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全面了解月亮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现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 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提取贵州月亮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斑块面积、个数、周长等信息。选取分维数、蔓延度、聚集度、均匀度和多样性等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的斑块特征和景观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两个方面来分析贵州月亮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有硬阔林地、软阔林地、针叶林地、针阔混交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宜林地、其他林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11种景观类型,硬阔林地和针叶林地面积最大,是研究区的主要景观类型。各景观类型的斑块面积、斑块周长和斑块个数分布极不均匀。整体来说,研究区各景观呈现破碎度较小,聚集度较高,景观类型空间分布不均匀,多样性水平较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促进河北省自然保护区的合理建设与布局,构建能满足京津冀地区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自然保护区体系,以河北省自然保护区的相关资料为基础数据,对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同时,运用GAP分析方法,利用地理系统系统软件ArcGis9.2的叠加分析功能,对森林、草原、湿地三大生态系统在河北省自然保护区中的保护空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很不完善;生态系统保护空缺分析发现除库塘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类型保护空缺外,其他各类生态系统都存在保护面积空缺。针对发现的这些问题结合河北省的各类生态系统分布情况,对河北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北5省(区)已建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级别特征的论述及其类型结构的分析表明,此西北5省(区)自然保护区的平均数量尚未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且各省区分布不均衡;保护区的类型比较齐全,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野生动植物在已建的自然保护内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自然保护区的布局有待进一步合理化;据此,提出了加强保护区的网络化建设,扩建已有的保护区,将具有重要意义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5年环境保护部公布数据,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地理分布和生态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为我国共有自然保护区2 740个,总面积为105 418 889.673hm~2;广东省数量最多为384个;黑龙江省在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上,均排在第一位;面积最大的为青海省占中国保护区总面积20.45%;中国自然保护区以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为主体,占自然保护区总数的52.04%。  相似文献   

5.
以河南省自然保护区的相关资料为基础数据,从各类型自然保护区数量、面积结构,区域分布及整体建设强度三方面对河南省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评价,运用GAP分析方法,利用地理系统软件ArcGIS,对森林、内陆湿地二大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现状进行了空缺分析,对河南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优化提出建议,为其自然保护区体系的合理建设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范围,基于研究区1066个自然保护区基础数据,从整体、东中西部以及11省市不同空间尺度对长江经济带自然保护区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的数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县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中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多之外,各个级别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均按照由东部、中部至西部逐渐增多的趋势;东中西部地区都以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生态系统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为主,且各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该文基于最新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采用Fragstats工具和In VEST模型分析了海南省甘什岭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甘什岭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以乔木林为主,且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景观聚集度最高。建设用地景观斑块数量最多,平均斑块面积最小。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为0.9669,其中核心区的生境质量最高、实验区次之、缓冲区最低,且核心区生境质量表现更稳定。研究结果可以为保护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及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对景观格局即破碎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中马尾松、竹林、黄山松是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景观类型,三者面积与周长之和分别占全区的60.48%和46.79%;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周长、斑快数的分布极不平衡,尤其在3类主要斑块类型中,在斑块面积、周长方面差异显著;农田、居住地、经济林等人工和半人工经营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高,而黄山松各天然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低,表明人类经营活动的干扰是导致自然保护区破碎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采取线路调查和典型取样以及卫星影像数据分析,得出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共有7个植被型、11个植被亚型、17个群系组和28个群系。其中寒温灌丛是轿子山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占保护区面积的29.37%。在水平分布上,轿子山片以保护区最高主峰和山脊为界,东、西两部分植被类型差别较大;温性针叶林、寒温灌丛和寒温草甸是保护区山地垂直带上最主要的植被类型。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大面积连片存在的多种原生植被类型,且地理分布极为特殊,因而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运用景观空间数据分析软件计算相关景观指数,通过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景观格局总体情况、斑块面积、周长、总数、分维数、破碎化、均匀度及多样性指数等分析,探讨保护区内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为保护区主要森林景观;景观要素的斑块面积、周长、数量差异极大;亚乔林及低矮阔叶乔木林景观宽块形状最复杂,且破碎化程度较高,针阔混交林景观斑块形状同样较复杂,但破碎化程度低,且成因不同;保护区总体景观多样性程度较低,景观类型分布不均匀,景观异质性较差。  相似文献   

11.
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ARC/INFO支持下,利用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1∶50000植被分布图和其它辅助数据,选取多个有代表性的景观指数对保护区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茫荡山自然保护区景观异质性较高,连通性较好,破碎化程度不明显;各景观组分的面积和周长分布极不平衡,森林景观是区内主要景观类型,常绿阔叶林和暖性针叶林等少数几种组分在景观中占绝对优势;受干扰程度最大的景观类型是竹林和农田景观.  相似文献   

