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昆虫在杂草生物防治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叶甲科Chrysomelidae昆虫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文中综述了叶甲科昆虫在杂草生物防治中的研究与利用,就国际杂草生物防治概况、叶甲科昆虫防治外来杂草的经典项目、国内叶甲输入和输出情况、我国本地叶甲科昆虫在杂草生物防治上的利用以及目前杂草生防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杂草生物防治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宏科 《世界农业》1996,(11):30-31
杂草生物防治概况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李宏科杂草生物防治是利用寄主范围较为专一的植食性动物或植物病原微生物将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的杂草种群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尤其对除草剂有抗性作用或很难用除草剂防治的杂草,采用生物防治是极其经济有效的。自1795年印度从...  相似文献   

3.
抗药性杂草种群的发展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叙述了全球抗药性杂草种群的分布及其发展动态,杂草抗药性的原因和抗性杂草种群对作物的危害,提出了以作物轮作,栽培,来茬等农业措施为主,结合生态防治,生物防治和合理使用除草剂来治理抗性杂草,延缓杂草产生抗性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设施无公害蔬菜生产中杂草的发生危害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设施无公害蔬菜中杂草防除首先应通过田间栽培管理进行防除,其次是物理防治,第三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同时大力发展生物除草剂的的研制及使用。倡导生物防治,结合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技术手段,在保障蔬菜产品绿色安全的前提下,使杂草危害降到经济阈值以下。  相似文献   

5.
寄生杂草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杂草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靠吸取作物养分生活,致使作物正常生长受阻,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危害,近年来寄生杂草的治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主要寄生杂草的种类分布及危害,生物学特性和治理方法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重点论述寄生杂草的治理方法,包括检疫、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其中生物防治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探讨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通过生物去治另外一种病虫害的方法。一般情况下生物防治分为3种类型以鸟治虫、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等。此技术以生物物种间相生相克的原则为基础,在保证维护环境及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以有效减少杂草与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为目的,并且生物防治的方式多种多样,较与农药等非生物防治技术,具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现阶段,制约我国农作物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病虫害,对病虫害防治的技术研究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农田化学除草剂的长期和大面积使用给农民带来巨大好处,但杂草抗药性逐渐突出,滥用除草剂容易造成药害和污染环境.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发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的作用,科学进行化学防治,以取得快速、高效与持续的控制效果,是杂草防除的方向.1999年在本站试验基地进行了以调控肥水管理来控制抛栽稻田杂草的试验.  相似文献   

8.
生物防治是杂草综合治理措施中长期控制杂草的最有效的办法。本文针对杂草生物防治的概念、应用情况、研究进展、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夏莉  陈阳琴 《农技服务》2016,(4):119+97
玉米黄呆蓟马是典型的食叶类害虫,每年发生代数不详,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根基部和枯叶内越冬,当前主要防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为辅。  相似文献   

10.
由于有机农业耕作系统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草剂,加上有机农田的杂草种群数量与种类相对较多,其对有机农业产量的影响将更严重。结合国内外杂草发生与防治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并明确了影响有机农田杂草发生的制约因素。从生产系统角度出发,介绍了国内外在有机杂草控制上采用的农业防治方法,如耕作控草、栽培管理控草等;物理机械防治方法,如人工除草、机械除草、物理除草和堆肥除草等;生物防治方法,如以虫治草、利用动物取食与植物竞争控草、微生物除草剂防治等;以及生态防治方法,如作物他感作用、以草治草、作物间竞争治草等控制杂草技术措施与手段。并对今后有机农业杂草生态学、生物学等基础性研究、监测评价、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标准化、规模化经济、生态防治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广东农田杂草防控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光温水热资源丰富,作物四季种植,杂草周年为害,已成为影响农作物生产的重要生物因子。目前,广东农田杂草防控主要依赖化学除草剂,在控制农田杂草危害和提高作物产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杂草防控面临诸多挑战:化学除草剂的过量使用,导致杂草种群演替及抗药性问题突出,除草剂药害问题频发,防治成本增加的同时给农田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绿色防控技术储备不足,适应杂草防控的智能化和机械化手段不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相应对策:推进杂草群落动态和抗性监测预警工作;加强杂草抗性机理研究;研发推广除草剂药害诊断及防控技术;加强杂草绿色防控技术和精准除草技术研究;组建产学研联盟,增强协同创新能力;推进杂草统防统治及基层从业者培训。  相似文献   

12.
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Griseb)是世界性的入侵物种,其生长迅速,抗逆性强,适应水生和陆生环境,利用宿根和地下茎越冬,通过营养器官进行无性繁殖,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滋生蔓延,危害严重。近年来,空心莲子草的生物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概述了空心莲子草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生化、防除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化学防除是我国防治空心莲子草的主要措施。同时,还介绍了空心莲子草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2001—2003年,进行了农田杂草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基本摸清了淮北地区农田杂草种类和群落分布。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筛选出一批高效、经济的新型化学除草剂,并配套相应的应用技术,针对部分难除杂草,应用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滥用造成的危害,精准施药技术及相关植保机械发展迅速,实现了化学农药的减施增效,并提高了化学农药的利用率。但在生物防治领域,尤其是利用活体生物的防治措施中,精准化施药技术研发相对滞后,增加了生物农药向市场推广应用的难度。为了更好地了解针对生物防治的精准化施药技术研究现状,分别从植保机械精准施药技术现状、植物病虫害和杂草生物防治的精准施药技术等方面展开综述,并对生物防治精准化施用技术进行了研究展望,旨在为生物防治更加精准高效地推广应用提供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2009年长喙婆罗门参被发现入侵中国,主要分布地在东北南部(尤以大连为多)。2012年在北京地区调查中首次发现归化的长喙婆罗门参,表明该入侵杂草已蔓延至华北地区。简介长喙婆罗门参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分布区域及其危害情况,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外来入侵杂草紫茎泽兰的分布与区域减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生物入侵对经济、生态和社会安全均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严重的威胁之一。原产于中美洲墨西哥的紫茎泽兰是一种入侵性很强的世界性恶性杂草。综述了紫茎泽兰在我国的发生分布情况,结合项目组多年的系统调查与研究进展,提出了包括人工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替代控制等措施在内的区域减灾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文章概述了目前国内魔芋种芋繁育的主要模式、方法和区划,包括利用大田、林下、设施化及庭院化的繁育模式,根状茎或小球茎、切块、植物组培及实生种子的繁育方法,以及4个主区和6个亚区的繁育区划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不同气候环境条件下合理布局魔芋品种,创新发展适宜套种魔芋的经济林、果林及繁育设施;同时,集成了山地魔芋抗旱防涝栽培技术,生物多样性和多元立体套种抑草防草技术以及魔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套种技术等,改进和创新魔芋种芋的繁育模式和方法,扩大魔芋适种区域,促进魔芋产业在西南山区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田间杂草识别与除草技术智能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计算机与电子技术的发展,田间杂草识别与除草技术逐步走向智能化,自动除草系统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对组成田间杂草识别与自动除草系统的4个主要模块(系统导航模块、图像采集与处理模块、杂草识别模块和除草控制模块)分别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外来入侵植物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 (L.) Sweet]现已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是一种恶性的重要入侵杂草。本文从五爪金龙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化感作用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探讨了五爪金龙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杂草生防真菌是从罹病杂草组织中分离筛选获得的一类能够有效侵染有害植物,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生长或繁殖的植物病原真菌。利用杂草病原真菌防控杂草具有巨大的潜在优势。本文从杂草生防真菌的控草潜力、主要类群、生物防控机理、寄主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总结了杂草生防真菌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杂草生防真菌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