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更为合理的利用风沙土壤资源,本文将新型微润灌溉技术应用于风沙土玉米灌溉,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微润灌溉灌水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从而为风沙土膜下微润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灌水量对微润灌溉玉米株高、茎粗、LAI和单株地上干物质量等营养生长影响较小;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穗粒重、穗重等产量构成性状和产量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穗行数随灌水量变化不大,秃尖长随灌水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灌水量75%ET时,玉米微润灌溉产量最高,达到7.8t/hm2;WUE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下降,25%ET时WUE最大,为1.35 kg/m3。因此,在风沙土地区,灌水量宜控制在25%~75%之间。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为合理地推广应用大垄双行膜下滴灌技术,本文选用玉米浚单20和辽单5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灌溉制度对玉米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营养生长和产量性状差异显著,但同一玉米品种控制灌溉条件下,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地上物质干重/鲜重、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和穗粒重等均得到明显提高,秃尖长减小;控制灌溉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应,浚单20和辽单535分别增产11.6%和8.8%,WUE分别提高22.1%和19.1%,因此,通过控制灌溉技术制定灌溉制度,将有利于大垄双行膜下滴灌技术优势的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研究节水灌溉方式对玉米产量及构成的影响。[方法]2012年在武威荒漠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设计了滴灌、喷灌、漫灌大田试验,并调查玉米整个生育期内的作物生长高度、叶面积指数、株子粒重等指标。[结果]滴灌条件下生物量高于喷灌和漫灌,拔节时差异最明显,滴灌比喷灌重48%、比漫灌重109%;滴灌叶面积指数最高,喷灌次之;在成熟期,滴灌、喷灌株高均较漫灌高22em;滴灌和喷灌百粒重分别重于漫灌11.88%、9.95%;滴灌、喷灌株子粒重分别重于漫灌24.8%、21.1%;滴灌理论产量大于喷灌22.59%,大于漫灌35.62%,喷灌大于漫灌10.63%;滴灌实际产量大于喷灌1.68%,大于漫灌6.52%,喷灌大于漫灌4.76%。[结论]3种灌溉技术条件下,滴灌效果最好,喷灌次之。  相似文献   

4.
研究高密栽培模式下不同滴灌量对玉米(Zea mays L.)干物质积累、穗部性状、产量的影响,确定适宜灌溉定额,为该地区高密度栽培合理用水提供科学依据。在当地大田玉米平均灌水量的基础上,降低和提高1/3灌水量,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研究高密度栽培玉米干物质积累、穗部性状、产量对不同灌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相比平均灌水量,灌水量降低使玉米子粒形成期后的繁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分配比、穗粒数、千粒重、穗长、穗粗、行粒数、穗重、穗粒重、玉米产量显著降低(P0.05),而灌水量增加则对这些指标无明显影响;秃尖长度与灌水量呈负相关,其他指标与灌水量多呈正相关;玉米单穗产量主要受穗粒数和千粒重制约。由此可知,在该试验区平均灌水量为6 750 m3/hm~2时可以保证玉米高产(产量≥15 000 kg/hm~2),降低1/3灌水量使玉米产量显著降低,增加1/3灌水量对产量影响不明显,造成水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5.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的株高、穗位、茎粗、穗长、穗粗、行粒数、穗粒数、株粒重、穗粒重、百粒重、株成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秃顶率、空秆率、成穗数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为60000株/hm^2时产量最高,达7598.5kg/hm^2,密度为45000株/hm^2或52500株/hm^2时,亦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灌溉对于苏丹草种子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滴灌技术对苏丹草进行灌溉,研究灌水量对苏丹草种子产量的影响,确定需水规律及在该地区适宜的提高种子产量的栽培方式.[方法]以新苏2号苏丹草为研究对象,采用滴灌系统灌溉,精量调控灌水量.[结果]灌水量越大时,每株的穗数越多,每个穗上的穗粒数越多,千粒重越大,这将直接影响种子产量的增加.通过方差分析,得知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75;时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苏丹草的种子生产中对水敏感,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75;时种子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研究节水灌溉方式对玉米产量及构成的影响。[方法]2012年在武威荒漠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设计了滴灌、喷灌、漫灌大田试验,并调查玉米整个生育期内的作物生长高度、叶面积指数、株子粒重等指标。[结果]滴灌条件下生物量高于喷灌和漫灌,拔节时差异最明显,滴灌比喷灌重48%、比漫灌重109%;滴灌叶面积指数最高,喷灌次之;在成熟期,滴灌、喷灌株高均较漫灌高22 cm;滴灌和喷灌百粒重分别重于漫灌11.88%、9.95%;滴灌、喷灌株子粒重分别重于漫灌24.8%、21.1%;滴灌理论产量大于喷灌22.59%,大于漫灌35.62%,喷灌大于漫灌10.63%;滴灌实际产量大于喷灌1.68%,大于漫灌6.52%,喷灌大于漫灌4.76%。[结论]3种灌溉技术条件下,滴灌效果最好,喷灌次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谷子在内蒙古主产区赤峰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优化当地配套栽培技术.[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谷子赤谷16为试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谷子株高、穗长、穗粗、茎节数、单穗重、单穗粒重、单株草重、茎粗、单株地下生物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产量呈升高趋势,穗长由长变短,穗粗由粗变细,单穗重由重变轻,单穗粒重由重变轻,茎节数先减少后增加,茎粗由粗变细,地下生物量由大变小.不同种植密度,株高、穗长、单穗重、单穗粒重、单株草重、茎粗、单株地下生物量、单产差异显著,穗粗、茎节数差异极显著.