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食用菌》2015,(5)
<正>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又称桑耳、桑臣、桑黄菇,为药用真菌。桑黄子实体硬木栓质,无柄、近蹄形,直径6~15 cm,灰褐色至褐黑色,具放射状及环状沟,多形成明显的深裂纹。1生长条件桑黄生理生态条件与灵芝基本相似,生长发育所需条件如下。1.1营养桑黄既是腐生菌,也属于兼性寄生菌,其营养以  相似文献   

2.
介绍台湾地区灵芝、冬虫夏草、姬松茸、舞茸、云芝、桑黄、樟芝、蜜环菌及白桦茸9种食药用菌的菌丝体产品的形态、历史、生产过程,及其市场销售情况。指出菇类菌丝体液体培养方式的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3.
《食用菌》2019,(6)
<正>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收到来自北京京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捐赠:不同品种和产地的菌物标本,主要有紫芝、赤芝、金边灵芝、桑黄,以及根艺和不同生长期的灵芝制成的非遗工艺品"孔雀开屏"和"灵芝鱼跃",极大的丰富了博物馆的药用菌类藏品。尤其京诚椴木紫灵芝,其菌盖呈现标准肾形,皮壳紫黑色,表面覆盖孢子粉,环状棱纹与辐射状皱纹清晰可见,菌柄侧生,菌肉锈褐色,堪为紫芝中的经典样本,在立体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长三角桑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浙江省海宁市召开,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三十多位专家出席研讨会。同时,长三角食药用菌产业创新联盟——海宁桑黄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也在此举行。专家们首先参观了海宁市宏欣桑黄基地大棚人工栽培和工厂化立体栽培模式。在随后的研讨会上,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药学会、中国食用菌协会、北京医科大学三家主办的芝灵专题研讨会于1991年10月29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14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港澳、台湾省及加拿大、日本的学者。张树庭先生及我国老一辈的专家刘锡进、赵继鼎等与中、青年同志欢聚一堂,就我国灵芝科研与生产的状况及今后的奋斗目  相似文献   

6.
鲍氏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又名桑臣、桑耳、桑黄菇,药用名称为桑黄,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针层孔菌属[1]。鲍氏层孔菌是一种具有强抗癌作用的高等真菌,其效果高于灵芝、猪苓等已应用的真菌抗癌制剂,为我国23种最有发展前景的药用真菌之一。其药用部位  相似文献   

7.
正在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官渡镇楼房村,有农户在高山密林中寻找一种叫"桑黄"名贵中药材。目前桑黄市价为200元/kg,运气好时一天能采集2~3 kg甚至更多,日收入过千元。有的农户靠采集桑黄,十多天收入已经过万元。桑黄价格上涨与资源逐步减少、产品供不应求有关,但更重要的则是:近年来研究发现,桑黄具有抗肿瘤作用,而且  相似文献   

8.
近日,越南胡志明市药用菌研究中心成功栽培出药用菌桑黄。桑黄含有抗癌的活性成分,特别是对乳腺癌、肝癌和胃癌疗效显著。研究中心负责人Co Duc Trong,表示,桑黄作为传统药物,历史悠久。由于桑黄具有预防和治疗肿瘤的作用,已引起全世界学者的高度关注。野生的桑黄主要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一般可存活十年。目前,全球每年桑黄的产量大约30吨,主要是从野外采集而来。当前,韩国、中国、日本和泰国已成功地人工栽培出桑黄。由于国际市场对桑黄的需求量逐年增长,1千克桑黄的价格可达到228~571美元,在越南,也可卖到200美元。自2006年以来,该研究中心已成功地用木屑培养基替代段木,人工培植出桑黄。至今已累计生产桑黄140千克。据Co Duc Trong介绍,该技术能使桑黄不受病害侵扰,产品更洁净,质量更稳定。可出售给制药公司或用于出口。越南成功栽培药用菌桑黄$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秘书处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2015,(1)
<正>本部是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经济实体。依托高校技术、求真务实,三十年如一日在食用菌这个领域中进行着刻苦的研究,持久的探索。近来我们采用液体深层发酵的方法所得1000mL液体菌种,所提取的多糖总量与固体培养料采收的1kg子实体鲜品相当,这一先进的生产工艺业已得到数位专家教授的验证。用液体菌种直接提取多糖可使产品就地升值数倍,给致力于食用菌研发的有识和有志之士昭示了无限的商机和潜藏的财富。本部优惠供应含量50%以上香菇、猴头、灵芝和桑黄多糖,备有样品,函索即寄。  相似文献   

