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茶发酵及自控通氧发酵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酵是红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与红茶的品质形成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发酵过程中多酚类、色素、香气、滋味物质的变化及影响,探讨影响茶叶发酵的因素。同时,通过黔湄601、福鼎大白茶、黄观音的发酵试验得出了自控通氧发酵的"遵义红"红茶其综合品质高于自然发酵的红茶,验证了自控通氧发酵技术在红茶发酵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红茶发酵过程生理生化变化及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酵是形成红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其实质是在特定温湿度和供氧条件下,以多酚类酶促氧化形成茶黄素(TFs)、茶红素(TRs)、茶褐素(TBs)等高聚物为核心,同时芳香物质、糖类、蛋白质等品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笔者综述了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β-葡萄糖苷酶和脂肪氧合酶等酶类在红茶发酵过程中主要发挥的功效,以及多酚类、蛋白质、氨基酸、芳香物质和糖类等生化成分在发酵期间的变化规律,概括了液态悬浮发酵、通氧发酵、添加外源物发酵等新型发酵技术,以及温湿度、光照、供氧量等参数的调控和一些辅助工艺在红茶发酵过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通过这些理论研究展望了未来红茶发酵机理的研究内容和发酵设备,为红茶发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加工工艺对红茶品质有重要影响,是红茶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就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四大工序与工夫红茶品质的关系作了综述,分析工夫红茶加工工艺目前研究的细微差别,以期为改进加工工艺、提升工夫红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旨在明确河红茶的风味化学特征及其不同等级品质差异。本研究以不同等级的河红茶为试验材料,采用国标法进行茶叶样品感官审评,测定其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组分、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品质成分的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河红茶中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红茶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鲜醇,汤色橙红明亮,叶底红艳明亮;不同等级河红茶感官品质综合评价表现为河红贡芽(T1、T2)>河红小种(T3、T4)>河红老枞(T5)。不同等级河红茶内含成分差异显著,等级高的红茶茶多酚、氨基酸及儿茶素组分含量都较高,水浸出物含量较低;河红小种一级(T3)的茶黄素、茶红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不同等级河红茶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香叶醇、β-芳樟醇、罗勒烯、2-正戊基呋喃、β-紫罗酮等,部分香气物质随等级下降而相对升高,且是河红茶呈现第二类型红茶香气的关键性物质。本研究初步探明了不同等级的河红茶的风味特征差异,为河红茶风味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工夫红茶发酵适度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借助现代科学仪器分析手段,用科学计量上的品质指标来控制工夫红茶品质的形成,依据形成工夫红茶优良品质的生化变化原理,在工夫红茶发酵过程中用分光光度计在460 nm处定时检测工夫红茶发酵叶茶汤汤色(茶黄素水溶液主色)的变化,依据其变化来确定红茶发酵适度的时间。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与现行的凭感官对发酵叶看叶相、嗅香气等来确定红茶发酵适度的方法相比,本方法实现了以检测发酵叶中与红茶品质成高度正相关的茶黄素含量多少来确定发酵适度的时间,所以该方法比人用感官判定更科学、更准确,产品品质更有保证。用分光光度计定时检测工夫红茶发酵叶茶汤汤色的变化来确定红茶发酵适度,可以解决长期以来依靠人感官判断存在的局限性与模糊性,从而达到稳定、提高产品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发酵和干燥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本文综述了萎凋及发酵过程中温度、湿度、pH值、通氧量、发酵时间和程度等环境因素对红茶发酵品质的影响;采用不同干燥方式和干燥设备,控制干燥的温度、时间、速度和初烘的程度等,可更好的发展红茶的品质,以期能为红茶加工工艺的改进与创新工艺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7.
红茶制造中香气形成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红茶制造中,由于某些工序上的技术不同,所制茶的品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传统红茶与 C.T.C 红茶,从香气上看,传统红茶比 C.T.C 红茶的香气更高,C.T.C 红茶往往带有一种青草气;从香气成分看,传统红茶比 C.T.C 红茶的挥发性成分更多,特别是象沉香醇及其氧化产物等具有花香的香气物质,在 C.T.C 红茶中是比较低的。  相似文献   

8.
