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村改居"社区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独特的产物,其所催生的大量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制约。本文从元治理理论的视域出发,分析我国"村改居"社区中失地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解决我国"村改居"社区中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切入点和关注点。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导致我国失地农民的数量快速增长。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困扰着失地农民群体本身,大量的失业群体也对社会发展造成了阻碍。为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再就业问题,应该从政策引导、思想教育和培训体制建设三方面入手,更好的服务失地农民,以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是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对吉林市周边的几个新社区失地农民的收入、工作、生活、社会适应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指出吉林省失地农民距离完全的市民化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的上访问题是承德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必须予以妥善解决。本文从失地农民上访的主要诉求、上访的原因分析、解决建议三个方面对承德市失地农民的上访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屈晓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96-2398
从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失地农民市民化出现的问题:一是失地农民转成市民后家庭经济生活困难;二是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就业困难;三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剖析了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制度化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根源;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深层次原因;三是城市居民对失地农民的排斥与失地农民的自我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主观因素;四是城市就业对失地农民的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客观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与利益分享机制;二是为失地农民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三是加大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其就业率;四是提高失地农民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大量的过渡型群体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失地农民,如何使失地农民更好的融入城市是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问题,学术界对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研究亦从未停止过,但是现有的学术成果偏重对农民工群体的研究,对于被征地农民尤其是资源型地区被征地农民的市民化研究成果较少。文章以Y村为个案,从影响市民化程度的相关要素出发,探究煤炭资源型村庄村民的市民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对Y村105户在村住户进行问卷调查,得到101份有效问卷。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村民征地前后生计模式的变化以及自我身份的认同现状等要素进行了描述分析,发现该村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水平仅仅停留在"形式市民化"的程度上,远未达到"实质市民化"水平。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的访谈资料对Y村的市民化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对能源村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失地农民的产生,失地农民在面对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社区环境,产生了许多行为问题,使社区治理陷入困境。为探索合适的失地农民社区治理模式,以南京市两城郊社区为例,采取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两个社区居民行为表现及社区治理模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悦民社区居民存在较多行为问题,城市化进程与市民化进程脱节,在社区治理上也陷入困境;而紫荆社区居民行为市民化程度更高,社区治理模式更具成效。合理化的社区治理模式可以为失地农民营造良好的市民化环境,引导其在行为及心理上真正的实现市民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失地农民的数量迅速增加,农民被安置在新的社区内,由于文化素质、思想观念以及收入等与传统城市居民的差距较大,使其在城市融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就学者对市民化过程中失地农民行为的研究做了相关梳理。以往研究从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交往行为两方面进行相关分析,但很少具体分析,同时忽略了失地农民在礼俗行为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而这些恰恰是影响其城市社区融入的重要因素,需要学者就市民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行为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加,如何合理有效地安置好失地农民,关系重大。介绍了发达国家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措施,以为我国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张燕 《陕西农业科学》2008,54(6):129-13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失地农民问题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笔者通过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历史回顾及问题分析,对当前我国失地农民社保体制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导致了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失地农民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愈来愈大的影响,引发了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和解决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以云南省为例,分析失地农民目前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而失地农民走进城市、融入城市,即失地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的真正内涵。但这一“市民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完成的,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市民化的概念和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失地农民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逾越的障碍。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保障政策设计只能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而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发展,从而使失地农民问题解而不决。彻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实施蜕变政策,使失地农民成长为新型农民。蜕变政策不仅具有独特的效用,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0):172-173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改变了过去那种片面速度与规模的传统城市化模式,要求通过促使农民市民化的途径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的基础在于能够顺利的融入城市社会。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吉林市J村失地农民的失地调查发现,失地农民社会融入困境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心理和社会关系等内容上。  相似文献   

15.
国外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文苍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8):138-140,144
失地农民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工业化进程中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历史经验。并就如何借鉴国外经验,为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任务。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民工群体中长期发展的市民化趋势,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趋势与"半城市化"问题之间的矛盾,提出了非农化、城镇化和市民化"三位一体"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市民化现实模式的一种。目前“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现状离市民化的目标体系甚远。影响“城中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因素主要包括: 人口素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社会权利、生活质量。据此, 提出推进“城中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农民在失去土地后面临着种种社会经济问题,养老保障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我国各地纷纷建立了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但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质,聚焦经济保障,忽视服务和精神保障。在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需进一步完善经济性保障制度、促进养老服务供给、营造养老文化氛围、满足失地农民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与失地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倩倩  张红  王永红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9):155-156,16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急剧上升.职业教育在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失地农民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还可以有效提升其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进而推动城市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在实现由农民向市民转换的过程中,在生活方式、心理适应及文化观念等方面很难在短期内顺利融入城市生活,这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因此,应从政府与失地农民自身两方面入手加以引导,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角色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