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噻嗪酮·溴虫腈混配制剂中噻嗪酮和溴虫腈.该方法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13、0.097;变异系数分别为0.20%、0.84%;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1.0、0.999 5;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6%、99.73%.  相似文献   

2.
吡虫啉、噻嗪酮和氟虫腈防治稻飞虱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果表明,供试3种药剂对水稻稻飞虱总体防治效果均不理想,平均防治效果最高值吡虫啉为48.13%、噻嗪酮为50.8%、氟虫腈为54.35%;药后3、7d,噻嗪酮防效最好,其次是氟虫腈,第三是吡虫啉;药后14d防治效果最好的是氟虫腈,其次是吡虫啉,第三是噻嗪酮。吡虫啉、氟虫腈防治白背飞虱效果略好于褐飞虱,噻嗪酮防治褐飞虱效果略优于白背飞虱。  相似文献   

3.
不同杀虫药剂对水稻“两迁”害虫田间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两迁”害虫)化学防治药剂缺乏的现状,2013年对新烟碱类、三嗪酮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类、氨基甲酸酯类等6种杀虫药剂对褐飞虱以及双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缩氨基脲类、有机磷类等9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施药后5 d和10 d,氟啶虫胺腈、呋虫胺、噻虫嗪、吡蚜酮对褐飞虱的防效分别为77.9%~90.9%和77.0%~90.5%,异丙威和噻嗪酮防效分别为40.1%~65.9%和20.6%~49.9%,氟啶虫胺腈、呋虫胺、吡蚜酮与异丙威、噻嗪酮防效差异显著。施药后14 d,茚虫威、四氯虫酰胺、氟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氰氟虫腙防治稻纵卷叶螟的保叶效果都在80%以上,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为71.3%,溴氰虫酰胺、稻散×毒死蜱、丙溴磷保叶效果为62.2%~69.9%,茚虫威、四氯虫酰胺与丙溴磷差异显著;茚虫威、四氯虫酰胺、氟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氰氟虫腙、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丙溴磷、稻散·毒死蜱杀虫效果都在90%以上,与溴氰虫酰胺防效61.9%差异显著。建议在实践中,可轮换使用噻虫嗪、吡蚜酮、呋虫胺、氟啶虫胺腈防治褐飞虱,轮换使用双酰胺类、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氰氟虫腙、有机磷类防治稻纵卷叶螟。  相似文献   

4.
本文检测了23批(其中单剂18批,混剂5批)在福建省销售的啶虫脒产品,结果表明21.7%的农药中检出有未经登记农药成分.主要检出成分是哒螨灵、溴虫腈、噻嗪酮、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等.5批混剂产品中均未检出未经登记农药成分.  相似文献   

5.
7种杀虫剂对北京地区烟粉虱成虫毒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比较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北京地区烟粉虱成虫的毒力,以期为北京地区高毒农药淘汰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氟虫腈对烟粉虱成虫的毒力最强,其LC50值为2.98(g/mL;新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吡虫啉对烟粉虱成虫的生物活性较好,LC50值分别为8.04(g/mL、7.49(g/mL,噻虫嗪对烟粉虱成虫毒力相对较差,LC50值仅为95.03(g/mL;烟粉虱成虫对马拉硫磷、异丙威和噻嗪酮3种杀虫剂不敏感。在北京地区,采用噻虫嗪、马拉硫磷、异丙威和噻嗪酮等杀虫剂,不能有效防治烟粉虱的成虫;氟虫腈、吡虫啉和啶虫脒可以用来防治烟粉虱成虫。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稻主产区褐飞虱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2009年,用稻茎浸渍法连续监测了广西南宁市、广东阳江市、湖南东安县、福建福清市、江西上高县、湖北孝感市、浙江金华市、江苏通州市和安徽和县共9个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噻嗪酮和氟虫腈的抗性变化。结果表明: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仍处于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105.5~459.7倍),但2009年监测到东安、孝感、上高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已有下降趋势;褐飞虱种群对氟虫腈的抗性有增长趋势,2006到2009年褐飞虱种群对氟虫腈由敏感至低水平抗性(<6.9倍)发展到了中水平至高水平抗性(13.5~43.3倍);由于2005年吡虫啉在高抗地区的禁用,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上升速度加快,2009年已处于低水平至中水平抗性阶段(7.0~14.4倍)。这表明在吡虫啉、氟虫腈被禁用后,大面积单一使用噻嗪酮进行防治,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有可能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10%溴虫腈悬浮剂对野鸭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测定了10%溴虫腈悬浮剂对野鸭(Mallard duck)慢性繁殖的影响。溴虫腈试验浓度(有效成分)分别设计为0(对照)、0.5、1.0、2.0 mg/kg饲料。结果表明:溴虫腈对野鸭蛋产起始时间有一定影响,随着处理剂量的提高,初产蛋的时间略向后移;溴虫腈对野鸭蛋的蛋壳厚度、受精率及孵化率均没有影响;雏鸭14 d的成活率(以孵化出鸭数计),对照组、0.5 mg/kg饲料组、1.0 mg/kg饲料组、2.0 mg/kg饲料组分别为31.6%、29.2%、16.7%和17.0%。  相似文献   

