2008年的农业原始数据,对延安市农业生态系统的投入产出结构和能值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延安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以可更新和不可更新能值为主;期间能值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工业辅助能的增加最为显著;能值产出结构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林业和渔业所占比重较低。(2)可更新能值比较高,环境负载率较低,但呈上升趋势,表明区域环境压力增大。(3)能值投入率、人均能值利用量和人均工业辅助能都在上升,而净能值产出率和能值货币比值则在减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经济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4)农业生产优势度指数较低,产业优势不明显;系统稳定度指数较高,自稳定性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数大幅度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表明延安市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趋势是高效、稳定和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RS 与GIS 的石家庄市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3年TM和2000年ETM+图像为信息源,分析了石家庄市区1993~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以居民点和耕地为主;7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加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增加了5.49%;耕地、林地和园地减少,耕地减少最多,耕地和园地主要转为居民点,林地转为居民点和未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6.
选取延安市宝塔区为研究对象,以GIS软件为支撑,研究其城郊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以及近20a来不同土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物生产价值的变化。研究表明,各种土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NPP都因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呈现波动式变化,降水、气温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如1997年);从1984-2002年近郊和远郊的有机物生产的物质量和价值量基本上与土地面积的变化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不同区位的乡镇的有机物生产价值有一定差异,南部崂山林区的南泥湾和临镇的有机物生产价值最高,而北部丘陵沟壑区的下坪乡和碾庄乡则比较低。  相似文献   

7.
以1993-2003年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为依据,介绍了延安市市区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近年来的变化特征。将上述变化特征与延安市近年来的能源消费状况相对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延安市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延安市的煤烟型污染已得到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延安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RS和GIS的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山丹县1985年和2000年TM系列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国家农委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空间变化和质量变化等方面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域15年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Mark-ov模型,对该区域未来30年内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年间研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总量增加,其中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增幅较大;林地、草地、和城乡居住建设用地总量减少,其中草地和林地下降最快,草地植被利用过渡或退化较为严重,水资源利用态势更加严峻,耕地的稳定性较强,其它类型土地的稳定性较差。未来30年内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基本趋势是:耕地、水域面积、未利用土地将持续增加,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增长缓慢,林地、草地将持续减少。增加的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将主要来源于草地和林地植被的人为减少或自然退化,生态环境将趋于恶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和RS技术评价兰州市土地利用状况及变化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兰州市 1 980、1 995、2 0 0 0年三期TM遥感数据 ,将土地利用分成 6种类型 :城乡工矿和居民地、荒地、林地、水域、耕地和草地。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空间叠加方法得到兰州市 1 980 - 1 995年和 1 995 - 2 0 0 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结果显示 :城乡工矿以及居民地面积在 1 980 ,1 995 ,2 0 0 0年的概率分别是 9.75 % ,9.5 5 % ,1 0 .1 8% ,总体上是增加的 ;林地面积在 1 980 ,1 995 ,2 0 0 0年的概率分别是 8.5 3% ,8.44% ,8.5 9% ,有增加趋势 ;草地面积在 1 980 ,1 995 ,2 0 0 0年的概率分别是 5 3.5 9% ,5 4 % ,5 3.35 % ,总体上是在减少 ;耕地面积、水域面积也有明显的减少。  相似文献   

10.
基于RS与GIS的定西市安定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93年和2005年两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在GIS软件支持下,计算了定西市安定区的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利用栅格数字高程模型DEM,计算安定区的地表坡度,最终对安定区的土壤侵蚀进行分级.定量分析了定西市安定区的土地利用及土壤侵蚀的时空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年来林草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增加,其中林草地和建...  相似文献   

11.
基于RS与GIS的阜新地区土地荒漠化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土地荒漠化是气候、环境及人类活动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它的发展与逆转,不仅表现在空间结构、规模和环境上的变化。而且也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以RS和GIS作为信息获取与分析工具,通过对1978年、1989年和1999年研究区土地荒漠化遥感影象解译分析,对阜新地区21年来土地荒漠化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荒漠化的空间演变经历了“强化-逆转-强化”的过程,风蚀荒漠化程度考察,则表现为“重度荒漠化逆转,轻度荒漠化扩展”的演变格局,不同荒漠化分布形式呈现条带状片状分布,且有向西扩展的趋势。水蚀荒漠化到1989年以来,已基本得到控制,特别是中北部地区10个乡镇逆转效果最为明显。盐渍荒漠化在1978年基础上向四周扩散,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南部,呈不连续片状分布。  相似文献   

