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杜鹃冠网蝽别名拟梨冠网蝽、杜鹃军配虫,各半翅目网蝽科,寄主要是杜鹃与马醉木,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四川、重庆、辽宁、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区,据调查,近年来杜鹃上该虫的发生很普遍,严重影响了杜鹃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2.
高山杜鹃为杜鹃花科杜鹃属灌木类常绿高档花卉植物。植株丰满,叶大,花形多种多样,色泽鲜艳,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巨大的开发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3.
以4个杜鹃品种(“胭脂蜜”“杨贵妃”“紫鹤”“泰勒”)为材料,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测并统计杜鹃叶片表皮毛的形态、类型与密度差异,同时通过观察杜鹃冠网蝽对以上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行为特征,比较分析不同品种杜鹃叶片表皮毛与其抵御杜鹃冠网蝽胁迫能力差异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杜鹃品种叶片上同时存在发状直线毛状体和头状或长筒状腺毛2类表皮毛;不同品种的叶片表皮毛在荧光下呈现深浅不一的红色、黄色、绿色。杜鹃冠网蝽偏向在表皮毛密度相对较小的老叶背面寄生;“泰勒”叶片背面表皮毛最为密集且蓬乱,杜鹃冠网蝽偏好性低;“杨贵妃”叶片背面表皮毛密度较低,其毛状体细软,不受杜鹃冠网蝽偏好;“紫鹤”叶片背面表皮毛直立粗壮,密度显著高于“胭脂蜜”,但较多杜鹃冠网蝽偏好取食“紫鹤”。杜鹃叶片表皮毛对杜鹃冠网蝽寄主选择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表皮毛密集且细柔,不利于杜鹃冠网蝽的附着取食;表皮毛粗壮,则能为杜鹃冠网蝽取食爬行提供支撑。因而,杜鹃的抗虫性与其叶片表皮毛的密度和形态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奚惠敏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7):1191-1193
通过调查和文献整理,明确上海地区网蝽记录7种;将为害柳树的网蝽修正定名为膜肩网蝽;明确上海地区杜鹃网蝽不以成虫和若虫越冬;分析了杜鹃网蝽和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杜鹃花叶片物理性状对杜鹃冠网蝽取食偏好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杜鹃花叶片物理性状在杜鹃冠网蝽抗性方面的作用,为杜鹃冠网蝽的综合治理及杜鹃花抗虫育种提供参考。【方法】让杜鹃冠网蝽对8种不同品种杜鹃花进行自由取食选择以确定其取食偏好性,采用物理和生化方法分别测量8种不同杜鹃花品种的叶片厚度、叶面积、叶片长宽比、维管束埋深、茸毛密度、蜡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将测得的数据与杜鹃冠网蝽的取食偏好度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杜鹃冠网蝽对不同品种杜鹃花的取食偏好度不同。在取食选择初期(12 h),杜鹃冠网蝽的取食偏好度为:"荒狮子""大红袍""紫蝴蝶""红珊瑚""湘晚""杨贵妃""红月""红宝石";杜鹃冠网蝽取食偏好性与杜鹃花叶背面茸毛密度成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其他物理性状无显著相关性。在取食选择后期(72 h),杜鹃冠网蝽的取食偏好度为:"荒狮子""湘晚""红宝石""大红袍""紫蝴蝶""红月""红珊瑚""杨贵妃";杜鹃冠网蝽取食偏好性与杜鹃花叶背面茸毛密度、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成显著正相关(P0.05),与叶片蜡质含量、叶长宽比、叶厚度、维管束埋深和叶正面茸毛密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所有物理因素中,杜鹃冠网蝽后期的取食选择受杜鹃花叶色(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叶片背面茸毛密度。  相似文献   

6.
韭菜虫害识别与防治(二)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所杨有权,李佳宁,王慧7.韭菜跳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害虫,以成虫及若虫为害韭菜植株,刺吸韭叶汁液,被害叶呈白色或淡褐色小斑点。严重被害时,全株叶片变黄枯萎而死。防治方法与斑须蝽相同。8.斜纹夜蛾属于鳞翅目夜...  相似文献   

7.
杜鹃网蝽是杭州地区杜鹃的重要害虫之一,以成虫和若虫群集于杜鹃叶片背面,刺吸汁液,排泄粪便,使杜鹃叶面出现针点状白色斑点,严重时全叶失绿苍白,影响光合作用,植株生长缓慢,提早落叶,并极大地降低了观赏价值,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次生病害发生。加强植物检验检疫,采取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对杜鹃网蝽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防治杜鹃冠网蝽的理想药剂,选用5种无公害农药进行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杜鹃冠网蝽的防治效果良好,施药7 d后的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但各药剂对杜鹃冠网蝽的防治效果不一,在速效性和持效性方面亦存在差异,40%毒死蜱EC速效性最好,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持效性最好,其次为4.5%高效氯氰菊酯EW和1.8%阿维菌素ME,最差为25 g/L溴氰菊酯。进行杜鹃冠网蝽防治时,应首选40%毒死蜱EC,并注意药剂的轮用和混用。  相似文献   

