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京郊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发展是推进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第一批全国传统古村落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的调查发现,当前水峪村在保护传统古村落和村庄治理中面临着村庄空心化和老龄化、传统古村落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冲突、乡村发展受到有关部门的掣肘、现行项目管理方式给乡村治理带来挑战等四个方面问题,应该从加强统筹、依法治村、自主保护和社会共治等四个方面推动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实现在保护中振兴、在发展中善治。  相似文献   

2.
张行宇  杨立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959-9961
回顾了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发展的过程,并将其划分为启动阶段、确立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并从耕地承包经营、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整治制度对现有耕地保护制度体系进行了分析;最后,从耕地保护的目标、制度、模式、主体和监管方式等方面对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余新波  徐迪 《吉林农业》2011,(6):311-311,313
根据笔者从事古建筑保护的相关工作经验,简述了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古建筑的意义及必要性,并对古建筑进行了分类。概述了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古建筑在今后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从城市规划、法律体系建设、不同类型古建筑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和发展措施,以保证城市化与古建筑保护和发展达到双赢。  相似文献   

4.
歙县林业生态保护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歙县林业生态保护和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构建森林生态系统、加大森林生态保护力度、抓好"两防"工作、提高生态补偿标准等方面提出生态保护对策,以期促进歙县林业生态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国家生态保护和国土整治的根本出路和首要任务.今后一个时期内,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总体思路是,以分类经营为基础,以整合后的六大工程为切入点,以调动全社会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积极性为核心,最终实现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27号)(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加强我省中药材资源保护,促进中药材产业科学发展。按照《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际,坚持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谋发展,依靠科技支撑,科学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鼓励发展林  相似文献   

7.
针对乐居村的建设现状,通过实地调研,分析研究该村在保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保护体系建设和旅游发展规划两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乐居村保护发展应秉持"立足区域、协调周边",创建"一村一精品"的发展思路,积极挖掘村落潜在文化价值,构建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面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耕地质量、生态的测度等受多种限制性因素影响,致使当前“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格局在实施过程中仍以数量管控为主,这与新时期粮食安全和低碳社会存在脱节,亟需建设面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体系。本文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观点,结合农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保护的新要求,梳理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下耕地保护现状和现实困境,探索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路径。研究表明,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耕地保护需要兼顾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粮食安全与碳减排双重目标。然而,现阶段耕地依然存在保护耕地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耕地碳排放持续增加、保护耕地与保护生态难协调等问题阻碍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可从“本体角度、拓扑关系、科技助保”三个方面探索耕地保护转型路径,即转变耕地本体内涵,从现状耕地向可耕地内涵转变;从严格保护耕地向严格管控建设用地的数量、强度和生态转变;将科技创新应用于耕地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耕地生产绿色高效。因此,建议依据可耕地宜耕性高低合理布局农作物及作物结构,利用土地整治提升耕地生态以降低碳排放;根据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严格管控建设用地总量,确保优质耕地不减少,进一步提升农业高精尖技术实现耕地绿色增产;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引导科研工作者和农户自下而上自愿进行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9.
美国、日本和欧盟建立了较为完备、适合其发展的转基因作物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将转基因作物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上升为国家(地区)的发展战略.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总结了美国、日本、欧盟转基因作物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其保护战略,以期为促进中国完善转基因作物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林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内涵,就如何在林业中进行生态保护,以达到进一步发展林业、建设生态文明,这就需要做好林业开发和生态保护工作。加强生态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阐述了影响林业产业发展的因素以及林业产业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孙铭璐  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5):179-183
明月湾是苏州市首批公布保护的古村落,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由于保护意识淡薄,明月湾古村一度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笔者介绍了历史文化名村的相关概念及其保护对象,纵观明月湾古村的保护与开发现状,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对明月湾古村近年来的保护与开发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明月湾古村存在保护与开发体系不完善,村民保护意识不足,部分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欠佳,并且古村开发过度、文化特色缺失等问题。笔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强调完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体系,实施多层次、分类保护,加强宣传教育,规范管理并进行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2.
民族村寨的“双预”问题指的是旅游预开发民族村寨的文化保护预警问题。分析总结旅游预开发民族村寨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可以建立起文化保护的若干预警原则。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这些原则将有助于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廖军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84-14886
探索适合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模式对于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笔者比较了梭嘎模式、深圳民俗村模式、郎德上寨模式3种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的发展、特点、优势、劣势,认为3种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同时解决发展民族村寨经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保障村寨居民利益三者间的矛盾。鉴于此,笔者提出5Cs模式,即文化(Culture)、公司(Company)、特色(Characteristic)、社区(Community)、和谐(Concord),并构建了5Cs模式的运行机理,即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政府引导,公司主导;主题定位,凸显特色;社区增权,村民获利;经济发展,社区和谐。  相似文献   

