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黑龙江省林区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构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钰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2):168-170,194
本文从循环经济理论出发,探讨了黑龙江省林区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同时对黑龙江省林区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重点构建了黑龙江省林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指明了黑龙江省林区产业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的发展重点;提出了黑龙江省林区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循环经济理论出发,对黑龙江省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确立了黑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体系的构架和发展重点,提出了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刘伟洁  时珍 《河南农业》2012,(13):58-59
循环体系是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一种动态均衡.建立绿色循环体系就是在追求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动态平衡中达到经济系统的优化.要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着力构建三大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即:产业循环体系、资源循环体系、资本循环体系,统筹推进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4.
推进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是日本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农业循环经济是这个基本战略的重要实践内容.本文在分析日本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与日本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比,总结了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完善财政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等方面给出促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启示,为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农业循环经济是走向集中和联合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体系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关键性、基础性环节。本文分析了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总结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农业循环经济是走向集中和联合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体系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关键性、基础性环节。本文分析了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总结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其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的加剧,循环经济得到广泛提倡。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内涵、主要特征,从环境污染物治理、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循环经济体系以及法律法规体系等3个方面分析了循环经济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提出了运用循环经济思想指导环境污染治理应该注意的5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该文首先论述了行政机关在循环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分析了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最后提出了行政机关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作为的努力途径:加快制定循环经济政策;加强行政立法和执法工作;加大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力度;建立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行政机关干部考核体系;加强宣传培训,增强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等六项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阐述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和材料化利用途径,依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结合资源、废弃物、再生利用的物质循环和流动模式,提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指出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以政府政策作为导向,建立相应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韬  林鹏  赵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734-3736
以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建设新农村的相互关系,表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是相互促进的;实现农业循环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指出了秦皇岛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薄弱;政府政策指导不足;技术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树立全民的循环经济意识;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模式创新;加快循环农业产品的市场化步伐。  相似文献   

11.
俞花美  葛成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382-16383,16386
概述了热带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介绍了海南发展热带农业的优势、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当前海南省可持续热带农业发展的2种主要模式,特别列出了海南热带农业循环经济的9种典型模式,包括林牧复合生态工程、胶园立体种植模式、桉树林多层次结构、观光可持续农业模式、畜禽粪便利用型模式、精准热带农业模式、热带农业清洁生产模式、热带农产品深加工模式、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提出了海南省发展热带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与建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发挥产学研一体化优势,科技兴农;全员参与,加强软硬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2.
陈晓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09-4711
解析了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就循环经济在农业生态旅游中应用的可行性展开深入探讨,强调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符合循环经济提倡的可重复利用资源的主题,并且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和循环经济都提倡保护环境的主题,都要求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共赢.在此基础上,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探讨了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模式的构建问题,着重讨论了生态农业旅游景区、旅游食宿区以及生态农业景区内的交通构建.强调了应利用循环经济的内涵约束生态农业旅游,实现资源的可重复利用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潮流和趋势。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建设,无论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形成还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富集区,支持西部开发的政策为西部农业的发展前景提供了有利条件。讨论了充分发挥西部农业竞争优势,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西部绿色农业,探讨实现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相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邵晖  陈红枫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763-20765,20828
阐述了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契机,以安徽省为例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面临资源制约和环境压力加大、配套政策法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贯彻落实、循环经济指标尚未纳入政绩考核、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基础依然亟需加强等挑战,提出以任务和目标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以重点领域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载体、以重点工程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手段、以制度建设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等路径。  相似文献   

15.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各地实际,探索不同区域的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针对大连市农村经济、资源和环境特点的差异,结合国内不同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模式,对大连市推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优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力阳  苏维词  丁坚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88-2389,2391
通过论述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生态环境的特征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符合喀斯特山区农村实际情况的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农业模式和聚落景观旅游农业模式,并比较了3种模式所产生的不同效益因子.结果表明,在3种模式中循环经济模式能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兼顾社会、环境、经济3方面的效益,并且其是可将三者结合最紧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基于DEA的农业循环经济相对有效性评价——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棵  于苏俊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633-5635
选取农业能耗指数、化肥施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作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投入指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粮食单产作为产出指标,构建了DEA模型对四川省21个地市农业循环经济相对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3个地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对有效,8个地市相对无效;劳动力资源过剩和土地资源利用不足是各地区农业循环经济非DEA有效的主要原因;各地根据各自的问题调整投入,同时以"3R"原则为指导,采取各种措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将会有所提高;21个地市州中,眉山市和广安市规模经济递减,两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相似文献   

18.
针对海南农业现状,从生态学、循环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的角度,分析海南热带农业发展的问题,论证海南热带农业生态转型的必要性和转型的过程与措施,目的是促进海南热带农业生态产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农业生产、销售、加工、消费中人与自然的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9.
郑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632-11634
指出生态旅游循环经济应该采取"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战略来研究各类景区的生态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云南省抚仙湖禄充景区为例,在对澄江旅游度假区禄充景区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滨湖景区生态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强调滨湖景区生态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应该坚持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再思考、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修复的"5R"原理,根据滨湖景区自身的特点和所处区域产业结构的实际,以污水处理和湖滨环境保护为中心,以绿色景区和绿色旅游社区建设为载体,考虑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废弃物处理、生态补偿、产业耦合等相关要素,构建生态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并采取切实措施,使之从理论走向实践,将是保证滨湖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20.
杨春红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1):116-118
从扬州市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现状出发,分析制约扬州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指出扬州市部分地区在环保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大政府监管、加强环保教育、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路径来推动扬州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