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影响细菌生物被膜(BF)的形成条件,本研究采用BF体外定性观察和定量粘附性检测两种方法对1株野生禽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在不同环境(培养时间、培养基类型、引导载体类型、营养条件)下产生BF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野生禽致病性E.coli其宿主体外BF最适形成条件是培养时间为48h,培养基为5%TSB、引导载体为平底96孔聚苯乙烯微孔板(美国Corning Costar)。其生长周期为8h时开始起始粘附、24h形成若干微菌落、36h微菌落粘连、48h形成完整的BF、72h细菌脱落开始下一轮的BF生长。糖分和适量的无机盐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BF的形成和被膜内细菌的粘附性提高。该研究表明禽致病性E.coliBF的形成周期,并为抑制其形成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大肠杆菌引起消化道反复难治性感染的重要因素。大肠杆菌形成生物被膜后使感染易于慢性化、控制困难,具有高度耐药性的同时还能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和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营养限制、渗透障碍、表型结构学说等。现就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耐药机制及其防治策略等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内蒙古地区犊牛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及其耐药情况,试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和PCR方法对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采用改良结晶紫染色法和激光共聚焦倒置显微镜鉴定法,确定犊牛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情况,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分离菌株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统计耐药谱型。结果表明:本次试验共分离鉴定得到51株大肠杆菌。在51株大肠杆菌分离株中,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形成能力中等、形成能力弱和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菌株分别占比25.5%(13/51)、17.6%(9/51)、25.5%(13/51)和31.4%(16/51)。分离菌株对甲氧苄啶、磺胺嘧啶、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分别为90.2%、78.4%、84.3%、68.6%、68.6%;对米诺环素、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68.6%、88.2%、86.3%、100%;耐10种药物以上的大肠杆菌分离株中,生物被膜阳性菌株占比76%,而生物被膜阴性菌株仅占24%,其中生物被膜阳性分离株的耐药谱型要广于生物被膜阴性分离株。说明内蒙古地区犊牛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阳性分离菌株流行,51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对20... 相似文献
7.
8.
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xPEC)是一种重要的病原菌,近年来其对畜牧业(猪、禽、牛羊)、食品业和人类健康的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多重耐药性和生物被膜形成更增加其防控难度。生物被膜在细菌抗逆生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与细菌的致病性、耐药性、免疫逃逸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毒素-抗毒素系统也普遍存在于细菌的基因组中,调节细菌的不同生理活动。本研究通过缺失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毒素-抗毒素系统yafON基因,发现yafON毒素-抗毒素系统缺失可以引起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为解析毒素-抗毒素系统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的初步机制和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猪霍乱沙门氏菌C78-1株Δcrp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自杀性质粒介导的等位交换技术构建猪霍乱沙门氏菌C78-1株的crp基因缺失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首先以猪霍乱沙门氏菌C78-1基因组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出crp基因上下游片段(1 048和1 743 bp),并分别将其克隆入自杀性质粒pRE112上,构建含缺失320 bpcrp基因的重组自杀性质粒pREΔcrp。运用重组自杀性质粒介导的等位交换技术,两步法筛选C78-1的Δcrp缺失株。进一步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缺失株的血清型与亲本菌株C78-1一致,且能够稳定遗传缺失的crp基因,但其生化特性和生长速度与C78-1相比发生明显改变,小鼠致死性试验结果表明其毒力较C78-1降低约750倍。以上结果均证实,作者成功构建了猪霍乱沙门氏菌C78-1株的crp基因缺失突变株,缺失株遗传稳定,毒力显著降低,为进一步开发猪霍乱沙门氏菌的弱毒疫苗菌株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兽医杂志》2020,(1)
