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社旗县1981—2010年夏玉米生育期总降水量、土壤湿度及历年玉米产量资料,用线性分析方法,对社旗县历年玉米产量做了加权滑动平均处理,从中分离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玉米生育期的土壤水分变化和夏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地玉米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总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大,时有干旱、雨涝灾害发生,是玉米稳定增产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少花蒺藜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通过有性繁殖保持入侵种群的建立和延续,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是其能够快速入侵的原因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省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吉林省南部三省交会地区。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分布在通辽市科尔沁区。为进一步了解少花蒺藜草在我市的分布、生长繁殖及危害情况,2017~2018年通辽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对全市多个旗区进行了少花蒺藜草调查,探讨其在科尔沁沙地中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利用内蒙古通辽地区的扎鲁特旗、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库伦旗、奈曼旗7个气象站1981—2010年4—7月的逐旬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以及小麦单产数据,对该地区的小麦气候产量和各气候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计算,并结合小麦生活习性确定了适宜小麦生长的气候指标,即小麦生育期各旬平均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指标。  相似文献   

4.
乌兰县草地资源及生产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兴起 《青海草业》2008,17(3):18-22
对乌兰县市、县分设后的天然草地类型进行了整理汇总,并对牧草生长季的气象条件和生产力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近年来,该县牧草生长季气温比1980年升高值分别为6月1.6℃、7月1.7℃、8月3.7℃,降雨量同比增加为80.7%、15%和55.7%,但时空分布很不均匀。近三年的草地产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与1980年相比,监测的五个草地型均为负增长,赖草、芨芨草和驼绒藜三个草地型的减少幅度分别为54.64%、32.01%和33.61%。全县理论载畜量小于30万羊单位。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通辽市2011年玉米整个生育期约150d,期间降水总量为195~349mm,平均气温19.3~20.3℃,≥10℃的积温2913~3117℃,光照适宜。气温、降水、光照三者时空匹配较好,气候条件对玉米生长有利。2011年通辽市玉米总产量达485万t,创历史新高。分析了气候条件对通辽市玉米生育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08年我国玉米产业形势热点透析及2009年市场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12008—2009年度我国玉米市场形势分析1.1供需情况与政策影响预计2008年国内玉米产量将达到16550万t,比上年增产1320万t,增幅8.7%。2008年我国玉米产区天气良好,为玉米大丰收奠定了基础。预计2009  相似文献   

7.
<正> 为减少黍的春季整地次数,1980—1982年在中部黑土带森林草原区别尔戈罗德农研所的试验田上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土壤为厚弱淋溶黑钙土。黍的前作:1980年为粒用大豆,1981年为冬小麦,1982年为青贮玉米。土壤的基本耕作为秋耕25—27厘米深。  相似文献   

8.
为了科学评估潍坊市2012—2021年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时空分布状况,准确评价畜禽养殖潜在环境风险状况,研究采用产排污系数法对潍坊市各县(市、区)2012—2021年畜禽粪污产生量、养分供给量、植物粪肥养分需求量及土地承载力指数等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时空分布特征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潍坊市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状况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从时间上看,2012—2021年潍坊市各县(市、区)畜禽粪污产生量、养分供给量及植物粪肥养分需求量具有高度相似性,均呈现缓慢减少→稳定发展趋势。以氮、磷为基准的土地承载力指数(IN、IP)均呈现相对稳定趋势,其中IN均小于0.7,属于Ⅰ级,土地承载力有较大发展空间。除2017年外,其他年份IP均在0.7~1.0之间,属于Ⅱ级,土地承载力尚有发展空间。从空间上看,潍坊市各县(市、区)畜禽粪污产生量、养分供给量及植物粪肥养分需求量具有高度相似性,均呈现四周多中间少、东南和西北较多的分布特征。IN、IP存在一定差异,除临朐县外,其...  相似文献   