张凯农  肖纯 《茶业通报》1994,16(3):28-29
台湾红茶制造张凯农,肖纯(西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台湾是我国优质红茶主要产区。红茶制法与大陆相比有很大差异,比较和认识这些差异有益于改进提高大陆的红茶品质。一、台湾红茶原料台湾除高山地带外茶季从三月始至十一月止,历时九个月左右。全年分:春茶、夏茶、...  相似文献   

9.
“祁门”红茶是中国红茶中品质最好的一种,以具浓强的玫瑰香而驰名。本次研究对“祁门”红茶和锡兰高香茶“Uva”、非高香茶“Dimbula”进行了比较,阐明了“祁门”红茶的香气特征。“祁门”红茶、“Uva”茶和“Dimbula”茶分别来自中国土产畜付产品进出口公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汉中红茶的鲜叶、加工技术规程、理化指标和感官品质要求,系统阐述了汉中红茶加工技术,为汉中红茶标准化加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茶叶全氮量与红茶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继轸  夏涛 《茶业通报》1992,14(3):40-41
茶叶品质检验,迄今国内外一直沿用以实物标准样为依据,以感官评审为主的方法。国内外学者多年来一直试图寻找理化检验来评定茶叶品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工夫红茶是我国独特传统红茶,品质和风格不同于红碎茶。1987年湖南农学院何文斌、施兆鹏等人报道了工夫红茶色泽与品质的关系,并借助费歇尔判别分析,建立了判别函数,对工夫红茶等级与色泽指标的量化及通过色泽鉴别品质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工夫红茶内质要求,香气高锐持久;滋味鲜醇,汤色红亮,叶底红明。只有优质茶  相似文献   

12.
“发酵”是红茶色、香、味形成的重要工序之一。“发酵”条件和技术的控制,对提高红茶品质,关系十分密切。目前我国红茶的“发酵”大多数均是采用人工的室内自然“发酵”,温、湿度及通氧均不能控制,因而“发酵”程度难于掌握适度。广大农村初制厂缺乏“发酵”设备,而是篾箩“渥红”或堆积晒簟变红,常形成叶色枯暗或花青不匀,品质均受到一定影响。为了提高“祁红”品质,实现初制全程机械化生产,于1981~1983年进行了“发酵”机械化的设计与试验。基本摸索了“祁红”进行“发酵”机械化的品质状况及其效率,为今后生产配套及结构改进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安徽红茶是我省自营出口红茶中除去“祁红”以外的全部红茶通称。目前占全省茶叶出口量约30%,占全省出口红茶的87%左右,是我省大宗出口产品之一。一、出口茶品质情况安徽红茶出口品质,总水平比较好。自1984年创牌以来,外商不断增多,出口量年年增长,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远销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好评。但是,从1987年出口品质情况来看,虽然有关部门作了很大努力,但全年对照出口样检验相当率有所下降。出口品质主要存在问题有:高档工夫条索细瘦,嫩茎稍多;中低档工夫条索松扁含片,中段碎茶含量较重,筋梗较多,形成“茶肚”,下段较重;说明净度和整碎问题比较大。叶底摊薄色暗。碎、片、末茶毛衣较多,外形大小欠匀;末茶80孔下较重。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定红茶色素的含量、茶汤色差值并与感官审评评分相结合,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比较红茶色素、茶汤色差与感官审评评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试样感官品质审评总评分与L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a、b、Cab、Sab、ΔE值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红茶色素含量的直线型相关性都不显著;L、Hab值与TR、TF呈正相关,与TB呈负相关;a、b、Cab、ΔE值与TR、TB呈正相关,与TF呈负相关;Sab值与TB呈正相关,与TR、TF呈负相关;TB与L值呈显著负相关,与a、Sab值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赵和涛 《茶业通报》1992,14(2):22-24
