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翁余 《上海茶叶》2006,(3):30-30
茶叶是全球四大饮料之一,历经三百多年发展,饮茶遍及百余国家和地区,茶叶消费仍在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茶叶以其健康、环保、绿色、无公害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全世界约有60个国家种植茶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茶叶消费习惯,有超过20亿人在喝茶并持续增加,人均年饮茶0.5公斤,茶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饮料之一。  相似文献   

3.
越南人饮茶的历史虽然相当悠久,但是作为一个茶叶生产、出口国却是世界茶叶市场的后起之秀。20世纪后期尤其是21世纪以来,越南茶叶的生产和出口突飞猛进的发展非常引人注目。18世纪末叶越南茶叶生产就开始有所发展,但是由于战乱频繁,仍一直处于时断时续状态,直到20世纪后期才逐步扩大规模并加速发展。两个世纪之交的2000年越南一跃进入世界十大茶叶生产、  相似文献   

4.
文人品茶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懂得茶叶是人类的良友.就懂得饮茶的益处.许多文人更是对饮茶情有独钟.并留下了一些与茶叶有关的故事与诗文。笔者选取了下面三位作家的饮茶趣事,让我们寻着他们的足迹一起来品茶吧。  相似文献   

5.
自从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饮红茶增健康运动之后,研究证明饮茶有益健康确实可信,茶叶贸易由此得到很大推动.茶叶已成为新世纪最健康的饮料之一。探讨了当前茶叶营销在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四大方面的特性,对进一步完善茶叶营销策略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有机茶在浙江的实践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是我国最早开发并出口有机茶的省份,有机茶是我国第一个获得颁证并出口的有机食品。1990年6月,荷兰颁证机构到浙江临安东坑、裴后茶园进行了有机考察并颁证,由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  相似文献   

7.
《上海茶叶》2005,(1):29-29
国内新闻媒体报道我茶叶个别质量问题,应避免给国内外少数媒体提供负面夸大报道的依据,起到渲染和诋毁我茶叶出口质量声誉的效应。我国茶类丰富,茶产区广阔,个别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不代表我国茶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近几年,由于国外个别媒体借机夸大,炒作我茶叶质量存在的问题,造成消费者不放心饮茶,进口商不敢贸易进口茶,严重影响我茶叶出口。  相似文献   

8.
茶叶是我国最早出口商品,在历史上名列前列,曾复盖世界茶叶市场。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茶叶成为中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随着经济发展,工业产品出口不断增加,茶叶出口创汇地位发生重大变化。茶叶出口作用既有创汇,又扩大生产,解决供过于求,使茶区增收和扩大就业。茶叶出口指标一是数量,二是效益,在出口规模基础上,关键是提高效益推进茶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余双 《上海茶叶》2005,(2):26-26
中国茶叶生产与出口历史悠久。西欧、俄国、美国等最早进口和消费是中国茶叶。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经历了发展和衰落两个时期,19世纪40-60年代为发展时期,70-80年进入兴旺时期,90年代开始下降,20世纪上半叶为衰退时期。1851年至1860年的10年间,茶叶出口从7万多吨增加到9万多吨,1886年高达13.4万吨。1892年下降到9.81万吨。  相似文献   

