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三黄连合剂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预防作用,通过给罗非鱼投喂添加含中药复方提取物"三黄连合剂"的饲料,观察中药复方提取物对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罗非鱼保护作用,并以氟苯尼考作为抗生素药物对照。结果表明,给药组罗非鱼攻毒后死亡率明显小于感染不给药对照组。30 m L/kg、60 m L/kg、120 m L/kg"三黄连合剂"添加组、0.05 g/kg氟苯尼考添加组的罗非鱼死亡率分别为低于对照组的25(p0.05)、25(p0.05)、33.33(p0.01)和45.83(p0.01)个百分点;保护率分别为26.08%、34.78%、47.82%和26.08%。其中以120m L/kg添加剂量保护效果较好,30 m L/kg"三黄连合剂"保护效果与0.05 g/kg氟苯尼考相当。本试验结果说明,三黄连合剂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从临床症状、疗效评价、死亡率和保护率等方面探索三黄连散对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预防效果的量效关系并据此进行剂量筛选。将210尾罗非鱼随机分为7组(即1.67 g/kg剂量组、3.30 g/kg剂量组、6.60 g/kg剂量组、13.20 g/kg剂量组、26.40 g/kg剂量组、无乳链球菌感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0尾鱼。各剂量试验组饲喂含不同剂量三黄连散的饲料,无乳链球菌感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并于第8天,各剂量试验组和感染组腹腔注射浓度为5.40×107CFU/mL的无乳链球菌菌液,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灭菌生理盐水。结果表明:攻毒后12 h,感染对照组和剂量组都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并伴随急性死亡。感染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始终保持较高分值,不同剂量药物组评分均低于感染对照组,13.20 g/kg剂量组和26.40 g/kg剂量组评分呈现出平稳且下降的趋势。无乳链球菌感染对照组的罗非鱼死亡率为73.33%,1.67 g/kg剂量组、3.30 g/kg剂量组和6.60 g/kg剂量组死亡率与感染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而13.20 g/kg和26....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探讨三黄连合剂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预防效果,试验将健康无感染的罗非鱼900条随机分为3组,每组300条,分别为不处理对照组(不给药对照)、受试药物组(在饲料中添加三黄连合剂40mL/kg饲料,连用7d)及对照药物组(在饲料中添加三黄散0.5g/kg体重,连用7d),用药后第7d随机抽取30条罗非鱼检测各项指标,并于第8d同居感染无乳链球菌,观察7d,以感染临床症状评价结合药物保护率综合评价三黄连合剂的预防效果。结果显示,连续给药7d后,各组之间罗非鱼生长性能、血液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未见明显毒副反应。依据建立的同居感染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模型,结合临床症状评分及保护率统计,发现三黄连合剂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感染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本试验表明,三黄连合剂(40mL/kg),拌饵投喂罗非鱼,连用7d,安全性好,且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具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开展三黄连散对人工感染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预防效果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以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3.2 g的三黄连散为推荐剂量,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设立三黄连散试验组、中药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个组,每组300尾罗非鱼,连续用药7 d后,每组随机取30尾,测定增重率、器官指数、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用药后第8天,采用同居感染的方法感染鱼群,于感染后第14天计算保护率。结果表明,给药7 d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三黄连散试验组罗非鱼的增重率明显提高,器官指数和多项肝脏抗氧化指标均明显升高,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总体无明显异常,预防无乳链球菌感染的保护率为43.67%。综上提示,三黄连散能够提高罗非鱼机体抵抗力,降低无乳链球菌感染罗非鱼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为开发三黄连散于水产养殖防治细菌性疾病的应用,通过常规检查和PCR技术对试验菌株进行罗非鱼无乳链球菌鉴定后,检测三黄连散对该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试验菌株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血清型为Ia型、II型、dIts型。三黄连散对该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5.625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31.25mg/mL;1/2×MIC和1×MIC能抑制对数生长期的菌体分裂,2×MIC能抑制细菌进入对数生长期。本研究表明:三黄连散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有良好的体外抑菌效果,可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探讨大鼠长期口服三黄连散的亚慢性毒性作用。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三黄连散低(2.5 g/kg·BW)、中(5.0 g/kg·BW)和高剂量组(10.0 g/kg·BW),每组20只,雌雄各半,采用混饲给药的方式连续给药30 d,每日观察临床表现,记录体重和饲料消耗量,停药后继续观察7 d。