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笔者自1984年起根据兽医免疫学机理探索猪瘟免疫程序,在专业养猪场全面试行育肥猪于51—59日龄一次性加大量(1.5头剂)猪瘟免疫注射,母猪于每次怀孕后40天进行一次加大量(2头剂)猪瘟免疫注射。按照上述免疫程序五年来共注射育肥猪万余头,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适合五华县农村养猪生产的猪瘟免疫程序,于1985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实行猪瘟免疫程序改制,采取“一个标记”、“两个落实”、“三个统一”的具体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几年来,我县预防猪瘟的免疫程序是采取“农村月月补针,集市场场注射”,仔猪60日龄断奶接种猪瘟疫苗。使用疫苗有猪瘟冻干苗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为了探讨本免疫程序的接种效果,笔者于1985年5月—1986年4月进行了免疫效果试验,现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全省一直沿用每年“春防”和“秋防”一刀切的兔疫方法进行定期猪瘟预防注射。在生猪常年繁殖增长的客观条件下,只搞春秋两次定期注射,不搞常年免疫补针,必然会出现大量非免疫个体,随着免疫间隔时间的延长,仔猪生长,肥猪出栏,使猪瘟群体免疫率降低,在猪瘟病存在的条件下,这些非免疫个体不可避免地成为感染猪瘟的对象,这就是我省年年还有猪瘟病零星散发的主要原因。为有效地控制和扑灭猪瘟,必须改革免疫程序,变春秋两次群体免疫为一猪一年一注  相似文献   

5.
以往生猪防疫部采取春秋两季突击打歼灭战的办法,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两季间隔期内有大量仔猪出生未及时防疫注射,而留下免疫空白,这些仔猪就极易感染猪瘟。1991年我试行猪瘟免疫程序改革,在我镇开展了仔猪瘟疫苗窝前“一次免疫“法”试点示范和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据调查,试点村的93头母猪共产仔145窝,1347头猪除6头死亡外,其余全部正常出售。仔猪窝边注射死亡率只有0.45%,发病率也大大减少。“一次免疫法”的具体做法:在仔猪55日龄左右或出售前,对仔猪逐头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按瓶签每头用1毫升生理盐水稀释,肌…  相似文献   

6.
根据近年对黑龙江省部分养猪场和养猪户的调查表明,黑龙江省因猪瘟引起的直接死亡或因猪瘟的隐性感染并发其他传染病引起的间接死亡占总死亡数的25%左右。针对这一情况,黑龙江省兽卫生防疫站承担了省攻关课题“猪瘟免疫防治技术的研究”,适时开展了猪瘟免疫程序的系统研究。此次试验针对种母猪的免疫程序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种母猪的免疫,除保护自身免受感染的同时,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控制猪瘟流行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免疫程序不够完善、猪群防疫密度较低、母源抗体干扰及首次免疫脱节等,影响了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1986年至1987年,我县猪瘟发病数为930头,严重挫伤了群众养猪的积极性。为此,自1988年后,我县开始推广20、60日龄猪瘟免疫程序,至今已取得明显效果,现简介如下。一、推广二次免疫的主要措施:首先继续推行兽医防疫岗位责任制、防疫检疫奖罚制度,从而提高了兽医人员对防疫工作的责任心。其次针对二次免疫程序的推广,建立“一证三卡一表”制。即实行“生猪防疫  相似文献   

8.
“猪瘟免疫程序的研究“和“水溶性氟哌酸的研制及应用”是由广东省农委、科委下达,广东省农科院兽医研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猪瘟免疫程序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当前我省猪瘟病发生于哺乳仔猪的特点,采用ELISA监测抗体,制定出适用于我省大、中型猪场的免疫程序。“水溶性氟哌酸的研制及应用”主要是采用氟哌酸和烟酸经化学反应,生成分子复合物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适宜于本地区生产实际中较为合理的猪瘟免疫程序,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绍兴县鉴湖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从1980年以以来,多次对猪瘟免疫程序作了改进,经过几年的努力和生产实践的考验,确认“二十日龄哺乳期仔猪的免疫接种”有显著的实际生产效果,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了解2个规模猪场发生疫病的诊断、处置情况,发现猪场虽然进行了猪瘟疫苗的免疫,但还是发生了猪瘟疫情,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分析猪瘟疫情是由猪瘟免疫程序不规范造成的。因此,提醒广大养猪户时刻重视猪瘟的免疫,选用适合本场的猪瘟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猪瘟防疫新途径,改变过去季节性集中防疫存在的弊端,实现常年对45日龄以上仔猪进行预防注射,使猪群免疫密度常年保持高水平,控制猪瘟病的发生和流行,推动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我县于1990年开始在全县进行了“猪瘟免疫程序改革”,以下简称“免改”。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已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实施“免改”工作情况简要如下。为确保“免改”工作顺利进行,接着县政府制定的防疫“双包、双保、双向”的“双轨”原则,(即“观包”是乡政府包防疫密度,兽医站包免疫密度;“双保”是乡政府保承包费兑现,兽医站保病死率;“双向”是县…  相似文献   

