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以闭花瓣型短柱头矮牵牛为母本,以正常开放纯合型长柱头矮牵牛为父本,采用杂交、自交、回交等方法,分别完成F1、F2及BC1F1各世代的试验.分析了不同世代植株的闭花瓣型分离和柱头长短情况,探讨了闭花瓣与长柱头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矮牵牛闭花瓣型性状是由2对隐性等位基因控制遗传的,矮牵牛长柱头性状是由2对显性等位基因控制遗传的;闭花瓣与长柱头性状之间表现为独立遗传.由此提出了转育闭花瓣型长柱头矮牵牛的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选育甘蓝型无花瓣黄子高油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以显性黄子油菜品系06H440为母本,与自育黑子无花瓣品系AP1进行杂交、回交和连续多代自交,不同回交世代群体隔离种植,以无花瓣和黄子性状为选择标记,采用单株选择和混合选择相结合,品质筛选和抗病鉴定相结合,选育出一系列甘蓝型无花瓣黄子油菜品系.这些品系表现出完全无花瓣、黄色种皮、品质符合低芥酸和低硫甙指标、舍油量高、抗菌核病能力较强及可作为亲本配制高产高油杂交油菜品种等多项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3.
以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林科所观赏桃资源圃收集的106份观赏桃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通过计算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结合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对30个表型性状(质量性状18个、数量性状12个)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6份观赏桃种质资源性状差异显著且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3.80%,花瓣数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8.17%,多样性指数的均值为1.82,花径和花瓣长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均为2.07;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0.85)低于数量性状,花瓣颜色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87。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表明,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的性状分别有111对和39对,9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2.691%,矮型、花型、瓣型、萼片数量、花径、花瓣数量、花瓣宽等是影响观赏桃表型的主要性状。基于种质间性状的遗传差异,当遗传距离为6.5时将参试材料分为11个类群,其遗传聚类与株型、花型、瓣型、花瓣颜色、花药颜色、花枝颜色、叶片颜色等性状关系密切,根据聚类结果,筛选出18份优异种质资源。综上,106份观赏桃种质资源的主要表型性状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中小花型蝴蝶兰品种分类性状主成分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价不同性状对品种分类作用,研究品种间遗传关系,对种质鉴定和育种研究有重要意义.采用29个植物学性状进行分类主成分分析,对39份中小花型蝴蝶兰品种进行形态性状聚类分析,按照方差累计贡献率≥85%的标准提取10个主成分.通过计算各品种的主成分得分,得出影响中小花型蝴蝶兰品种分类的主要指标是花径、花瓣颜色、唇瓣颜色、花瓣长、花瓣宽等;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性状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在离差平方和为0.07水平上将39份中小花型蝴蝶兰分为4大品种群.  相似文献   

5.
株高、冠幅、花径是矮牵牛的重要观赏性状.通过变异系数、新复极差测验等统计方法对矮牵牛新品种0210的株高、冠幅、花径等性状整齐度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新品种"0210"这个品种冠幅的整齐度均比"梦幻"紫色、粉色、白色品种的冠幅整齐度高.株高的整齐度比"梦幻"紫色品种株高整齐度高,但是比"梦幻"粉色、白色品种株高整齐度差.新品种"0210"与"梦幻"系列不同颜色的矮牵牛品种之间的株高差异是极显著的,与"梦幻"紫色品种十分接近;"0210"的平均花径是8.22 cm,比梦幻其他颜色的品种花径都大.但是花径这个性状的整齐度较其他品种差."0210"的大花比率比"梦幻"玫红的大花比率高.  相似文献   

6.
矮牵牛杂交一代优势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唐小敏  齐鸣 《浙江农业科学》2001,(3):120-123,136
矮牵牛(Ptunia hybrida)6个亲本自交系双列杂交结果表明,F1代多项性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绝大部分组合同一母本与不同父本杂交,同一性状F1代优势表现比较一致,但仍有少部分杂交组合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结果。株高、冠径、花梗长度、花径、花瓣厚度、共梗粗度、花数等7个性状中,花数和花瓣厚度增加的幅度最大,杂种优势最为明显。F1代的性状绝大部分倾向于母本。  相似文献   

7.
