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3.4我国食药用菌纯茵丝体菌种的研制与推广(20世纪50年代) (1)1952年裘维蕃在《中国食菌及其栽培》一书(纯菌种的培制法〉中,分三个问题提纲挈领地介绍了纯菌种的配制方法:“一、培制纯菌种的设备和准备;二、如何分离菌种;三、实际应用和商业上贩卖的纯菌种”。这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首次为食药用菌栽培培制纯菌种,提供了分离方法、培养基和无菌的技术,指出了商业纯菌种生产的基本方法,奠定了用科学方法培育纯菌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三型颗粒混合型制作平菇菌种及其与常规配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一种比木屑菌种菌丝强、生长时间短;比颗粒菌种成本低、不容易结块老化;比液体菌种制作容易的一种菌种。以玉米40%,小麦30%,木屑24%(或细小玉米芯),麸皮3%,石灰1%,石膏2%制作的三型颗粒混合菌种,菌种菌丝生长旺盛,满袋时间短,萌发能力强,菌种结块和吐黄水现象轻,耐存放能力强,消耗粮食比纯小麦颗粒菌种少。  相似文献   

3.
金针菇菌丝体食品研究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针菇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糖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尤其是儿童经常食用可以有效地增长智力和身高。但由于金针菇的子实体生长周期长,只能在低温(3~ 18℃)出菇,故都在冬季生产,且新鲜的子实体难于保藏,所以价格较高。为了满足人们食用的需要,日本已采用深层发酵的方法生产金针菇菌丝体,我们亦于1985年研究成功。一、菌种来源:生产金针菇粉的菌种是从金针菇新鲜子实体分离获得的纯菌种,并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认可。二、生产工艺:以金针菇纯菌种为生产用种,采用工业深层培养的生产方法,其工艺流程如下:培养基为葡萄糖、蔗糖、酵母粉、黄豆饼粉、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等。培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生产使用的纯菌种很容易和许多细菌、放线菌、霉菌及别的食用菌菌种等混杂在一起,导致菌种无法正常使用,肉眼常常又无法鉴别混杂的菌种。如何正确识别混杂菌种、如何从混杂菌种中分离出纯菌种日益引起生物学家的重视。但文献中介绍的识别方法多是制片显微观察菌丝体、PCR鉴定等技术,难以让生产者所掌握。本文介绍一种在自然状态下用显  相似文献   

5.
往年我们用纯稻草生料栽培凤尾菇和104平菇,产量不高。为此,1983年改为水煮法(半熟料)栽培,获得了较好效果,增产达20%以上。现将试验简况报导如下。 (一)制栽培种:供试菌种凤尾菇和104平菇,分别由福建农科院和南京大学植物试验厂引进。培  相似文献   

6.
木条菌种比木屑菌种有以下优点: 一、缩短发菌时间,菌令上下一致木条菌种空隙多,通气性好,菌丝吃料快,生长旺盛;母种接种到木条原种上,20天菌丝就渗透木条而长满全瓶,比木屑培养基培菌时间缩短4天左右。用木条原种接入栽培种上,培菌时间更可缩短:750毫升玻璃瓶只要15天就可长满全瓶,比木屑栽培种缩短15天;塑料袋20天就发满全袋,时间可缩短25天以上。木条菌种长12厘米,接入培养料中间,发菌时上下左右一起长,菌丝纵横延伸。因此发菌时可大大缩短。二、菌种利用率高,杂菌污染少木条菌种作原种,一根木条接种一袋,没有接多接少和浪费现象。接种到培养基后,由于吃  相似文献   

7.
猴头菌的生育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猴头(Hericium erinaceus)是我国著名的食菌之一,过去一直是野生的。1960年秋陈梅朋所长在齐齐哈尔市采到了野生猴头子实体,经组织分离获得了纯菌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驯化。现将猴头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结果简报如下: (一)温度的影响:菌种培养料用锯末屑78斤、米糠20斤、糖1斤、石膏1斤,加水至含水量65%左右,装在蘑菇瓶中,消毒、灭菌、接种,分别放在35℃、30℃、25℃、20℃下培  相似文献   

8.
近代西方蘑菇栽培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对我国食用菌从传统栽培发展到新法栽培具有重大影响。西方蘑菇栽培的核心是以真菌理论作指导的技术和新方法,人工培养菌种播种是关键。西方蘑菇栽培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是从理论到实践一步一步从小到大走过来的,许多科学家及实践者都进行了艰辛的工作。从"菌种"一词的出现,法国菌种的传入,"纯菌种",胡昌炽、潘志农和余小铁的工作、上海栽培蘑菇的时间和规模、20世纪50年代我国蘑菇纯菌种分离成功和推广、栽培之蘑菇中文名称的规范等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小结。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2018,(6)
近代西方蘑菇栽培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对我国食用菌从传统栽培发展到新法栽培具有重大影响。西方蘑菇栽培的核心是以真菌理论作指导的技术和新方法,人工培养菌种播种是关键。西方蘑菇栽培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是从理论到实践一步一步从小到大走过来的,许多科学家及实践者都进行了艰辛的工作。从"菌种"一词的出现,法国菌种的传入,"纯菌种",胡昌炽、潘志农和余小铁的工作、上海栽培蘑菇的时间和规模、20世纪50年代我国蘑菇纯菌种分离成功和推广、栽培之蘑菇中文名称的规范等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小结。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制种,系指人工方法培养食用菌纯菌丝。食用菌的种类繁多,优质菌种的标准因品种的不同而异,但从总体来看,每一个优良菌种均应具有“纯、正、壮、润、香”的共性。在生产上,不但要求菌种不被污染,而且要做到一定时间内保持菌种生命力及原始种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11.
菌种是食用菌栽培成败的关键,要获得理想效果,必须选用优良菌种。培养基物选择食用菌分离培养的基物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种:完全培养基-能满足任何微生物的营养需要,其成分都是已知的,如察氏、马丁培养基;基本培养基-由天然原料与部分已知有机物合成,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简称PDA);补充培养基-菌株经诱变后在培养基中补充某种有机物质和碳源、氨源、无机盐、生长素等。目前分离培  相似文献   