祁门红茶,不仅是工夫红茶中珍品,而且也是我国主要外向型出口茶类。该茶品质特点;条形紧细苗秀、色泽乌润、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醇甜厚。尤其是独特芳香深爱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研究表明,祁红由于香叶醇含量特高,故而含有浓郁玫瑰花香。国外称“祁门香”。关于祁红香气形成大都在加工中产生,但与茶树品种,生态环境也是密切相关。本项研究旨在,通过对同一茶树品种,同一制茶加工方法的鲜叶和干茶中芳香物质测定以及实感香气表现,来探讨不同生态自然环境对祁红香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广东省罗坑镇野生型与栽培型红茶香气物质并确定其特异性香气成分, 采用顶空固相微 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芦溪野生红茶、 花蕉岩野生红茶、 上坑野生红茶、 上斜野 生红茶、 奖公茶红茶等的红茶香气组成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在广东罗坑红茶中共鉴定出 66种 香气化合物, 主要种类包含醇类、 酯类、 醛类、 酮类、 烯类和烷烃类等, 其中醇类和醛类是主要的香气物质, 占香气物质的 70%以上。香气化合物中香叶醇、 苯甲醛、 β-芳樟醇和水杨酸甲酯是 4种最主要的成分, 加上苯乙醛、 脱氢芳樟醇及β-紫罗酮共同组成野生红茶的主导香气成分; 其中苯甲醛是特异性香气成分, 也是杏仁香气特征的重要体现。感官审评的结果与香气物质的分析结果一致。罗坑野生红茶杏 仁香特征明显, 带甜香。  相似文献   

17.
黄建琴 《茶业通报》2003,25(3):122-123
本项研究探讨了不同加工工艺对祁红品质成分形成的影响,并与肯尼亚、斯里兰卡红茶品质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加工方式加工的祁红,其TF、TR总量及其TFS含量有较大差异,CTC祁红的TF总量大幅度高于工夫祁红,尤其是TFS中的TF4,是工夫祁红的2倍多;与肯尼亚、斯里兰卡红茶品质成分比较分析表明,CTC祁红的TFS含量仍然比肯尼亚、斯里兰卡红茶低较多,但其中TF4的含量则与肯尼亚、斯里兰卡比较接近。无论是工夫祁红还是CTC祁红,其儿茶素总量均大幅度高于肯尼亚和斯里兰卡红茶。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氮、磷肥施用量较高,氮代谢比较旺盛的茶园中,使用稀土能明显提高红茶品质,主要原因是多酚类含量的增加,使红茶的色、香、味和叶底均得以改善。稀土似乎是通过强化碳代谢达到以上目的。对氮代谢似有一定的消极作用。稀土配用钾素可以缓解稀土对氮的抑制,提高持嫩度,更有利于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19.
红茶萎凋中鲜叶理化变化及工艺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首道工序,对红茶品质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和萎凋环境的变化,鲜叶发生一系列物理状态转变和化学成分变化。文章阐述了红茶萎凋过程中鲜叶发生的主要物理特性和酶活性、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等主要化学特性变化,重点分析了温湿度、萎凋时间及光照等主要技术因子对于萎凋效果的影响,同时介绍了国内主要萎凋工艺技术和新型萎凋设备及技术。分析表明萎凋过程中鲜叶细胞变化趋势的研究,将是今后红茶萎凋基础性研究的趋势;有望通过各种检测技术可以将萎凋中鲜叶的感官信息转变成量化指标来对萎凋程度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市场多样性需求,以及充分利用红茶、青梅营养价值,以红茶、青梅为原料研究红茶梅蜜饯加工工艺,以制品的形态、色泽、适口性和滋味为评价指标,研究糖渍浓度、红茶添加量、柠檬酸浓度、煮渍温度、煮渍时间等因素对制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糖液浓度为60%、红茶添加量为2.5 kg/100 kg、柠檬酸浓度为1.5%、煮渍温度为100℃、煮渍时间90 min时,制得红茶梅蜜饯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