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忻州市1954~2003年近50年的沙尘暴资料,对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了沙尘暴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预防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沙尘暴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尘暴是1种危害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相当的危害。本文利用有关历史资料和当前最新统计数据,分析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成因及危害状况,并针对这些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近55年来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沙尘暴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制定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及对策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西北地区213个气象台站1951-2005年沙尘暴监测资料为依据,统计分析了沙尘暴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55年来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增加趋势明显,其中以甘肃省沙尘暴发生的频次最高;春季(3-5月)是沙尘暴的高发期,其中陕西的80%、甘肃的81.8%、青海的87.5%、宁夏的87.5%、新疆的100%和内蒙古的85.7%均发生在春季,4月是沙尘暴的高发月份,55年来共发生了65次。甘肃、内蒙古、新疆是我国沙尘暴的高发区。【结论】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具有鲜明的区域及季节特征,每年4月是该地区沙尘暴的高发期。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科技》2015,(20):177-179
采用统计学方法,通过对甘肃省18个代表站1955-2002年的沙尘暴实测资料,对发生在甘肃省区域性沙尘暴所发生的季节、地理分布、天气分型、移动路径、预报着眼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院强风是产生沙尘暴的动力,气温高、降水少、大风多是形成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春季沙尘暴,其影响系统主要是蒙古冷涡、强锋区、地面冷锋和系统性高空槽,夏季沙尘暴,其影响系统主要是高空小槽、切变线、冷锋和热低压。  相似文献   

5.
1951-2010年南方晚稻气候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引起作物气候适宜度,为了明确1951—2010年南方晚稻气候适宜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依据南方稻区196个站点的1951—2010年逐日气象数据和作物生育期数据,采用现有的气候适宜度评估模型,分1951—1980年、1981—2010年2个时段对南方稻区晚稻生育期内气候适宜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方稻区晚稻气候适宜度呈下降趋势,且1981年以后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其中,研究区内晚稻的温度适宜度总体呈增加趋势,而降水适宜度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光照适宜度则总体呈显著的下降趋势。晚稻气候适宜度、光照适宜度及温度适宜度皆呈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空间分布特征,降水适宜度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从生育期来看,晚稻抽穗开花期的温度、降水适宜度均较低,为此,晚稻抽穗开花期应注意温度与水分的管理。文章的结果可为南方晚稻的田间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疆地区是全球四大沙尘暴区之一,属全球现代沙尘暴的高活动区之一。沙尘暴的危害主要是大风,风蚀土壤,破坏植被,掩埋农田。另外是沙尘,沙尘污染空气,影响人们的健康。本文通过对沙尘暴灾害性天气特殊性给人们生存状态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人们对此应作出怎样的应对、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等,一一做出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秦明凯 《北京农业》2013,(24):156-158
利用丰台区人工站和区域自动站降水量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法、累计距平法,功率谱周期分析法、Mann-Kendal突变检测法、Pearson-Ⅲ型概率分布重现期计算等方法。对北京市丰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极值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为合理利用开发降水资源,防灾减灾、趋利避害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总结了近两年来兰州沙尘天气发生的规律和特征,讨论了沙尘暴天气对兰州空气质量的影响,为空气质量的预报以及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10年淖毛湖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50a来气温、降水、风速、大风日、沙尘暴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淖毛湖年、冬季、夏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90年代冬季增温强于夏季,进入21世纪夏季升温最为明显,冬季却降温最为明显,但总体平均来看,冬季增温强于夏季;降水总体趋势上升,90年代以后降水明显增多,但仍然比较干旱;风速及大风日数总体趋势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为多大风时段,90年代后年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明显减少;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沙尘暴日数呈现急剧增加趋势,80年代后沙尘暴日数呈现急剧下降趋势。表明淖毛湖气候正在趋向变暖,特别是2001年以来该区域气温急剧升高,使得高温、干旱、多大风成为淖毛湖气候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总结了近年来兰州市沙尘暴天气发生的规律和特征,讨论了沙尘暴天气的成因及危害,以期为空气质量的预报以及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沙尘暴发生成因及其防御策略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路明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4):440-446
