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灰飞虱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暴发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灰飞虱在宝应县发生严重,且传播病毒,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及品质。探讨分析灰飞虱在宝应县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暴发原因,为今后更好地防控灰飞虱、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由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引起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我国粳稻产区的一种毁灭性病毒病害。RSV主要由半翅目昆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与无毒灰飞虱相比,带毒灰飞虱五龄和整个若虫阶段的发育历期缩短,最终羽化的成虫数减少。为了从分子上揭示RSV对灰飞虱生长发育的影响,本文研究了RSV对灰飞虱生长发育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将灰飞虱转录组拼接后建立本地数据库,根据黑腹果蝇生长发育基因序列比对出10种灰飞虱同源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通过RT-q PCR方法分别对带毒和无毒灰飞虱体内这10种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RSV的影响下,8种基因的转录发生显著变化,其中2种蛋白质转录被激活,6种蛋白质受到抑制。动力蛋白和钠钾转移ATP酶转录水平的变化可能影响灰飞虱神经系统发育,造成昆虫行为异常;桩蛋白转录下降会影响翅的发育;与细胞骨架相关的5种蛋白质转录也受到了RSV抑制,可能影响灰飞虱羽化过程。对生长发育基因转录水平的初步探究为更好地理解RSV与灰飞虱的互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病毒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灰飞虱在水稻上传播水稻条纹病毒(RSV)造成水稻条纹叶枯病,严重影响水稻生产.笔者对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病毒的途径与特性、影响传毒的生态因子以及可能的传毒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汇总,以期加深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流行的内在原因的认识,并为该病害的宏观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灰飞虱mucin基因在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 RSV)侵染过程中的作用,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了RSV 胁迫条件下灰飞虱mucin基因mRNA表达量的变化。饲喂RSV病叶1天和2天时灰飞虱mucin基因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而在3天和7天时灰飞虱mucin基因的表达量增加了3.60倍和1.97倍。饲喂健康水稻叶片1、2、3和7天后,灰飞虱mucin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为饲喂前的1.07、1.12、0.78和0.34倍,而饲喂病叶1、2、3和7天后,mucin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为饲喂前的1.15、1.19、3.19和1.01倍。结果表明,病毒胁迫使灰飞虱体内mucin基因的表达量增加,暗示mucin基因在RSV与灰飞虱互作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灰飞虱体内水稻条纹病毒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评价灰飞虱体内水稻条纹病毒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利用已经制备的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的多克隆抗体SV21和单克隆抗体3B9,采用多孔板间接ELISA、DIBA和Western blotting等三种方法进行单头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SBPH)体内RSV检测。结果表明,检测灵敏度以多孔板间接ELISA最高,其次为DIBA,Western blotting最低;用单克隆抗体3B9检测灵敏度高于多克隆抗体SV21。RT-PCR、IC-RT-PCR和DB-RT-PCR三种方法中,RT-PCR对单头灰飞虱稀释到400倍可检测到病毒;IC-RT-PCR在多克隆抗体SV21稀释浓度大于500倍时检测不出RSV,单克隆抗体3B9稀释浓度大于800倍时检测不到RSV;DB-RT-PCR检测结果显示,单头灰飞虱在稀释400倍后均无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2004年稻田灰飞虱重发原因分析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4年,传毒昆虫灰飞虱在东台市特大发生,为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的传播扩散和病害的暴发流行起到了重要的助长作用。面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呈大暴发大流行的严峻形势,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灭虫防病、控害保产”总体思路,大打了一场防治灰飞虱、控制条纹叶枯病的战役,先后对麦田和稻田  相似文献   

7.
采用斑点免疫结合(DIBA)与生物测定方法对采自浙江长兴和嘉兴两地的灰飞虱带(传)毒率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两地灰飞虱均有部分虫口携带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SV),平均带毒率为6.15%,传毒率为3.96%;斑点免疫结合(DIBA)测定的灰飞虱带毒率,均高于生物法测定的灰飞虱传毒率,两者之比为1:0.65。该检测结果为病害预测和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比较了RT-PCR和dot-ELISA两种方法对单头灰飞虱携带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的检出率、检测灵敏度和检测成本。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检测到单头灰飞虱体内的RSV,RT-PCR检测单头灰飞虱体内RSV的阳性检出率比dot-ELISA方法低11.79%~15.77%,但RT-PCR的检测灵敏度比dot-ELISA高10倍,RT-PCR技术的检测成本比dot-ELISA的高。结果暗示,对于单头介体昆虫中的病毒检测,RT-PCR技术的检出率不一定比dot-ELISA的高。综合考虑后,如对室外大批量灰飞虱进行带毒率检测时可采用dot-ELISA方法,如需准确分析单头灰飞虱体内RSV时可采用RT-PCR方法。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发展态势与防控对策措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Tenuivirus,(RSV)],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为传毒媒介的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和迁移性。其病原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病毒可经卵传递。获毒灰飞虱在第6年的第40代仍有较高的传毒能力。带毒的灰飞虱在水稻上取食数分钟即能染病,经过13~17d的潜伏期后显症。得病早的病株全株枯死,得病迟的不易抽穗或抽出畸形穗,结实很少。该病一旦侵染,难以防治,具有毁灭性,因而被称为水稻上的癌症。1浙江省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情况与发展态势近年来,由于耕种栽培制度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水…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雌产卵法获得来自江苏、云南、山东、河北等地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SBPH)来源的21个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分离物,提取灰飞虱总RNA,经RT-PCR扩增,获得21个RSV分离物的包含外壳蛋白(cp)基因在内的约1 000 bp左右的DNA片段。测序结果显示,参试分离物的cp由969个核苷酸组成,编码322个氨基酸。采用DNASTAR软件进行分析,21个灰飞虱来源的RSV-cp核苷酸序列和推导出的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7%~100%和96.0%~100%。与已报道水稻来源的32个RSV分离物一起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而言RSV-cp较为保守,其遗传多样性首先与地缘相关,从地理位置上可以分成中国云南、中国沿海和日本3个地理种群;其次与寄主相关,在同一地理种群中可以划分为灰飞虱和水稻2个寄主种群。  相似文献   

