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测定接根埋干法对杉木成年树上部侧枝的复壮效果,作者采用杉木成年树的上部枝条和基部萌条以及对成年树上部侧枝进行接根埋干复壮处理后得到的复壮条为试验材料,以生理最幼嫩的杉木基部萌条为对照材料进行田间扦插试验,从扦插成活率、当年新梢生长量、扦插苗外部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成年树上部侧枝扦插后生长缓慢、扦插成活率低,与生理幼嫩材料差异极显著。复壮条扦插后生长快、扦插成活率高,与生理幼嫩材料差异不显著,说明接根埋干法对杉木成年树上部侧枝的复壮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新银合欢育苗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切根及喷云大-120 对新银合欢作促进苗木生长的试验, 结果表明: 切根及喷云大-120 对新银合欢苗木生长的促进作用不大, 仅在苗木侧枝的形成上有一定促进作用, 且不利于苗木根系的生长发育; 故在新银合欢育苗中不宜采用切根及喷云大-120 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湿加松F2代母株进行修剪促萌试验,结果表明,最好的修剪方式是截顶,主茎留高约10cm,从基部剪除生长细弱且过密的侧枝;对比较粗壮的侧枝,采取截顸,侧枝剪口与主茎的剪口保持在同一水平面,控制分枝级数到3~4级,形成主茎短、侧枝长的平台状植株。以此种方式修剪的母株,保存率高且萌穗数量多,保存率达到96.7%,3个月后平均每株产萌稳95.8条。  相似文献   

4.
材料和方法一、带叶嫩枝夏季扦插 1977年8月8日、22日和29日,9月5日和12日,从苗圃的1.5年生幼苗(种子来自NT10杂交种落叶松种子园)上采集当年生长的一级侧枝做插穗,长度10cm。较早采集的插穗基部绿棕色,半木质化,顶梢正在生长;较晚采集的插穗基部深棕色,已经木质化和形成顶芽。  相似文献   

5.
红晶李生长快,生长势强,树冠容易郁闭。根据生产经验,红晶李整形修剪可提高产果量。现将其技术要点简介如下。一、树冠整形1.自然开心形。干高40cm左右,不留中央领导干,主干留3~4个主枝,基部邻接,呈角开张延伸。每个主枝留2~3个侧枝,开张角度~,有利侧枝着生结果枝组。此种树形结  相似文献   

6.
慈竹顶端优势生长明显。分枝多,竹枝基部具有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腋芽。在一定条件下,腋芽能靠母竹的养分萌动、抽枝生长成新竹;而腋芽基部的分生组织则能分蘖出新根,形成独立新植株。根据慈竹的这一生理特点,我们开展了慈竹竹节育苗的试验并取得成功。慈竹竹节育苗,一棵竹杆能繁殖近10株新竹,栽培容易,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降香黄檀引种造林,其育苗方法分为播种育苗和侧枝扦插育苗。播种培育的苗木造林采用截干切根造林,侧枝扦插繁殖的苗木造林采用截干造林。在黄红壤地造林,成活率达98%以上,且林木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8.
秃杉无性繁育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秃杉一年生苗木建立采穗圃,采用压弯,剪顶芽、修剪侧枝成功地促进秃杉根际萌芽。对秃杉穗条以多菌灵消毒,用激素IBA处理穗条基部,红心土作扦插基质,使扦插成活率达90%以上。秃杉无性繁育成功为该珍稀濒危树种推广提供了新的繁殖手段。  相似文献   

9.
<正>2012年以来,齐河县引进栽培河北皇冠梨近千亩。皇冠梨幼树生长势、成枝力较强,萌芽率高,而且幼树新梢具有直立生长的习性,易抱头生长,树冠内易郁闭,从而影响通风透光。为此,采用小冠疏层形和纺锤形进行整形修剪。为培养树形,早期丰产,2~3年生的梨树普遍推广了拉枝开角的方法,对主枝、侧枝于夏季进行拉枝,开张角度70°~80°,其余辅养枝等拉平或拉至下垂状。皇冠梨3~4年生树主枝、侧枝、辅养枝等拉  相似文献   

10.
薛志成 《湖南林业》2001,(12):13-13
一、幼树的修剪(一)培养主侧枝:第1年冬剪时主枝长度留40—50厘米,角度以45°为宜;第2年主枝剪留长度以50—60厘米为宜。在定植后第3年至第4年,视主枝的生长情况选留侧枝。第1侧枝距主枝基部30厘米以上,方向以背斜较好,其余各侧枝相距不宜小于60厘米,每主枝选配侧枝3个。侧枝剪留要比主枝短,剪口留芽及侧芽,保持70—80°的角度向外延伸。(二)枝组的修剪:每年利用剪口下略为斜生的徒长性果枝,剪留4—6节,培养成内膛大枝组;以后每年去强留弱,去直留斜,上部多留果枝,防止生长过高过旺。中小型枝组多为长、中果枝,结果之后…  相似文献   