为分析包头地区仔猪源致泻性大肠杆菌进化分群情况、生物被膜形成能力(BF)及耐药性情况。试验采用PCR法、结晶紫微孔板法和K-B药敏纸片法对48株仔猪源致泻性大肠杆菌进行进化分群、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48株仔猪源致泻性大肠杆菌中以B2群和D群流行为主,分别占分离菌株的35.4%和25.0%;48株仔猪源致泻性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新霉素等7种药物耐药率在58.3%以上,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在11.9%~31.3%;48株仔猪源致泻性大肠杆菌中强形成膜能力菌株有20株、中形成膜能力菌株有16株、弱形成膜能力菌株有7株、不形成BF菌株的有5株,分别占分离菌株的41.7%、33.3%、14.6%、10.4%。经分析,48株仔猪源致泻性大肠杆菌的BF形成能力与多黏菌素、新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氨苄西林、阿莫西林7种药物耐药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试验为临床中合理用药及该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生物被膜和奶牛乳房炎的病因进行阐述,分析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奶牛乳房炎的发生和治疗的关系,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inlK基因对Lm90SB2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及其生物被膜与消毒剂抗力的关系,以期为有效防控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提供参考。【方法】 以单增李斯特菌Lm90SB2为试验菌,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单增李斯特菌F2365 inlK基因序列(登录号:AE017262),应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用于扩增inlK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片段及验证缺失株的特异性引物,以同源重组技术构建inlK基因缺失株,并通过旁外侧引物运用PCR方法进行缺失株检测。将标准菌株Lm90SB2和构建的缺失株分别培养8、12、24、48 h后进行结晶紫染色,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变化,并用酶标仪测定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用含3 g/L卵磷脂+3 g/L吐温80的PBS溶液和含10 g/L卵磷脂+20 g/L吐温80的PBS溶液作为新洁尔灭消毒剂的中和剂,含5 g/L硫代硫酸钠+5 g/L卵磷脂+20 g/L吐温80的PBS溶液和含10 g/L硫代硫酸钠+30 g/L卵磷脂+20 g/L吐温80的PBS溶液84消毒剂的中和剂,设消毒剂+菌悬液、消毒剂+菌悬液+中和剂、中和剂+菌悬液、消毒剂+中和剂+菌悬液、稀释液+菌悬液(阳性对照)、稀释液+中和剂+培养基(阴性对照)6个试验组,进行中和剂的筛选,并检测不同浓度新洁尔灭(1∶15、1∶30)和84消毒剂(1∶50、1∶100)分别作用1、5、10、20 min时对2株菌的灭菌率。【结果】 PCR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缺失株Lm90SB2ΔinlK,且inlK基因的缺失导致Lm90SB2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P<0.01);含3 g/L卵磷脂+3 g/L吐温80的PBS溶液构成的中和剂可有效中和新洁尔灭消毒剂,5 g/L硫代硫酸钠+5 g/L卵磷脂+20 g/L吐温80的PBS溶液可有效中和84消毒剂。不同比例的新洁尔灭(1∶15、1∶30)和84消毒剂(1∶50、1∶100)消毒剂在1、5、10 min对Lm90SB2ΔinlK株的灭菌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m90SB2株(P<0.05;P<0.01),且在20 min时灭菌率均为100%。【结论】 inlK基因的缺失导致Lm90SB2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且对消毒剂抗力减弱。 相似文献
13.
《现代畜牧兽医》2021,(9)
试验以55株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晶紫染色法分析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应用PCR技术检测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所携带的耐药基因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结果表明,5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34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强,17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弱,4株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55株细菌中17株(31%)携带mec A耐药基因,1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为9个ST型,均属于已发现的ST型,其中ST97和ST398为优势株。上述来源相近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型后,基本位于ST97和ST98两个大簇,说明该地区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细菌型别相对较集中。生物被膜相关基因Ica A、Ica D、Ica R、Eno、Atl、aap、Bap和sig B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44%、36%、27%、89%、60%、42%、18%和25%。研究表明,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强的菌株均携带多个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说明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可能是受多个基因共同调节。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双组份系统cpxR基因缺失对大肠杆菌临床分离野生株E41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培养条件与其生物被膜(BF)形成能力的关系及黄芩苷对BF的清除作用,本研究以野生株E41、缺失株E41ΔcpxR、回补株E41ΔcpxR/pcpxR为对象进行试验。比较3株菌的生长特性,结果显示三者生长曲线无显著性差异。比较3株菌的运动性,结果显示E41ΔcpxR的游泳运动和群集运动能力弱于野生株及回补株。采用平板计数检测3株菌的抗鸡血清杀菌能力,结果显示E41ΔcpxR株抗鸡血清杀菌能力弱于野生株及回补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与野生株和回补株相比,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对缺失株的MIC降低1/2,但氟苯尼考对其MIC升高了2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不同成膜载体和培养温度对BF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3株菌均在硅胶载体上的BF形成能力最强,但25℃条件下适于E41和E41ΔcpxR/pcpxR株BF的形成,37℃条件下则更适于E41ΔcpxR株BF的形成。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黄芩苷对BF的清除作用,结果显示,不加黄芩苷的空白对照组,E41和E41ΔcpxR/pcpxR株在试验起始... 相似文献
15.