11.
水稻条纹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检测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水稻条纹病毒(RSV)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2/0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克隆,获得4株能稳定传代且分泌抗RS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各株单抗腹水的ELISA效价均在1:80000~1:5120000之间。Westernblot分析表明,4株单抗均与RSV的35kDa的外壳蛋白亚基有特异反应。建立了间接ELISA测定RSV的方法,4株单抗检测病汁液的稀释度能达到2560倍以上,与其它病毒无交叉反应。对江苏省部分县市的大田灰飞虱带毒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灰飞虱的带毒率为12.5%~41.5%  相似文献   

12.
灰飞虱不同虫态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采自浙江嘉兴各县区及湖州等10个地区的越冬代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测定发现,不同地区的灰飞虱传毒率存在差异;灰飞虱不同虫态传毒率也不同。高龄若虫的传毒率明显高于长翅型和短翅型成虫,且3种虫态传毒率之比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2004—2015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来安发生演变特点,论述了灰飞虱发生期、灰飞虱带毒率、品种抗性、水稻播栽期及灰飞虱传毒前防效等影响该病在来安县发生为害的因素,并提出了合理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灰飞虱致灾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传毒昆虫灰飞虱在东台市稻区迅速上升为优势种群,近几年由于受上年五代灰飞虱虫源基数大、冬春气温偏高、小麦收获时间推迟以及种植方式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东台市稻田一代和二代灰飞虱连续大发生,十分有利于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的传播蔓延,已成为水稻生产上最主要的害虫之一,给水稻病虫防治带来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冠蛋白属于WD40重复超家族成员,主要通过结合肌动蛋白调控细胞骨架的动态聚合与解聚。本研究通过RT-PCR克隆并获得了灰飞虱3个冠蛋白coronin 1A、coronin 2B和coronin 7的基因CDS区。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这3个冠蛋白分别属于3个分支,且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3个冠蛋白同源性最高,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2%、88.2%和82.5%。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coronin 1A在成虫中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2龄、4龄若虫,coronin 2B在雄虫中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2龄、4龄若虫和雌虫,coronin 7在雌虫中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2龄、4龄若虫和雄虫。而3个冠蛋白基因在唾液腺中的转录水平都显著高于肠道。灰飞虱携带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tenuivirus, RSV)后体内3个冠蛋白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对照,说明冠蛋白可能在灰飞虱传播RSV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冠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灰飞虱的发生为害与综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灰飞虱在海门地区中西部乡镇普遍发生,局部地区呈现特大暴发态势,水稻秧田和邻近稻田的玉米田虫口密度大,水稻条纹叶枯病、玉米粗缩病中等至大发生,对水稻和玉米产量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麦田灰飞虱发生与水稻病毒病流行关系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而引起的两大病毒病,发生轻重取决于第1代灰飞虱的数量及带毒率的高低。从理论上讲,压低灰飞虱虫量,切断了传毒桥梁,也就降低了传毒机率,就能控制水稻两大病毒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玉米粗缩病是严重为害玉米的一种暴发流行性病毒病害,由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简称MRDV)引起,该病主要靠灰飞虱(Laode 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以持久性方式传播,一经获毒可终生间歇传播,其发生规律与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灰飞虱在苏州市吴中区粮食生产区域的持续发生,严重影响吴中区禾本科作物的生产安全。随着苏州市吴中区种植制度的调整和气候条件的改变等,水稻灰飞虱的发生呈现出新的特点。为了明确近年苏州市吴中区灰飞虱发生特点,于2017—2020年在开展了成虫灯诱监测和田间系统调查,对稻田灰飞虱种群动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7—2020年灯下灰飞虱成虫始见期基本一致,成虫种群数量总体表现为逐年降低,主害代第3代灰飞虱2017—2019年田间初始自然发生量在同一水平区域,2020年田间初始自然发生量明显低于前3年,田间高峰期的自然发生量呈显著递减趋势。通过对近年灰飞虱成虫和主害代发生期及发生量的观测、分析,可进一步掌握水稻灰飞虱种群发生规律,为灰飞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水稻播种时间不同直接影响田间灰飞虱发生量及黑条矮缩病发病率。苗期灰飞虱虫量的高低与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在浙江嘉兴,水稻在5月上、中旬及以前播种的田块灰飞虱发生量较大,黑条矮缩病的为害也较严重,而播种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田块为害明显减轻。通过水稻播种期的调整能有效减少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发生与传毒,从而达到控制田间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