株高和单产与密度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穗长、穗粗、单穗重、单穗粒重、单株草重、茎粗、地下生物量与密度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茎节数与密度之间正相关不显著.[结论]试验条件下,在赤峰地区谷子赤谷16密度为3.5 ×104株/667m2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玉米株高、ASI和穗部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干旱是限制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利用转基因技术可有效提高玉米抗旱育种效率.对转基因玉米材料进行抗旱性鉴定评价,为筛选转基因玉米抗旱种质和转基因玉米抗旱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开花期干旱胁迫的方法,对61份转基因玉米材料进行抗旱性鉴定评价,研究转基因玉米材料ASI(散粉至吐丝的间隔期,天)、株高、产量与抗旱性的关系,受旱后粒重和穗重、轴粗和穗粗、百粒体积和百粒重等比值的变化;以及在受体基础上通过转基因提高玉米抗旱性的效果.[结果]正常灌水条件下株体适当、产量较高,而在受旱后株高下降少、ASI小的转基因玉米材料通常有较强的抗旱性,这与以往非转基因玉米的研究结果一致;无论受旱与否,玉米的穗粗和轴粗、穗重和粒重、百粒体积和百粒重之间存在显著的正比关系.[结论]转基因玉米的抗旱性在其受体基础上可提高25; ~53;,突破果穗和籽粒之间的正比关系可能是大幅提高玉米产量的一条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0.
宁夏引黄灌区滴灌冬小麦、玉米灌溉施肥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茜  杨建全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585-17588
[目的]为宁夏引黄灌区滴灌灌溉制度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在2012年,采用对比试验,分析了宁夏引黄灌区典型区域内不同灌溉制度对冬小麦与玉米作物产量及其生育性状的影响.[结果]滴灌可以有效提高冬小麦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冬小麦、玉米产量和株高随着灌溉量和灌溉次数的增多而增大.与常规灌溉相比,滴灌水肥一体化冬小麦产量和千粒重分别增加14.0%和11.64%,灌溉量和施肥量分别减少63.2%、55.1%.滴灌灌溉下玉米平均产量、平均千粒重分别比对照高35.10%和17.42%,且前者的灌溉量和施肥量分别比后者减少55.5%、50.1%.[结论]在宁夏引黄灌区实施滴灌灌溉冬小麦、玉米时,可以分别采用灌溉量190和200 m3/hm2为其参考编制灌溉、施肥制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大田玉米试验,研究不同养分含量的昌鑫生物有机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玉米株高、穗粒数、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周长、千粒重等生物量数据,对玉米产量进行理论测定。[结果]大田玉米追肥施加25%颗粒肥后,籽粒饱满,穗粒数、行粒数、穗粒数明显增加,增产率达到27.2%。[结论]施加25%颗粒肥有效地改善玉米的成产因素,使玉米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实现夏玉米高产的适宜施钾水平。[方法]以邢玉10号为试验材料,设氯化钾施肥量0(不施肥,CK)、90、150、210、270、360 kg/hm~2共6个处理,研究不同钾肥施肥水平对耐密、紧凑型夏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施用钾肥可以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增加,果穗秃尖长度显著变短,钾肥对玉米有较显著的增产作用。当施钾量≤210 kg/hm~2时,不同施钾量处理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秃尖长度和产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当施钾量210 kg/hm~2时,继续加大施肥水平,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秃尖长度和产量增效作用不明显,表明钾肥能够显著提高夏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但过多施用钾肥对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不大,反而造成浪费。[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玉米产量和种植效益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王秀兰  毕明  王鸣晓  谭秀山  毕建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04-12505,12513
[目的]探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规律。[方法]以济麦20为试材,研究了小麦的植株高度、节间长度、各器官干重的变化及其与水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干旱胁迫下,茎秆高度缩短,为适宜水分条件下茎秆高度的63.4%~73.2%,穗下节间增加9.2%;严重干旱时,穗下节间缩短;倒2和倒3节间长度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除根重呈上升趋势之外,其余指标茎、叶、穗重量均呈下降趋势。水分由适宜向过多变化的过程中,穗下节间长度、倒2、倒3节间长度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各器官的干重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结论]为小麦节水高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施氮量和拔节期不同测墒补灌量对冬小麦的产量及构成因子、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土壤目标相对含水量和施氮量3×3完全均衡方案和裂区设计,土壤目标相对含水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拔节期60%(W1)、70%(W2)和80%(W3),施氮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施纯氮0 kg/hm2(N0)、195 kg/hm2(N195)和255 kg/hm2(N255),以周麦18为供试材料。[结果]拔节期测墒补灌和施氮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植株氮素积累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补灌量和施氮量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和植株氮积累量的交互效应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不同水氮处理组合中,以W2N195产量最高,而以W1N255产量最低。[结论]随着补灌量的增加,相应地降低氮肥用量有利于增加穗数、穗粒数、产量和植株氮素积累量,降低施氮对千粒重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5.