 沙尘暴主要是春季发生的危害我国及东亚地区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沙尘暴中的主要成分沙尘是直径d <10 0 μm的微细颗粒。这些颗粒主要来自于那些经过传统方法翻耕、土壤表面缺少覆盖物的农田或退化的草原。防御沙尘暴的主要措施是在裸露的农田上实行作物残茬覆盖 ,或种植作物实行绿色覆盖 ;在退化的草原上种植牧草 ;辅助于造林 ,建立防风屏障。推广免耕法是世界各国治理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丰宁县坝上作了春小麦免耕试验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使我国防治沙尘暴的工作走上科学、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利用山东省博兴县1961 ~2010年的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近50年博兴县日照时数年代际、年际、季节、月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0年博兴县年日照时数、各季日照时数总体上均呈减少趋势,年变化倾向率为-6.944 h/a;在各季节的变化中夏季日照时数减少最多,冬季减少最缓;各月中仅有4月日照时数变化不是呈减少趋势,除此之外均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急剧减少出现在2006年以后.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北地区多沙尘暴天气,在概述沙尘暴危害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时空特征及形成原因,并从宏观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3方面提出沙尘暴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理信息的河南省3—4月降水时空分布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卫  陈怀亮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643-1164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河南省1971~2000年30年的气候资料,分析河南全省3~4月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南省春季降水分布按纬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少。河南全省3~4月总的降水量为减少趋势,其中,豫南减少最为严重,豫中次之,豫北最少。河南全省3月的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处于历史平衡范围,只在豫南的少部分地区存在3月降水偏多的趋势。河南全省4月的降水量趋势分布变化较大,豫北部分地区基本维持在历史常年范围之内,豫中的大部分地区降水处于减少趋势,豫南的部分地区4月份降水严重减少。  相似文献   

15.
强玉柱  刘扬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752-4754
为了研究天水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周期性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天水市7个观测站1971~2010年雷暴日资料,通过数理统计、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等方法分析近40年天水市雷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9.2 d,一年中雷暴发生在4~10月,7、8月份最多,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过去的40年,雷暴日数呈波动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52d/10a;Mann-Kendall检验得出,在1995年天水雷暴日数开始明显减少,突变点出现在2008年,2008年后雷暴日数显著减少;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天水市雷暴日数同时存在3、6、12及22年的准周期变化;根据EOF分析,天水雷暴异常空间分布可划分为全市一致型和经向型,其中关山区雷暴日数最多,其次是渭北区,河谷区最少。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我国大陆热带亚热带交界区的广东、广西、云南三省区91个国家基准基本气象站1960~2009年日气温观测数据,对气温变化趋势进行区域比较。结果表明,三省区年均温均呈上升趋势;三省区春季气温总体有微弱下降态势,但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1980年之前的三省区夏季气温以递减为趋势,1980年之后则有递增状态;1985年之前的三省区秋季气温主要以递减态势为主,1985年之后则以递增为变化趋势;三省区冬季气温1990年之前并没有明显增减态势,而1990年之后则开始呈现递增状态。趋势性区域比较上,云南最强、广东次之、广西最弱。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自2000年开始试点启动,截止2012年已经实施12年,总投入接近40亿元。为明确工程实施后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依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公室截止到2008年的工程跟踪监测本底数据,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尝试从生态和经济两个方面对工程实施效果进行研究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孙丽  李岚  唐亚平  王艳丽  孙婧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595-19596,19614
利用辽宁省1960~2009年4~9月辽中、开原、大洼、东港、庄河5个站气温、积温、降水、日照、冻土、无霜期等常规气象资料,对辽宁省水稻产区生长季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近50年水稻产区生长季平均气温、无霜期日数、积温在波动中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最大冻土深度、生长季降水量、日照时数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1—2010年宣城地区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滑动平均和R/S分析等方法,对近50年来宣城地区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宣城地区年平均气温逐渐升高,尤其是秋季气温异常偏高;年降水量有所增加,日照时数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四季气温、夏季降水、秋季降水均存在赫斯特现象,未来的年平均气温、四季气温和夏、秋季的降水量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谭祥  吉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08-410
[目的]分析近57年本溪山区日照变化特征。[方法]利用本溪市草河口气象站1954~2010年逐月日照时数以及与相关的总云量、水汽压和≥0.1 mm降水日数等气候资料,运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57年本溪山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日照减少的可能气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近57年来,本溪山区除冬季日照时数呈不显著增长趋势外,其他年、季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在1971年发生突变。总云量、水汽压和≥0.1 mm降水日数对日照时数影响比较明显,但日照时数并不是简单随着云量和≥0.1 mm降水日数的减少而增加,说明影响日照时数变化影响因素比较复杂。[结论]该研究为合理利用山区光能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