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以国产材料为主建立了一种分离效果好、快速简便的S. Fredii菌株的质粒分析方法-改良的Eckhardt in well lysis(样井内裂解)技术。对来自辽宁等9省(区)的129个S.fredii菌株的质粒组成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菌株含有1-6条质粒,大小约在32->1000kb之间,菌株的质粒组成具有多样性,在菌株的质粒组成与地理来源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37℃高温和70μg/ml吖啶橙处理对S.fredii具有消除质粒的作用,但不同的菌株对这些处理有不同的敏感性。对C331和DE332菌株消除了质粒的衍生株结瘤能力及产黑色素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C331的结瘤作用和DE332的产黑色素能力是由质粒控制的。  相似文献   

2.
洪湖市土壤中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从湖北省洪湖市土壤中分离纯化了92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用来自8个取样地点的12个快生型典型菌株和1个慢生型菌株的抗血清检测了该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群体的抗原构成。其中65株菌归入15个血清型,20.7%属于USDA205型,15.2%为Ad301(1)型。有27株不与已知抗血清反应,为未知的血清型。对供试菌株质粒进行的快速检测结果表明,各菌株均含有2~6个质粒,其中最大的质粒在500Md左右。含4个质  相似文献   

3.
4.
由当地分离纯化并回接有效而获得的4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株,通过形态、生理鉴定,表明与慢生型菌株有明显差异;在菌株与大豆品种亲和性的盆栽试验中,其中A034菌株与“徐州四号”、A032与“东解选”大豆品种间具有良好共生效应;其株高、茎叶干重及含氮量、株瘤数与瘤重、及固氮酶活性等,均明显高于不接种对照;固氮率分别提高为48.1%与44.5%。  相似文献   

5.
<正>已知大豆根瘤菌都是慢生型菌株。1982年,美国H.H.Keyser等人首次报道从我国采集的试样(土壤和根瘤)中分离出快生型大豆根瘤菌。1985年我们也从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种植的晋豆83大豆的根瘤中分离到两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编号为QXA001和QXA019。以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微生物专业快生型大豆根瘤菌USDA205和慢生型大豆根瘤菌USDA6为对照研究表明,QXA001和QXA019的许多特性基本与USDA205相似。  相似文献   

6.
选用分离自新疆昌吉市郊土壤的快生大豆根瘤菌50株和参比菌3株,对它们进行唯一碳氮源、抗生素抗性和抗逆性等表型性状分析,聚类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在70.6%相似水平上聚在一起,46株供试的新疆快生大豆根瘤菌与新疆中华根瘤菌聚为一群;6株供试菌聚的一小群,抗逆性强,所有供试快生菌株与费氏中华根瘤菌相似性低,所以新疆快生大豆根瘤菌可能是与费氏中华根瘤菌相独立的一个种。  相似文献   

7.
快生型大豆根瘤菌血清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新疆、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北、天津和北京等地分离的16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为供试菌,用交叉凝集反应比较研究了它们与目前国内外已报道的9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标准血清型菌株之间的血清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菌株J711,NJ16、NJ111和A212均属O#-1(2048)血清型。(2)菌株RT15、Two-7和93F41与供试标准血清型菌株的菌体抗原均不相同,命名为O#-9、O#-10和O#-(11)3种新的血清型。菌株6-1为自凝菌株,其血清型为O#-0。(3)交叉抗原吸收试验结果表明,菌株92X10、C333、RT10和2056同属O#-5血清型,并可进一步区分为O#-(5ab)、O#-(5bcd)、O#-(5def)和O#-(5fg)4个血清亚型。菌株HA10-1-3、HA12-1-12和2120分属O#-6血清型的O#-(6ab)、O#-(6bcd)和O#-(6de)3个血清亚型。(4)将2048等6个标准菌株重新命名为O#-1,O#-2,O#-3,O#-4,O#-7和O#-8血清型。  相似文献   

8.
由当地分离纯化并回接有效而获得的4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株,通过形态、生理鉴定,表明与慢生型菌株有明显差异;在菌株与大豆品种亲和性的盆栽试验中,其中A034菌株与“徐州四号”、A032与“东解选”大豆品种间具有良好共生效应;其株高、茎叶干重及含氮量、株瘤数与瘤重、及固氮酶活性等,均明显高于不接种对照;固氮率分别提高为48.1%与44.5%;  相似文献   

