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常见的疾病之一,发展速度快,死亡率较高,会阻碍羊的健康生长发育,是威胁羊养殖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惠水县近年来羊养殖行业发展速度持续加快,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损害了养殖效益,养殖户必须针对该疾病做好防控。主要分析了惠水县羊养殖现状,从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防治技术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为羊传染性胸膜肺炎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羊养殖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疫病,其中就有胃肠炎,该疾病主要是因为胃肠道黏膜发生出血性或者坏死性炎症,该疾病是羊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的主要特症是胃肠功能出现问题,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羊养殖业一旦发现该病的话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该疾病,同时采取科学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食盐是羊养殖所必须的饲料之一,适量的喂食不仅能够增加羊的肠胃活动性,还可以保证其体内的水盐代谢,但是在羊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发生食盐中毒问题,该问题发生原因多为食盐食用过多。近年来该问题频发,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此,笔者有针对性的分析了羊食盐中毒后的症状,并提出了中毒防治措施,望对相关研究和羊养殖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羊包虫病是一种寄生于羊脑部的寄生虫疾病,一旦羊患上此病,将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若不加以处理,病情不断发展,将会使患病羊死亡,甚至有可能传染给养殖人员。由此可见,此种寄生虫疾病危害性非常强,会对羊的养殖造成重大打击。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必须充分重视该疾病,并采取合适的措施加以治理。本文将围绕额敏县霍吉尔特蒙古民族乡实际养殖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羊包虫病的发病原因以及其实际症状,并提出预防与治疗该疾病的方法,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加强当地对于羊包虫病的应对能力,促进当地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羊布氏杆菌病也称为羊布病,其病原主要是布氏杆菌,属于慢性、人畜共患病,并且存在传染性,是影响羊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二类传染病。为此,养殖户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1传播途径羊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就是患病羊,尤其是母羊的羊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极易导致怀孕母羊出现流产以及死胎等现象,胎盘和公羊精液中都含有大量布氏杆菌。由于该  相似文献   

6.
藏羊在整个生长周期内受寄生虫影响较大,其中,对藏羊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是化道线虫。该寄生虫病不仅会影响藏羊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养殖行业的发展起到抑制性作用,所以,必须做好该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本文则根据藏羊消化道线虫病的症状诊断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为提高养殖人员的思想认知以及防治手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羊养殖规模及数量的不断扩大,羊病呈现出高发趋势,严重阻碍着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做好羊病防疫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当前羊病防疫工作现状分析1.1免疫不到位在羊病防疫的过程当中,免疫接种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但是,当前我们发现大部分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支出,往往忽略了该工作,并没有及时为羊群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8.
<正>哈萨克羊属于肉脂兼用型粗毛羊品种,是中国三大粗毛羊品种之一,该品种具有早期生长发育快、肉品质好等特点,特别适合羔羊肉的生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细毛羊改良事业的发展,大量的哈萨克羊被用作改良细毛羊,导致哈萨克羊数量逐渐减少,哈萨克羊提纯复壮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羊脑包虫病是一种多发于羊脑的疾病,其是由多头囊尾蚴寄生,经过食肉动物食道产生多节绦虫,随后进行产卵,经动物粪便在草场上蔓延,对牧草进行污染,而羊草在食用了这些被污染的牧草之后,绦虫进入到羊脑中,形成羊脑包虫病。该疾病的出现对羊群的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威胁,不利于放牧业的发展。为此,笔者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以保证羊群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羊养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规模化养殖逐渐增多,该背景下对养殖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羊养殖生产质量管理,注重羊健康、高效养殖以及关键饲养技术推广成为保障羊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介绍了黑山羊养殖配套技术,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养殖户养殖水平,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促进羊养殖产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亚红  石磊  常虹  谢宇  维拉  孙海莲  翟琇 《草业学报》2021,30(12):17-26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格局和质量都发生变化,而生态系统格局和质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中部地区,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主要的畜产品供应地,研究锡林郭勒盟生态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对于构建内蒙古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通过分析2000和2015年生态系统类型和质量的变化,探讨资源开发、城市化发展、政策实施等多重因素对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2000-2015年间锡林郭勒盟生态系统质量整体好转,草地生态系统质量中东部地区提高最为明显;草地、灌丛、城镇、裸地、湿地、森林、矿区面积有所增加,农田、沙地、水域面积有所减少;锡林郭勒盟生态系统格局和质量受到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与降水正相关,与温度负相关。GDP与采矿用地显著正相关,退耕还草政策促使农田向草原转移。  相似文献   