12.
哈巴雪山保护区大果红杉林的分布格局及其保护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哈巴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大果红杉林的系统调查研究尚未有人做过,在其他区域的调查研究也相对较少的状况。对保护区内分布的大果红杉林进行调查,摸清其面积、斑块数量、空间分布格局和群落结构组成等情况,从自然性、稀有特有性、生物多样性、脆弱性、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中的重要性、景观价值等方面对其保护价值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是保护地整合优化的重要基础,对于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东省6种类型1359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地理统计模型,采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最邻近点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对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表明:自然保护区是面积最大的保护地,珠三角地区是自然保护地数量最多的区域;广东省自然保护地总体呈多中心集聚组团分布的格局,3个高密度区分布位于佛山市、东莞市西部和广州市北部.提出建议:利用此次整合优化的契机,进一步优化广东省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布局,尝试在珠三角地区布局国家公园.  相似文献   

14.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从景观指数方面定量分析了龙门山系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植被状况良好,森林景观以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其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91.65%;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整个区域的基质,与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一起构成该保护区的4个主要植被景观要素,其它植被类型镶嵌其间;高山灌丛的分布面积最小,斑块数量最少,异质性最低,景观地位最弱.与其它研究区域相比,该保护区的森林植被景观具有类型丰富、多样性高、优势度大、破碎度低的总体植被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15.
通过样线法、红外数码相机法,对山西省红腹锦鸡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数据收集,采用兽类资源数量计算方法和Max Ent模型对山西省红腹锦鸡数量及资源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共有红腹锦鸡2 116只,集中分布在山西省南部太宽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涑水河源头省级自然保护区、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ax Ent模型用于山西省红腹锦鸡栖息地预测,拟合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白河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所知的四川岷山山系川金丝猴种群最大、密度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保护区,对该地区在地震前后的生态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有利于物种资源的保护。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平台,结合2008年汶川地震与2017年九寨沟地震发生的关键时间节点,从2003—2018年每隔5年,选取了Landsat5 TM和Landsat8 OLI的遥感影像,利用生态景观格局类型及景观生态指数来分析两次地震前后15年间白河自然保护区在景观水平和斑块类型水平尺度上的生态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白河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由裸岩、草地/灌木、温带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5种类型组成。在Fragstats4.2中选取8个景观指数,分别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对保护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斑块类型水平上,2003—2018年白河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景观类型为针阔混交林,其次为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且两次地震均导致主要景观类型所占面积下降,各景观类型斑块数量增多,景观类型平均面积减小,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水平上,两次地震导致景观多样性降低,景观整体形状趋于复杂,景观空间异质性程度下降,各景观类型面积所占比例的差距增大,整体景观朝着非均衡化方向发展。本研究结果对地震前后的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灾后生态恢复重建,以及物种资源尤其是川金丝猴的栖息地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莱州湾东岸湿地植被构成特征,为判定莱州湾东岸湿地生态系统稳定程度提供量化指标,促进湿地保护恢复工作的开展。以莱州湾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开展保护区内植被调查,并从种类组成、生活型、区系分布和优势种的确定等角度对保护区植被构成进行整体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自然保护区植物共有21科37属41种,其中以禾本科属、种及种株数数量最多。莱州湾自然保护区植被主要生活型为一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生活型,植物属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为主,由KikvidzeOhsawa改进法得出保护区内植被优势种数量为11种。莱州湾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种类丰富,优势种明显,多为草本植物。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发展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截至2003年底,黑龙江省已建有森林类型、草原与草甸生态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类型、野生动植物类型及地质遗迹类型等五大类型自然保护区166个,面积5179041hm^2,占全省总面积的11.39%.分别论述了各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保护对象等基本情况,并介绍了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9.
通过收集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现状基础资料,分析了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发展特征。截至2015年12月,陕西省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61个,总面积11 718.48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69%。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基础指数(NRI)为75.67,处于中上水平。数量上野生动物类型最多,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和古生物遗迹类型最少,面积上野生动物类型最大,古生物遗迹类型最小。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存在保护区基础资料缺乏、管理体制不清、经费短缺和保护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分析结果有助于陕西省自然保护区未来建设管理的科学决策,并为全国其他地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成效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野生动物保护对于自然保护区尤其是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来说是其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野生动物的保护成效是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的衡量标准之一。文中从野生动物的种类、种群数量、种群生存力、分布格局以及栖息地适宜性等方面总结了野生动物保护成效评价研究, 提出几种野生动物保护成效评价研究的可能途径和方法, 对野生动物保护成效评价研究进行了初步展望, 以期为今后野生动物保护成效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 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