10.
桑黄菌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抗癌最好的真菌,需求剧增,价格昂贵,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对桑黄菌的药用机理及产品的开发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今后研究和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总结龙泉市灵芝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龙泉市栽培灵芝在历史文化、环境气候、栽培技术和原材料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及广阔的发展前景,提出更好地发展灵芝产业的措施为:做优一产,提升灵芝产品的质量;做精二产,增加灵芝产品的附加值;做特三产,提高灵芝产业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8月14~15日,海峡两岸(浙江·景宁)山区经济发展暨美丽乡村与蕈菌养生研讨会在丽水市景宁县召开。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台盟浙江省委主委张泽熙,丽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国安,景宁县委书记林康,县委副书记、县长蓝伶俐等出席了会议。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共话食用菌产业发展方向、蕈菌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休闲农业发展以及美丽乡村建设。期间聘请了国际著  相似文献   

13.
谢荣 《食用菌》2017,(5):59-61
<正>市场上的灵芝或者灵芝产品主要是赤芝(Ganoderma lucidum)、紫芝和松杉灵芝。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是新发现的种类~([1])。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开展的白肉灵芝活性物质分析与功效研究[5],目前白肉灵芝药效作用也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2,3])。为实现西藏白肉灵芝产业品牌化发展,规范化繁育菌种和标准化栽培提供技术支持,笔者总结  相似文献   

14.
第二届国际菌生物学及菌产品会议,於1996年6月9~12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召开。会议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植物病理系Daniel J.Royse教授担任组委会主席。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0多位从事菌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的科技与管理人员参加了会议。国际菌生物学及菌产品协会副主席、国际热带蘑菇学会会长张树庭教授在会上作了“菌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报告。有40多位专家和企业家在大会上作学术交流和信息交流,主要的专题是:遗传与育种、双孢蘑菇栽培技术、药用菌——灵芝和灰树花、营养与生理、特殊菇类的栽培技术、病虫管理、采收技术等。会议还安排了墙报交流和产品展销。我国浙江庆元的产品展台格外引人注目。洽谈者络绎不绝,很多国家的经销人员对中国的菌产品表现了极大的兴趣。会议还组织参观了宾州大学蘑菇研究中心和试验基地。  相似文献   

15.
张劲松 《食用菌》2009,31(2):10-10
由上海市农科院,中国食用菌协会和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主办。上海市园艺学会协办,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承办的“2008灵芝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论坛”于2008月11月13-16日在上海农科院会务中心举举行。这次会议邀请了在灵芝科研和开发方面的资深专家和国内灵芝产品的大企业参加。出席会议的人员有70多人,其中有国际著名的食用菌学专家张树庭教授,有灵芝药理学研究的大家林志彬教授,有柏林自由大学免疫学专家樊华教授等。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在“桑黄”研究中遇到基原物种混乱的问题,基于对大量文献进行研究和笔者的实验结果,对“桑黄”的名称以及基原物种、“桑黄”的学名及分类、“桑黄”的鉴定、“桑黄”的深层次开发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珍稀药用真菌桑黄(Pellinus igniarius)引起很多科研者的广泛关注,所含有的生物活性成分如多糖、黄酮、萜类化合物等在抗肿瘤、抑菌、抗氧化等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功效。桑黄的各类产品如子实体、菌丝体粉和桑黄针剂等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表明桑黄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以近年来国内发表的文献为依据,从桑黄形态特征、活性物质的产生规律和生物学生长特性等方面综述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准确记录不同产地灵芝、多孔菌(云南丽江黑芝、海南黑芝、海南紫芝、越南无柄赤芝、海南假芝、西藏林芝赤芝、浙江庆元方格人工种植赤芝和贵州桑黄、吉林桦褐孔菌)的形态,核对生物学分类中的科属种;观察9个样品和丙酸睾酮对人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和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细胞图谱。结果显示:不同产地、不同灵芝、多孔菌样品有不同的细胞生理效应;不同浓度丙酸睾酮对LN-CaP细胞株有不同的细胞生理效应;并发现桦褐孔菌细胞图谱与众不同,探讨样品给药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将抗菌肽基因导入桑树苗,获取抗病新型桑树苗,发酵新型桑树苗培养基,提取桑黄发酵菌粉,对比研究新型桑黄发酵菌粉与原始桑树桑黄子的性状,以及新型培养过程中碳源、氮源以及pH值对桑树桑黄发酵菌粉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桑树苗导入不同浓度的青枯菌后,成活率最低是12.6%,树苗的抗病性增强,成活率提高;新型桑黄发酵菌粉中,氨基酸总含量和Ca、Na、Fe、Zn、Mg的含量都高于原始桑树桑黄子实体,说明桑树桑黄发酵菌粉的新型培养方法可行;在实验过程中,选取碳氮含量是0.6%的氮源和4.0%的碳源,桑黄发酵菌在弱酸性环境中的产量更高。  相似文献   

20.
桑黄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近年来被广泛研究报道。本文讨论桑黄活性成分研究、相关药理作用,并分析目前的行业发展现状,以期为桑黄的进一步研究利用及桑黄产业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