砂田西瓜膜下滴灌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砂田西瓜节水高产提供依据。[方法]在种植方式、播种时间、底肥、补水方式和灌水次数均相同的情况下,选用当前补水效果好的滴灌和保水效果好的地膜覆盖结合的方式作对比试验设计,观测蔓长、纵横径、土壤含水率、西瓜需水量和产量的差别。[结果]处理2(膜下滴灌株距1.5 m、灌水定额90 m3/hm2)比处理1(株距1.8 m、灌水定额60 m3/hm2)产量提高26.4%。处理2纯收入15 024元/hm2,处理1纯收入11 428.5元/hm2,前者比后者纯收入提高31.5%,但前者灌溉定额增加180 m3/hm2。[结论]处理2比处理1生长和效益均好一些。  相似文献   

16.
风沙土玉米钾肥适宜用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吉林省西部风沙土上,施用钾肥对玉米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施用K2O 75kg/hm2,相对增产值为23.6%,化肥利用率达31.7%,千粒重和穗粒数最高,为最佳用量。  相似文献   

17.
以水旱兼用的早熟中粳杂交稻皖旱优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其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水层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株高变矮,穗长、有效穗数、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均增加,千粒重减小,2年增产分别为14.1%、8.2%.无水层灌溉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降低,胶稠度增加,糙米率、直链淀粉含量有增加趋势,粒长变长,粒宽变小,整精米率略有下降,对稻米品质总体上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8.
喷灌冬小麦耗水与棵间蒸发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喷灌条件下冬小麦的耗水规律,指导田间灌溉实践。【方法】在北京地区2005-2008年3个冬小麦生长季节,开展不同喷灌水量条件下土壤水分分布、冬小麦耗水和棵间蒸发特性的试验研究,并分析影响棵间蒸发的主要因素。【结果】喷灌条件下,0~40 cm土层土壤的含水量受灌溉水量影响较明显,耗水量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增加。返青至收获期,冬小麦棵间蒸发为耗水量的25%左右,棵间蒸发随着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棵间累积蒸发与作物耗水量之比随之而下降。【结论】适当加大灌水定额,减少灌溉次数,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壤的无效蒸发,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旱杂交谷子在极干旱地区的节水效果。[方法]在2011~2013年,首先对200份谷子杂交组合进行抗旱鉴定筛选,然后将选育出的18份优势组合配合稀植铺膜栽培技术,只在播种前浇一次水(1200 m3/hm2),整个生育期内不浇水。在谷子关键生长期测定0~20、20~40、40~60、60~80、80~100和100~120 cm的土壤含水量。在灌浆后期,每个重复选取8株长势一致植株,测定株高、穗长、分蘖数、穗粒重、株粒重、株草重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最后测定小区产量。[结果]在播前只浇一次水(1200 m3/hm2)的情况下,18种杂交谷子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旱性,其中13DH2、13DH3、13DH8和13DH94个组合的产量高于3000 kg/hm2。13DH2在播前只浇一次水(1200 m3/hm2)的情况下,可以稳定生产6000 kg/hm2,平均每立方米水生产5千克粮食。应用该技术可以使灌溉旱作区耕地面积增加数倍。另外,1200 m3/hm2水折合为120 mm降雨量,该技术可能同样在200 mm降水量旱作区可以适用。[结论]该技术可以应对极端气候发生,保护水资源,扩增全球粮食种植面积,并且保证粮食高产和稳产。  相似文献   

20.
玉米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排列,在田间种植条件下,研究了玉米产量及其穗部性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天津地区以郑单958为代表的夏播玉米的最佳密度为5483株·667 m-2。在本研究的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反而下降。种植密度对穗粗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穗长、行粒数、穗粒数、单穗质量和单穗粒质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而对穗行数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