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敏 《中国种业》2017,(4):46-49
以14个四川盆地宜栽甘蓝型杂交油菜为材料,进行了不同来源的花序生产力大小及其对单株产量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一次分枝花序对单株产量贡献最大,关系最为密切且在品种间变异不大。主花序生产力和一次分枝花序生产力相互促进,二者均对二次分枝花序生产力有一定抑制作用,通径分析表明直接作用一次分枝花序最大,二次分枝花序大于主花序。杂种优势育种时,一次分枝花序生产力作首要考虑的同时,还应重点考虑一次分枝花序在单株产量中贡献程度限度和二次分枝花序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辐射诱变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为材料,用3个不同60co-γ射线剂量(800Gy,1000Gy,1200Gy)辐射处理材料,研究品种辐射前含油量,芥酸,硫苷和硫等成分的含量与辐射后成苗率的相关性及辐射处理对成苗率和M1,M2植株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辐射前种子芥酸和硫的含量与成苗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且表现为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相关系数增加;含油量与成苗率则呈现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表现为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相关系数的负值增加。(2)基因型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的成苗率同一剂量辐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3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在高密度下品质性状与单株产量、群体产量间的关系,以600个甘蓝型杂交油菜组合进行田间试验、考种和品质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含油率平均为49.86%,变幅为41.30%~55.14%,群体产量平均为1 182.78kg/hm2,单株产量平均为4.31g,群体产量、单株产量变异系数大,易受坏境栽培因素影响,含油率等变异系数较小,遗传力较高,不易受坏境条件的影响,适合早代选择;单株产量或群体产量与蛋白质、亚油酸、亚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含油率、油酸、芥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硫甙、棕榈酸及硬脂酸未达到显著水平,与不饱和脂肪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脂蛋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指数、饱和脂肪酸相关不显著,但与二十碳稀酸、芥酸链脂肪酸的相关性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相关性分析可知,随着单株产量及群体产量的提高,首先有利于提高种子的蛋白质与亚麻酸,其次是提高亚油酸、降低芥酸,产量增加虽然对含油率、油酸有一定的负效应,但选育高产、高油、优质油菜新品种仍然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杂交油菜干物质积累、分配及其与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0个四川盆地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分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油菜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大小顺序为粒重﹥茎秆重﹥枝重﹥壳重;不同参试油菜品种相同器官干物质差异较大,就粒重而言,早杂2号最高;高粒重油菜品种茎秆、枝、荚壳较理想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应为10∶12.2∶9.9,其中枝重与粒重正相关最大,所以生物产量是提高油菜子粒重的首要条件,但生物产量差异不大时,茎秆重比例略小于枝重可能更加有利于粒重增加,同时兼顾荚壳重。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不同收获时期对不同生育期油菜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 12 份不同生育期的油菜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于 4 个不同收获时期收获,测定产量、千粒重、含油量、硫苷、芥酸、蛋白质、油酸和亚油酸。结果表明,随着收获期的延长,早熟品种油菜籽产量在 5 月 20 日最低,含油量和油酸含量在 5 月 20 日达到最大;中熟品种产量在 5 月 16 日最大,含油量、蛋白质和油酸含量在 5 月 20 日最大;晚熟品种千粒重和产量在 5 月 20 日最大,含油量、蛋白质含量、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也在 5 月 20 日最大,并且晚熟品种的含油量高于中熟品种,中熟品种的含油量高于早熟品种。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的收获期与产量极显著相关,与含油量、蛋白质和亚油酸等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利用隶属函数法对 12 份油菜不同时期收获的种子产量和品质进行综合评价,表明适当延迟收获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的种子。  相似文献   

6.
稻茬油菜移栽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地稻田移栽油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了确定合理移栽密度,协调稻茬油菜群体与个体之间关系,完善高产创建栽培技术体系,实现油菜再高产,经连续两年试验表明,每亩移栽密度控制在7 000~7 500株之间,双株耙齿型移栽,可充分发挥品种的生  相似文献   

7.