9.
鱼类淀粉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鱼类淀粉酶酶促反应和酶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淀粉酶活性与鱼类食性、季节变化、生长、分布及胚后发育阶段等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高寒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适宜性是生态学基础问题。基于2000—2018年三江源区气象数据和植被吸收光合有效辐射比数据,拟合了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的气候适宜性参数,以探讨气候适宜性指数的时空格局及气候影响。结果表明:气候适宜性参数中,高寒草地植被生长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分别为-16.69℃和12.55℃,水汽压亏缺值限制生长的最高和最低值分别为0.50 kPa和0.13 kPa,四个参数均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关系;三江源地区高寒草地植被温度适宜性指数尽管以每10年1.4%的速率增加,但水分适宜性指数和辐射适宜性指数呈下降趋势,导致综合气候适宜性指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气候变化总体朝不利于高寒草地植被生长方向发展。本研究不仅为研究植被生长模拟提供本地化模型参数,也为认识气候变化影响,基于气候适宜性开展生态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北方地区常栽品种蓝丰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不同冷量下,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蓝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蓝丰冷量600时浓度0.8%单氰胺处理效果良好,果实成熟期提早13天,且单氰胺没有破坏蓝丰坐果率、株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12.
张翔  杨勇  刘学勇  向佐湘 《草业学报》2020,29(1):117-124
为探讨水杨酸(SA)对海滨雀稗耐寒性的影响,以海滨雀稗“白金”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外源水杨酸(1 mmol·L-1)预处理对适温(30 ℃/25 ℃,昼/夜),冷害(8 ℃/4 ℃)和冻害(2 ℃/-2 ℃)3种温度处理下海滨雀稗生长速率和草坪质量、叶片电导率(EL)和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脂肪酸含量及脂肪酸不饱和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冷害和冻害下,草坪质量下降,叶片EL增大,MDA含量升高,叶片SOD、POD和CAT活性升高;而外源SA预处理显著缓解低温对海滨雀稗草坪质量的伤害,降低叶片EL和MDA含量,提高SOD、POD和CAT活性。低温下叶片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而外源SA预处理将进一步显著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因此,外源SA预处理显著提高冷害和冻害胁迫下海滨雀稗叶片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不饱和指数,从而维持低温胁迫下细胞膜的稳定性,增强抗氧化能力,缓解低温对植株的伤害而提高耐寒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东北雨养区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下春玉米主要生长性状和产量对耕层积温的响应规律,设置了无色透明膜(M1) 、黑膜(M2) 和露地对照(M0)田间试验。根据2016和2017两年数据,应用Slogistic方程拟合了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下玉米株高、成熟期之前叶面积指数以及干物质累积随耕层积温变化动态,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玉米干物质累积的Slogistic曲线特征量与产量关系。研究表明:1)玉米株高渐增期的平均生长速率大小表现为M2>M1>M0,在快增期表现为M2>M0>M1,缓增期表现为M0>M2>M1;2)玉米叶面积指数渐增期和缓增期平均增长速率表现与株高一致,快增期则表现为M2>M1>M0,黑膜处理下叶面积指数和最大增加速率最高,无色透明膜处理次之;3)黑膜处理显著增加了快增期干物质累积持续时间,并且较无色透明地膜和露地处理率先进入干物质累积快增期,这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4)干物质累积最大速率、干物质累积曲线拐点等特征量与产量密切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认为,地膜覆盖对玉米生长渐增期影响较大,其中无色透明膜加速玉米衰老;黑膜处理下干物质累积最大,产量最高,玉米生长更稳定。对玉米生长性状和产量的研究,可用于玉米生产管理决策中作物生长路线的设计,能够为提高玉米生产管理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2020/2021年寒害对贵州芒果主产区主栽品种的影响,促进贵州芒果的产业结构调整,于2021年2月基于不同产区、品种、海拔高度对贵州芒果主产区芒果冬季寒害受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基于产区,望谟地区受寒害程度较轻,贞丰地区受害程度最重。基于品种,金煌芒抗寒性较好,凯特芒抗寒性较差。基于海拔,凯特芒随海拔高度升高寒害指数明显升高,金煌芒随着海拔高度升高寒害指数无明显提高。贞丰产区为寒害重灾区,应调整产业结构,种植抗寒性高的芒果品种,并加大防寒投入,以减少寒害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将成年塞北兔公兔随机分成3组:常温组、热应激组(基础日粮)和地衣芽孢杆菌组(基础日粮+1 000 mg/kg地衣芽孢杆菌),常温组温度为20?25℃,其他2个组人工模拟夏季温度.在试验期间测定血浆皮质醇含量.试验结束后测定甲状腺质量,计算甲状腺指数;观察光镜下甲状腺组织、透射电镜下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和甲状旁腺嗜酸性细胞...  相似文献   