12.
问 我们在阅读贵刊时,常遇到“免疫程序”这个词,请你们进一步解释。(张小琳  隆林县)答 根据当地疫情、动物机体状况(主要是指母源及后天获得的抗体消长情况)以及现有疫(菌)苗的性能,为使动物机体获得稳定的免疫力,选用适当的疫苗,安排在适当的时间给动物进行免疫接种,这就叫免疫程序,简单地说是免疫计划。以猪瘟为例,在从未发生及早已消灭了猪瘟的澳大利亚和美国,根本不对猪群实施猪瘟免疫接种,当然也就不存在猪瘟免疫程序问题。但在我国,猪瘟疫情遍及各地,因程度各不相同,其免疫程序也略有不同。在疫情已被稳定控…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新疆乌鲁木齐垦区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猪瘟免疫程序,免疫程序较为混乱,免疫效果亦不同。为探讨一种适合本地区的猪瘟免疫程序,有效预防猪瘟,而进行本试验。本试验是对仔猪猪瘟母源抗体的跟踪监测结果,对不同日龄仔猪免疫猪瘟疫苗,然后采集血样,检测猪瘟抗体效价。根据效价不断校正、最终确定为科学合理的猪瘟免疫程序,其免疫程序是:猪瘟的超前免疫,剂量1头份,根据抗体效价下降情况,35日龄进行二免,剂量4头份;仔猪常规免疫:一免30日龄、剂量2头份;二免50日龄、剂量4头份;生产母猪免疫:配种前(后)15d进行免疫,剂量4头份。应用此免疫程序的同时,严格遵守环境卫生消毒制度,再未发生猪瘟,抵御了猪瘟野毒的侵袋,提高了猪瘟防治水平,促进垦区生猪养殖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猪瘟免疫程序对预防猪瘟至关重要 ,免疫程序要随着猪群情况及环境因素的不同而及时改变 ,种猪场仔猪超前免疫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控制猪瘟的“规模化猪场猪瘟净化技术”课题,是用猪瘟单克隆抗体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技术,查出亚临床猪瘟发病原因和猪瘟野毒感染等情况,制订出净化实施方案和科学免疫程序.采用净化措施,淘汰带病毒猪,组建净化种猪群,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农村猪瘟免疫程序问题,许多专业性杂志已经对此开展了专题讨论。在农村猪瘟的防制工作中,一致认为采取“春防”和“秋防”的免疫方法,还存在种种缺陷和弊端,采用机械化养猪场的免疫办法来控制猪  相似文献   

17.
猪瘟免疫程序对预防猪瘟至关重要,免疫程序要随着猪群情况及环境因素的不同而及时改变,种猪场仔猪超前免疫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优化规模化猪场猪瘟免疫程序。选取猪场A、B、C年龄和体重相近、品种相同的新生仔猪分别250头、250头、50头,通过确定首免和二免的时间与免疫剂量,比较原场猪瘟免疫程序,进而优化猪瘟免疫程序。试验结果表明,猪场A、B、C仔猪按照优化的猪瘟免疫程序免疫后,随着日龄的增大,猪瘟抗体合格率相应增长,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首免与二免后,猪场A优化的免疫程序抗体水平极显著(P0.01)高于原场免疫程序;首免后与二免后7 d,猪场B优化的免疫程序猪瘟抗体水平显著(P0.05)高于原场免疫程序,二免后21 d、35 d、49 d,猪场B优化的免疫程序猪瘟抗体水平极显著(P0.01)高于原场免疫程序。确定免疫程序为首免21日龄,免疫剂量为2头份,二免56日龄,免疫剂量为4头份。二次加强免疫后,仔猪猪瘟抗体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合格率高于国家要求的70%以上标准,持续监测发现,猪瘟抗体水平可维持112 d。  相似文献   

19.
<正> 根据猪瘟冻干苗免疫期1—1.5年的依据,万载县罗城公社畜牧兽医站1981年起把春秋两季的免疫程序,改革为“一次注射,常年补针”的免疫程序,以剪耳号为记,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率。1982年把这一改革,推广到五十九个公社,获得得了明显效果。万载、分宜和上高县及宜春市的五十个站,达到了省定基本消灭猪瘟的标准,经省组织验收后,被评为1982年基本消灭猪瘟的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20.
<正>猪瘟严重危害养猪业,但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以预防为主。因此,避免猪场发生猪瘟必须认真进行免疫。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是"猪瘟细胞培养弱毒冻干活疫苗",但各地免疫失败情况屡见不鲜,给养猪场户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究其原因,与基层较普遍存在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使用方法不当等问题有关[1]。为了分析猪瘟不同免疫程序产生的免疫效果,笔者在2012年春季集中防疫过后,随机从4个采取不同免疫程序的养猪场共采集2 320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