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稳定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印楝种子甲醇抽提物在甲醇 水 (体积比为 55∶5) 中于 (54±1)℃下贮存 7和 14d, 印楝素A的降解率分别为33 59%和 54 45%, 印楝素B的为 11 96%和 21 11%; 印楝种子甲醇抽提物在 (54±1)℃下贮存 7和 14d, 印楝素A的降解率为 82 35%和 94 79%, 印楝素B的为 20 32%和 54 75%; 印楝素干粉于 (54±1)℃下贮存 14d, 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降解率分别为 90 15%和 81 85%。在 (54±1)℃下热贮 7d, 在甲醇、甲醇 水 ( 9∶1 ) 和甲醇 印楝油(9∶1) 中印楝素A的降解率分别为 29 65%、44 99%和 12 76%, 印楝素B的分别为 19 68%、25 65%和 9 67%。印楝油对印楝素A和印楝素B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印楝种子甲醇抽提物在甲醇+水(体积比为55:5)中于(54±1) ℃下贮存7和14 d,印楝素A的降解率分别为33.59%和54.45%,印楝素B的为11.96%和21.11%;印楝种子甲醇抽提物在(54±1) ℃下贮存7和14 d,印楝素A的降解率为82.35%和94.79%,印楝素B的为20.32%和54.75%;印楝素干粉于(54±1) ℃下贮存14 d,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降解率分别为90.15%和81.85%.在(54±1) ℃下热贮7 d,在甲醇、甲醇+水(9:1)和甲醇+印楝油(9:1)中印楝素A的降解率分别为29.65%、44.99%和12.76%,印楝素B的分别为19.68%、25.65%和9.67%.印楝油对印楝素A和印楝素B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生物活性及增效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印楝素A、印楝素B和印楝素A B(1:1,m/m)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拒食活性,处理后24h,拒食中浓度(antifeedant medial concentration,ARC50)分别为0.97mg/L、2.42mg/L和1.01mg/L~印楝素A与印楝素B按质量比1:1混合后具有增效作用。印楝素A、印楝素B和印楝素A B对大菜粉蝶3龄幼虫具有一定的拒食活性,处理后24h,AFC50分别为176.67mg/L、224.48mg/L和149.99mg/L印楝素A与印楝素B按质量比1.6:1混合后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3mg/L印楝素A和印楝素B能延缓斜纹夜娥的化蛹,降低蛹重,且印楝素B对蛹的影响高于印楝素A。1mg/L印楝素A与印楝素B能明显降低斜纹夜娥幼虫的体重,处理后3~5d,印楝素B对斜纹夜蛾幼虫的体重的影响明显高于印楝素A。  相似文献   

