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5种变质豆浆中的腐败微生物进行了分离,并对所分离的腐败微生物进行了感官实验,发现变质豆浆中的主要腐败微生物是三株细菌,而酵母、霉菌未检出。以二次灭菌的豆浆为培养基,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三株细菌中的最难杀灭细菌的有效灭菌方法:121℃下灭菌30min,同时添加300mg/kgNisin,该灭菌条件可使豆浆在37℃下贮存30天时细菌菌落未检出,但继续贮存至45天时,细菌菌落数超过100cfu/mL。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在发酵茶饮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发酵茶饮料是一种新兴的保健茶饮料,茶叶经过微生物发酵后品质得到很大的改善。本文就微生物发酵茶饮料的应用研究现状做一综述,并对微生物在茶叶发酵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将不同杀青工艺绿茶原料加工成绿茶饮料,通过对茶饮料高温瞬时灭菌以及37℃、4℃下贮藏7d后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总糖等常规化学成分、儿茶素组分、香气组分以及色差、浊度、感官品质变化的系统研究,明确了不同杀青处理对浸出特性、理化成分含量、风味品质等的影响,提出了饮料用原料茶加工的适宜杀青工艺。  相似文献   

4.
茶饮料加工用水的基本要求及处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军峰 《中国茶叶》2005,27(6):10-11
水是茶饮料加工中最重要的原料之一,通常纯茶饮料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0.20%~0.50%,果汁或果味茶饮料固形物含量在20%以下,因而水在茶饮料中的比重一般超过80%。水质的好坏对茶饮料品质有明显的影响,水中的离子组成及含量、溶氧量、有机物含量,以及水的pH和种类等都会影响茶饮料的色泽、滋味、香气和澄清度等品质。因此,了解茶饮料用水的要求及其选用的处理技术,对保证茶饮料的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无菌检查法应用于无菌或灭菌制品、辅料、缝线、无菌器具及其应作无菌检查的品种。按无菌检查结果为无菌时,由于它即受抽验样本数量的限制,更受生产和灭菌工艺的限制,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它表示的是最终灭菌品种达到了10^-6微生物存活概率的相对意义。  相似文献   

6.
γ线灭菌的辐射源变更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变更管理角度,以辐射源的活度增加为例,说明γ线辐射灭菌中由于辐射源的活度改变或源棒几何排列变化所要满足的基本管理要求,从而达到产品灭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尹军峰  林智 《茶叶科学》2002,22(1):7-13,29
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围绕茶饮料加工中存在的茶汤浑浊、沉淀和香味闷熟、低下等主要问题,从茶叶浸提、过滤、品质保存、灭菌和包装等方面对各种技术方法和工艺技术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根据现状提出今后茶饮料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以纯正、高火香型绿茶为原料的两类茶饮料在高温灭菌前后,分别在37℃和4℃下贮藏7d后,对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总糖等常规化学成分、儿茶素组分、香气组分以及色差、浊度的变化,同时结合色泽、香气、滋味等感官品质进行审评。结果表明,(1)高温式灭菌处理对茶样香气、滋味均有不利影响,易产生熟味或闷味;(2)不同的贮藏方式对香气、滋味的影响差异显著,高火香型茶饮料长时间存放对滋味品质较为不利,宜在短期内饮用;纯正香型茶饮料则可使用低温方式保存,高温易使内质风味显著劣变;(3)低温贮藏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缓解茶饮料色泽的劣变,高温则加速汤色黄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茶饮料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超高压技术应用改进茶饮料风味进行了综述,为萘饮料生产的灭菌工艺提供了一种思路,同时为高压技术应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微生物在茶饮料、茶功能成分以及茶叶废弃物应用进行综述,并提出了微生物在茶叶深加工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