12.
实验用稻草作培养料,采用塑料盆栽。试验处理:①培养料1.5斤,菌种0.3斤。第一层料0.4斤,菌种0.07斤;第二层料0.6斤,菌种0.13斤;第三层料0.5斤,菌种0.1斤。②培养料同处理①,菌种是:一层0.07斤,二层0.1斤,三层0.13斤:③培养料1.8斤,菌种0.6斤。第一层料0.6斤,菌种0.1斤;第二层料0.6斤,菌种0.2斤;第三层料0.6斤,菌种0.3斤。④培养料和菌种数量均与处理③相同,但层次不同,第一层菌种0.15斤,第二层0.25斤,第三层0.20斤。  相似文献   

13.
一、砍树与接种段木栽培香菇,接种成活率的高低,对产量影响极大。为了提高成活率,除采用纯壮菌种和严格接种操作外,段木的含水量也是一个主要因素。我们对不同含水量的段木接种成活率的调查发现:含水量在40%左右最有利于木屑菌种的恢复、发展;含水量35%以下,接种成活率要降低25%,因为木屑菌种的水分给菇木吸收而导致干枯;含水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2021,(5)
采用枝条菌种、棉籽壳菌种、液体菌种三种不同类型的菌种栽培榆黄菇,以筛选出栽培榆黄菇的适合菌种类型。结果表明,从菌种制作到栽培袋菌丝满袋,枝条菌种、棉籽壳菌种和液体菌种分别为37 d、55 d和28 d;应用棉籽壳菌种或枝条菌种的栽培袋三潮菇生物学效率相当,比液体菌种高20%左右。  相似文献   

15.
银耳生产已普及千家万户,是快速致富的好门路,想栽银耳致富,就需要有高产稳产的优质菌种和灵活掌握的科学管理方法。为了使大家栽培银耳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现将有关技术作以下介绍: 一、菌种制备银耳菌种的分离方法有:孢子弹射法,迫干提取纯银耳菌丝法,基内混合菌丝分离法等。由于孢子弹射和迫干提取纯菌丝需要与香灰菌丝适量混合培养  相似文献   

16.
<正>在江苏省泰州市,菌种制备作为食用菌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本文介绍的菌种制备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食用菌的制种中。该技术经近几年的不断改进与完善,有了较大改善。食用菌菌种是指以适宜的培养基为载体进行纯培养的菌丝体。这种菌丝体是培养基质和菌丝体的联合体。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首要条件,菌种性状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产的成败和制种工作的成败。它既关系到菌种场的经济效益与信誉,又间接关系到菇农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我们利用稻草替代棉籽壳在仲夏五月——六月份进行稻草生料大床栽培平菇已初见成效。现简报如下: 一、菌种:选用耐高温平菇“侧5”菌株。菌种系选用棉籽壳培养基上健壮子实体经组织分离所得。母种、原种常规配方培  相似文献   

18.
烟茎栽草菇     
我县种植烤烟面积有10~12万亩,每亩可收干烟茎200~250斤,总产达1万吨以上,绝大部分丢失在路旁。为了变废为宝,我们于1983年冬进行了烟茎栽草菇试验。一、材料和方法供试草菇菌种引自三明真菌所。进行了以下两项试验。 (一)不同配方试验:设纯烟茎、烟茎和稻草各半、纯稻草(对照)三个处理。每个处理三次重复,随机排列,共9个小区。栽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室内纯稻草栽鲍鱼菇(Pleurotus sajor-caju)有一定的发展。实践证明,使用麦粒菌种效果较好,但成本高,不利推广。为此,我们进行了鲍鱼菇菌种料方面的试验,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材料与方法试验菌种是福建农科院提供的鲍鱼菇试管母种,经扩大培养获得。试验分三组不同培养料制备的菌种对比:①麦粒菌种(小麦100克,碳酸钙0.5克,熟石膏粉1.5克);②  相似文献   

20.
杨雪  曹哲明  刘吉开 《食用菌》2003,25(2):11-12
从采集到的金毛鳞伞的子实体分离出纯菌种并进行了初步的营养和生长环境需求的搜索,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了形态学特征的描述以确保该菌种正确性和可更正性,并集合生产实际讨论了在分离野生食用菌菌种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