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整地造林措施对强化降雨入渗和减沙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却外人工降雨的方法,较系统地分析了高强度降雨条件下水平阶,鱼鳞坑整地造林措施强化降雨入渗,减少坡面产沙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黄土丘陵区降雨、土壤水分和苗木成活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雨量通过影响土壤水分而间接影响苗木成活率。为了研究降雨、土壤水分和苗木成活率之间的关系,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降雨、土壤水分和造林成活率相关性进行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1) 该区域降雨对土壤含水量的贡献可用回归方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低于6.3 mm的降雨不会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属无效降雨;(2) 建立了土壤含水量和苗木成活率的数学模型;(3) 对山杏、山桃、沙棘、柠条4种树种而言,土壤含水量分别低于5.1%,6.0%,6.5%,4.6%时其造林成活率为0;满足85%的造林成活率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1.9%,13.0%,13.8%,12.0%;(4) 若以多年春季平均土壤含水量9.8%为本底值,对山杏、山桃、沙棘和柠条而言,只有在降雨量分别高于18.1,24.6,29.7,18.6 mm时,造林成活率才能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3.
选择适宜的播期,是飞播造林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飞播造林实践证明,播期适宜,种子能迅速发芽和出苗,成苗率高,能获得飞播造林成功;播期选择不当,往往影响飞播造林效果,甚至造成飞播失败。例如:1958年四川省西昌地区飞播云南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播期选择太晚,幼苗生长期过短,未能木质化,造成越冬困难所致;1963年广东省阳江林场在2月上旬飞播马尾松,由于播期早,播后60多天未降雨  相似文献   

4.
白盆珠水库库区坡面径侵蚀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白盆珠水库库区开展水土流失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库区典型的侵蚀地貌类型与植被类型进行降雨-径流-产沙规律的初步研究,通过6外径流小区试验对比,分析了在不同植被条件下产流,产沙的差异,结果表明缺乏地表草本植被的纯飞播造林的水土保持效益十分有限,库区降雨径流产沙是白盆珠水库淤积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沙漠区干旱少雨,传统的压沙雨养造林不能有效提高植物成活率,而雨水收集利用能使沙漠造林得到充分灌溉。对研发的一种具有高集雨率的集雨板面集雨产流特性进行了试验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临界降雨量达到或接近0.115 mm时,该集雨板面即可产生径流,产流时间接近于降雨时间,径流强度略低于降雨强度,雨水收集率达90%以上,高于目前普遍应用的人工集雨板,具有诸如集雨板无入渗损失、蒸发损失少等优异特性,对造林苗木灌溉充分,压沙效果显著,有望应用于沙漠压沙雨养造林,从而解决当前植物成活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聚落生存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侧柏在干旱阳坡植苗造林的最适期为春季气温稳定在10℃~17℃之间,提前或推后栽植均会降低造林成活率。幼林年生长有一个低谷期和2个峰期,其分界在7月上、中旬,且前期生长量大于后期;生长期降雨对生长有促进作用,高温对生长有抑制作用;侧柏虽耐干旱,但对水分需要量大于热量;对降雨反应敏感,反应速度约10d时间。  相似文献   

7.
泾川县抗旱造林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泾川县降雨分布时空不均,春旱现象十分严重,春季一次性植苗造林受到严重困扰。为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立县、果业兴县建设步伐,泾川县广大干部群众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区抗春旱造林的实用技术,使每年的造林成活率均能达到85%以上。这一整套技术既实用又简单,极适合于在黄土高原同类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集水技术与林木生长的土壤水环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依据多种集水技术条件下的降雨径流观测资料和林地不同空间位置上定期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分析了在半干旱黄土地区集水造林技术与土壤水环境的关系,林木对水分的利用状况及林地水量平衡。结果表明:集水技术不仅改善了土壤水环境,而且提高了林木对降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坡地人工刺槐林降雨入渗及造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后短时间内(10~30cm)上层剖面水势很快由初始值增至最大值,当降雨停止后水势逐渐降低。随入渗进行而下渗锋面向下扩展,水势分布曲线由较陡直逐渐变为相对平缓。降雨初期有林地入渗速率慢于无林地,随降雨进行有林地入渗锋前移速率明显快于无林地,有林地植被及枯落物的存在阻缓了地表径流和壤中侧向流,增加了垂直一维入渗。  相似文献   