10.
西汉王褒《僮约》中“烹荼尽具”一词,是关于我国文字中最早的茶具记载。到了唐代,在唐诗中随处可见。茶与壶称为一对孪生兄弟,品茗者必爱壶,国人都讲紫砂壶,一来是为了保证茶叶冲泡出的效果,二来是为了提高饮茶的档次,三来也是一种爱好和收藏的需要,有的爱茶人珍藏紫砂壶成癖……那么,一把茶壶的制作流程,一般人是不会了解到那复杂的工艺过程,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非一日之寒。这正是世界真奇妙,茶壶里乾坤大。本文我要讲述的是浙江长兴新槐紫砂厂厂长程苗根,把制作茶壶与做人有机结合起来,当人们一看到和购买到他巧手制出来的紫砂壶后,一种无形的亲切友好感就会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1.
“穗、港、潮”是从“一国两制”和地缘经济角度而言,“穗”是指广东省会广州市;“港”是指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简称“港、澳”分别与深圳、珠海毗邻;“潮”是指汕头经济特区、潮州市。从地理位置和环境来看,广州是珠江三角,洲的枢纽,香港和潮州位于南海之滨,与三地毗邻的佛山、东莞、深圳、珠海、中山、惠州、汕尾构成的三角地区(以下简称“金三角”,人口众多,超过广东省总人口(据近年人口普查广东全省常住人口大约有9200万)的半数,“金三角”经济很发达,居民都酷爱饮茶,而且所饮用茶类,非常广泛,饮茶方法多样化并存,品茗与速饮齐跨越,茶饮共兴大发展,“饮茶热”持续升温,历久犹兴,这个“金三角”销茶热区,每年销售茶叶(包括出口外销)少说也有8万吨,(广东省近年消费茶叶约7万吨),其中高、中档茶占相当大的比重,“金三角”不仅是岭南最大的销茶区(按:岭南的地理概念是涵括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而且超过国内其它省区);广州、潮州、香港三地的人均饮茶量分别是2000克、1650克、1360克,均高于全国其它大市(如北京800克、上海900克,天津、重庆二市的人均饮茶量尚无确切数据,一般了解是少于北京、上海的)高于广东省(人均饮茶量1000克)、更高于全国(人均饮茶量是426克)和世界(540克)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茶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饮料,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丰富多样,药理活性高,含有大量的生命元素。饮茶不仅能提神益智,防止油腻,消食化积,滋补营养,增强体质,减肥健身,还具有防治癌症等保健功效,倍受国人推崇,尤其是绿茶还富含多种营养元素,能增强人体抗病功能。近年中国茶叶出口到欧美等国家,也深受外国人的喜欢,但由于茶叶的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农药等化学药品,导致茶叶收获后残留着农药等有毒物质,人们饮用后必然受其危害,同时欧盟等国家加大了农药残留的最大含量限制,使得我国的茶叶出口受阻,已引起我国政府及茶业行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要学会喝茶     
周敏 《上海茶叶》2009,(3):33-33
茶有着其他饮料所没有的三大功能,即防癌、防心血管病和防辐射危害,所以,饮茶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喜爱和重视。 不过,茶叶虽好,也要会喝。所谓“会喝”,一是指懂如何品尝.二是指懂饮茶卫生,可惜人们常常不注意后者。  相似文献   

14.
一、出口概况 2009年上海口岸出口茶叶(仅指在上海市加工由上海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出口的茶叶,下同)数量7558.8吨,金额3092.2万美元,分别占全国茶叶出口数量和金额的2.5%、4.4%,出口均价为4091美元/吨,高于全国出口茶叶均价的75.8%。与去年相比。出口茶叶的数量减少16.9%,金额减少了14.8%。出口茶叶数量减少的原因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日本大麦茶的大幅减少;受加工成本上涨的影响.上海口岸出口茶叶公司的部分茶叶在茶叶原料产地如安徽、浙江和江西直接加工、检验检疫后出口。  相似文献   

15.
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中国,如今饮茶更成为世界性的风尚。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16.
2006年首届东盟茶文化博览会于5月18日开始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于5月25日顺利落下帷幕。本次博览会由马来西亚海鸥集团、中国《国际名茶专刊》、马中友好协会、马中经贸总商会主办,马来西亚唐艺轩茶艺协办。此次盛展的主题是“打造马来西亚成为世界著名的东南亚茶叶集散地,建立普洱天然茶仓文化新概念”。马来西亚内政部副部长陈财和、中国驻马大使王春贵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博览会聚集了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的茶商,为中国茶商进一步开拓进入东盟地区超过两亿饮茶人口的大市场吹响了进军号。  相似文献   

17.
何芳 《上海茶叶》2007,(4):45-46
茶叶,性味苦、甘、凉,人心、肝、脾、肺、肾五经,能清头目、除烦渴,有化痰、消食、利尿、解毒之功。现代人饮茶不仅养生,更讲究防病治病。本文从饮、品两方面介绍中国的六大茶类,以期大家有所收益。  相似文献   

18.
吴刚 《上海茶叶》2005,(4):10-10
湖南是产茶大省,素有“茶叶之乡”的美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湖南省的茶叶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省的茶园面积由解放初期的48万亩发展到1978年的262万亩,增长了5.5倍,排名全国第一位,茶叶产量由解放初期的0.98万吨增加到1988年的8.1万吨,增长了8.27倍,排名全国第二位,出口量最高年份达到2万吨,创汇高达3000万美元,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和两千万茶农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为湖南经济的发展写下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叶的强体健身的功效显著.无论士庶百姓,还是皇帝臣僚.都把饮茶、品茶当作一件人生乐事。因此,“贡茶”也应运而生了。《华阳国志》中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诸国就把茶叶作为贡品,  相似文献   

20.
茶园化学除草效益显著房县植保站(442100)毛宏远,段明乐房县位于鄂西北中心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气候、土质都适合发展茶叶生产。80年代后,随着农村种植结构调整,茶叶生产有了较大发展,种植面积由1987年的341.7hm2发展到1995年的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