分别于给药后30 d和停药后7 d进行血液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和脏器解剖学、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给药期间和停药后,各试验组大鼠未出现中毒和死亡情况,临床症状、解剖学检查等均无异常变化,脏器指数、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均无异常;血液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该药物无毒副作用,仅见高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和饲料消耗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三黄连散给大鼠连续饲喂30 d未见明显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鱼腥草散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预防作用。本试验选取罗非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90尾。其中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第2组、第3组、第4组、第5组和第6组为试验组,分别在日粮中添加5 g/kg、10 g/kg、20 g/kg、30 g/kg、40 g/kg鱼腥草散进行投喂,连续喂养35天后,进行生长指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免疫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测定;第36天进行攻毒试验,从第1组中随机挑选60尾罗非鱼分为空白对照组30尾和感染对照组30尾,分别从第2组、第3组、第4组、第5组和第6组随机挑取30尾罗非鱼做为药物1组、药物2组、药物3组、药物4组和药物5组,除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0.2 mL生理盐水外,感染对照组和5个药物组罗非鱼腹腔注射菌液0.2 mL浓度为1.51×108CFU/mL的无乳链球菌菌液,连续观察7天。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鱼腥草散能够显著(P<0.05)提高罗非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脏指数及血清中酸性磷酸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与感染对照组相比,药物5组的攻毒保护率最高。本研究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8.
采用牛津杯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本草乳炎清散抑菌圈、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利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小鼠棉球肉芽肿试验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观察本草乳炎清散的抗炎作用。结果表明,本草乳炎清散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的MIC分别为0.062 5、0.125、0.062 5g/mL,MBC分别为0.125、0.250、0.125g/mL;本草乳炎清散(0.50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2.83、21.60、24.51mm,均大于20mm,极敏感。本草乳炎清散高、中、低剂量组耳廓肿胀抑制率分别为39.74%、36.78%和28.84%,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高、中剂量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低剂量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本草乳炎清散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肉芽肿增生抑制率分别为53.53%、51.69%和35.89%,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高、中、低剂量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本草乳炎清散高、中、低剂量组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抑制率分别为51.06%、46.81%和34.04%,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高、中剂量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低剂量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本草乳炎清散对奶牛乳房炎3种主要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具有显著的抗炎效果,并且两种抑制效果在一定范围内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体质量为(100.0±10.0) g的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设置生长最适宜组(28℃)和高温应激组(35℃)2个处理水平,暂养7 d后分别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统计累计死亡率,并于细菌感染后24、48、72、96、120 h,采集组织检测HSP70基因表达水平,探讨高水温下无乳链球菌感染罗非鱼过程中HSP70的作用机制,为制定控制无乳链球菌病的合理策略提供数据支撑。试验结果表明,LD50攻毒试验中,28℃组试验尼罗罗非鱼在感染后48 h内没有死亡,感染120 h的累计死亡率为20%;而35℃组试验罗非鱼在感染24 h后累计死亡率就达到13.3%,在感染120 h后累计死亡率达到53.3%。各组织中,HSP70基因的表达随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鳃中24 h的表达量为最高,鱼脾、肠和肝中48 h的表达量为最高。说明水温35℃组无乳链球菌感染的罗非鱼累计死亡率显著高于28℃组,水温28℃组和35℃组的HSP70基因的表达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三黄连合剂对动物的安全性,采用大鼠进行长期毒性试验。设三黄连合剂20 g/kg、10 g/kg、5 g/kg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连续给药30 d,观察给药期间和停药后7 d大鼠的临床表现,于停药后第1天(试验第31天)和停药后7 d(试验第38天)分别进行腹主动脉采血,用于血常规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同时剖检并采集大鼠实质性脏器计算脏器指数及制作石蜡组织切片。