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瓜微喷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西瓜微喷试验,,研究了西瓜的需水规律、灌溉制度以及微喷对西瓜产量和含糖度的影响。试验资料表明;微喷西瓜此沟灌增产45%,省水50%左右,西瓜全生育期可喷水3~4次,灌水定额以15~17m~3/亩为宜。适宜土壤含水率为苗期60~70%,伸蔓期60~75%,结瓜期70~80%,成熟期55~65%(占田持百分数)。西瓜全生育期需水强度高峰值在结瓜期,日平均需水量达5.4mm,此期是灌水关键时期。试验表明,微喷西瓜是一种节水节能、效益高、设备简单、使用方便的灌水方法。  相似文献   

2.
新疆昌吉州农垦局农科所从1976年起进行了两年西瓜滴灌试验,结果表明,滴灌西瓜比沟灌西瓜具有优质高产,节省大量灌溉用水,保持土壤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等等优点。他们1977年滴灌西瓜亩产 8150斤比沟灌西瓜增产85.8%,含糖量达13%,省水73.6%,这是由于滴灌土壤含水率比较均衡,变化幅度不大,满足作物适宜水分。而且表层和深层盐分分布也适宜于西瓜生长。由于滴灌减少沟渠占地,土地利用率可达92%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试验,以夏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两种沟灌方式(宽垄沟灌和常规沟灌),不同水分处理对夏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较常规沟灌,宽垄沟灌模式增产明显,平均增产率达7.990%,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分别增加了6.240%、3.869%、4.171%、4.610%;过低或过高的水分控制下限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都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同沟灌方式下,夏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均很高,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夏玉米穗长、穗粗、穗粒数及百粒重对产量均有促进作用;不同沟灌方式下,夏玉米穗部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龙眼的需水规律及其微喷灌的增产效益,选择“福眼”和“东璧”2个龙眼品种,应用微灌技术,做微灌与不补水的单因素对比试验。试验设置树冠微喷灌、树下微喷灌、涌泉灌、对照4种处理,分别测量了喷灌水量、需水、需水强度有果实产量、质量、并对各处理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树冠微喷灌与树下微喷灌效果基本一致,可根据龙眼果园的地貌等条件选择不同的喷灌方法,涌泉灌处理灌水效益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设置滴灌、小管出流、微喷灌3种灌溉方式,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木薯根区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其耗水变化规律。结果发现:(1)滴灌灌水集中,土壤水分在根区剖面以根际为中心对称分布;小管出流水分沿支管出口方向入渗,形成斜向下迁移的态势;微喷灌喷洒均匀,根区各层次土壤含水量差异不大。(2)滴灌能有效抑制木薯棵间蒸发,降低水分消耗,提高块根产量,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微喷灌湿润面大,棵间蒸发量较高,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低;小管出流土壤水分散失量最高,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综上所述,滴灌对木薯的节水增产效应最优。  相似文献   

6.
不同灌溉方式下冬小麦耗水规律及产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传统平作畦灌和垄作沟灌对冬小麦耗水规律、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相比,垄作冬小麦降雨利用率提高11.08%~13.19%;同一水分处理,垄作沟灌冬小麦日耗水量明显小于传统平作;2种灌溉方式下,拔节-抽穗期和返青-拔节期耗水量最多,约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50%;日耗水量在抽穗-灌浆期达到峰值;随灌水次数和灌溉量增加,各处理下耗水量显著增加,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先增加后减少;垄作种植模式节水40%,增产392~776 kg/hm2,水分生产率以灌3水处理下最大(2.08 kg/m3).  相似文献   

7.
实用节水灌溉技术之五——微喷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喷灌包括滴灌、小管涌泉灌、地表下微管渗灌、雾灌等,比喷灌节水30%,比地面漫灌节水60%以上。微喷灌所用的微喷头出流孔口较大,工作压力低,出流量和湿润面积增大,水利用率高达85%以上,主要用于棵栽作物如果树、葡萄园、药材种植、西瓜等,特别适合在丘陵山区土地起伏大的坡地上应用。1.微喷灌系统的组成如图1所示,微喷灌系统包括水源、输水系统和配水系统。1.水源2.初级过滤器3.流量控制阀4.化肥罐5.次级过滤器6.流量计7.干管8.闸阀9.支管10.毛管11.微喷头图1微喷灌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图2典型的控制首部组成部分1.总阀门2.带有计算器的体积…  相似文献   

8.
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希泥套海嘎查村进行了干旱地区不同灌水方式对油葵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定期测定油葵生长指标及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出苗比露地滴灌早3d,全生育期内膜下滴灌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覆膜微喷、管灌+覆膜沟灌和露地滴灌,且产量分别提高了42.53%、7.03%和27.01%。膜下滴灌群体WUE比露地滴灌、覆膜微喷和管灌+覆膜沟灌分别增加47.48%、11.18%和31.26%。  相似文献   