12.
肉牛产业是兴安盟畜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是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几年,全盟肉牛产业取得长足发展,肉牛存栏量、牛肉产量持续稳定增长,但仍存在优良种畜供应能力不足、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科技推广水平偏低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薄弱等问题。本调研报告通过实地调研兴安盟肉牛养殖情况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为促进全盟肉牛产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牧草为青贮原料,设计不同含水量、不同菌剂添加量、不同密度3种处理方式,通过比较不同处理间有机酸的组成成分含量以及对有机酸的影响,为研究青贮饲料发酵特性和评价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天然牧草青贮后乳酸的含量在天然牧草含水量为65%~70%时达到最大值46.74 mmol/g,乙酸和丙酸的含量随天然牧草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丁酸的含量则相反;天然牧草青贮后乳酸、乙酸和丙酸的含量在菌剂添加量为0.50 g/kg时达到最大值,乳酸的含量为63.74 mmol/g,乙酸为30.08 mmol/g、丙酸为36.54 mmol/g,而丁酸的含量则降低到0 mmol/g;天然牧草青贮的密度达到300 kg/m3时,天然牧草青贮料中的有机酸组成最佳。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兴安盟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安盟是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主产区之一,农作物秸秆是该地区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全年总产量约630万t。结合内蒙古东部区域农作物秸秆资源储量及资源配置特点,分析了兴安盟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并根据半农半牧区对于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点和因地制宜利用农作物秸秆的建议,旨在为兴安盟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选在锡林郭勒盟毛登牧场,通过设置3个留茬高度与不刈割对照处理,3次重复进行随机区组试验。对大针茅(Stipa grandis)的高度、盖度、密度、分枝数、每枝叶片数及地上生物量等种群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针茅种群的高度、盖度、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在4种处理下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P<0.05),且都在留茬5 cm处理时达到最大;大针茅种群的地上生物量与植株的高度和分枝数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3605、P<0.0001;r2=0.6325、P<0.0001);大针茅种群的密度与盖度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5445、P<0.0001),与每枝的叶片数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3801、P<0.05)。  相似文献   

16.
锡林郭勒草原地下生产力对生物量及环境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沿生境水热变化梯度布设样点,利用内生长法获取地下生产力,同时获取生物量和土壤环境因子的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探讨草原植被地下生产力与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气候因子以及环境因子的关系;运用相关分析,阐明生物量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地下生产力与地下生物量和年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正响应,与年均温和土壤pH值之间存在显著负响应;(2)降水是导致锡林郭勒草原地下生产力变化的主导因子;(3)气候因子尤其是年降水量的梯度变化,是引起草原生物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壤因子。  相似文献   

17.
何源  李星锐  杨晓帆  唐海萍 《草地学报》2021,29(10):2274-2285
为了评价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固碳量及固碳潜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耦合CASA光合利用率模型、Shiyomi放牧模型、Raich土壤呼吸模型等模型,建立了基于系统动力学库-流思路的碳循环模型,该模型包含3个子系统、4个碳库。结果表明:1998至2015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温度降低、降水量增加的背景下,净初级生产力呈现升高的趋势,典型草原土壤固碳量呈现下降趋势;放牧强度在3羊·公顷-1下净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最低,固碳潜力最大,分别为-16.2 gC·m-2和24.84 TgC。因此,建议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西部(阿巴嘎旗、那仁宝力格站)的放牧强度不宜超过1.5羊·公顷-1;东部(多伦县、东乌珠穆沁、西乌珠穆沁、锡林浩特站)不宜超过4.5羊·公顷-1。  相似文献   

18.
对锡林郭勒草原白音锡勒牧场不同年限围封样地土壤物理性质及渗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恢复年限土壤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恢复年限的增长,土壤机械组成中砂粒和粘粒含量减少、粉粒含量增加;自然含水率、总孔隙度、团粒水稳性均随恢复年限增长而增长;容重则随着恢复年限增长而减小。(2)土壤入渗性能随着恢复年限的增长而增加,而且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均与总孔隙度、团粒水稳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初渗速率与自然含水率、容重具有极显著负相关性,与稳渗速率具有显著负相关性。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的物理性状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土壤的渗透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
锡林郭勒草原土壤含水量遥感反演模型及干旱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含水量是农牧业干旱监测系统的重要因子,对草原植被的生长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ODIS MOD16A2 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月产品数据及测墒站实测土壤含水量,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了基于蒸散发亏缺指数(evapotranspiration deficit index,ETDI)的土壤体积含水量(soil volumetric moisture,SVM)反演模型SVM=-48.851×ETDI+54.669,该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3.27%,达到了区域土壤含水量快速反演的应用水平。基于国家标准确定该模型的干旱等级阈值,分析近15年(2000-2014年)锡林郭勒草原的干旱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草甸草原的土壤含水量在14%上下波动,基本为无旱,只有2007和2009年发生轻旱;典型草原、沙地植被和总体的土壤含水量在11%上下波动,基本为轻旱,只有2007和2009年发生中旱;荒漠草原的土壤含水量在8%上下波动,基本为重旱等级,只有2002、2003和2012年为中旱。近15年锡林郭勒草原平均约66%的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旱,无旱和重旱面积呈增加趋势,轻旱和中旱面积呈减少趋势,但变化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基于MOD16A2的锡林郭勒草原近14年的蒸散发时空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的时空动态对理解水热对植被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利用MODIS MOD16A2月产品数据和气象数据,通过回归分析、空间变异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锡林郭勒草原不同类型草地近14年(2000-2013年)的ET时空动态及ET对气象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锡林郭勒草原ET总体表现为由东北部和东南延线向西南部递减的规律,草甸草原 > 典型草原和沙地植被 > 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沙地植被无显著差异。各类草原的ET变化趋势相近,均在2003年、2008年和2012年出现波峰,2009年出现波谷。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总体的ET均有增加趋势,荒漠草原和沙地植被的ET均有减小趋势,但变化均不显著。空间变异分析表明近14年锡林郭勒草原ET的空间变异状况较为稳定。ET与降水量、NDVI、相对湿度和水汽压均成极显著正相关(P < 0.01),相关系数依次降低但都大于0.83;ET与气温、风速和日照时数均为不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48和-0.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