通过油菜品种和密度两因子随机区组试验,得出优质油菜杂选一号,遵油一号和油研七号,显著差异,而各品种栽植密度间呈极显著差异,密度为80000/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加性-显性-母体的遗传模型,分析了7个不同遗传来源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系所配制的完全双列杂交资料。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主要受加性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环境对产量性状有一定的影响而母体效应影响很小。基因效应分析发现y4单株粒重有极显著的加性效应,y3×y4单株粒重有极显著的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油菜为异源四倍体, 基因组结构复杂, 而水稻基因组与油菜基因组具有一定的共线性。本研究利用水稻产量相关基因GS3Ghd7序列信息, 通过同源克隆方法, 获得了甘蓝型油菜的同源基因BnGS3BnGhd7BnGS3有6个外显子, ORF全长666 bp, 编码222个氨基酸。BnGS3蛋白具有水稻GS3四个保守结构域中的VWF结构, 属于A型。BnGhd7含有1个外显子, ORF全长1014 bp, 编码337个氨基酸。BnGhd7蛋白具有N端的B-Box和C端的CCT两个重要的结构域。BnGS3BnGhd7分别位于A2和A10连锁群, 比较测序得到BnGS3的多态性标记brgs-16及BnGhd7的多态性标记brghd-3和ghd7-7, 其中brghd-3与千粒重(P < 0.05)、ghd7-7与株高(P < 0.01)正相关, ghd7-7与开花期负相关(P < 0.05)。上述结果表明, 利用水稻功能基因序列信息克隆甘蓝型油菜的同源基因是可行的, 为油菜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油菜不同品种(系)适应性与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青杂5号、蓝海油3号2个品种的综合农艺性状表现突出,杂种优势强,生长旺盛,抗逆性与适应性强,品质好,产量高,较当地主栽品种分别增产10.06%、9.35%。适宜在海拔2000-2600m高寒山区推广。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分属冬性、半冬性、春性类型的5份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进行了2年试验,比较了不同材料间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差异,分析了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构建了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研究了两类指标在不同年份间的变异。试验结果表明,部分材料间SPAD值差异极显著,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在部分材料间差异极显著,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材料间无差异。甘蓝型油菜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呈正向显著相关,其中与叶绿素总量相关程度最高(r=0.9082),其次是与叶绿素b的相关(r=0.8366)。SPAD值及叶绿素含量年际间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受年际间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探讨在成都地区气候条件下不同熟期甘蓝型油菜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油菜抗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熟期甘蓝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茎秆抗折力和菌核病发病率等与产量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早熟品种产量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果粒数和茎秆中上部抗折力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中熟品种产量与株高、一次分枝高度、单株有效角果数、茎秆下部和茎秆中下部抗折力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早熟和中熟品种主要性状中,单株有效角果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主要性状中,每果粒数对早熟品种产量的间接综合效应最大,中熟品种间接综合效应最大的是茎秆下部抗折力。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早熟品种主要性状分为抗倒性状、株型性状、产量构成性状和抗病性状等4类性状。中熟品种为产量构成性状、株型性状和抗倒性性状等3类性状。研究表明,在四川省自然气候条件下,无论是早熟品种还是中熟品种选育,应在保证产量性状的同时,加强植株株型、抗倒性和抗病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油菜产量及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高产是甘蓝型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产量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本文通过QTL作图分析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以甘蓝型油菜中油821和保604 F1代小孢子培养获得的DH系为作图群体,构建了由20个连锁群组成的,包括251个分子标记( 2个RFLP标记,72个RAPD标记,91个SSR标记,86个SRAP标记)的遗传连锁图(10个标记没有分配到连锁群中)。图谱的平均图距为6.96 cM,共覆盖油菜基因组1 746.5 cM。在此图谱基础上采取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与油菜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有关的QTL共17个。其中控制株高的3个分别位于第4、第9和第10连锁群上,对性状的解释率为9.42%~17.58%;与分枝部位有关的4个分别位于第4、第6和第7连锁群上,其中Bp1 和Bp2 均位于第4连锁群,对性状的解释率为8.13%~15.20%;与主花序有效长有关的3个分别位于第4、第10和第16连锁群上,对性状的解释率为7.49%~23.36%;与一次有效分枝有关的2个分别位于第1、第4连锁群上,对性状的解释率为15.29%~19.58%;与角果总数和千粒重有关的分别位于第4连锁群和第9连锁群上,贡献率分别为17.42%和7.64%;与单株产量有关的3个分别位于第3、第4和第15连锁群,共解释26.60%的表型变异。部分性状的QTL在连锁群上成簇分布,对性状贡献率很大,表现主效QTLs的特点,相应的性状之间也呈显著相关,这表明一因多效或者相关的QTLs之间紧密连锁是性状相关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中与主效QTLs连锁的标记可用于油菜产量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QTL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产量性状是复杂的数量性状, 对种子的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全株总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进行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确定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其遗传效应,可以探讨油菜杂种优势产生原因,提高育种中对产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效率,达到提高油菜产量的目的。