9.
根瘤菌质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快生型根瘤菌中普遍存在1到多个数量不等的内源质粒(indigenous plasmid)。其中,含有根瘤菌结瘤和共生固氮所必需的基因的质粒被称之为共生质粒(pSym);其它的质粒被称为非共生质粒(non-pSym)。根瘤菌的内源质粒一般都非常稳定,能够在不同种属的根瘤菌之间和土壤杆菌中进行转移。根瘤菌质粒在转移、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重组等现象。本文综述了根瘤菌共生质粒和非共生质粒的功能,以及根瘤菌质粒的转移、复制等特性。  相似文献   

10.
用叶绿素含量评价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共生有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长在氮素含量分别为0、75、150、300和600mg/钵下的盆栽大豆,其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植株干重(r=0.93,P〈0.01)、植株全氮量(r=0.87,P〈0.01)显著相关。在与之平行的试验中,当共生有效性不同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分别接种于栽培大豆后,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植株干重(r=0.98,P〈0.01)、植株全氮量(r=0.89,P〈0.01)和根瘤的固氮酶活性(r=0.95,  相似文献   

11.
以基因外重复的回文因子(repetitiveextragenicpalindromic,REP)和肠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enterobacterialrepetitiveintergenicconsensus,ERIC)的碱基顺序设计出的引物为引物,用PCR(polymerasechainreaction)技术分别扩增了8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Sinorhizobium)的DNA,得出了具有菌株特  相似文献   

12.
13.
紫云英根瘤菌天然抗药性和质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同一稻田的紫云英根瘤上共分离到154株紫云英根瘤菌。将来自该田块10株紫云英的100株根瘤菌列为分析组A;来自同一植株不同根瘤的40株根瘤菌列为分析组B;来自植株两个根瘤的14株根瘤菌列为分析组C。对所有菌株10种抗生素的抗药性测定表明,分析组39个不同抗药类群;分析组B分为22个抗药类群。同一根瘤的分离株其抗药性也存在差异。质粒检测显示所有菌株都含有质粒,质粒数为1-5条;质粒分子量主要在8  相似文献   

14.
大豆与快生型及慢生型根瘤菌配对选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快、慢生型大豆根瘤菌与不同大豆品种共生固氮体系的配对选优,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与不同类型大豆根瘤菌株之间亲和性不同。沈农25104、哈7799、黑农26和合丰25等品种与快生型大豆根瘤菌 QB113具有很强的亲和性;铁丰18、长农6、哈7799、黑农26、合丰25等品种与慢生型大豆根瘤菌 B16—11C 有较强的亲和性:而开育8等大豆品种则与慢生型大豆根瘤菌61A76(美国)有较强的亲和性。接种大豆根瘤菌配合使用启动氮,对促进六豆与根瘤菌共生体系固氮活性和大豆籽粒产量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快生型大豆根瘤菌标准菌株USDA205为对照,对自我国吉林处和湖北省土壤中分离的15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培养特性,碳氮源利用、生长速度、耐盐性、PH适应范围、天然抗一、质粒图谱、G+C克分子、血清学特性和共生固氮效率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并选择2个随机引物经PCR扩增比较分析了供式菌PAPDS扩增谱带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北方地区快生豇豆根瘤菌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采自不同土壤中的豇豆(Vigna unguiculata)根瘤中分离、纯化并通过结瘤试验筛选出14株豇豆快生根瘤菌,将其和来自其他种属的6个参比菌株的耐盐性、耐酸碱性、天然抗药性、碳源与氮源利用和质粒图谱分析进行了系统比较,通过聚类分析得到供试菌株的数值分类树状图谱.结果表明,分离自不同土壤中的豇豆快生根瘤菌具有较大的多样性.在77%的相似水平上,快生豇豆根瘤菌与参比菌株分为4个亚群,亚群中部分菌株的相似性与分离的土壤有关,而6株参比菌株则分别独立形成两个亚群.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亚热带地区快生型大豆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6S rDNA PCR-RELP、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16S-23S rDNA IGS PCRRELP技术,对分离自我国江苏盐城、浙江温州、湖北仙桃及重庆等亚热带地区的31株大豆快生型根瘤茵(fast-growing rhizobia)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16S rDNA PCR-RELP分析结...  相似文献   

19.
紫云英根瘤菌与豌豆根瘤菌共生质粒间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20.
pMN53是以pMN2为载体克隆有菜豆根瘤菌共生基因的R-prime质粒,将pMN53接合转移到快生型大豆根瘤菌B52,慢生型大豆根瘤菌2210以及紫云英根瘤菌7653R后,分别考察了pMN53在3种转移接合子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由pMN53携带的卡那霉素抗性(Km^r)在3种供试菌株中都能稳定传代,但电泳分析都只能检测到载体质粒pMN2,载体上所携带的外源基因脱落。用Tn5为探针进行的斑点杂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