4.
通过单因素实验法研究了水杨酸(SA)、萘乙酸(NAA)、壳聚糖(CTS)、吲哚丁酸(IBA)、茉莉酸(JA)、激动素(KT)和甲基茉莉酸(MJ)等7种诱导剂对印楝悬浮细胞培养产印楝素的作用,筛选出SA、NAA、CTS、IBA等4种刺激效果明显的诱导剂,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该4种诱导剂的最佳组合为SA 92.00 mg/L、NAA 6.0 mg/L、CTS5 4.0 mg/L和IBA 3.0 mg/L,得到印楝素含量的实际值为8.61 mg/g,与理论预测值8.69的相对误差为0.92%。回归方程的预测值和实验值差异不显著,所得回归方程模型拟合情况良好,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印楝悬浮细胞扩大培养提供依据,利用5L气升式发酵罐,以印楝悬浮细胞作种子细胞,研究接种量与通气比对印楝悬浮细胞生长和印楝素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器中,印楝悬浮细胞生长和印楝素产量呈偶联型;种子细胞适宜接种量和通气比分别为60g/L和0.2vvm,在此条件下,悬浮培养基质中的pH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细胞干重和印楝素产量分别为11.41g DW/L和8.32mg/g,添加复合诱导子后48h印楝素产量最大,达94.78mg/L。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对苎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种细胞分裂素和4种生长素类生长调节物质进行苎麻(Boehmeria nivea)单因素、双因素诱导愈伤组织试验,结果表明苎麻的脱分化容易。在培养基中仅加2,4-D和6-BA均能较快地启动苎麻下胚轴、子叶、叶、茎外植体的脱分化。6-BA与2,4-D、IBA、IAA、NAA组合使用诱导愈伤效果均较好,生长势强;ZT和IBA、2,4-D组合、KT与2,4-D和NAA组合均有好的诱导效果。细胞分裂素类用量范围2.0~2.5mg/L,生长素类用量范围0.2~1.0mg/L,对诱导苎麻愈伤发生及增殖有较好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影响印楝素稳定性的因素和一些解决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印楝素是世界上公认最有潜力的杀虫植物,但由于稳定性差,成为推广使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文章综述了影响楝素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及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油菜素内酯对卷丹愈伤组织生长及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百合科草本植物卷丹为试材,研究了油菜素内酯(BL)对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rb)愈伤组织生长及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MS 6-BA 1.0mg/L NAA0.1mg/L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BL(0.001~1.000mg/L),与对照相比,其愈伤组织鲜重增加率、愈伤组织分化率均有显著提高,浓度为0.010mg/L处理愈伤组织鲜重增加率最高,是时照的249%;浓度为0.100mg/L处理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是对照的441%。处理组愈伤组织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最有效的BL质量浓度是0.010mg/L。处理组愈伤组织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均稍有降低,但差异并不显著。表明BL能促进卷丹愈伤组织的增殖及分化并有保绿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垦鉴稻10号为试验材料,消毒液选用75%的酒精、0.1%的升汞及5%次氯酸钠,研究不同消毒液、不同处理时间对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效果。利用试验筛选的最佳消毒条件,以MS、B5、N6以及NMB为筛选培养基,研究垦鉴稻10号种子诱导愈伤的最佳培养基质。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的最佳消毒处理组合为75%酒精1min+0.1%升汞10min+10%次氯酸钠4min;经过方差分析B5培养基对该品种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明显优于其它基质,B5培养基上平均每个培养皿愈伤组织形成率高于其它培养基质,且诱导的愈伤组织大而新鲜。  相似文献   

10.
印楝果实的成熟期较长,不同成熟期所采样品的百粒重、印楝素含量和印楝素产量也不相同,调查和实验结果显示:印楝果实的成熟期集中在7月初至9月中旬期间;早期样品的百粒重低而印楝索含量高,后期样品百粒重高而印楝素含量低,成熟率约30%时百粒重和印楝素含量基本稳定,印楝素产量在果实成熟后基本稳定;同一时期采摘的样品中,绿色果皮的样品印楝素含量和产量均高于黄色果皮的样品。  相似文献   

11.
研究3种嫁接方式(劈接、切接和芽接)以及3种不同砧木大小(小于0.5 cm、0.5~1 cm、1~1.5 cm)和3个不同无性系(LD0505、LD0507和LD0509)对印楝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嫁接方法是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关键因子,其次是砧木的大小,不同无性系对嫁接成活率影响不显著,采用切接和砧木大小为1~1.5 cm时能够提高印楝嫁接成活率,最佳的处理组合是A2B3C2,成活率高达85%。  相似文献   

12.
通过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在干热河谷地区造林试验,分别研究根际土壤水分动态、植物在雨季和旱季时的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以探讨印楝对干热气候适应性的机制。研究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吸力成幂函数关系。当土壤含水量下降到5.9%,土壤吸力上升到1.5MPa达3个月的条件下,印楝仍然能维持生存,表明该植物具有极强的耐旱性。在旱季时,印楝受到土壤和大气干旱胁迫,生长基本停止,顶芽枯死,大部分叶片脱落,以减少水分蒸腾,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在雨季时,印楝能迅速生长,整个生长周期呈现曲折性生长规律。印楝在旱季的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为雨季的23.8%,47.1%和64.9%。在旱季时,水分利用率明显下降。在旱季时,印楝的光合生理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叶片的光合系统受到明显的破坏。通过生长和生理上的适应,在经过6个月旱季后,印楝的保存率达90%以上,表明印楝适应于干热河谷地区生长。图7表1参16  相似文献   