10.
不同林地林冠截留降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林地降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与空地上的降雨截然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林地具有茂密的林冠,林冠能够截留降雨,且这种截留降雨的作用,不但在数量上减少林下雨量,减免并削弱了雨滴对土壤的溅击侵蚀力,而且延缓了林下降雨和产流的时间,缩短了林地土壤的侵蚀过程,减小了林下径流量.为了探索林地降雨的各种特征,为指导造林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88~1989年对晋西离石王家沟流域刺槐和油松林林冠截留降雨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现将观测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平阶造林减水减沙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对水平阶林地、梯田、坡耕地在百年一遇暴雨下的产流产沙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陡坡耕地相比,坡耕地退耕实施水平阶整地造林后,可减少径流875%,减少土壤侵蚀997%,径流深与降雨历时之间存在着很好的对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2.
整地与植被调整对紫色土区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川北紫色土区3个径流小区整地前后近20a实测数据,通过建立降雨因子和产流产沙的关系对其降雨特征及产流产沙规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整地后年均降水量较整地前减少约10%,但径流系数和含沙率分别减少了88%和83%。其中,自然破坏小区经过混交造林调整后产流、产沙分别减少95%和88%(P0.05),封坡育草小区经过人工补植调整后分别减少90%和80%,荒坡垦种小区经过青砖护埂调整后分别减少78%和81%,说明混交造林水土保持效果最明显。整地前产流、产沙均表现为荒坡垦种自然破坏封坡育草,整地后表现为青砖护埂人工补植混交造林;荒坡垦种小区与其他小区间整地前后产流产沙差异均显著(P0.05);由产流产沙量与降雨特征指标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可知,整地后的相关系数均较小,且产流的相关性明显高于产沙。说明降雨因子对整地后的产流、产沙影响较小,水土保持措施起到关键作用。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结合有效减少该区的产流产沙量,可在该区水土保持建设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黄前水库上游生态修复区典型植被林冠层水文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森林水文与水量平衡原理,采用固定标准地方法,对山东省泰安市黄前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典型植被类型的林冠层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在P=18 mm的降雨条件下,生态修复区内不同树种林冠对降雨截留量的排序为油松>赤松>侧柏>麻栎>刺槐,树干径流量和林内穿透雨量没有发现有类似的规律,针叶林比阔叶林的林冠截留量大。②不同造林密度对林冠截留量的影响总体趋势为造林密度越大林冠截留量越多,反之林冠截留量就越少;林内穿透雨量与林冠截留量的变化规律相反。③不同郁闭度林分与不同造林密度的林分对降雨的再分配规律相同。④不同混交方式的林分对降雨的截留量排序为松刺栎混交>油松>松栎混交>松刺混交>麻栎>刺槐;树干径流量和林内穿透雨量的规律不明显。⑤生态修复区内典型植被林冠截留量在降雨量较小时(P=4.50 mm)截留作用很明显,林冠截留率较大;但随着雨量增加,树干径流量逐渐增大,林冠截留率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青海省东部的旱坡地上,对青杨植苗造林与插杆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生长状况及造林费用的定量测定表明:插杆造林成活串、保存率分别比植苗造林提高25.9和33.6个百分点;植苗造林的幼苗高、径生长速度远低于插杆造林;插杆造林费用为820.5元/hm2,比植苗造林节约2269.5元/hm2。为提高旱坡地青杨造林质量,减少造林投资,应改植苗造林为插杆造林。  相似文献   

15.
太行山区不同人工林林冠截留降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冠截留降水是林地水分循环中重要的水文过程。通过穿透降雨和树干径流自动采集系统对太行山区油松和侧柏两种典型人工林在天然降雨条件下林冠截留降水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林分林冠截留和树干径流的过程都与林外降雨呈正相关关系。油松林冠截留降水的能力明显强于侧柏,而截留降水转化为树干径流流量则小于侧柏。油松林冠次降雨截留降水率约为18.9%,其中大约3.5%的截留降水转化为树干径流,大约81.7%的降水到达地面;侧柏林冠次降雨截留降水率约为13.3%,其中大约8.9%的截留降水转化为树干径流,大约88.9%的降水达地面。从林冠截留功能的角度分析,在太行山区进行人工造林时,坡度较缓山丘地区适宜种植侧柏,坡度较陡的山岭地区适宜种植油松。  相似文献   

