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番茄CMV、TMV[1,6]和叶霉病[2,3]是棚室番茄的几种主要病害,其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7].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药剂防治.其结果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同时也不符合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要求.而应用抗病品种是解决CMV、TMV和叶霉病危害最有效的方法,本文为此探讨了CMV、TMV和叶霉病在番茄苗期的多抗性鉴定技术.  相似文献   

2.
番茄抗叶霉病基因及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叶霉病是危害保护地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能导致番茄产量下降,影响番茄生产的经济效益。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是培育抗病品种。抗病基因是抗病分子生物学和抗病育种的基础。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已有多个抗性基因被鉴定和克隆出来,有的已经被利用在分子育种上,这为生产上有效控制番茄叶霉病病害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为了更好的控制病害,本文综述了叶霉菌生理小种的分化、克隆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抗性基因的遗传及抗叶霉病的分子机制,讨论了抗性基因的应用和基因工程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花生叶斑病及病毒病是花生常发性病害,筛选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的有效途径,经对15个化生品种进行抗性鉴定表明,珍珠豆型花生对焦斑病、黑斑病抗性较好,但对网斑病抗性较差;中间型、普通型花生对网斑病抗性较好,但对焦斑病、黑斑病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4.
由卵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中的一种破坏性病害。作物防治的经济价值和由此病害造成的损失每年已达到了几十亿美元。虽然大量的化学药剂可用来防治晚疫病,但是,人们认为把野生种中的抗性基因导入栽培品种将是获得晚疫病抗性最有希望和安全的方法。以前,抗病育种往往集中在叶片疫病抗性方面,但在栽培的马铃薯中块茎抗性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加拿大卫生部发布通告,拟批准登记氟啶胺和氟吡菌胺。氟啶胺是一种杀菌剂,于2008年在加拿大获得正式登记。用途为防治马铃薯疫病和白霉病及大豆白霉病,其他还用于防治十字花科蔬菜、灌木类浆果等病害。氟吡菌胺是一种杀真菌剂,对真菌细胞结构有快速去稳定作用,是一种可以叶面或浸泡使  相似文献   

6.
<正>温室蔬菜生产中常发性的几种重要病害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叶霉病日趋严重。由于多年来反复使用几种农药,病菌已对农药产生抗性。如何有效防治以上几种病害,保证蔬菜生产安全,已成为当前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课题,笔者针对温室蔬菜生产中常发性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叶霉病,提出比较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60多种为害水稻的病害中,由Xanthomonas oryze pv.oryzae引起的白叶枯病是整个水稻生长阶段危害性最大的病害之一。该病害随着在改良农艺措施下栽种的高产品种的推广而迅速蔓延。由于未能获得该病害有效的化学防治,因而不少研究者认为防治该病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Valent杀菌剂Adorn(氟吡菌胺)获美国EPA登记,在纽约上市,用于防控温室及保护地栽培观赏植物上霜霉病、疫霉病、腐霉病及其他病害。这个产品是该类别下唯一的产品,因此无抗性或交互抗性之说,在抗性综合治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Adorn可通过喷雾、浸润施用,还可与其他  相似文献   

9.
番茄叶霉病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相关性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以含对叶霉病不同抗性基因的番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叶霉病菌侵染过程中PAL酶活性和次生代谢物木质素含量的变化与品种抗性、病原菌生理小种间的相互关系. 种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增加,抗病品种的PAL酶活性高峰出现早于感病品种。番茄品种的抗病性与其接种后36h PAL酶活性变化百分比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另外,还成功地利用PAL酶活性变化速度这一指标对叶霉病生理小种的变异进行了生化鉴定。  相似文献   

10.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根腐病和茎腐病是大豆上的严重病害。单个显性抗性基因(Rps)以基因对基因的形式通过超敏反应调控植株对大豆疫霉菌的抗性。因其控制疫霉菌的有效性和易于被育种人员利用而受到青睐。现已报道的抗大豆疫霉病的位点有7个(Rps1至Rps7),位于大豆的4个分子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大豆主要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豆孢囊线虫病、根腐病、灰斑病、病毒病、疫霉病是世界性大豆病害 ,也是黑龙江省大豆主要病害 ,严重危害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查阅了大量文献综述了 5种病害的研究进展。通过对 1990~ 2 0 0 0年这 5种病害的危害情况、生理小种鉴定、抗病资源筛选、品种抗病机制及病菌致病机制、综合防治等方面研究进展的综述 ,笔者从宏观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云南3种野生稻中抗白叶枯病基因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细菌性病害之一,培育抗病新品种是防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然而,栽培稻来源的抗病基因数量有限,并且部分抗病基因的抗病谱窄。因此,从野生稻中发掘抗病基因,将有利于培育抗病谱广且抗病能力强的水稻新品种。本研究通过抗性鉴定和PCR分析,检测云南野生稻中的抗白叶枯病基因。结果表明,云南野生稻对2个代表性白叶枯病菌Y8和PXO99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疣粒野生稻甚至达到免疫的程度。功能标记检测结果显示,3种野生稻中均不含xa5、xa13和Xa21抗病基因,元江普通野生稻含Xa23和Xa3/Xa26基因或其同源基因,景洪普通野生稻中含Xa1、Xa3/Xa26和Xa27基因或同源基因,药用野生稻含Xa3/Xa26基因或同源基因,而疣粒野生稻含有Xa27抗性基因。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掘和克隆云南野生稻中的抗白叶枯病新基因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Xa4和Xa23的聚合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是由水稻黄单胞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是世界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常年给水稻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水稻受害后,叶片枯萎,影响光合作用,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20%~30%[1], 严重的可减产80%[2], 甚至绝收[3]。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从根本上控制白叶枯病的有效措施[4~6]。但长期以来,我国利用的白叶枯病抗性具有专化性,抗性基因单一,加强了病菌的选择压,必然加速新的或原来处于劣势的病原菌小种变迁,使品种失去原有的抗性[7]。Huang等(1997)曾将多个抗性基因聚合于同一个品种(系),提高了抗性,拓宽了抗谱,这是改良和延长品种抗性的一个有效措施[8]。  相似文献   