9.
针对烟区土壤连作障碍、病虫害、灌溉设施落后等问题,设计不同的灌排处理,对不同处理烤烟增产效益、提质效益和灌排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同时引入熵权系数评价模型,对不同灌排工程方案进行优选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灌排工程均具备较好的增产效益和提质效益(W1除外),微喷灌工程的增产和提质效益总体要优于低压管道;W2~W5灌排工程均具备了经济可行性,不同工程方案以W5经济效益最优,EIRR、ENPV和EBCR值分别达到27.80%、2 894.35%和2.04;本试验中综合效益最佳的灌排方案为微喷灌灌溉结合暗管排水,其中暗管间距为6m,埋深0.8m。  相似文献   

10.
在甘肃定西地区进行马铃薯不同补灌技术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补灌方式对土壤水分、农田耗水特征及降雨利用率和马铃薯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壤水分水平下,沟灌方式的产量高于滴灌,畦灌方式马铃薯产量下降显著。水分利用效率滴灌比沟灌高87.69%,但不利于降雨利用。在水资源许可的条件下,宜采用沟灌的补灌方式来确保马铃薯产量,在水资源紧缺或在马铃薯设施育种产业中,膜下滴灌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微润灌溉技术是一种新型节水灌溉技术,为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推广应用,通过微润灌和沟灌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苹果树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苹果树在微润灌溉条件下,生育期内各生长指标均优于沟灌灌溉,其中苹果树根系增加93.4%,毛根根系增加98%,叶面积增加19.2%,百叶重增加9%;利用微润灌溉技术灌溉,全生育期灌水8次,灌水量为1 092.45m3/hm2,产量45 993.75kg/hm2,较沟灌节水28%,增产34.8%。此外,品质检测结果表明微润灌溉果品等级得到显著提高。由此可见,微润灌溉技术有利于作物生长,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特点,能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适用于苹果树节水灌溉。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滴灌、沟灌、畦灌等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生长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8年在甘肃定西地区进行马铃薯不同补灌技术大田试验,探讨马铃薯在滴灌、沟灌、畦灌补灌方式下,生育期内农田相对土壤含水率为60%~75%时,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生长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方式对马铃薯茎粗、株高、叶面积影响最大;沟灌方式马铃薯受叶片衰老、枯黄脱落等因素的影响小,且能使根系扎根较深,促进马铃薯根冠比的增长,还能增加根系的保水和吸水能力;沟灌方式显著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但水分利用效率较滴灌方式低12.4%。在水资源许可区域,采用沟灌补灌方式,可增加马铃薯产量,采用滴灌补灌方式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在江苏沿海新围垦区采取微喷、滴灌与常规灌溉3种模式种植早春红玉、特小凤和京欣1号大棚西瓜,分析比较其灌溉水量、产量与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采取节水灌溉的不同品种西瓜主要节水量均发生在膨大期,微喷和滴灌分别节水47.7%~51.1%和61.8%~67.2%。微喷和滴灌模式下西瓜分别增产2.5%~4.0%和11.5%~16.7%,分别减少人工57和67.5工日/hm2,分别净增收益3 587.1~5 019.6和8 698.8~12 952.8元/hm2。在江苏沿海新围垦区种植大棚西瓜,采取滴灌方式,品种选取早春红玉净增收益最高,其次为特小凤。  相似文献   