8.
单季晚稻飞虱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种药剂防治稻飞虱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25%可湿性粉剂20g/667m2、噻嗪酮25%可湿性粉剂50g/667m2、噻嗪酮25%可湿性粉剂50g/667m2 有机硅16.7g/667m2、阿维菌素4%乳油30mL/667m2 噻嗪酮25%可湿性粉50g/667m2、毒·噻40%可湿性粉剂50g/667m2、氟虫腈5%悬浮剂50mL/667m2对单季晚稻稻飞虱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15d校正防效分别为53.0%~75.8%、60.7%~83.0%、65.7%~85.1%、63.4%~83.4%、28.2%~86.0%、39.8%~70.8%,并且以吡蚜酮、噻嗪酮 有机硅、噻嗪酮处理区蜘蛛量相对较高.对以褐飞虱虫量为主的中等至偏重发生稻田,以选用吡蚜酮、噻嗪酮 有机硅、噻嗪酮为好.  相似文献   

9.
褐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和氟虫腈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用稻茎浸渍法测定12个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噻嗪酮和氟虫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2个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均达高或极高水平抗性;除2005年南宁、韶关和阳江,2006年阳江及2007年永州5个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仍处于敏感水平外,其余种群处于敏感性降低或达到低水平抗性;而2006年阳江褐飞虱种群对氟虫腈处于敏感性降低阶段,其余的8个种群均达到了低或中等水平抗性。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用稻茎浸渍法测定12个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噻嗪酮和氟虫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2个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均达高或极高水平抗性;除2005年南宁、韶关和阳江,2006年阳江及2007年永州5个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仍处于敏感水平外,其余种群处于敏感性降低或达到低水平抗性;而2006年阳江褐飞虱种群对氟虫腈处于敏感性降低阶段,其余的8个种群均达到了低或中等水平抗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建立了混剂中吡蚜酮和异丙威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定量分析方法,吡蚜酮与异丙威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6、0.16,变异系数分别为1.2%、0.5%,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8、0.9997,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3%、100.04%。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36%噻虫啉WG及其复配药剂对稻飞虱防治效果,本文比较了36%噻虫啉WG、36%噻虫啉WG +65%噻嗪酮WP、25%吡蚜酮SC共3种药剂5个处理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6%噻虫啉WG +65%噻嗪酮WP混合使用速效性、持效期、防效与25%吡蚜酮相当,极显著优于36%噻虫啉WG单剂使用.  相似文献   

13.
浙西北单季稻区稻飞虱药剂防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种药剂防控稻飞虱试验结果表明,30%混灭.噻乳油80mL/667m2、18%吡.噻可湿性粉剂50g/667m2、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g/667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g/667m2、40%毒死蜱乳油100mL/667m2药后7d对单季稻五(3)代稻飞虱均有较好的总体防治效果,分别为97%、95%、96%、93%、90%,5%氟虫腈悬浮剂40mL/667m2的防效仅为63%,极显著低于其他药剂防效;其中,各处理对白背飞虱校正防效分别达97%、96%、97%、96%、90%、59%,以氟虫腈处理效果为显著低;对褐飞虱校正防效分别达97%、94%、96%、70%、92%、91%,以吡虫啉处理防效为显著差。在稻田以白背飞虱为主发生时,以选用混灭.噻、噻嗪酮、吡.噻、吡虫啉、毒死蜱处理为好,以褐飞虱为主发生时,则以选用混灭.噻、噻嗪酮、吡.噻、毒死蜱、氟虫腈处理为好,不宜使用吡虫啉处理。并且噻嗪酮、混灭.噻、吡.噻、吡虫啉处理区蜘蛛量相对较高,对稻飞虱的持续控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溴虫腈在不同溶剂中的光化学降解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了高压汞灯光源下溴虫腈在不同溶剂中的光化学降解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在室内模拟条件下,初始质量浓度为2 mg/L的溴虫腈在纯水中的光解半衰期为25.86 min,在1~10 mg/L范围内,其光解速率随初始浓度的增大而降低;溴虫腈在pH值为5、7和9的缓冲溶液中的光解半衰期分别为42.52、24.49和32.39 min,即其在中性条件下光解最快;不同形态含氮离子(NO2-、NO3-、NH4+)对溴虫腈的光解均表现为抑制作用,且在离子质量浓度<20 mg/L时,NO3-、NO2-的抑制作用较强,≥20 mg/L时则NH4+的抑制作用较强;溴虫腈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光解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正己烷>甲醇>乙酸乙酯>丙酮,其光解速率与有机溶剂的极性大小无关。研究结果可为溴虫腈的环境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溴虫腈对甜菜夜蛾的毒力及应用研究简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溴虫腈EC对甜菜夜蛾卵的孵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较小,20 mg/L药液浸卵后,卵孵化抑制率为43.11%。溴虫腈EC对甜菜夜蛾1~2龄幼虫的毒力很高,3龄后随着虫龄的增大,甜菜夜蛾对溴虫腈的敏感性显著降低。室内钵栽试验表明,20 mg/L溴虫腈EC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减退率在91.43%~100%之间,持效期15 d以上。田间试验表明,溴虫腈对甜菜夜蛾有优异的防治效果,每公顷施用5%溴虫腈EC 1 200 mL,防治效果在95%以上,持效期为20 d。  相似文献   

