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泥鳅发病的原因1.鱼体受伤或放养密度过大因人工操作方法不当或不小心,造成泥鳅受伤;放养密度过大或泥鳅本身有伤,给病害侵染创造了条件,从而感染疾病。  相似文献   

2.
朱骞 《水产养殖》2010,31(6):36-36
<正>泥鳅在天然水体中病害较少,在人工饲养管理不善或放养密度过大、水质恶化等环境严重不良时,泥鳅发病率增高,直接影响到泥鳅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3.
泥鳅具有耐低氧、抗病力强的特性,在自然水域中病害较少,但在池塘精养条件下,养殖密度大,对养殖过程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高,使得引发鱼病的因素增多,如鳅种选择不慎、放养密度过大、投饵不合理、池塘水质管理措施不力、生产操作方法不当使鳅体受伤而感染病菌等,因此日常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对泥鳅健康养殖至关重要。在苗种投放至捕捞收获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预防、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减免泥鳅病害的发生,提高养殖的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4.
池塘养殖泥鳅病害防治综合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泥鳅具有耐低氧、抗病力强的特性,在自然水域中病害较少,但在池塘精养条件下,养殖密度大,养殖过程各个环节引发鱼病的因素增多,如鳅种选择不慎、放养密度过大、投饵不合理、池塘水质管理措施不力、生产操作方法不当使鳅体受伤而感染病菌等。因此,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坚持"生态预防、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减少泥鳅病害的发生,对泥鳅健康养殖至关重要。1彻底清塘消毒苗种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整消毒工作,杀灭池  相似文献   

5.
泥鳅因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繁殖力强、饵料易得,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养殖前景广阔。泥鳅在天然水域中很少生病,但随着人工养殖放养密度过大以及滥用药物,导致水质恶化,泥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6.
乌鳢生命力强,对环境适应性大,在套养,疏养的情况下,一般很少发病。但在人工高密度养殖环境里或同一池连续养殖,不仅发病,而且病害较多,较为复杂,危害程度越来越大,已成为乌鳢养殖发展的一大障碍。一、乌鳢发病的原因乌鳢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鱼体受伤,放养密度过大因人工操作方法不当或不小心,造成乌鳢撞伤或擦伤;或放养密度过大或投饵量不足,相互咬伤的现象相当严重。或频繁加水,乌鳢逆水跳撞挤擦而受伤。由于创伤,给病害侵染创造了条件。或同池大小规格悬殊,弱肉强食,使得一些乌鳢体质较差,从而感染疾病。  相似文献   

7.
《淡水渔业》1977,(2):26-28
鱼生活在水中,环境因素比较复杂,又经常受到细菌和寄生物的侵袭,因而导致鱼生病的原因亦就很多,如鱼的体质不健壮抗病能力差;操作粗糙使鱼体受伤细菌侵入;鱼塘长时间未清理消毒或清塘不彻底;鱼放养密度过大或搭配不适当;投喂了腐烂变质的饲料;  相似文献   

8.
1.发烧病:主要是放养密度过大,鳝体表面分泌粘液使水中微生物加速分解,消耗水中溶氧,放出热量,使黄鳝缺氧而焦燥不安,互相缠绕,造成大量死亡。防治方法:在池内放0.5~1公斤泥鳅减少黄鳝缠绕;更换新水或在池内每立方米水体泼洒0.7克硫酸铜水解液。  相似文献   

9.
由于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所以水质容易恶化。因此在防病方面应注意科学合理投饵、施肥,放养密度要恰当,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做好泥鳅的防病工作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几点:一、饲养环境泥鳅的饲养环境应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进行。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不能作为养殖用水。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口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部还可以繁生一些底栖生物,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二、苗种质量要选择体…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捕捞强度加大等原因,导致泥鳅的天然资源减少,因此,泥鳅的人工养殖己越来越为广大养殖户所看好。由于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状态,所以养殖水质容易恶化,因此,在病害防治方面应注意科学合理投喂与施肥,且放养密度要恰当,并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做好泥鳅养殖的病害预防工作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几点:一、饲养环境泥鳅的饲养环境应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域不能作为养殖用水。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  相似文献   

11.
钱玉宽 《内陆水产》2005,30(5):37-37
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捕捞强度加大等原因。导致泥鳅的天然资源减少。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为广大养殖户所看好。由于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状态,水质容易恶化,因此,在病害防治方面应注意科学合理投喂与施肥,且放养密度要恰当,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  相似文献   

