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筛选适宜苹果园行间种植的绿肥植物,在果园种植鼠茅草、毛苕子、三叶草、苜蓿,以行间自然生草为对照,研究苹果园不同生草栽培对其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果园生草栽培处理均可不同程度改善土壤含水量,其中,苜蓿和三叶草对土壤含水量的改善效果优于鼠茅草和毛苕子;果园生草栽培主要改善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对4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改善效果不明显。理想的苹果园生草品种为苜蓿和三叶草。  相似文献   

2.
果园生草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绝大多数果园的土壤管理仍是采用传统的清耕方式。即园内不种任何作物,并经常进行清耕使土壤保持疏松和无杂草状态,这种土壤耕作方式不仅消耗了大量果园用工.而且提高了果品的生产成本。近年来。果园生草法经过各地试验。被认为是一项值得推广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3.
果园生草栽培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对照(只栽桃树不种草)、生草栽培(栽桃树种植百喜草)和常规耕作(油菜-棉花轮作)3种不同处理,测定土壤硬度、土壤有机质、土壤含水量、地表径流量和干土流失量等项目,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试验前相比,果园生草处理使土壤硬度降低19.69%,土壤有机质增加23.44%,高出对照40个百分点;生草处理土壤流失量分别是对照、常规耕作处理的1/60、1/88;生草处理土壤的保水能力是对照和常规耕作处理的2~5倍;果园生草栽培对改良果园土壤、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确立果园间种植物对果园土壤的反馈效应。【方法】将富士苹果幼苗(Malus domestica)盆栽在间作过一年植物的果园土壤中,在盆栽中间种紫花苜蓿(Lablab purpureus)、香薄荷(Saturela hortensis),模拟果园间种模式,测定土壤理化指标、酶活性及根系分泌物。【结果】间作过薄荷植物的土壤中种植苜蓿提高了速效磷15.95%、速效钾125.44%,而连作香薄荷对土壤肥力无明显影响,连作紫花苜蓿会使土壤全磷、全钾分别下降23.30%,33.63%。间作过薄荷植物的土壤间种苜蓿相较于种植薄荷,在8月份可以提高土壤中44.50%铁和31.56%锰。对间作过一年紫花苜蓿和香薄荷的土壤根系分泌物分析表明,差异物质主要由糖类、醇类、醛类以及酸类组成,其中酚酸类物质阿魏酸和苯甲酸会对苜蓿产生自毒作用。【结论】果园轮作植物能够使果园土壤肥力上升,加速土壤有效态营养元素转化,提高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5.
介绍果园常见土壤耕作方法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而介绍了果园土壤可持续性耕作方式——果园生草覆盖制。在果园生草覆盖研究中介绍果园草种选择的原则,着重介绍果园生草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进展。以期推动果园生草更系统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 果园生草法是果树植株间不耕作,种植多年生牧草做覆盖的土壤管理方法。生草法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农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正>1选地与整地1.1土壤耕作大豆种植之前需要根据地势地形选择合理的耕作模式,一方面,需要根据大豆种植的土壤条件明确耕作的具体情况,合理的深耕能够增强土地的蓄水能力,加快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促进大豆种植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耕作的同时可以利用地势地形增加对土壤的利用率,方便后期的大豆种植。1.2顶浆打垄大豆种植过程中如若采用接茬种植的方式,顶浆打垄是指在春季土壤化冻之时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苹果园种植苜蓿的生态效应,以阿拉尔市连续种植了5年苜蓿的苹果园土壤为试材,以清耕为对照,分层测定0~60 cm土壤的颗粒组成、土壤含水量、pH值与土壤养分,比较分析行间间作多年苜蓿对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绿肥翻压后20~40 cm的砂粒百分比从57.9%降低到56.0%,粉砂的百分比从27.6%增加到30.4%,对土壤分形维数没有影响;20μm粒径是荒漠土壤分形维数的临界粒径。苹果园间种苜蓿能够降低0~60 cm土壤的pH,降低表层土壤盐分含量;提高土壤的总碳(3.39%~8.53%)、全氮含量(4.55%~18.99%)、Ca含量和(Ca+Mg)/K比例,降低NH_3-N含量。苜蓿绿肥Cu、Zn、Fe、Mn含量5月高于清耕,7和9月低于清耕。相关分析表明,pH与Ca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NH_3-N显著正相关(P0.05);TS与Ca、Mg显著正相关(P0.05)。在干旱荒漠地区果园间作绿肥苜蓿可降低果园土壤的pH,提高土壤总碳、全氮含量和Ca的含量和(Ca+Mg)/K的比率,达到改良土壤结构和培肥地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免耕与耕作栽培蚕豆对稻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生会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410-6411
[目的]研究免耕与传统耕作方式种植蚕豆对稻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方法]以云南陆良蚕豆为试材,在免耕和耕作栽培下分别设置株距为253、03、5 cm 3个密度处理,以耕作栽培下种植密度为36.30万株/hm2为对照。在蚕豆成熟期,测定土壤水分和养分指标。[结果]不同耕作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水分和土壤全氮的影响很小;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免耕大于耕作;免耕30 cm的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为224.90 mg/kg,耕作30 cm的处理最低,为182.67 mg/kg;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表现为免耕25 cm>免耕35 cm>耕作35 cm>耕作30 cm>耕作25 cm>免耕30 cm;有效钾的变化是免耕25 cm>耕作25 cm>免耕35 cm>免耕30 cm>耕作30 cm>耕作35cm。[结论]免耕栽培,能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针对干旱和水土流失并重的小浪底库区坡地,本文以该区5种主要坡地利用类型(传统耕作、撂荒地、果园、林地、间作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坡地利用方式对坡地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结果表明: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后土壤物理性状得以改善,梯度变化依次为:传统耕作〈果园〈摞荒〈侧柏林地〈间作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阿克苏地区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和苜蓿/棉花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采集种植1~4 a的紫花苜蓿地、连作5 a棉花地和第5 a苜蓿轮作棉花地的0~10、10~20和20~40 cm土壤,测定土壤容重、全盐、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结果】紫花苜蓿与棉花轮作能够降低pH;土壤容重随苜蓿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并且种植时间越长,改善效果越好;棉花连作土壤全盐含量最高,种植苜蓿和苜蓿与棉花轮作可以降低土壤全盐,苜蓿种植时间越长,土壤全盐降低越明显,苜蓿种植第四年全盐量比第一年降低50.5%,苜蓿/棉花全盐比棉花连作降低了41.7%;土壤有机质含量随苜蓿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苜蓿/棉花轮作土壤土全氮含量最高,种植苜蓿地0~10 cm全氮含量呈增加趋势;种植苜蓿第四年的土壤碱解氮及速效磷含量最高,速效钾随苜蓿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结论】阿克苏地区种植紫花苜蓿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苜蓿、苜蓿/棉花轮作能够降低土壤盐分。  相似文献   

