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开设的现状,该研究以皖西学院动物科学专业为例,构建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运用到该校动物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有效提高了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2.
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科学专业"1334"创新教育工程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一个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三个实验实践基地,构建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和建立健全四个体系,即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建设体系、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与管理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笔者就"1334"创新教育工程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系统介绍,为培养动物科学专业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动物科学专业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应用型专业。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动物科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首先介绍了培养动物科学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为例,从确立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培养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动物科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最后提出强化动物科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对策,以期拓宽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更好地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指导生产过程。动物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质量的保障与提升关系非常密切,而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需要运行保障体系保驾护航。本文针对动物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运行保障进行了阐述,旨在为相关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提高动物科学专业实践课教学效果,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性,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其成为未来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和未来农业的建设者,是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最终目标。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研究应依据社会发展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从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活动体系、条件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完善,以保障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1.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构建动物科学专业动物营养学本科实践教学创新体系,适应当今动物科学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以动物营养学实践教学为背景,探讨构建动物营养学实践教学创新体系,旨在为动物营养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沈阳工学院动物科学本科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动物科学专业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教学团队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创新,探索出一条动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沈阳工学院动物科学本科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动物科学专业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教学团队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创新,探索出一条动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指明了重要的方向。为了探索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我们构建了与企业对接的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合作双方互利互惠,共享优势资源,落实实践教学。从构筑科学系统的课程结构体系、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着手提高了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指明了重要的方向。为了探索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我们构建了与企业对接的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合作双方互利互惠,共享优势资源,落实实践教学。从构筑科学系统的课程结构体系、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着手提高了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动物科学专业的实际情况,阐述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科学专业"一、三、三"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基本思路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动物科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以理论基础扎实、生产实践能力强、科技创新意识高、懂管理、有技术、会创新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文章介绍了在产业转型升级、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新升本科专业——动物科学专业为适应地方经济产业发展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的"三层次两实践四能力"的"324"实践教学体系,以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培养实践能力强、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以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为实例,通过制定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建立学校-基地-产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实行"双导师制",构建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管理机制、设置"企业班",定制人才培养计划等措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动物科学类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相关院校动物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方式体现了专业特点,也与行业发展紧密关联。动物科学专业为畜牧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依据现代畜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动物科学专业生源特点,从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大学生导师制、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加大校企合作办学,以及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等方面,探索和实践切实可行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旨在实现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的分类培养和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动物科学是农业院校的重点学科,实践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重要的教学模式。为解决目前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薄弱、"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笔者对目前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具体问题从专业实践教学方案改革、教学师资团队实践能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对有效解决目前动物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ERP系统作为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拓展素质训练、增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关键手段。构建基于ERP系统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新时期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研究适应时代要求并符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点的基于ERP系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平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动物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传统专业,担负着为畜牧企、事业单位提供智力支撑的任务。随着国内外畜牧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动物科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本文就沈阳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模式及目标进行了阐述,旨在为相关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家畜育种学》是农业类本科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从优化教学大纲、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和实践,以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动物科学培养目标出发,探讨了专业课程《奶牛健康与牧场管理》的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评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即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学,并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多维度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对动物科学专业相关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具有明显职业教育特征的动物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提高人才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在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和考核方式改革、职业技能证书培训、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实践创新,建立起一套适合新疆本土,尤其是南疆地区需求的动物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