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为定量评价株洲市可持续发展状态,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株洲市2001~201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灰色GM(1,1)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株洲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1.394 6 hm~2逐渐增加到2013年的2.487 5 hm~2;同期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由0.528 4hm~2逐渐下降到0.509 9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0.866 1 hm~2逐渐增加到1.977 5 hm~2。同时根据预测出的研究区域2016~202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2025年研究区域人均生态赤字将增加到2.569 9 hm~2,表明当前株洲市的生态环境处于中等不可持续状态,并呈现向强不可持续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根据2002~200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资料,对兵团十五期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兵团十五期间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4.968391 hm2增长到2005年的5.540852 hm2,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01年的2.412742 hm2下降到2004年的2.28535 hm2,2005年稍有回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反向发展趋势使兵团的十五期间生态赤字由2.555649 hm2增至2.922504 hm2,说明兵团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对珠海市1993—2013 年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以及生态盈亏进 行分析,结果表明,珠海市的生态承载力在20 年间呈现较大波动,大致呈现先升后降再回升的“马鞍形” 曲线。由于人口持续增加,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单边下降的趋势,20 年间下降了44.76%。而珠海市1993— 2013 年的生态足迹先增加后减少,2003 年达到了最大值、为752 688.0249 hm2,之后逐年减少至2013 年的 630 081.1731 hm2,人均生态足迹则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总体来看,1993—2013 年珠海市的生态足迹一直大 于生态承载力,表现为轻度生态赤字状态,但赤字程度有缩小趋势。预测珠海市大约能在2040 年消除生态 赤字,实现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为衡量和评价新疆可持续发展的状况,针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以土地生产力基础,在不同类型生产性土地进行统一换算时会造成偏差的缺点,结合能值理论,运用能值的生态足迹模型对新疆2001~2010年的发展状况进行动态分析.结果得出:①新疆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7.21 hm2增长到2010年的14.58 hm2;②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01年的7.92 hm2下降至2010年的6.72 hm2;③自2003年以后,新疆开始出现生态赤字,且赤字量逐年增大.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分析两者关系、构成及变化原因,针对造成生态赤字的原因,结合新疆特点提出了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等实现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2001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文应用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生态足迹计算模型,以中国2002年统计年鉴和科尔泌左翼后旗2001年度统计资料为依据,对科左后旗200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科尔沁左翼后旗2001年人均生态需求为2.090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5946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4962hm^2。这反映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其当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该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是1种不可持续状态。需要加大科技投入.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  相似文献   

6.
靳慧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883-11884,11886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榆林地区1997、2001和2005年3个时间序列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榆林地区1997、2001和2005年的生态足迹分别为1.047946、1.165550、1.866326hm2/cap,呈现出增长趋势,且增长幅度越来越大(1997~2001年增长11.2%,2001~2005年增长60.1%);同时,该地区生态承载力呈现逆向变化,3年的生态承载力分别为2.036859、1.977902、1.807088hm2/cap,共降低11.3%;1997和2001年全区尚处于生态盈余状态,1997年生态盈余0.988913hm2/cap,2001年生态盈余0.812352hm2/cap,但到2005年全地区生态盈余消失,生态赤字0.059238hm2/cap。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8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陕西省1978~200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该地区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并预测了未来陕西省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0.5508 ha逐年增加至2002年的1.1059 ha,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9517 ha逐年减少到0.8102 ha。可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趋势。陕西省1978年的生态盈余为0.4009 ha,1992年出现生态赤字,2002年人均生态赤字增至0.2958 ha。预测陕西省2010年和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1.2013 ha 和1.2528 ha,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是0.7638 ha和0.7198 ha,其人均生态赤字分别达到0.4378 ha和0.533 ha。说明陕西省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郑州市景观格局与生态承载力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平原重要中心城市郑州市为例,探究景观格局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内在相关关系,以期从生态学的角度上对郑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建议。通过RS和GIS软件获取2001、2008、2016年郑州市3期土地利用类型图,选取10个景观指数进行景观格局定量分析;结合生态足迹模型,对这3 a郑州市的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运用SPSS软件计算郑州市景观指数与生态承载力的相关性指数,得出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由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结果发现,2001-2016年间郑州市的建设用地、其他用地的总体面积持续大幅度上升,耕地、林地、水域这3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持续减少。郑州市景观类型破碎程度持续增加,生态环境处于恶化的情形中。2)郑州市生态足迹呈增加趋势,生态承载力呈直线下降趋势。郑州市生态环境处于生态赤字状况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处于不可维持状态。3)通过SPSS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得知,NP、GYRATE_AM、LPI、SHAPE_AM、SHDI、SHEI指数与生态承载力呈极显著相关,MPS指数与生态承载力呈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为提高生态承载力提供更多方法,为郑州市城市可持续规划提供更多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钟小兰  彭文甫  黎秋阳  李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855-11858
基于成都市1998~2008年统计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法、生态承载力以及GIS空间分析法,从时空两个尺度对成都市这10年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据此对2009~201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8年成都市土地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数值逐年升高,区域差异显著;在其所辖的9区4市6县中,中心城区生态赤字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生态赤字增幅以双流县、崇州市、青羊区最为显著,且高生态赤字区域在空间上呈现扇状分布;成都市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处于非持续发展状态且生态足迹数值在空间分布不均。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省定西市2001~2008年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定西市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经历了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过程,但是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由2001年的1.101 hm2增加到2008年的1.146 hm2,增长了4.09%.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经历了先降后升再降再升4个阶段,但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由2001年的0.177 hm2减少到2008年的0.167 hm2,下降幅度达到5.65%,定西地区生态承载力在逐渐削弱.耕地人均生态赤字呈增加趋势,由2001年的0.924 hm2增加到2008年的0.979hm2,增长5.95%,说明定西市耕地生态系统存在不稳定性.耕地生态超载指数呈现出增长趋势,由2001年的5.211增加到5.860,增幅达12.45%,耕地可持续指数呈减小趋势,由2001年的0.139减小到2008年的0.127,说明定西耕地的超负荷状态不断加剧,土地可持续性不断下降,环境压力越来越严峻.  相似文献   

11.
区域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区域环境系统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在实地调查了大庆地区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主要技术手段,分析了大庆市1988—2001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通过研究区域环境承载力模型确定的方法,构建了大庆地区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了对大庆市1988—2001年区域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蒋小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070-9071,9088
以生态承载力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河南省具体情况,对河南省2008年生态子系统承载力变化情况进行了计算及分析,并提出增强区域生态承载力的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指标法,考虑研究区域与土地资源密切相关的因素,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研究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GIS技术获得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运用统计分析法计算研究范围市域尺度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平均值,据此将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划分为3种类型区——低承载力区、一般承载力区、高承载力区;最后,分析了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结果表明: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呈现中西部低、东部高的特点,高承载力区位于山区;一般承载力区位于西北、西南、东北部;低承载力区位于中部平原区。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弄清湖南省生态发展可持续性状态,选取湖南省2013年区域资源生物量和能源消费量指标,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区域生态消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2013年人均净生态赤字为1.718 hm2,即区域发展超出了生态承载力范围,并针对当前处于不可持续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和计算方法,采用《贵州省统计年鉴》生物资源和能源消费情况,计算和分析了贵州省2012年的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贵州省整个区域承载能力中等偏上,区域承受的压力不大。在9个地州中,最低的承栽压力度为0.43,最高的已达到1.53的强压水平。全省范围综合考虑,贵州省需发展循环经济,使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保护现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并使资源能够持续利用,提高生态承载力,使经济发展同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