在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系1141B和双高恢复系垦C1构建的F2作图群体中,运用SRAP、AFLP和SSR三种标记技术构建了一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共包含244个标记,分布于20个主要连锁群、1个三联体上,图谱总长度为2 769.5 cM。采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Version 2.0统计软件及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油菜单株产量及其3大构成因素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QTLs 16个分布在9个连锁群上,其中第6和13连锁群最多,均有3个。单个QTL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的0.38%~73.34%。对于同一性状,等位基因的增效作用既来自母本,亦源自父本;采用双向方差分析法对位点间互作及其上位性进行分析,检测到26对影响产量构成性状的上位性互作效应QTL,说明油菜基因组中存在大量控制产量的互作位点,油菜产量性状的上位性存在着多效性,上位性互作包括QTL与非QTL位点,其中以非QTL位点较多。一般互作位点的独立效应值较小,而互作的效应值显著增大,且一般超过两位点独立效应值之和。反映了控制产量性状基因的复杂性。上位性是甘蓝型油菜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重要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遗传多样性及其与杂种表现的关系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以3个双低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 22个不同来源的父本品种及其按NCⅡ法配制的66个杂种为材料, 应用AFLP及RAPD标记技术研究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与杂种产量、含油量的关系. 结果表明, 根据遗传距离可将3个自交不亲和系分为2组, SI-1300和SI-1310为一组, SI-1320单独为一组; 父本品种分为5组, 中国品种为1组, 国外品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为了研究甘蓝型杂交油菜角果长度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试验以649个甘蓝型杂交油菜组合进行田间试验、室内考种及相关分析。[结果]结果表明:甘蓝型杂交油菜角果长度平均为6.4596cm,变幅范围4.7184-8.6463cm,角果长度在5~7cm之间的材料占总数比例的96.76%,而平均角果长度≥8cm的材料只占群体比例的1.54%,小于5cm的材料也只占群体比例的1.70%,说明油菜长角果与短角果材料都较少。角果长度与千粒重(r=0.3815)、角粒数(r=0.4324)及单株产量(r=0.2347)呈极显著正相关,角果长度与单株角果数(r=0.0076)呈不显著正相关,说明在选育长角果材料的同时不仅可以提高千粒重、角粒数及单株产量,而且不会降低单株角果数。[结论]由此可知,提高油菜的角果长度,有利于提高油菜产量。  相似文献   

18.
宋丰萍  蒙祖庆 《种子》2018,(1):73-76,87
为揭示西藏高原气候条件下甘蓝型油菜杂交品种选育中性状选择规律,本研究以18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田间鉴定考察,结合回归和通径分析统计,分析甘蓝型杂交组合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参试杂交组合生育期范围125~132d,与西藏主推对照品种的生育期相当,均能正常成熟。18个杂交组合中14个产量高于对照,平均产量增幅1.53%~37.40%。2)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单株有效角果数的增加是杂交组合获得高产的基础,通过育种途径培育一次有效分枝数和二次有效分枝数多的品种可一定程度上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3)单株产量和各农艺性状所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单株角果数和每角果粒数的回归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单株产量密切相关。4)通径分析结果表明,6个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产生正效应,正向直接通径系数的依次顺序为单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茎粗>二次有效分枝数>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其中有效分枝高度、主花序有效长度和千粒重与单株产量负相关,绝对值较小,且通过单株有效角果数对单株产量正效应。综合以上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的比较表明,西藏气候条件下杂交组合的选择,更注重选择植株高大,茎秆粗大,一次有效分枝和二次有效分枝多,营养体繁茂的个体,同时特别注重单株有效角果数多和每角果粒数多的产量构成因素,可以为西藏杂交油菜的选育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1双低杂交新组合华杂4号 华中农业大学利用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1141A和恢复系恢5900配制而成。1998、1999年分别通过湖北省和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4~1996年湖北省多点试验平均2522~2657kg/hm2,比中油821增产15.5%~17.43%。1996年湖北省预备区试平均 2630kg/hm2,比中油821增产12%。1997~1998年区试平均2662kg/hm2,比中油821增产10.18%,居第1位。 优质含芥酸0.39%~1.54%,硫苷22.45~29…  相似文献   

20.
以春性恢复系与半冬性品种(系)杂交后选育的16份新春性恢复系及其4个亲本系[2个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和2个春性甘蓝型恢复系]、2个春性甘蓝型不育系为材料, 利用SSR、SRAP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材料间的遗传差异, 同时利用以上2个春性不育系分别与12个新春性恢复系和1个春性亲本恢复系Ag-5进行NCII双列杂交, 测定其杂种优势及杂种表现。16份新恢复系中除931和帐23外, 其余的14份新恢复系与2个不育系的遗传距离均大于其春性亲本恢复系与相应不育系的遗传距离, 说明导入半冬性品种遗传成分能扩大春性恢复系与不育系间的遗传差异; 配制的26个杂交组合中, 其双亲中不育系所对应保持系单株产量为高亲值的组合有15个, 其中13个组合单株产量超亲优势都强于所对应不育系与亲本恢复系Ag-5所配杂交组合, 说明导入半冬性品种遗传成分可增强甘蓝型春油菜杂种优势; 12个新恢复系分别与2个不育系所配24个组合中18个组合的单株产量都分别超过所对应不育系与亲本恢复系Ag-5所配杂交组合, 说明导入半冬性品种遗传成分能提高甘蓝型春油菜杂种的产量; 新恢复系与2个不育系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均强于其亲本恢复系与相应不育系杂交后代的抗病性, 说明导入半冬性品种遗传成分能提高春性甘蓝型油菜杂交种抗菌核病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 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可能为春油菜杂交育种提供有价值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