16.
黄土退耕坡地膜下滴灌抗旱造林及减蚀效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刺槐、油松为材料,以坡地常规造林技术为对照,研究了退耕坡地大鱼鳞坑覆膜打孔滴灌技术,使水通过滴灌管缓慢滴入土壤深处,避免了水分无效蒸发,可使刺槐造林成活率达到98 7%,油松达到91 4%,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6 6%和38%。在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可明显促进幼树生长,刺槐3年平均生长量比对照提高28 1%,油松提高39 3%,树冠投影面积增加2倍。在中强度降雨2次/a、总降雨量387 4mm情况下,25°坡地土壤侵蚀模数下降至2500t/(a·km2)以下。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降雨蚀力简易计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降雨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用EI30指标度量。计算EI30时,需要降雨过程资料,而且计算繁琐和费时,为此,很多学者采用常规降雨资料计算降雨侵蚀力的简易算法。它们往往利用区域资料经验拟合求得,如要推广使用,需要进行验证。利用我国10个气象站降雨过程和常规降雨资料,通过对国内外9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简易计算方法的比较,建议采用年雨量的指数函数形式作为估算我国多年平均年降雨侵分蚀力的简易计算方法。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区域稳定性,应分不同区域进行拟合。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三峡地区花岗岩林地优先流影响因子,在长江三峡地区曲溪小流域内选定的实验坡面下部,垂直开挖了一个长度为2.9m、深度为2.60m的土壤剖面。在降雨过程中观察优先流过程,分析降雨对优先流的影响。同时对该地区的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渗透特性进行了测定,分析其对优先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长江三峡花岗岩区优先流产流的降雨量在26mm(24h降雨量)以上。长江三峡库区的降雨可分为递减降雨型、均匀降雨型、突发降雨型及峰值降雨型4种类型,不同降雨类型对应的优先流过程都表现出相应的降雨过程特征。不同降雨类型的优先流出现时间也各有差异,峰值降雨型降雨产生的优先流出现时间最早,其次是突发降雨型、递减降雨型、均匀降雨型。当一场降雨中的最大降雨强度〉0.075mm/min时,就有可能产生优先流。非毛管孔隙比例较大的土壤中容易形成优先流。研究区林下土壤中粗颗粒含量呈现出由上层至下层逐渐增多的趋势。对于较深层次土壤来说,它们含有的较粗颗粒有利于优先流的形成。优先流的存在使距地表83~110cm土层中土壤稳渗速率较其他土层得以大幅度提高,土层内快速运动的水流又加速了优先流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撂荒荒坡、林草间作、农林间作、造林林地和坡耕地翻耕种植玉米、坡耕地翻耕休闲6种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流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坡耕地及农林间作下地表径流中的有效钾和硝态氮含量高于撂荒荒坡、林草间作和造林林地。(2)撂荒荒坡、林草间作和造林林地沉淀泥沙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质含量高于其它3种利用方式。(3)径流液养分和沉淀泥沙养分含量产流初期达到高值,之后趋于稳定。(4)不同形态的养分在泥沙中有富集现象;富集比在1.01~1.43之间,不同利用方式下富集比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0.
子午岭林区不同地形部位开垦裸露地降雨侵蚀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在分析了子午岭林区开垦裸露地降雨侵蚀资料的基础上,首次研究了不同地形部位开垦裸露地上的侵蚀性降雨底值,侵蚀性降雨雨型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和降雨侵蚀力定量指标及其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其结构表明,引起土壤侵蚀性降雨底值次降雨量为10m,I10为0.4mm/min或I30为0.25mm/min。在侵蚀性降雨雨型中,以突发型侵蚀性降雨雨型引起的侵蚀量最大,其次为峰值型,而以均匀型侵蚀性降雨雨型引起的侵蚀量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