12.
草田轮作粮食增产效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4-2006年,分别在苜蓿后茬和作物后茬上种植玉米,通过对比,结果表明:苜蓿后茬种植的玉米产量明显高于作物后茬,平均提高14.3%,草田轮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3.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有效的防治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坡耕地持续利用。[方法]在陇中半干旱区6°~7°的坡耕地上,设传统耕作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T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T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TCL)、免耕秸秆覆盖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NTS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NIS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NTSCL)6个处理,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定位研究,并分别探讨保护性耕作对每种间作方式的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以及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T)相比,免耕秸秆覆盖(NTS)增大了土壤的容重,提高了表土的饱和导水率,使土壤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水分易于入渗。免耕秸秆覆盖(NTS)可明显减少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结论]保护性耕作是控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龚文平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227-227
本文提出了通过合理耕作、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改良涡阳县果园土壤的相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国,苜蓿属的植物约有十几个种,常见的有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天兰苜蓿、南苜蓿等。除紫花苜蓿无野生分布、为从国外传入外,其它种类的苜蓿在我国均有野生分布。紫花苜蓿是苜蓿属中人类利用历史最悠久、饲用价值最高的一种牧草。因此,通常所说的苜蓿多指紫花苜蓿。北方寒地种植苜蓿有很多优点,首先能给够提高肥力和改良土壤。苜蓿是种固氮作物,种植苜蓿可在土壤中积累氮素每公顷60~105千克。种过3~4年苜蓿后,土壤中可以留下大量  相似文献   

16.
人工苜蓿草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西北旱地种植苜蓿对土壤物理性状、水分和养分的影响,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探讨。种植苜蓿能增加土壤团聚体含量,提高土壤通气透水能力。苜蓿生长发育时需要大量消耗土壤水分,连续多年种植苜蓿会导致土壤干燥化;种植苜蓿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水平,降低土壤磷、钾含量。施肥既能平衡土壤养分又能增加产草量。  相似文献   

17.
赵景英 《现代农业》2012,(5):174-175
在北方寒地种植苜蓿有很多优点,首先能够改良土壤,提高肥力。苜蓿是一种固氮作物,种植苜蓿可在土壤中积累氮素每公顷60~105千克。种过3^H4年苜蓿后。土壤中可留下大量根茬,每公顷的根茬鲜重约在20-岫吨。如此大量的根茬,不仅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形成土壤团粒结构,而且可以增加土壤的养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成龄库尔勒香梨林下进行苜蓿套种或清耕果园,比较分析在离树干的不同距离进行套种时果园土壤相关性状以及对香梨品质的影响。苜蓿套种和清耕果园内分别设离树干0.5、1.5 m处以外采样区,测定苜蓿的地上生物量,0~9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以及香梨品质。结果表明,离树干0.5 m处以外地上生物量为1.01 kg/m~2(以干草计),显著少于离树干1.5 m处以外的1.60 kg/m~2(以干草计)。0~60 cm土层有机质、碱解氮以及有效钾含量得到提高,0~90 cm土层苜蓿套种果园土壤的有效铁、有效锌和有效铜含量显著高于清耕果园土壤。研究结果显示,库尔勒香梨套种苜蓿能显著提高果园土壤的有效养分和微量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19.
对原垄卡种与传统耕作种植大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原垄卡种的株高、干物质和叶面积从最初苗期低于传统耕作种植到结荚期后逐渐高于传统耕作种植。原垄卡种的土壤含水量高于传统耕作,而土壤容重低于传统耕作;原垄卡种较传统耕作表现为增产,增产幅度为8%。  相似文献   

20.
<正> 下面将苜蓿栽培中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 耕作技术1.1 选地。苜蓿适应性广,可以在各种地形、土壤中生长。但最适宜的条件是土质松软的沙质壤土,pH值为6.5~7.5,冬季温度-20℃左右,年降水量在300~800 ml。不宜种植在低洼及易积水的地里。轻度盐碱地上可以种植,但当土壤中盐分超过0.3%时要采取压盐措施。为了便于机械化运输及操作管理,尽量选择交通便利、大面积连片具有排灌措施的地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