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复殖吸虫属吸虫纲、复殖吸虫目,全营寄生生活。种类繁多,大小、形态、生活习性各异,虫体小的可在0.5毫米以下,最大可达10厘米以上。一般为扁平叶状或卵形、肾形等,具吸盘。生活史过程中需要更换中间宿主,中间宿主为软体动物腹足类及瓣鳃类、环节动物多毛类、水生昆虫、植物和鱼类等。复殖吸虫分布极为广泛,为鱼类常见的寄生虫,其传染率高、传播快、治疗困难,对鱼类养殖危害极  相似文献   

2.
双穴吸虫病又称复口吸虫病、白内障病,是近年来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的一种鱼类复殖吸虫病。仅1990年,江苏建湖县发病面积即达1.5万亩,占全县养殖总面积的1/6,死亡鱼类达30万公斤,给水产养殖生产造成了极大损失。双穴吸虫成虫寄生于红嘴鸥的肠道内,其幼虫第一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第二中间宿主为鲤科鱼类、黄鳝、罗非鱼等。双穴吸虫引发的鱼病5~11月均可发生,其中5~8月较为流行,8月以后患病的鱼易掉眼,即为“白内障”症状。主要  相似文献   

3.
单殖吸虫是体型较小的寄生虫。其种类很多,除少数种类营腔寄生(口腔、鼻腔、膀胱)以外,绝大多数寄生在鱼类的体表、鳍条和鳃上。单殖吸虫的幼虫发育,不需经过变态和无性繁殖,也没有中间宿主,而直接发育为成虫。由于单殖吸虫寄生在体表和鳃上,用它的附着器官(钩子和铗子等)钩住鳃丝,破坏鳃组织,刺激鳃细胞分泌过多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研究血吸虫的过程中,发现湖北钉螺是一种侧殖吸虫的中间宿主,并且该吸虫在螺体内有“早熟现象”。  相似文献   

5.
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吴萍  崇加荣 《水利渔业》2003,23(2):65-66
主要介绍了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常见10余种疾病及其防治技术,指出寄生虫病是黄颡鱼养殖中的主要病害。此外还简要阐述了黄颡鱼因水体pH值过高而引起的疾病以及作为复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所带业的危害,并初步探讨了黄颡鱼养殖取得高产的防病措施。  相似文献   

6.
2005年6月至2006年11月,本文对福建厦门海域野生鱼类单殖吸虫的种类和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检查鱼类39种,隶属于8目27科35属,共检出单殖吸虫23种,分属于2个亚目、11科、20属。在16种鱼类的鳃或体表上发现有单殖吸虫寄生,占检查鱼种类的41%;检查570尾鱼类样本,117尾鱼检出单殖吸虫,检出率为20.5%;在感染单殖吸虫的鱼种类中,阳性感染率为10.5%~57.1%,平均感染率25.9%。寄生单殖吸虫的鱼类5目12科15属16种,其中鲈形目鱼类最多,有12种,占75%。鲈形目鱼类共寄生9科18种单殖吸虫;鲻形目鲻鱼寄生有3科3种单殖吸虫。有3种单殖吸虫寄生于不同科宿主鱼体上,多数寄生宿主各不相同,表现出较强的宿主专一性。随着海水鱼类养殖的发展,应密切关注由单殖吸虫引起的鱼类疾病。  相似文献   

7.
高体鰤Seriola dumerili(Risso)俗称章红,仔鱼主要食哲水蚤类的桡足类及甲壳动物,稚鱼开始摄食鳀鱼幼鱼和其它小型鱼类,体长〉15cm后以沙丁鱼、鲭、乌贼为食。复殖吸虫归属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的一个亚纲,种类繁多,全部营寄生生活,成虫寄生于软体动物、贝类、鱼以及人体的消化系统或其它脏器,其中寄生于海水鱼类的复殖吸虫不少于1000种。  相似文献   

8.
高体(鱼师)Seriola dumerili(Risso)俗称章红,仔鱼主要食哲水蚤类的桡足类及甲壳动物,稚鱼开始摄食鳀鱼幼鱼和其它小型鱼类,体长>15 cm后以沙丁鱼、鲭、乌贼为食.复殖吸虫归属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的一个亚纲,种类繁多,全部营寄生生活,成虫寄生于软体动物、贝类、鱼以及人体的消化系统或其它脏器,其中寄生于海水鱼类的复殖吸虫不少于1 000种.  相似文献   

9.
一、指环虫、三代虫生物学指环虫和三代虫均属于单殖吸虫纲,其生活史简单,无世代交替和宿主更替。指环虫是鲤科鱼类中最常见的单殖吸虫,其虫体较小,长度通常不超过2毫米,显微镜下可见一虫体前部有两对黑褐色的眼点,位于咽的两侧。指环虫为卵生,成熟个体中卵一经形成即产出,虫卵孵出毛蚴,感染宿主后,  相似文献   

10.
正一、指环虫、三代虫生物学指环虫和三代虫均属于单殖吸虫纲,其生活史简单,无世代交替和宿主更替。指环虫是鲤科鱼类养殖中常见的单殖吸虫,其虫体较小,长度通常不超过2毫米,显微镜下可见一虫体前部有两对黑褐色的眼点,位于咽的两侧。指环虫为卵生,成熟个体中卵一经形成即产出,虫卵孵出毛蚴,感染宿主后,即附着于体表,并移行到鳃等寄生部位,脱去纤毛,直接发育成虫。主要  相似文献   

