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内蒙古通辽市玉米的气候适宜性分析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36(10):27-27
以内蒙古通辽市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逐旬的气温、降水、日照、积温等气象数据,通过分析各气候因子对玉米作物产量的影响,找出关键因子的适宜指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趋利避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通辽市近30年降水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通辽市近年降水变化分析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9):67-67
以内蒙古通辽市10个气象站1981—2010年逐月的降水数据为基础,利用线性倾向、小波分析等方法寻找降水的趋势变化、周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通辽市降水量整体趋势减少,尤以夏季最为明显,同时通辽市降水年变率较大,进一步影响了该地区农牧业的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通辽市近年土壤水分季节性变化分析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36(8):45-45
土壤水分是作物生长重要影响因素,通过采用国家级农气观测站土壤水分监测数据,对内蒙古通辽市近10年土壤水分季节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通辽市土壤水分年季变化明显呈跳变,2009年最差,2012--2013年较好;土壤水分季节性分布差异明显,春秋低、夏季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内蒙古通辽市农业界限和积温的变化,为科学决策和气象业务、气象服务提供借鉴,利用通辽市境内7个气象站1959—2010年52年的气象资料,对该地区≥0℃、≥10℃、≥15℃积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述3种积温均呈递增趋势,变化速率分别达到0.001极显著水平或0.01、0.05显著水平;M-K检验的结论是分别在1994年和1996年发生了突变,突变年及其以后为积温偏多阶段,此前为积温偏少阶段,两阶段积温分别相差244.3、263.2、220.7℃·d;R/S分析表明,3种积温的H值均大于0.5,预示未来将呈持续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详细分析了2010年1月18日夜间—21日内蒙古通辽市寒潮大风降温过程。结果表明:强冷空气堆积是寒潮暴发的必要条件。隆冬季节在西伯利亚或蒙古,500百帕高空实况图上要有-48℃左右的冷中心,700百帕图的相应位置上要有-36℃左右的冷中心,而地面图上又有强冷高压与之配合,冷高压中心强度可达1 060百帕以上。寒潮的强度与冷锋的强度有密切关系,高空锋区的强度反映了寒潮冷锋的强度,也反映了寒潮冷空气的强度。锋区越强(等温线越密集),说明寒潮冷锋越强,亦即寒潮越强。根据通辽市气象台多年的预报经验,在冷空气入侵时,700百帕图上每10个纬距内有5~8条等温线通过(相当于温差20~32℃)时,该冷空气入侵我国,即可达到寒潮程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Z指数的内蒙古通辽市干旱变化特点分析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36(10):67-67
根据内蒙古通辽市10个气象站1971—2010年逐月的降水量数据,通过"Z指数"计算,划分为7个等级,统计干旱发生的频率。分析结果表明,通辽地区在近40年中,Z指数有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即该地区有向干旱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通辽市五十年气温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内蒙古通辽市9个气象台站40年的气温资料的统计分析可知,通辽台的气温资料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进而用通辽台1950年1月—2003年12月54年的完整资料,详细研究了通辽市的气温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通辽市气温上升幅度更大,但各季情况差异也大,冬、春季气温上升幅度大,夏季上升不明显。气候变暖使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增加,但同时又使水分不足的问题更加严峻,生态环境进一步脆弱,农作物、草原、森林受病虫害和鼠害的影响所造成的损失也在不断加大。这些情况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应引起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并应适当采取相应的趋利避害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利用内蒙古通辽市10个气象站1961—2012年52年雷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和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等方法,统计分析了该市历年雷暴日数、雷暴出现的初日和终日及初终间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①通辽市平均雷暴活动初日为5月6日,终日为9月26日,平均活动期为144 d。②52年通辽市平均年雷暴日数的总数为290 d,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2.6倍,雷暴日数年际间变率大。③近52年全市雷暴日数减少趋势显著,气候倾向率为13.8 d/10年;雷暴初日在1961—1981年提前的变化趋势显著,20年间初日提前了18 d;而雷暴活动终日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但年际波动幅度较大。④雷暴活动初日经历了从晚—早—晚的2次突变过程,突变点为1972年和1992年;全市雷暴日数也存在明显的突变特征,突变点在1994—1995年,突变后平均雷暴日数比突变前减少了51 d;雷暴终日近52年不存在明显的突变特征。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通辽市一次降水过程分析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11):61-61
从天气实况和环流特征入手,并以各家数值预报为主要的预报依据,对内蒙古通辽市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认真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低层东高西低形势利于暖湿气流向北输送,高层贝加尔湖弱冷空气补充南下,冷暖空气在通辽市的交汇,是造成通辽市该次降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以内蒙古通辽市2013年7月15—16日暴雨天气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自动气象站、高空及地面形势、云图、雷达图等实况资料,以及暴雨时段的物理量场,并探讨了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以期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通辽市年一次暴雨及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12):58-58
利用高空和地面实况、物理量场及雷达资料,对内蒙古通辽市2016年7月28日的暴雨和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暴雨和冰雹天气过程是由高空槽、低空急流及地面辐合线共同影响造成的。同时发现,大气层结稳定度、水汽条件、动力条件是造成该次暴雨和冰雹天气发生的主要条件,另外,雷达产品对该次暴雨和冰雹天气预报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通辽市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通辽市2010年11月11日—12日暴雪天气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天气图、云图、雷达图等实况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暴雪区域对应的几种数值预报场进行总结,探究暴雪天气过程的发生机制及该次预报的成败因素,以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内蒙古通辽地区暴风雪天气的气象要素演变特征、影响因素及暴风雪天气的形成原因,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及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对2007年3月3日—3月4日通辽市出现的一次暴风雪灾害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充沛的水汽条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冷暖低空急流的汇合、强的上升运动及动量下传作用是激发该类灾害天气的关键因素。旨在通过对该次大型降雪过程的分析,得出一些经验和指标,并应用于今后的预报工作当中,从而为今后的暴风雪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09年4月18—21日内蒙古通辽市一次久旱转雨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充足的水汽条件和较强的上升运动,同时低层有冷空气入侵激发该次降水的产生。降水是由于高空槽东移加强形成低涡、地面配合倒槽产生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表明,回波具有明显的、典型的普雨降水系统特征。数值预报产品对这次过程的预报效果较好,深入数值预报产品的使用研究是提高重大天气预报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
内蒙古通辽市大到暴雪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36(10):74-74
利用雷达观测资料,对2007—2013年内蒙古通辽市发生的大到暴雪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距离强降雪发生时间越近,回波范围越大,最远范围可达260 km,回波连续性也越好,呈均匀的片状分布,结构比较密实,且强度也越强;距离强降雪发生时间越近,回波顶的高度就越高,湿层最高高度也越高;在强降雪发生的临近时段,绝大多数个例在0.6~3.4 km高度上开始存在低空急流,并且风速随高度逐渐增大。该研究结果可为通辽市降雪的短时、临近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