12.
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两个方面分别揭示了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方向。研究表明,研究区共有12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其中,未利用地面积增幅最大,变化速度最快,牧草地在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中的贡献率最大,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是牧草地向未利用地的转变;耕地总面积小,正镶白旗部分的耕地面积变化较快。本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环境效应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和RS的石羊河流域景观功能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功能分区是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科学管理及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景观功能。对其进行科学划分,可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针对目前生态功能区划仅从区域地貌单元、生态要素等方面考虑,而很少涉及景观能量循环运行与景观优化关注单元等景观生态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近30年来松辽平原沙质荒漠化遥感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运用GIS、RS手段,以航天遥感MSS、TM、ETM为主要信息源,对松辽平原进行多时相、大面积沙质荒漠化遥感动态监测,从中探索松辽平原沙质荒漠化动态变化的规律,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松辽平原沙质荒漠化面积变化呈现快速增加和缓慢减少两个阶段,即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松辽平原沙质荒漠化总面积呈快速增加趋势,动态度为-3.91%;而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则呈缓慢减少趋势,动态度为0.82%。松辽平原沙质荒漠化的重心随之呈有规律的移动,沙质荒漠化面积增加时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速率为3.08km/年。沙质荒漠化面积减少时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速率为1.64km/年。  相似文献   

15.
基于RS/GIS的呼和浩特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借助于TM遥感资料和GIS方法,对研究区1995~2005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进行分析,并计算在此驱动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采用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及谢高地等人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1995~2005年,呼和浩特市耕地、湿地和未利用土地逐年减少;而林地、草地有所增加;社会用地面积迅速增加,10年间增加了66.932km2;2)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变化幅度很小,研究期内仅增长了1.0983亿元;3)森林、草地、水体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不断增长趋势,而耕地、湿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不断减少趋势;4)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气体调节增量最多,主要归功于森林覆盖率的不断提高;而废物处理价值损失最多,主要是由于湿地的大面积减少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沙漠湖泊动态变化的常规观测方法在沙漠的大部分地区无法实施,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沙漠湖泊动态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掌握和研究沙漠湖泊资源的现状和动态变化过程,对于沙漠湖泊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以巴丹吉林沙漠为例,利用1973年、1990年、2000年、2007年的(多光谱扫描仪)MSS、(专题制图仪)TM、(增强型专题制图仪)ETM+、(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_CCD遥感资料为信息源,综合监督分类与目视判读方法提取沙漠湖泊信息,以G IS为工具对湖泊动态变化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1973年湖泊面积为28.56km2,2007年的湖泊面积为17.01km2,减少了11.55km2,减少的速度为0.34km2/a,其中1973-1990年间减少的速率最快,为0.66km2/a,1990-2007年间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碳循环的一个重要因子.依据鄯善平原绿洲群1990、1999两年9月TM与SPOT4(P)的融合影像以及2004年9月SPOT5(XS/XI)影像数据,采用混合分类法对研究区土地覆被进行分类,估算其变化面积以及林地与各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转换.结果显示:1990~1999年、1999~2004年研究区林地面积年变化率分别为+4.59%、-1.70%,植被碳库1999年比1990年增加了264.13×103 t,2004年较之1999年减少了70.75×103 t,但2004年植被碳储量较1990年上升212.04×103 t,研究区总体上为一小的净碳汇.15 a间天然草地的植被碳储量一直下降,并在后期呈现更为严峻的态势.说明在极端干旱区,生态系统的稳定仍面临极大挑战.如何实现丰富矿产资源的开采与人居生存环境相协调,做好土地、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需更为深入、审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基于RS与GIS的三工河流域生态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利用RS、GIS等手段 ,通过对TM影像的几何校正、配准处理 ,应用计算机分类和人工分类相结合的方法 ,编制生态景观类型图 ,并计算景观多样性、优势度、破碎度和均匀度等指数。对阜康地区三工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景观格局初步分析表明 ,该流域是以草地为基质 ,依水分条件优劣发育而成的多种植被类型组合的山地—绿洲—荒漠 (MODS)复合景观结构。其景观破碎度较低 ,多样性较小 ,虽然整体构型较为规整 ,但由于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的程度趋于增强 ,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退化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