11.
有关复殖吸虫的幼虫或成虫寄.生于鱼体引起鱼类患病的情况是为常见,而在鱼苗孵化生产期间,大量复殖吸虫的尾蚴危害鱼苗,造成大批死亡,则不多见。本文是作者于1983-1985年赴斯里兰卡协助开发渔业生产期间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之一,经观察、试验,初步查明了这些复殖吸虫尾蚴的感染途径,对鱼苗的危害程度,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 由动物性病原体引起的鱼病,称为侵袭性鱼病。动物性病原体通常称为寄生虫性病原体,因此又称为寄生虫性鱼病。寄生虫通常包括原生动物、单殖吸虫、复殖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蛭类和寄生甲壳类等。一、口丝虫病(白云病) 病状:病鱼皮肤上有一层乳白或灰兰色  相似文献   

13.
关于椎实螺与鱼病的关系,以往有许多报告和总结。椎实螺是复口吸虫幼虫一毛蚴的中间宿主,复口吸虫对于夏花阶段鱼苗危害很严重。往往使大批鱼苗瞎眼,以致死亡,因此对于养鱼者来说,椎实螺的确是一  相似文献   

14.
六、蠕虫性病 由蠕虫类引起的疾病叫蠕虫病,蠕虫在分类学上包括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纽形动物、环节动物等科一类、在桂山、万山海域初步查见的养殖海鱼的蠕虫病,涉及扁形动物门的甲.殖吸虫、复殖吸虫、缘虫,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环节动物门的蛭类,其中有:  相似文献   

15.
关于椎实螺与鱼病的关系,以往有许多报告和总结。椎实螺是复口吸虫幼虫一毛蚴的中间宿主,复口吸虫对于夏花阶段鱼苗危害很严重。往往使大批鱼苗瞎眼,以致死亡,因此对于养鱼者来说,椎实螺的确是一大敌害,必须予以杀灭。  相似文献   

16.
凡是由动物性病原体引起的鱼病,称为侵袭性鱼病。动物性病原体又称为寄生虫,因此此类鱼病又称为寄生虫性鱼病。动物性病原体通常包括原虫、单殖吸虫、复殖吸虫、水蛭、绦虫、线虫、棘头虫和寄生甲壳类等。 本文提到的淡水热带鱼是指孔雀鱼、月光鱼、黑玛丽鱼、斑马鱼、暹罗斗鱼、食蚊鱼等等,不包括红金龙鱼、银龙鱼、红花地图鱼、红尾黑鲨、玻  相似文献   

17.
太白湖主要经济鱼类寄生蠕虫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12月,采用形态学方法对长江中游的太白湖鱼类鳃和肠道寄生蠕虫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种类鉴定。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5种131尾鱼中,共分离鉴定了36种寄生蠕虫,其中单殖吸虫30种,复殖吸虫1种,绦虫5种;对其中6种单殖吸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重新描述。大部分鱼类的鳃部都感染单殖吸虫,只有4种鱼类的肠道感染寄生蠕虫,较低的体内寄生蠕虫多样性表明该湖泊的生态环境可能受到较严重的干扰。  相似文献   

18.
高体魳Seriola dumerili(Risso)俗称章红,仔鱼主要食哲水蚤类的桡足类及甲壳动物,稚鱼开始摄食魳鱼是鱼幼鱼和其它小型鱼类,体长>15cm后以沙丁鱼、鲭、乌贼为食。复殖吸虫归属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的一个亚纲,种类繁多,全部营寄生生活,成虫寄生于软体动物、贝类、鱼以及人体的消化系统或其它脏器,其中寄生于海水鱼类的复殖吸虫不少于1000种。1发病期间的环境条件水温:24~27℃;盐度:29~30;pH值:>8.0;透明度:>1m;养殖密度:体重>15kg/m3;饲料种类:鲜野杂鱼浆;饲料投喂:鱼浆投喂2次/天(早、晚各1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5%~20%;养殖模式:大型抗风浪…  相似文献   

19.
鱼种池中蔓生螺类,同鱼争氧、争肥,鱼类生长速度慢;它还是复口吸虫等鱼类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以往只是人工摸除,费力大,效果不佳。阜宁县水产养殖场采用武汉产的“灭螺鱼安”灭螺,效果良好。一亩水面大约用50~60克即可,成本仅2元左右。  相似文献   

20.
研究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baicalensis)感染的单殖吸虫的群落多样性及感染情况,为额尔齐斯河鱼类寄生虫病防治提供基础资料。2009年8月到2016年7月,剖检贝加尔雅罗鱼296尾,共感染了6种单殖吸虫,分别为号筒指环虫(Dactylogyrus tuba Linstow,1878)、双髻指环虫(D. sphyra Linstow, 1878)、小刺指环虫(D. micracanthus Nybelin,1937)、多小枝指环虫(D. ramulosus Malewitzkaja,1941)、普氏三代虫(Gyrodactylus prostate Erergns,1963)和斯氏拟双身虫(Paradiplozoon skrjabini Achmerov,1974);贝加尔雅罗鱼单殖吸虫的总感染率为20.27 %,平均感染强度为3.05只/尾(1~18只/尾),平均感染丰度为(0.62±2)只/尾;混合感染率相对较低,仅占2.36%;各单殖吸虫的感染率均小于10%,平均感染强度均小于5,其中小刺指环虫为优势种;在5个体长段中,在14cm≤L<16cm体长段感染单殖吸虫的种类、感染率及感染强度均达到最高;体长段之间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丰富度指数结果相差不大,不同体长段宿主中单殖吸虫种群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体长段14cm≤L<16cm与16cm≤L感染强度差异显著,其余体长段之间的感染强度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