13.
印楝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总结了几十年来从印楝植株的各个部分分离和鉴定出来的主要化合物的种类及其生物活性,为我国印楝的研究及综合利用印楝这一宝贵的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印楝粗提物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印楝素分别经口服和皮肤接触对小白鼠的毒性.印楝素对小白鼠的半数致死剂量LD_(50)>10g/kg,属于微毒物质;蓄积系数K>5,属于弱蓄积毒性;对皮肤无毒性和过敏性,印楝素对哺乳动物低毒,是有前途的植物源农药.  相似文献   

15.
印楝种子中印楝素A的匀浆提取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匀浆提取法从脱脂印楝种子中提取印楝素A,研究了提取过程中不同影响因子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的匀浆提取优化条件为:以乙酸甲酯作为提取溶媒,料液比1∶12,匀浆3min,匀浆提取1次。此法与超声波法、回流法、冷浸提取法相比,具有设备和操作简单、提取率高、快速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印楝4个种源抗旱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印度引种的4个种源印楝的生长和水分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分析它们的水分生理特性及其抗旱机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12项试验指标中筛选出与印楝抗旱能力评价关系密切的6项指标:保存率、株高、离体叶60h失水速率、束缚水含量、束自比和蒸腾速率.用主成分值对印楝4个种源的抗旱能力作综合比较,结果表明,印楝树种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具有适应我国干热河谷区生境的水分生理生态特性;印楝4个种源抗旱能力大小为IND95001>IND95002>IND95003>IND95004.据试验结果选择出IND95001、IND95002、IND95003较为抗旱的3个种源可用于我国干热河谷部分地区造林.  相似文献   

17.
自1996年以来对印楝种子贮藏期、育苗方式与造林成活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鲜种子活力高,贮藏期10d内发芽率达92.3%,撒播、点播的发芽率在90%以上,大面积干热河谷造林成活率在86%以上;印楝在干热河谷地区育苗生理性病害发生少,生长迅速,造林优势十分明显,可作为干热河谷地区植被恢复的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18.
通过试验表明,缅1和缅3种源在攀枝花干热河谷造林,次年保存率可达90%左右,月均树高生长量可达8.41~11.5 cm,地径生长量可达0.9~1.5 mm。印楝种子贮藏不宜超过3周,其发芽率可达80%以上。播种前经1%H2SO4溶液浸泡15 min或65℃温水浸泡30 min催芽,其发芽率可达90%以上。印楝适宜于攀枝花干热河谷海拔1500 m,尤其是海拔1300 m以下地区造林,以砾质红色石灰土最佳,山地碳酸盐红褐土次之,整地规格以种植穴长、宽、深60~80 cm为宜。  相似文献   

19.
采用根尖压片法对印楝及早熟型印楝2种材料的染色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印楝的染色体数目是2n=28,早熟型印楝的染色体数目也是2n=28,这是国内首次报道早熟型印楝染色体数目.从已做的压片来看,由于2种印楝的染色体都太小,无法做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以印楝树冠顶部1年生木质化、半木质化枝条及树冠下部木质化枝条作插条,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处理,在两种基质上作扦插育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基质上的插条生根天数存在显著差异,树冠不同部位的插条、不同生长激素及浓度、不同育苗基质间插条的生根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基质以无菌的细河沙为好;生长激素以1g/L吲哚丁酸为好;插条以树冠顶部1年生木质化枝最佳,其生根率可达95%,初步观察表明:定植后,扦插苗幼龄林与实生苗幼龄林相比生长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