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到农村调研时发现,基层干部到村里公款大吃大喝的现象基本绝迹,农民对此十分高兴,但同时又为没有机会与干部交流思想感到迷惘。因此,热切盼望干部们仍能像过去老干部一样到群众家里吃“派饭”。笔者认为这种“派饭”还得吃。因为吃“派饭”可以使干部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进而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可以使干部得到许多关于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使干部从农民口中直接了解到他们思想深处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当然吃“派饭”要客随主便,自然随和,不打官腔,不摆架子。吃“派饭”的传统不能丢@万民  相似文献   

2.
村里的村务经常让群众一头雾水。“村里的钱是让干部吃了喝.还是用到哪里去了?”这种疑问和猜测往往引发干群之间的激烈矛盾和对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许多地方搞了县、乡干部与农民“三同”的“鱼水工程”。干部下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许多地方已成为转变干部作风的重要举措。但在有些地方看似热热闹闹的“三同”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实际利益,不能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三同”成了形式主义的“花架子”,甚至成了增加基层负担的“大呼隆”。有些干部下到乡村,进的往往不是群众的“万家门”,而是村干部的“独家门”;有的干部即使来了,也是到村干部家里坐一下就走了,与农民照面都不打一下;而最让农民反感的,还是那些打着“三同”旗号搞“清欠”的“促农团”、“鱼…  相似文献   

4.
村里的村务经常让群众一头雾水。村里的钱是让干部吃了喝了,还是用到哪里去了?这种疑问和猜测往往引发干群之间的激烈矛盾和对立。为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党委、政府制定了村务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结合两定三议三公开工作法的强力推行,并通过宣传培训、考核监督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保证村务管理规范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笔者在某地了解到这样一件事情:村里的一位群众代表拿着一张有12名群众署名的意见信来到村委会,信中要求村委会对本村小康楼开发中收取的上地补偿费一事解释一下,他们怀疑村委会对这笔款没有做帐。该村干部党得这意见事关重大,第二天,请来乡纪检会、农经站干部及村里的六名群众代表一起对小康楼开发的收费来源、收支帐目及用途逐一审查,澄清了事实。这事在当地称为“村官民管”现象。笔者认为这“村官民管”好,给我们的干部敲了警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准的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提高了,法律意识增强了…  相似文献   

6.
村官“城居”现象越来越多令人忧。村官“城居”成了“走读干部”,是农村群众对那些工作在村里,居住在城里的农村干部的一种说法。一是村官“城居”淡化了农村干部同群众的关系。不少村干部“城居”后,进村入户少了,接触群众少了,有时进村也只为完成具体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7.
村里要修柏油路,省、市、县财政补贴大部分(2/3),只要村里集资一部分(1/3),就可以修。乡干部到村里做工作,但是村民代表大会没有通过。主要的原因和障碍还是村民们要“往外”拿钱。他们不考虑是修路的受益者,所考虑的就是自己不能“往外拿钱”,考虑的首先是自己的一点目前的现实利益!现在,农民的集体观念已经很淡薄了,相应的是那种自私自利性的凸显。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相似文献   

8.
广州天河区登峰村工业规模日见扩大,农民手里也有相当充裕的闲散资金。村里筹建大酒店,几次动员群众集资,只凑得20几万元,群众信不过。照说,“大包干”以后,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产权为“集体所有”,但实际上是“人人没有,干部处置。”如今集体财产要生金娃娃了,群众当然要求有获取和监督的权力。天河区顺应天时,试验了股份合作制,“还股于民”。他们对集体财产清产核资,造册公布;拆股到位,60%是集体股,40%分配到人;由董事会进行管理,按股分红。还规定土地不得作价入股,集体财产不能分割。这样,就以“股”为纽带,使集体和农民利益相连。从1987年到1990年,实行了股份合作制的行政村,集体经济资产总额增长了149%,没实行的仅增长43%。  相似文献   

9.
村官新的现象:“城居” 村官“城居”成了“走读干部”,是农村群众对那些工作在村里、居住在城里的农村干部的一种说法。以前,这种现象曾普遍存在于乡镇干部中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体化的快速推进,这种“城居”现象逐步发展到了本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身上。  相似文献   

10.
<正> 《安徽科技报》2000年8月24日载,安徽省临泉县农业局打破送科技下乡的常规,先由各乡镇和农民根据时令上报技术难题,确定“菜单”,再及时安排专家下乡有针对性地为农民解决难题,给农民送去一份精美的“菜肴”。 农民“点菜”,专家“做菜”。是送科技下乡的一种新形式。它好就好在增强了送科技下乡的针对性,能让农民及时“吃”上合乎各自“口味”的科技“菜肴”。 近年来,有些农业和科技部门送科技下乡往往不大研究农时和对象,忽视了送科技下乡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送去的科学技术不是暂时用不上,就是把张三缺少的技术送给了李四。而农民“点  相似文献   