14.
杜少平  马忠明  薛亮 《节水灌溉》2020,(4):42-45,51
探讨补灌对砂田西瓜提质增效与水肥高效利用的协同效应,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砂田西瓜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西瓜关键生育时期设置4个补灌处理(CK:西瓜生育期无补灌;W1:西瓜伸蔓期补灌;W2:西瓜坐果期补灌;W3:西瓜膨果期补灌),所有处理补灌量均一致,即45 m~3/hm~2,研究不同时期补灌对砂田西瓜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砂田西瓜坐果期补灌较对照增产32.74%,果实中糖和边糖含量分别提高了5.58%和9.80%,Vc含量提高了21.25%,且糖分梯度最低。同时,坐果期补灌有利于促进氮素从西瓜营养器官向果实的转运,果实氮素积累量较对照提高了41.62%,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35.48%。水分利用效率也随着西瓜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其中坐果期补灌处理的西瓜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提高了25.13%。在砂田西瓜坐果期进行补灌可有效提高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灌水量对烤烟中性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8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微喷和沟灌2种灌溉方式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烤烟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的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苯丙氨酸裂解产物、糖类及非酶棕色化反应降解产物的含量随灌水量变化的趋势有显著差异。下部叶香气物质含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灌水量达到48 mm时香气物质含量最多,随着灌水量继续增加香气物质含量下降;不同灌水量的中部叶香气物质含量差异较小,且与灌水量无明显关系;上部叶以微喷48 mm、72 mm处理香气物质含量最高,沟灌120 mm处理香气物质含量最低,未灌水对照略高于传统沟灌处理。由此可见,微喷灌水量在48~72 mm有利于烟株各部位叶片香气物质含量的积累,未灌水下部叶香气物质含量偏低,传统沟灌上部叶香气物质含量偏低,说明干旱和水分过多均不利于香气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6.
膜上灌春小麦调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膜上灌水方式下覆膜和露地处理全生育期不同水分处理调亏下,膜上灌高产处理耗水量比对照减少了310.3mm却增产1363.69kg/hm2,同一水分处理下膜上灌丰水处理F(FM)比露地丰水处理F(B)增产40.99%,WUE提高了4.67kg/(mm.hm2);膜上灌中度处理M(FM)比露地中度处理M(B)增产52.55%,WUE提高了6.86kg/(mm.hm2)。相同水分条件下覆膜处理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增产作用,最高产量所需的土壤适宜水分下限较露地下降10%~15%。结果表明同一水分处理下覆膜小麦不仅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而且具有较大的库容,因而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茎、叶器官的输出率、分配率、转换率均高于露地小麦,最终表现为粒重增加经济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沟灌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设置交替隔沟灌溉(AFI)、常规沟灌(CFI)、固定隔沟灌溉(FFI)3种灌水处理,研究不同灌水模式下马铃薯茎粗、株高及叶面积的膨大速率、产量及其内在品质的变化,且用隶属函数值法进行综合评价。马铃薯在出苗35 d后,AFI处理的植株增长速率显然高于CFI和FFI两个处理;AFI鲜薯比其他两个处理增产10.43%、40.24%,商品薯率增加30%、48.43%;AFI处理下马铃薯淀粉、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CFI、FFI处理。通过隶属函数值法分析,将3种灌水方式下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各项构成要素及茎粗、株高、叶面积等10个指标综合评价,表现优良的是交替隔沟灌溉。在同一土壤水分水平下,交替隔沟灌溉在促进马铃薯的茎粗、株高及叶面积生长时优势显著,并且显著提高其经济产量和商品薯率,亦可改善其品质。  相似文献   

18.
膜下滴灌对西瓜/棉花间作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西瓜/棉花间作种植模式,对比分析了滴灌、沟灌灌水方式下间作作物生长状态、耗水规律、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于西瓜/棉花间作种植模式,膜下滴灌灌水方式优于沟灌灌水方式;膜下滴灌处理群体叶面积指数大于沟灌处理;对于间作西瓜,共生期内膜下滴灌处理较沟灌节水62.9mm;对于间作棉花,全生育期内滴灌处理较沟灌节水129.9 mm;滴灌处理下西瓜产量、棉花籽棉产量、间作水分生产率较沟灌提高了14.9%、9.2%、40.39%。在研究区,瓜棉间作种植模式采用膜下滴灌灌水方式对农业生产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选取"张杂谷5号"作为试验材料,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希尼套海嘎查,设置了膜下滴灌、覆膜微喷灌、覆膜沟灌和露地沟灌4种灌水方式,灌溉定额均为3 750m3/hm2,并以露地沟灌作为对照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的灌水方式对干旱地区覆膜谷子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谷子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穗长、穗质量和籽粒质量与覆膜微喷灌、覆膜沟灌和露地沟灌相比均有提高,产量为5 956.95kg/hm2,比覆膜微喷灌、覆膜沟灌和露地沟灌分别增产25.2%、27.1%和29.5%,增产显著,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23.4%、24.7%和28.9%,灌溉水分生产效率分别高25.2%、27.2%和29.3%,增加显著。膜下滴灌为当地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对干旱地区谷子的种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用温室内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沟灌(CFI)和交替隔沟灌溉(AFI)两种沟灌方式,依据Φ20cm标准蒸发皿的水面蒸发量,通过选取0.6(K1)、0.8(K2)、1.0(K3)、1.2(K4)4个作物-皿系数Kcp,设置4个灌水量梯度,共8个处理,比较不同处理对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根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AFI相较于CFI会抑制番茄植株的株高,但会增加茎粗;灌水量对株高呈显著的正效应,CFI、AFI下拉秧前的最大株高(148.40、144.80cm)均在最大灌水量(K4)下获得;茎粗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K2灌水量下CFI、AFI处理分别获得拉秧前的最大茎粗13.93和14.74mm;沟灌方式和灌水量的耦合效应对株高、茎粗的影响始终不显著(P0.05)。叶面积指数(LAI)受沟灌方式的影响不显著,但是会随着灌水量的提高而明显增大,两种沟灌方式均在最大灌水量(K4)下取得最大LAI。根冠比在AFI处理下明显大于相同灌水量下的CFI处理,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CFI下在K3灌水量时达到最大值0.070 6,AFI下在K2灌水量下达到最大值0.073 4。通过综合分析沟灌方式和灌水量对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以及根冠比的影响表明,交替隔沟灌溉相较于常规沟灌更有利于番茄植株的生长;过高(Kcp取1.2)或过低(Kcp取0.6)的灌水量均不利于番茄植株的生长,适中的灌水量(Kcp取0.8或1.0)不仅会使番茄植株健壮,同时也会使LAI处于一个较为合理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