16.
六种杀虫剂对小地老虎的毒力及对土壤生物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筛选出高效安全的土壤处理杀虫剂,室内采用浸叶法比较了3种新杀虫剂与3种已登记的杀虫剂对小地老虎的毒力,同时用人工土壤法和密闭法分别测定了6种药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和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溴虫腈、茚虫威和甲维盐对小地老虎3龄幼虫的毒力明显高于3种已登记药剂毒死蜱、辛硫磷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溴虫腈、茚虫威和甲维盐对蚯蚓的LC50分别为1320.80、1153.42和167.91mg/kg,均低于其它3种药剂,属于低毒级;供试杀虫剂中以溴虫腈对小地老虎和蚯蚓的毒力选择性最高,其毒力选择性比值(蚯蚓LC50/小地老虎LC50)为7115.23;6种药剂对土壤微生物均无危害性。  相似文献   

17.
吡虫啉等杀虫剂对温室白粉虱及其两种天敌的选择毒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浸渍法测定了吡虫啉、啶虫脒和噻嗪酮对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及其两种天敌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和微小花蝽Orius minutus的毒力,比较了药剂在温室白粉虱和两种天敌间的选择毒力。结果表明,供试3种杀虫剂对温室白粉虱的3个虫态毒力都很高,LD50值为0.28~4.17 mg/L;噻嗪酮对两种天敌的毒力都很低。吡虫啉、啶虫脒和噻嗪酮对中华草蛉卵的LD50值分别为16.59、178.2和10 286 mg/L,对2 龄幼虫的LD50值分别为54.08、22.79和215.5 mg/L,对成虫的LD50值分别为20.06、26.05和1 836 mg/L;吡虫啉、啶虫脒和噻嗪酮对微小花蝽成虫的LD50值分别为62.14、8.92和170.9 mg/L。表明3种杀虫剂在温室白粉虱及其两种天敌之间存在显著的选择毒力,并以对噻嗪酮的选择性更高,该选择性在温室白粉虱综合防治中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10%溴虫腈水乳剂配方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相转移法,通过对溶剂及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和配伍,确定了10%溴虫腈水乳剂的最优配方:溴虫腈质量分数为10%;溶剂甲苯质量分数为22.8%;表面活性剂EL-40、Span-80和农乳500#以质量比16∶ 3∶ 1复配,总质量分数为10%;蒸馏水质量分数为56.7%。用上述配方所制备的10%溴虫腈水乳剂各项指标合格,并且经常温、热贮(54℃±2℃)80 d未出现析油、分层现象,所制备的制剂黏度小、倾倒性佳,利于分装。  相似文献   

19.
灰飞虱对几种杀虫剂的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灰飞虱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2011年监测了我国江苏、浙江、安徽三省9个灰飞虱种群对噻虫嗪、烯啶虫胺、毒死蜱、吡蚜酮、噻嗪酮、高效氯氰菊酯及氟虫腈的抗性。结果表明:灰飞虱对噻虫嗪都处于敏感阶段(0.6~2.2倍);对烯啶虫胺处于敏感阶段(0.8~3.0倍);对毒死蜱产生了中-高水平抗性(17.5~83.6倍);对吡蚜酮为敏感到低水平抗性(1.9~5.5倍);对噻嗪酮的抗性为高-极高水平(136.4~271.1倍);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为低-中等水平(5.2~34.9倍);对氟虫腈为低水平抗性(0.9~8.0倍)。基于灰飞虱对7种药剂的抗性情况,对田间治理灰飞虱合理使用药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治理水稻害虫药剂的选择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药剂毒性、防治效果、抗药性、对天敌安全性等多方面评述了杀虫剂在水稻害虫无害化治理中的适用性并进行了初步分类.归于适用推广类的杀虫剂有氟虫腈、毒死蜱、三唑磷、噻嗪酮;归于适度推广的主要有乙酰甲胺磷、丙溴磷、阿维菌素、沙蚕毒素类、氨基甲酸酯类;归于禁止使用类主要有高毒农药、吡虫啉;可望引入的主要有吡蚜酮、氟铃脲、氟啶脲、丁烯氟虫腈等.并提出了水稻害虫无害化治理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