9.
杜鹃冠网蝽的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静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5):35-35,37
为了给杜鹃冠网蝽的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选择阿维菌素、吡虫啉等药剂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10%吡虫啉对杜鹃冠网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3 d防效分别达97.4%和96.8%。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凉山州杜鹃资源分布情况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芳  马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060-13063
介绍了凉山州杜鹃花属野生花卉资源的基本特征、种类、地理分布、观赏特性及其开发利用价值,并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野生杜鹃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对泉州市杜鹃花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泉州市杜鹃花害虫以叶部害虫为主,有杜鹃冠网蝽、温室白粉虱、杜鹃叶蜂、蜗牛、蓟马与蚜虫,其中杜鹃冠网蝽、温室白粉虱与杜鹃叶蜂发生普遍且严重,其次是蜗牛,蓟马与蚜虫则零星发生。该文描述了以上主要害虫的发生特点,并总结出一系列有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自2004年9月昆明杨月季园艺有限责任公司培育的月季新品种‘冰清’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成为国内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花卉品种以来,目前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花新品种达36个,数量居全国之首。其中蔷薇属22个、杜鹃6个、非洲菊3个、含笑1个、石竹4个。这标志着云南省自主知识产权花卉新品种真正走上世界花卉大舞台。  相似文献   

13.
调查了北京市怀柔区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林场的野生杜鹃花属资源种类及地理分布,为丰富北京园林花卉种质资源、培育适宜北京自然条件的杜鹃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简述了野生杜鹃花属种质资源的保护措施和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杜鹃红山茶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别名张氏红山茶、杜鹃叶山茶、杜鹃茶、四季茶,为山茶科山茶属红山茶组常绿灌木至小乔木。单叶互生或近轮生,革质,倒卵形或倒披针形,全缘,无托叶;两性花,花单朵或对生于叶腋和枝顶,花色艳红,单瓣或重瓣,4-12月均有花开放,夏季和秋季为盛花期,花期之长是同种属植物所没有的;果期9-12月,是名贵的木本花卉。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藏东南18种杜鹃属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分析,以期为分类鉴定提供孢粉学依据。18种杜鹃属植物分属于杜鹃亚属、常绿杜鹃亚属、糙叶杜鹃亚属。结果表明,供试花粉均为四合体花粉,四合体直径以大萼杜鹃最大,林芝杜鹃最小。单粒花粉球形或近球形,为3孔沟,黄杯杜鹃萌发孔的长宽值最高,为17.38 μm×3.32 μm,而林芝杜鹃萌发孔的长宽值最低。花粉外壁由大小、形状不一的颗粒组成,其中黄毛雪山杜鹃和白毛杜鹃的颗粒形状较为特殊,为长颗粒状。综合认为,花粉形态特征不宜作为分类鉴定的主要依据,但仍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云南大理不仅是山茶花的故乡,而且还是各种花卉的海洋,其中黄花杜鹃、玉兰花为大理名花。 黄杜鹃:属映山红科,分布在大理苍山,海拔3 500 m以上。在云南高黎贡山、丽江雪山均也有分布。黄杜鹃花除云南省的上述地区外,国内少见,世界也少见。每年花开2次,开花时间在农历清明前后和8~9月。再次花期2月,第一次开花时无叶,第二次开花时有叶。极具观赏价值。其次,黄杜鹃还具医药价值。能舒筋活络,是治疗风湿病的珍贵药材。其叶片是治疗风湿跌打的良药,……  相似文献   

17.
杜鹃冠网蝽是杜鹃花的重要害虫,影响杜鹃花的正常生产和观赏,严重的甚至造成死亡。调查表明:在上海地区,杜鹃冠网蝽可以成虫越冬,但是以卵越冬为主;越冬卵产于杜鹃花枝梢第3叶位之后的叶片组织内,平均每叶2.5粒,第7—12叶位越冬卵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朱刚利  王启瑞  郑哲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462-11463,11466
[目的]探讨缘蝽亚科棘缘蝽属、黑缘蝽属、瘤缘蝽属、缘蝽属和同缘蝽属10种昆虫系统发育关系。[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秦巴山区缘蝽亚科10种缘蝽的EST同工酶。[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缘蝽亚科5属不同属间差异要大于属内各种间差异,同缘蝽属与其他4属亲缘关系较远,与巨缘蝽亚科亲缘关系较近。[结论]该亚科10个种EST同工酶谱带清晰、多态性强、稳定性好,适用于缘蝽亚科昆虫鉴别和物种系统发育研究。结合形态特征及Cytb基因序列变异情况,建议将同缘蝽属从缘蝽亚科划入巨缘蝽亚科。  相似文献   

19.
针对杜鹃花卉栽培生产,介绍杜鹃盆艺树景造型技艺流程:选择品种-育苗-造型制作-选盆、培养基质配置与上盆修饰,并提出杜鹃盆艺树景养护技术,供广大花卉生产者和盆景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杀虫剂对蓟马类害虫主要天敌昆虫南方小花蝽的影响,选取吡虫啉、高效氟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3种常用于防治蓟马的杀虫剂,采用触杀方法对昆明地区3种植物上的南方小花蝽成虫和若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南方小花蝽成虫和若虫均对高效氟氯氰菊酯的敏感度最高,不同植物上成虫的24 h LC_(50)值为木香0.577 mg/L、辣椒0.695 mg/L、锦绣杜鹃0.610 mg/L,若虫的24 h LC_(50)值为木香1.855 mg/L、辣椒3.385 mg/L、锦绣杜鹃2.089 mg/L;对吡虫啉的敏感度最低,不同植物上成虫的24 h LC_(50)值为木香8.024 mg/L、辣椒20.183 mg/L、锦绣杜鹃8.900 mg/L,若虫的24 h LC_(50)值为木香10.297 mg/L、辣椒22.607 mg/L、锦绣杜鹃10.338 mg/L。南方小花蝽若虫对杀虫剂的敏感度低于成虫,且取食不同植物上蓟马种群的南方小花蝽对同一种杀虫剂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南方小花蝽对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的敏感性较低,应是蓟马类害虫防治中优先选择的杀虫剂,建议在田间使用杀虫剂防治蓟马时尽量避开南方小花蝽种群成虫发生高峰期,以达到保护天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