16.
《畜牧与兽医》2015,(9):26-30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是危害养禽业发展的重要病原之一。本试验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APEC IMT5155唾液酸酶基因sia K1缺失株和互补株,系统比较其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生长曲线测定表明,缺失株比野生株和互补株生长速度加快,而野生株和互补株的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表明,sia K1缺失导致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减弱,而互补株可恢复至野生株水平,说明sia K1基因缺失可影响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速度及生物被膜的形成。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sia K1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桂皮醛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生物被膜(BF)的形成及其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牛津杯法分别检测桂皮醛对3株BF强阳性(E-39、E-40、E-41)和3株中等阳性(E-27、E-30、E-42) APEC的抑菌圈,分析桂皮醛对APEC的抑菌活性;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桂皮醛对上述6株APEC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根据该结果,进一步采用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测定MIC、1/2 MIC和1/4 MIC桂皮醛对6株APEC BF形成能力的抑制作用;采用q PCR法分别检测1/2 MIC和1/4 MIC桂皮醛对6株APEC BF形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桂皮醛对6株APEC的抑菌圈直径为16.12±0.13 mm~23.80±0.23 mm;桂皮醛对BF强阳性和中等阳性APEC菌株的MIC均为256μg/m L;BF形成能力的检测结果显示,与未用桂皮醛处理的APEC相比,MIC、1/2 MIC和1/4 MIC的桂皮醛均极显著抑制上述6株APEC BF的形成(P<0.01),且该抑制作用与桂皮醛的浓度呈正相关;经1/2 MIC和1/4 MIC桂皮醛处理3 ...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广州、成都两地宠物源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耐药情况,为指导宠物临床用药和耐药性监测提供依据,研究采用改良结晶紫半定量方法对300株宠物源性大肠杆菌进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同时采用NCCLS微量肉汤稀释法对之进行头孢噻呋、庆大霉素等14种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MIC值测定。结果表明:广州、成都两地宠物源性大肠杆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均以中等和弱成膜能力表型为主,分别占两地分离菌株总数的93.3%和87.2%;广州、成都两地的分离菌株对14种兽医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多西环素、利福平、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氟苯尼考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均超过50.0%。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分别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改良结晶紫法对65株文昌鸡源大肠杆菌进行15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检测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鉴定,以了解海南文昌鸡源大肠杆菌耐药谱型和生物被膜表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65株文昌鸡源大肠杆菌中89.23%具有多重耐药现象,64.62%具有交叉耐药现象;81.54%的菌株具有不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只有18.46%的菌株无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本试验结果表明,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菌株大都表现出多重耐药性,但交叉耐药性与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菌株相差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通过自杀性质粒介导的细菌同源重组技术,构建鼠伤寒沙门菌SL1344株的crp基因缺失疫苗候选菌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首先构建含缺失321bp crp基因的重组自杀性质粒pREΔcrp,然后利用重组自杀性质粒介导的等位基因交换技术,两步法筛选SL1344的Δcrp缺失株,用PCR鉴定结果表明该缺失株构建成功。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缺失株ΔcrpSL1344保留了亲本菌株SL1344的血清型1,4,5,12:i:1,2,且能够稳定遗传缺失321bp的crp基因;但是,与亲本株SL1344相比,其生化特性发生明显改变,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缺失株ΔcrpSL1344口服感染1日龄雏鸡的LD50为7.40×109 CFU,毒力较亲本株SL1344降低32 456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SL1344株crp基因缺失株构建成功,且遗传稳定,毒力明显降低,为进一步将其开发为鼠伤寒沙门菌弱毒疫苗候选菌株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