12.
泥鳅是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名优鱼类,市场需求量较大。每年的秋季,特别是稻田放水时,泥鳅大量集中上市,价格偏低。而其它季节,上市的泥鳅量却很少,价格相对较高、销路好。如果在秋季泥鳅价格较低时,收购泥鳅暂养越冬,在冬季或春季价格较高时销售,则可赚取差价,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泥鳅暂养越冬不失为一条好的致富门路。开展泥鳅暂养越冬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初次开展应先小规模试验,放养密度应小一些,  相似文献   

13.
泥鳅的病害与防治1.水霉病:在泥鳅苗孵化过程中,水温较低,容易发生此病;冬季鳅体受伤,开春后也极易得此病。得水霉病的泥鳅,体表布满白色棉絮状的水霉,通常可用1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5-30分钟,或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即可治愈。2....  相似文献   

14.
<正> 4 管理 泥鳅有自相残食的习性,尤其在饵料不定的情况下,更为严重。因此,放养的泥鳅苗必须大小均匀。泥鳅苗放养密度为510g/m~2水体,饲养6~7个月后能收获50kg左右的成鱼。泥鳅的繁殖季节在4~6月,这时雄亲鱼长约10cm,雌鱼性成熟时肚大腹圆,胸鳍圆滑,在离岸边约30~40cm处的草丝中  相似文献   

15.
泥鳅常见病的防治1.水霉病:在泥鳅苗孵化过程中,水温较低,容易发生此病;冬季鳅体受伤,开春后也易得此病。得了此病的泥鳅,体表布满白色棉絮状的水霉。可用1ppm的孔雀石绿溶液(1立方水中放1克)浸洗或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2.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16.
<正>台湾鳗鳅又名大鳞副泥鳅,俗名大泥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原分布于台湾岛的浅滩河流,随着近年大陆陆续引进目前在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由于其具有性格温驯、安静、胆大不怕人,不钻泥且食性广、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点,成为近年新兴的养殖品种。为解决制约河北省泥鳅养殖产业发展的苗种供应和苗种成活率不高的问题。我们从2014年开始在放养密度、饲料品种、  相似文献   

17.
泥鳅是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名优鱼类,市场需求量较大。每年的秋季,特别是稻田放水时,泥鳅大量集中上市,价格最低。而其他季节,上市的泥鳅量却很少,价格相对较高、销路好。如果在秋季泥鳅价格较低时,收购泥鳅暂养越冬,在冬季或春季价格较高时销售,则可赚取差价,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泥鳅暂养越冬不失为一条好的致富门路。开展泥鳅暂养越冬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初次开展应先小规模试验,放养密度应小一些,试验成功后再扩大规模,这样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汪为均 《内陆水产》2002,27(11):35-35
每年的夏秋季是草鱼发病的高峰期,如果不及时防治,会有不同程度的死亡,给养鱼户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现将草鱼常见鱼病的诊断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发病原因物理因素由于拉网捕鱼、鱼种运输,常使鱼体受伤,引起细胞变性,极易被细菌、水霉菌所感染患病。化学因素投放大量未发酵的有机肥,水质过肥,一方面消耗水中大量氧气,还能施放出经硫化氢、沼气等有害气体;另外也能带入鱼害粘球菌,引起细菌性烂鳃病。生物因素由病毒、细菌、霉菌、藻类寄生或侵袭鱼体而致病。人为因素放养密度过大或搭配比例不当,投喂不清洁或变质的饲料,投饵…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不同面积、水深的池塘,采用不同的放养密度、不同规格的苗种进行高密度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泥鳅养殖池塘以长条形为佳,面积2亩~3亩,水深保持在0.4m~0.5m,池底铺设腐殖泥土10 cm,养殖效果较好;泥鳅苗种规格为70尾/kg~80尾/kg,放养量1000kg/亩~1200kg/亩,单产较高,效益最好;放养苗种规格越大,养殖成活率越高;随着放养密度增大,成活率逐渐降低;试验条件下,放养规格为70尾/kg的泥鳅苗,单产最高。  相似文献   

20.
常先苗 《水产养殖》2009,30(8):30-32
泥鳅属小型经济鱼类,性习钻泥,游动能力弱,直接放入水稻大田中养殖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难题。常规稻田泥鳅养殖标准要求相对较高,对一般未从事过泥鳅养殖的人来说难度大。2008年笔者结合泥鳅池塘养殖、小体积网箱养殖和常规稻田养殖的优点,与水产养殖企业联合开展低洼地改造稻田小体积网箱泥鳅养殖技术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现将养殖情况总结如下,供广大泥鳅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