切花型向日葵新品种“闽日1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无花粉观赏向日葵品种雄性自发突变的单株,经杂交、回交、多代自交选育出向日葵切花型新品种"闽日1号",该品种花色特别是花盘颜色与其父母本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花瓣黄色,花盘绿色,花药黑色,花粉黄色,整个花盘色彩艳丽,层次分明,观赏性状稳定;该品种为切花型,生育期80~120 d,株高115~170 cm,花朵直径11~15 cm,花瓣数35~45枚,瓶插寿命8~14 d;生长势强、适应性广、生长期短、可周年栽培,切花产量9.0~12.0万枝·hm-2.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索矮牵牛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规律,选育雄性不育两用系。【方法】从矮牵牛328自然群体后代中发现并选择不育株,以不育株(08A328)为母本,以7份不同来源的材料为父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代(F1)自交获得F2,选择F2分离出的不育株与F1回交,同时对F2不育株进行人工自交结实率试验和花粉生活力测定。在F2中优选不育株与经济性状优良的父本进行回交转育,转育后代自交,子代兄妹交,筛选可育株与不育株数量按1∶1分离的株系。【结果】F1后代全可育,F2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数量按15∶1分离,回交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数量按3∶1分离。不育株花药干瘪微黄,花粉无活力,自交不结实。回交转育后代均可育,自交后可育株与不育株数量按15∶1分离。经兄妹交筛选,初步育成矮牵牛雄性不育"两用系",其基因型为ms1ms1ms2ms2、MS1ms1ms2ms2或ms1ms1MS2ms2。【结论】该矮牵牛雄性不育性由2对隐性等位核基因控制,不育株率稳定在50%,不育度高。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开展矮牵牛的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对矮牵牛32个核心种质花径、冠幅、播种到开花天数3个基本性状进行调查,并对同一花色不同系列性状以及同一系列不同花色性状进行比较,以期为今后的种质资源创新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无花粉观赏型向日葵新品种“闽葵3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葵3号”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观赏向日葵品种“CS”(花瓣白色)为母本,与选育的高世代自交系“M1R3-1" (花瓣黄色)为父本,经杂交选育出的无花粉观赏型向日葵新品种.该品种经RAPD、ISSR分子标记鉴定证明其为真实杂交后代.经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阅葵3号”观赏性状稳定,花瓣柠檬黄色,颜色鲜艳,...  相似文献   

11.
矮牵牛花色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0907-10908,10910
经过对植物花色在生物化学和遗传学2个方面近1个世纪的研究以及遗传学的不断发展,证实矮牵牛也许可以为花色分析提供最好的遗传体系,连同基因工程学的应用,可以对许多影响花色改变的基因进行分离和分子特性分析。该研究主要讨论了影响矮牵牛花色的因素、矮牵牛花色的遗传调控、矮牵牛花色的改良方法以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直流刺吸电位仪EPG(direct current 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技术分析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雌雄虫在4种寄主植物上的取食行为,探讨西花蓟马雌雄虫取食行为差异及与寄主适合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1)西花蓟马在辣椒上的非取食刺探次数显著少于其他寄主植物。雌虫在辣椒、番茄、曼陀罗和矮牵牛上的非取食刺探分别为2311,3289,3610和3044次,雄虫在辣椒、番茄、曼陀罗和矮牵牛上的非取食刺探分别为1527,2772,2214和1968次。西花蓟马在矮牵牛上的短取食刺探显著高于番茄,雌虫在番茄和矮牵牛上的短取食分别为688和1444次,雄虫在番茄和矮牵牛上的短取食分别为159和809次。西花蓟马在矮牵牛上的长取食刺探次数少于在其他寄主植物。(2)雌虫比雄虫产生更多的非取食刺探和短取食刺探,雄虫的长取食刺探显著高于雌虫。在矮牵牛上,雌虫的非取食刺探次数和非取食刺探总时间为雄虫的15倍。在番茄上,雌虫的短取食次数和短取食总时间分别为雄虫的4倍和2倍;雄虫的长取食次数和长取食总时间分别为雌虫的2倍和7倍。由此可见,西花蓟马的取食行为与寄主适宜性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CIMMYT牧草和4个普通玉米自交系为遗传交配材料,比较研究了CIMMYT牧草和4个杂交(回交)后代的植物学形态特征及其与普通玉米的差异。结果表明,CIMMYT牧草能将其生长繁茂、分蘖力强、生物产量高的特性遗传给杂交后代,并有较强的世代传递能力;该牧草幼苗、植株及其生长习性、花器官、种子特征等与普通玉米差异明显,其与普通玉米的杂交后代基本保持了它的生长发育特性,但花器官和种子特征更偏向于普通玉米;回交后代除保持了一定的分蘖特性、明显的多穗和返祖现象外,其余特征特性与普通玉米基本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菊属栽培菊‘钟山金桂’与亚菊属细裂亚菊F1回交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进行研究,获得观赏性和抗性改良的优异属间新种质。