11.
对8a生泡桐林分的连续测定结果表明:丛枝病对泡桐新无性系的生长有一定影响,但只有在主梢发病、一级侧枝多数发病或少数一级侧枝呈大片丛状时才显著受到抑制;试样群体无性系间的生长差异大于不同感病级泡桐的生长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不同栽培措施对速生杨根蘖苗生根的影响及最佳生根方案,以生长在石家庄市藁城区兴安镇东里村1a生107速生杨根蘖苗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根蘖苗培土时苗高、培土厚度、GGR-6生根粉浓度、基部处理等措施对速生杨根蘖苗生根的影响,采用形态学观测、生物统计分析了影响根蘖苗生根的主要因素,并对生根方案进行了优化选择。结果表明:GGR-6生根粉对速生杨根蘖苗生根影响显著,其次为培土时苗高、基部处理,而培土厚度对根蘖苗生根影响较小;当速生杨根蘖苗生长到1m时,对基部进行环割处理,培土40cm后,施入GGR-6生根粉50mg/L,根蘖苗可达到最佳生根状态,根蘖苗单株平均生根数为23.62根,单株最长根长为70.67cm,单株平均根长为45.43cm。  相似文献   

13.
<正> 传统的柿树高接换头更新,是以主枝、亚主枝的基部剪截进行劈接。其弊端是,恢复封原来的树冠和产量需要很长时间,嫁接部位易失水,易发生风折,管理困难等等。为弥补上述不足之处,可采用全株芽接更新。这种方法是在成年柿树的主枝、亚主枝、侧枝上多部位芽接,第二年可望达到嫁接前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采用切根及喷云大-120 处理对滇合欢苗木生长的效果进行试验, 结果表明: 切根和喷云大- 120 处理对滇合欢苗木各性状的作用一般都不显著, 在苗高、地径、冠幅等11 个性状中, 仅切根对苗高生长有促进作用,而切根、喷云大- 120 及其交互作用对侧枝数的生长发育明显不利, 故在滇合欢育苗上不宜采用切根和喷云大-120 处理。  相似文献   

15.
葡萄定植后第2年能否获得丰产,取决于定植当年的生长状况。两次培土定植法,即定植沟回填后低于地面10 cm左右,将苗木栽于沟内,培土至新梢基部;待苗木新梢长至30~50 cm时,再培土至与地面相平。利用这种方法定植葡萄,生长前期有利于防风防沙和保持沟内土壤温、湿度,受损根系修复快,新根发生快,缩短缓苗期;中后期随着第2次培上,苗木新梢第1节被埋入土中,增加了生根范围,诱发了上层根,增加了总根量,使植株吸收能力增强,枝叶生长快,营养物质积累多,进而为第2年丰产奠定了基础。 葡萄栽植新法――两次培土法  相似文献   

16.
对老岭自然保护区的天女木兰天然繁殖方式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天女未兰种子虽然在天女木兰树丛周围有极少量萌发,形成幼苗,但没有发现5年以上的种子苗,说明种子繁殖不能维持天女木兰的更新与繁衍。成年植株基部萌蘖能力很强,多年的萌蘖形成丛状,部分萌蘖逐渐取代老枝干,植株基部由于萌蘖产生而形成膨大的根颈,根颈萌发的新根具有趋根性,逐渐长大取代老根从而完成根系更新,萌蘖繁殖是天女木兰的主要繁殖更新方式。匍匐生长的枝条可以通过自然压条繁殖形成新的株丛,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天女木兰的数量。  相似文献   

17.
1 了解习性 ,分类管理依据绿化种植管理要求 ,行道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顶端优势强的树种。主要特征为顶芽生长发达 ,易形成主干 ,而侧枝生长受顶端优势的抑制 ,发育较慢。如松柏类、杂交杨和银杏等。另一类为顶端优势弱的树种。其主要特征为侧芽生长发育旺盛 ,顶芽发育能力较弱 ,有的甚至退化成无顶芽 ,主干不易形成。如香樟、广玉兰、大叶女贞、合欢、无患子和七叶树等。对顶端优势强的树种进行栽植时 ,株行距要大 ,以促使其侧枝生长 ,形成宝塔型。对顶端优势弱的树种栽植时 ,要进行合理密植 ,抑制侧枝生长 ,促进顶芽生长 ,及早形成主…  相似文献   

18.
采用切根及喷云大-120 对冲天柏苗木生长的效果进行了试验, 结果表明: 切根和喷云大- 120 处理对冲天柏苗木的生长作用一般不显著, 在苗高、地径、冠幅等10 个性状中, 仅喷云大- 120 对主根发育影响显著,对侧枝数的发育呈负作用, 故在冲天柏育苗中不宜采用切根和喷云大-120 作技术处理。  相似文献   

19.
对马尾松10个优树自由授粉家系的生长性状和结实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生长和侧枝当年抽长随树龄增大而增大,年轻生长和侧枝粗生长与权龄无明显的关系;各家系年高生长和年径生长差异程度随树龄而减小,侧枝当年抽长和侧枝粗生长差异程度与树龄无显著的关系;雌球花和球果主要集中在树冠中上部,主要生长性状之间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樟树是珍贵的特用经济树种之一,也是“四旁”绿化和防护林的优良树种,树形优美,高大挺拔,深受群众喜爱。但樟树幼苗侧枝多,生长超过主干,使苗木矮小弯曲,生长缓慢。为了培育出通直、粗壮的大苗,我们用摘侧芽留叶法提高苗木质量,取得初步成功。1年生苗高80-100厘米,平均根径0.9厘米,主干健壮通直。现将我们的具体作法介绍如下: 5月下旬到6月初,樟树苗出土15厘米就开始生侧枝芽,当侧芽3-5厘米时即进行摘除。因这时侧芽幼嫩,易于采摘,摘口易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