1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农村的稳定关键是基层党群、干群关系的稳定。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农民的自主权增大,干部与群众接触的机会相对减少,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所放松。不少地方公共文化设施陈旧老化,过去村里的广播室、图书室、报刊栏没有了,过去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也少见了。有的地方要么不开会,要开会,内容就是“收税”、“计划生育”,群众称这些会为“要钱会”、“要命会”,对抗情绪很大。由于农村思想教育的放松,农…  相似文献   

12.
柘荣县农业局农技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实行“一线工作法”,服务农业生产,受到农民的欢迎。 “一线工作法”,即农技干部下乡到村包项目、包示范园区、包科技示范户。要求农技干部到一线服务,项目在一线论证,技术在一线推广,论文在一线调研,成果在一线转化。并采取让农技人员根据市场需求选项目和进田间推广农业  相似文献   

13.
村官新的现象:“城居” 村官“城居”成了“走读干部”,是农村群众对那些工作在村里、居住在城里的农村干部的一种说法。以前,这种现象曾普遍存在于乡镇干部中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体化的快速推进,这种“城居”现象逐步发展到了本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身上。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即墨市为如何搞好中央提出的“科技下乡”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从向农民发放明白纸、巡回搞图片展览,到下乡讲课,他们都试过,但效果始终不大,未能受到农民的欢迎。今年元旦后,他们受饮食市场“自助餐”的启发,向全市农民推出了“科技自助餐”这一新招。根据农民...  相似文献   

15.
科技下乡,是指广大科技工作者走出单位,走进农家,把先进的、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直接传授给农民。然而,科技下乡这样的好事情,在有些地方却没能真正办好。一些科技下乡活动遇圩摆摊设点,摊前也确实门庭若市,在乡镇也热了一阵子,可村里却依旧冷冷清清。有些时候科技下乡也赠送一些科技资料,但由于农民看不懂等原因,收效甚微;有的科技下乡也进行了科技讲座、科普展览,看似热闹,却局限性强;有的下乡只满足于走马观花,装装“门面”……这样来时一阵风,走时去无踪的科技下乡令农民失望。前不久,金溪县政协农业科技组围绕县四大支…  相似文献   

16.
报载:余江县锦江镇一改以前驻村支农干部由镇政府统一下派的方式,由各村自己挑选。最近一次共有37名镇干部被各村“抢”走,有3名干部没农民要。镇里对“落选”者,将作“待岗”处理,停发下乡补助费、资金等,要求他们重新学习农村工作知识,争取成为受农民欢迎的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的管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山东省诸城市在推行了农村财务“三代管”的基础上,对农村“两工”实行了“八步连环管理法”。 一是估工派工。每项工程先由村“两委“干部具体估算出用工总量,然后由村主任用“两工”派工单派工到带工人。“派工单”要注明出工项目、出工地点、需工日个数、需劳力个数和出工天数,由村主任签字。 二是记工。带工人将当日每个劳力出工情况记入“两工”记工单,由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审核签字后,连同“派工单”于当日或次日报村会计。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一些地方,少数家住县城的乡镇干部总是上午八九点钟下乡去溜一圈,田间走一走,摆摆架式做做样子,下午就回城;有的坐在家里“办公”,“遥控”指挥;还有一些家住乡镇的干部也丢掉“草鞋”,换上“皮鞋”,不愿意深入田间地头,懒得走村串户,要布置任务,坐在办公室里打一个电话,或写一个通知让人捎带到村里就算完事了。现在农村通讯设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有利于沟通乡村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有时乡镇布置紧急工作任务,干部来不及下去,打一个电话通知是很方便的。干部利用现代便捷的通讯工具主动贴近百姓,能提高办事…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丰城市曾经着实为如何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科技下乡”下了一番功夫,方法试过很多,但始终收效甚微,也未能得到农民的欢迎。今年以来,丰城市委市政府受餐饮业中“自助餐”的启发,向全市农民推出了“科技自助餐”这一服务,根据农民实际生产需要,让广大群众“愿意吃什么,就来什么。”首先,他们让基层乡镇广泛搜集上报题目,上级根据梳理,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分门别类地备课备讲,针对农民不同的口味选“餐”用“餐”。然后,专家们根据农民选定的“自助餐”,及时到现场“送餐”指导,使全市农民“大饱口福”。这些年来,有些…  相似文献   

20.
历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很多机关干部或职工都纷纷下乡,驻村蹲点,解决了不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善,这是可喜的主流。但是,也有少数干部或职工,驻村蹲点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越轨行为:一是当“攀客”,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