【方法】以‘钟山金桂’×细裂亚菊F1为父本,‘钟山金桂’为轮回亲本开展回交试验。对获得的回交后代进行细胞学鉴定,对BC1代的形态性状观测,对经过越冬期后田间苗脚芽萌发量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低温胁迫下植株体内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共获得17个回交后代株系。回交后代株系的形态出现分离,与亲本有显著差异,回交后代在花型上出现了托桂型、半托桂型和非托桂型的分离,大部分花型为托桂型,且部分植株花序直径大于‘钟山金桂’,回交后代所有株系的花色均为黄色。回交后代的抗寒性比‘钟山金桂’强,遗传了细裂亚菊的抗寒特性。【结论】通过回交不仅可提高远缘杂交后代的观赏品质,还从细裂亚菊获得的耐寒性也能够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麝香百合切花新品种白玉的选育过程和主要特征特性,为百合育种和新品种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新铁炮百合品种雷山和麝香百合品种白森林为亲本,通过杂交和回交,采用系统选育的方法育成新品种白玉。[结果]新品种具有植株长势旺盛、切花品质优良、种球繁育性能良好、多代繁育性状稳定、花芽分化对长日照的依赖性小、扦插苗直接生产切花等优点。同时,总结了栽培和繁球技术要点。[结论]麝香百合白玉性状良好,2006年12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1994年油菜花期,在一甘蓝型油菜材料中发现了1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相比,不育株开花较晚,花蕾较小,花序基部的花蕾有黄化脱落现象,雄蕊退化,不育非常彻底,花药无花粉,而雌蕊正常。遗传研究表明,该不育性状受一对核基因控制,不育对可育为显性。讨论了其在轮回选择、杂交、回交、复交育种中的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异源三倍体(ACC)与结球甘蓝回交的受精及胚胎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结球甘蓝与大白菜杂交获得的异源三倍体(2n=28,ACC)为母本,二倍体结球甘蓝(2n=18,CC)为父本,在蕾期和花期分别进行回交,采用荧光显微技术和石蜡切片等方法对其回交的受精及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①花粉萌发数量很少,萌发的花粉管大部分弯曲变形或不能伸入柱头,柱头乳头细胞产生的大量胼胝质进一步阻碍了花粉管的进入,只有少数花粉管能够到达珠孔并进行受精;②受精胚珠在授粉11~13 d后,球形胚开始退化死亡,游离胚乳核已解体,未受精的胚珠已完全退化,仅残存珠柄;③回交后代结子率极低,仅为0.01%。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亚菊属矶菊获得栽培菊花新种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将矶菊的优异性状或基因导入栽培菊花,进行菊花种质创新,创造既可观花又可观叶的菊花新种质。【方法】利用远缘杂交获得栽培菊花品种‘意大利红’(2n=6x=54)与矶菊正反交杂种F1,并进一步以正反交杂种F1为母本,‘意大利红’为父本进行回交,获得回交后代;利用扦插苗根尖进行杂种F1和回交后代中期染色体计数。【结果】正反交杂种F1染色体数目均介于64~72,以70~72为主;正反交杂种F1回交后代染色体数目介于52~63,以60~63为主。正反交杂种F1回交后代的株高、冠幅、叶形、叶片柔毛、分枝性等性状的遗传表现基本一致,介于原始双亲之间,较杂种F1更接近回交亲本‘意大利红’,说明这些性状为数量性状。舌状花的遗传表现正反交杂种F1回交后代间存在差异,正交(‘意大利红’×矶菊)F1的回交后代舌状花先端不分裂,且不同个体间颜色变化丰富;反交(矶菊ב意大利红’)F1的回交后代舌状花先端1~4裂,以2、3裂为主,颜色较单一,表明可能与细胞质遗传有关。【结论】研究证明远缘杂种生殖过程正常,两属间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实现了矶菊与栽培菊花属间远缘杂交,并利用栽培菊花品种进行回交获得了一批既可观花又可观叶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农科院棉花所通过海岛棉、陆地棉、瑟伯氏棉远缘杂交、回交、自交,创造出大量的、花器颜色丰富多彩的棉花新种质资源,丰富了棉花种质资源库。该文介绍了其中12个已稳定的花器颜色丰富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桂花花瓣醇酰基转移酶基因的功能,从桂花品种‘柳叶金桂’花瓣中克隆得到1个醇酰基转移酶基因,命名为OfAAT1,该基因全长1 386bp,编码461个氨基酸;通过qRT-PCR分析发现,OfAAT1基因在花器官尤其在花瓣中大量表达,而在幼叶中基本不表达;其表达量随着花朵的开放逐渐增加,至盛花期达到最大,末花期又减少;OfAAT1基因的表达量在盛花期还呈现明显的昼升夜降的节律性变化;进一步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存在酰基转移酶BAHD家族特有的保守结构域,与矮牵牛PhCFAT亲缘最近,其次是大豆GmCHAT和马铃薯StCHAT;结合桂花花瓣香气挥发性成分分析,初步推测桂花OfAAT1的功能可能与矮牵牛PhCFAT相似,可催化松柏醇产生松柏二酯,进一步被降解为异丁香酚,或与大豆GmCHAT和马铃薯StCHAT相似,与以脂肪酸为底物的酯类香气合成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