16.
河西绿洲灌区水资源日益紧缺,玉米为该地区首要粮食作物。构建节水抗旱型玉米品种评价体系对品种选育与筛选具有指导意义。选取该区域实际生产中表现较好的8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环境设置干旱胁迫与充分灌溉两个水分处理,测定12个农艺性状、产量指标及11个生理指标,引入产量-水分高效利用指数(YHWUEI),结合因子分析法、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等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建立节水抗旱玉米品种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将诸多考察指标转化为5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累积贡献率94.263%)。通过对综合指标隶属函数值U(xi)的二次加权,得到节水抗旱综合评价D值。由此得出的玉米品种节水抗旱排序为:甘玉801>利单295>正德305>先玉335>敦玉13号>玉源7879>甘鑫2818>庆单3号。聚类分析将玉米品种分为:Ⅰ级 节水抗旱型1份、Ⅱ级 中等节水抗旱型4份、Ⅲ级 非节水抗旱型3份。灰色关联分析显示,粒长、粒宽、行粒数、秃间长度可直观地作为评价玉米节水抗旱性的指标性状。引入具有抗旱及节水双重表达特性的YHWUEI指数参与D值数学模型的构建,使节水抗旱性评价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玉米生长、产量及氮吸收利用规律的影响,进行了2个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和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和2013年3个施氮水平(0,180,360 kg/hm2)及2014年4个施氮水平(0,90,180,270 kg/hm2)的双因素随机区组实验,以期揭示施氮及套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提高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产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在N0及N90处理下套作玉米的产量分别比单作低20.5%、7.5%,表现为套作劣势,而在N180、N270、N360处理下,套作玉米与单作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2)单/套作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在各生育时期均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略有降低,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在吐丝期到收获期达到最大。相对单作,各施氮处理下小麦对套作玉米的茎秆生长均产生显著不利影响,在拔节期套作玉米茎秆生长率比单作低12.5%,这种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在施氮量到达180 kg/hm2后影响不显著。3)在N0、N90处理下,单作玉米花期氮积累量在生殖生长期更多转运到籽粒,而在N180、N270、N360处理下,套作花期前氮积累量转移到籽粒的比例更高。而两种模式下均以施氮180~270 kg/hm2下氮转运指标最优,这说明在该施氮条件下最有利于提高植株氮素转运机能。综上所述,适量施氮有利于稳定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中的玉米产量,提高氮的吸收转运效率,减轻小麦对玉米生长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本研究条件下,套作玉米施氮量以18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灌溉模式与种植方式对青贮玉米(Zea mays L.)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本研究在河西地区设置3个种植方式(S:青贮玉米单播;SM:青贮玉米与秣食豆(Glycine max L.Merr)混播;SL:青贮玉米与拉巴豆(Lablab purpureus L.Sweet)混播)和6种灌溉模式(W1:6叶期灌溉;W2:6叶期和12叶期灌溉;W3:6叶期和散粉期灌溉;W4:6叶期、12叶期和散粉期灌溉;W5:6叶期、散粉期和灌浆期灌溉;W6:6叶期、12叶期、散粉期和灌浆期灌溉)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SM、SL和S种植下玉米的株高、茎粗和相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SM和SL较S显著提高了叶面积指数;SM和SL的鲜干草产量和净收益显著高于S;在灌浆期和收获期,W5和W6的株高、茎粗、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W1;W5、W6的鲜干草产量和净收益显著高于W1,W2和W3。所有处理中,SM-W5获得了最高的干草产量和净收益,是河西地区青贮玉米适宜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内蒙古荒漠草原东部的苏尼特右旗为研究区域,利用2003—2013年草原植被高度、覆盖度、鲜草和干草产量等植被指标动态变化数据,结合水热等重要气候因子,分析了区域植被指标时空动态变化与气候因子变化趋势,并对植被指标动态变化与气候变化最佳模型进行评价与筛选。结果表明,该区域气温和降水量整体呈“冷干化”趋势,植被覆盖度、高度、草产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降水量对荒漠草原植被影响更大。植被年最大高度、覆盖度、草产量与水热因子存在时滞效应。植被高度、鲜草产量、干草产量与水热因子最优拟合模型均为二项式模型,植被覆盖度与水热因子最优拟合模型为幂指数模型。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factors that affected milk production by cows raised in a temperate climate area. We conducted this study on a large dairy farm containing approximately 2000 Holstein cows, located in a temperate climate area. We collected 7803 calving records for 4069 cows from 2012 to 2016. We then assessed the effect of hot weather on milk yield by examining three climate factors: season, maximum temperature (MAX), and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x (THI). We found that increases in heat stress caused linear decreases in milk yield (P?<?0.05). Additionally, the effects of the three climate factors on milk yield varied depending on cow parity and days open (P?<?0.05). Thus, management procedures should consider cow parity and lactating stage to minimiz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heat stress on milk production. We also found that the lowest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value was obtained in our model when using THI for 305-day milk yield. This suggests that THI is a more accurate variable for evaluating heat stress than MAX or seas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