14.
稻瘟病是全世界水稻生长地区最经常发生的病害。抗病品种的利用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Magnaporthe grisea较大的病原变异性使抗性经常在品种释放几年内丧失。因此,培育更持久抗性的品种已成为水稻改良的首要问题。利用  相似文献   

15.
大豆灰斑病、根腐病和疫霉病是生产上主要发生的病害,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的有效方法,抗病资源筛选鉴定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因此,本研究对这3 种病害进行抗病性鉴定,旨在筛选出单抗和多抗资源。用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对139 份大豆材料分别接种大豆灰斑病菌、根腐病菌、疫霉病菌,进行单一病害鉴定,发病后按每种病害的抗性评价标准确定每份材料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对大豆灰斑病和疫霉病表现高抗的材料总计为51份,中抗材料总计为80份;对大豆灰斑病和根腐病表现为抗病材料总计为102 份;对3 种病害鉴定为感病的材料总计为179 份。抗2 种以上病害鉴定结果为,抗根腐病和疫霉病的材料12份;抗灰斑病和疫霉病的材料14份;抗灰斑病和根腐病的材料16分。抗3种病害的材料7份。明确了在供试的大豆材料中对单一病害的抗源居多,抗2 种以上病害特别是抗3种病害的材料较少,因此,应合理的利用这些多抗性的资源材料。  相似文献   

16.
叶角斑病是菜豆的一种主要病害。这种病原的广泛遗传变异性要求我们不断地培育新的抗性品种。以前已鉴定到并描述了不同的抗性源。在巴西的Minas Gerais州发现了4种主要的抗性源,即Mexico 54、AND277、MAR2和Comell49—242。对这些基因型进行的单独鉴定证明,全部4种抗源中的抗性都是显性和单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17.
颜群  朱汝财  李道远  高汉亮 《种子》2007,26(3):44-46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防治该病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综述了分子标记的特点及种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标记定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抗稻瘟病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水稻抗稻瘟病的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稻瘟病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生产上对稻瘟病的防治没有特效的方法,更多依赖水稻品种自身的抗性来抵御病害的发生。因此,稻瘟病抗性的遗传和育种研究就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稻瘟病抗性遗传研究方面,到目前已经鉴定和定位了40多个抗稻瘟病基因,克隆了2个稻瘟病抗性基因Pi-b和Pi-ta。培育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可采用如下策略:广泛收集稻瘟病抗源,经过稻瘟病老重病区长期自然选择得到的高抗材料和含有已定位抗性基因的抗源材料要作为重点抗源亲本;检测稻瘟病菌群体结构的变化,获取小种变化的准确信息;常规的有性杂交和转基因技术相结合导入抗性基因;人工接种抗性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病区病圃抗性鉴定技术相结合,提高杂交后代材料抗性鉴定的准确性,加快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9.
十年来,已经陆续鉴定的近30个白叶枯病抗性基因中先后有5个被克隆,它们是Xa21、Xa1、Xa26、Xa5和Xa27。Xa21是最早克隆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也是单子叶植物中第一个克隆的抗病基因,具有广谱抗性,相关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由丝核菌引起的立枯根腐和轴腐病是大豆的一种重要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减少该病害损失的一种有效和环保的策略。为了促进抗病品种的培育,本试验研究了中抗大豆PI442031和4个中感品种立枯根腐和轴腐病抗性的遗传,并筛选了与该病害抗性相关的SSR标记。分离群体的遗传分析表明大豆立枯根腐和轴腐病抗性属于数量性状,它由具有加性基因效应的主效和微效基因控制。抗性的广义遗传力估计值为低到中等大小。通过与适应性好的中感大豆品种杂交,本试验得到了抗性增强了的超亲分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