14.
牛丹丹  段渊古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0):2058-2064
古村落记载了历史的发展轨迹和脉络传承,是历史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有着较高的民俗价值和人文观赏价值.灵水举人村作为京西古村落群中的一支奇葩,其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和地方风俗特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在阐述了灵水举人村的主要景观遗产、宗教及民俗文化特色后,分析了灵水举人村的开发现状,根据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对灵水举人村文化遗产资源方面提出了系统的保护原则,并对其今后的旅游开发提出了建议或策略,以促使灵水举人村的景观价值、建筑价值、文化价值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与关注.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对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诸葛村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方法与不足,为古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相应的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刘超  胡宝贵 《农学学报》2018,8(8):94-100
国内古村落的发展面临着缺乏保护与过度开发的双面矛盾,如何在古村落规划保护与旅游发展中达到协调,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对此,研究提出在遗产活化理论指导下的古村落旅游规划思路,基于遗产活化理论,以北京市昌平区长峪城村古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长峪城村旅游资源的分析、主题的定位、区域的布局和项目的规划设计等,对长峪城的古村落旅游进行合理开发,打造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合理确定长峪城古村落旅游的“一条旅游线路、两个重要节点、三大功能分区、四个主题观光园”即“一线、二点、三区、四园”的发展布局。在古村落旅游规划中引入遗产活化理论是必然趋势,可以实现古村落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保护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已经满足不了村民的需求,加上保护意识、文化传承意识不强,许多村民将年久失修的传统建筑拆旧建新.同时,大量原住民进城务工,使文化得不到传承,传统村落的数量正在逐年迅速下降.如何妥善处理原住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一大难点.笔者对乐安县东坑村进行实地调研,以原住民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为视角,寻求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最优策略.  相似文献   

18.
当前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已上升到国家政策高度,促进区域传统村落协同发展、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由个体化、散点化向区域化、网络化转变,对于避免传统村落发展动力不足与同质化旅游开发等现实问题、实现区域传统村落资源整合意义重大。综合运用多指标综合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及最小阻力模型,对绩溪县传统村落网络化发展格局、驱动机制及引导策略进行探索。研究表明:(1)绩溪县传统村落整体联系薄弱,集群效应明显,尚未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且村落个体网络中心度与发展水平并不匹配,两极化特征显著;(2)传统村落网络化发展受村落资源环境、经济发展、道路交通及政策规划等多维要素共同作用;(3)为实现绩溪县传统村落网络化协同发展,提出培育县域传统村落重要节点、构建传统村落网络化保护廊道、完善区域传统村落协同发展设施支撑体系及健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管理机制的发展引导策略。构建区域传统村落网络化保护发展格局可为实现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提供思路借鉴及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侯欢欢  邓玲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2):178-181,184
分析了古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及其可持续发展遭遇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原真性与商业性、生态性与粗放性、保护与开发的困境问题,提出了保护古村的传统特色、保持古村的原真性、发展低碳旅游以及加快旅游转型升级的古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