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为加强水稻分子育种研究并提高其产量,综述了水稻株型结构即株高、分蘖数、分蘖角度和穗部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并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对株型育种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4.
5.
本文综述了作物基因工程育种的主要内容、应用,着重探讨了其技术体系及其在农作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基因工程在西藏作物育种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以金荞麦(Fagopyrum cymosum)为供试材料,对211份金荞麦收集系的4个株型相关性状(株高、主茎粗、主茎节数和主茎分枝数)进行了评价,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个株型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1.90% ~ 19.05%。 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主茎粗(0.389**)、主茎节数(0.278**)、主茎分枝数(0.427**)呈极显著正相关,主茎粗与主茎节数(0.521**)、主茎分枝数(0.326**)呈极显著正相关,主茎节数与主茎分枝数(0.563**)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4个株型相关性状综合为3个主成分,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1.82%。系统聚类分析表明,211份金荞麦收集系可划分为7类,其中C1(包括29份供试材料)的株型相关性状较好,主要表现为:株高较高(152.85 ± 5.04)cm、主茎较粗(6.13 ± 0.70)mm、主茎节数最多(14.28 ± 1.50)以及主茎分枝数较多(11.31 ± 1.41),可作为优异的金荞麦种质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8.
高粱产业亟需利用矮化基因实现轻简栽培。株高适当降低,增强抗倒性已成为高粱育种的重要方向。目前已确定了Dw1、Dw2、Dw3和Dw4 4个非连锁独立位点矮化基因,其中Dw1、Dw2和Dw3基因已成功克隆,但其在我国高粱骨干系中的分布情况尚不明确。试验利用PCR结合一代测序技术,检测了40份高粱骨干种质资源Dw1、Dw2和Dw3的基因型。发现了纯合dw1/dw1基因型材料34个;纯合dw2/dw2材料2个;纯合dw3/dw3基因型材料27个;“三矮”基因型材料dw1/dw1;dw2/dw2;dw3/dw3一份(编号30052);初步明确了Dw1、Dw2和Dw3基因在骨干系中的分布情况。表型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的40个品系中,dw1可能对高粱株高降低的贡献较大;dw2作用不明显;Dw3/Dw3纯合型株高略高。试验鉴定评价了高粱骨干系中的株高基因,为矮化育种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三矮”基因型材料30052可用于进一步Dw4基因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9.
常规育种方法是在亚种间或与野生种杂交。而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的育种则可克服常规育种方法所不能克服的不亲和性,从亲缘种、远缘种甚至非植物的生物中将基因转移到作物中。分子生物学家们往往认为转基因生物没多大生态危险,甚至可以消除这种危险,因为转移到作物中的是单基因,而不是一大群基因。直到近来,人们才注意到带有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新性状的新类型可能成为环境的危害(Hoffman 1990)。关于作物基因工程的安全性及应用范围问题已在世界各国引起广泛争论(Pimentel等1989)。 相似文献
10.
作物株型改良的增产效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物株型改良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它的增产作用在于增强抗倒伏能力,增加密度,提高经济系数;降低消光系数,增加叶面积指数;改善群体生态环境,提高光能利用率。今后株型改良除注意形态与机能兼顾外,还应注重茎粗的增加和穗、茎、鞘光合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1.
12.
为研究计算作物系数寻找到简单便捷方法,通过便于测量及具有地域差异性的植株高度来计算作物系数经验公式研究提供一定基础;同时为云南地区马铃薯植株精准灌溉制度提供研究基础及其参考。通过滴灌条件下大田种植马铃薯试验研究方法,试验数据拟合植株高度与FAO-56修正K值、实测K值的模型,分别为四次多项式和三次多项式,马铃薯植株高度与实测作物系数多项式更简单且拟合度更高;分析马铃薯植株高度变化速率最快时期分别与FAO-56修正K值和实测k值最大时期相差天数,为3 d。得出:(1)在今后研究简单作物计算中,植株高度是一个主导因变量,它能解决FAO-56 K值的地域差异性,用植株高度计算K值将会更接近实测K值及其计算式会更简单,为简单方法提供依据。(2)通过FAO-56修正K值研究马铃薯作物需水及其灌溉制度,在灌溉时间上,通过FAO-56计算出来确定的灌溉时间,尤其是在马铃薯需水关键期,应提前3 d进行灌溉。 相似文献
13.
从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逆以及品质改良、改善发育状况、提高光合作用和固氮效率等方面论述了基因工程在作物育种中的具体应用和进展,阐述了基因工程改良作物品种的方法和优点。通过植物基因工程获得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烟草,并开始大面积应用于农业生产,取了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了植物基因工程在作物育种中广阔前景,有望培育出高产优质、集高光效、抗虫、抗病、抗除草剂和抗逆等特性于一体的作物新品种。解决了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效益衰退的三大难题,为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植物花粉发育过程极其复杂,众多基因参与其中并对花粉发育的正常进行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花粉发育的基因工程研究是将花粉发育的分子水平研究和植物个体发育调控研究联系起来的中间环节,有助于全面认识植物花粉发育的机理。综述了植物花粉发育相关基因的分离、表达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利用基因工程创造雄性不育的几种方法,并对今后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矮秆基因对水稻性状控制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7-1988年,测定了13个我国籼粳稻品种的内源吲哚乙酸(IAA)和赤霉素(GA)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我国矮化育种中所用的主要矮源及其衍生的半矮秆品种,其内源GA类物质和IAA的含量都远低于高秆品种的含量,矮秆品种的GA类物质只有高秆品种的70%-80%,而IAA只有高秆品种的20%左右。因此,我国育种家所用的矮性基因,不论是sd-1,sd-g或微效多基因,其所控制的3种性状(株高、分蘖性和叶片着生角)的表达不仅通过前人所述的GA类物质,而且还通过IAA调节,又矮秆品种在一生的各生育期,GA类物质含量都低于高秆者,说明矮生性基因在一生各时期都表达。 相似文献
19.
异源多倍体在作物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概述了近年来植物人工异源多倍体的研究进展,包括人工异源多倍体的类型、诱导方法及其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了利用人工异源多倍体进行农作物品种遗传改良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并对相关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植物基因工程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改良作物品种已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同时也存在着转基因植物环境释放的安全性及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失活、丢失等问题。本文讨论了引起这些问题的原由,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