结果显示,三黄连合剂高、中、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除个别指标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未见与药物有关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三黄连合剂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三黄连散(SHLP)体内和体外抗炎效果,体外试验采用CCK-8法筛选三黄连散对RAW264.7细胞安全浓度,同时建立LPS诱导RAW264.7细胞的体外炎症模型,以评价药物效果;体内试验用二甲苯诱发小鼠急性炎症模型,测定小鼠耳郭肿胀度、脏器指数及小鼠血清TNF-α、IL-1β、IL-6、IL-8和COX-2含量。结果显示,三黄连散对RAW264.7细胞的安全浓度为50 μg/mL;高、中、低剂量的三黄连散能不同程度降低细胞IL-8、TNF-α、IL-β、COX-2的分泌水平(P<0.05,P<0.01);高剂量的三黄连散能极显著降低细胞上清液中NO的分泌水平(P<0.01);高、中、低剂量的三黄连散均可极显著降低模型小鼠耳郭肿胀和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IL-8、TNF-α和COX-2分泌水平(P<0.01);不同浓度三黄连散对小鼠脏器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表明,三黄连散体内外抗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构建一种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和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的双重荧光PCR检测方法,根据筛选的海豚链球菌LysR基因和无乳链球菌Sip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优化反应浓度和退火温度,建立标准曲线,分析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最后进行方法的初步应用。结果显示:当无乳链球菌引物和探针浓度分别为0.20和0.16μmol/L,海豚链球菌引物和探针浓度分别为0.20和0.32μmol/L,且退火温度为53℃时,建立的双重荧光PCR方法荧光曲线标准,线性关系线良好,有较高的扩增反应效率;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最低检测限分别为29.6和10.7 CFU/mL,与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和其他8种常见的水生动物疫病病原体无交叉反应,重复变异系数均小于2%;临床样品及人工污染样品检测结果与细菌分离鉴定方法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罗非鱼链球菌双重荧光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同时对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进行检测,为罗非鱼链球菌病的临床诊断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无乳链球菌是导致罗非鱼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菌。为探讨裸花紫珠颗粒对无乳链球菌体外抑菌活性,采用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裸花紫珠颗粒对无乳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同时进行标准无乳链球菌和临床分离无乳链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裸花紫珠颗粒对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0.000 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20.000 mg/mL;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临床分离株无乳链球菌对四环素、环丙沙星、氟苯尼考的敏感性降低。该结果为下一步开展裸花紫珠对罗非鱼临床保护试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近年来中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流行特征,本研究通过PCR扩增和测序等方法对2007年~2016年分离纯化得到的263株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进行菌毛岛屿和血清型分型分析。菌毛岛屿分型结果显示:263株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可分为两种菌毛岛屿类型:PI-2b型(40株)和PI-1+PI-2b型(218株),其中PI-1+PI-2b型无乳链球菌是主要的流行菌株,占总数的82.9%。其余5株无乳链球菌的菌毛岛屿基因缺失,不含菌毛岛屿。分子血清型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的无乳链球菌分为两种血清型:Ia型258株(98.1%)和Ib型5株(1.9%)。所有Ib型无乳链球菌的菌毛岛屿均有缺失,仅含有2b-AP1基因。进一步分析表明,Ia-(PI-2b)型无乳链球菌是2011年之前主要的流行株型,而Ia-(PI-1+PI-2b)型无乳链球菌为近6年来广泛流行的株型。Ia型是我国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最流行的分子血清型,同时PI-2b是最重要的菌毛岛屿(98.1%)。本研究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流行病学和疾病防控提供调查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评价三黄连散对罗非鱼的安全性,选择150尾健康的罗非鱼,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和1、3、5、10倍推荐剂量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鱼.试验期14 d.三黄连散拌料连续给药7 d,分别于第8 d和第15 d检查各组器官指数、血液生理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脾组织病理学的变化.结果显示,各组的器官指数均无...  相似文献   

16.
广西罗非鱼主养区致病性链球菌及其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致病性无乳链球菌在广西罗非鱼主养区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对广西各地区发病罗非鱼进行现场采样,以常规方法从患病罗非鱼的脑、心脏和肝脏等组织分离细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以API 20 Strep和16S rRNA分别对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K-B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的耐药性。调查结果,从广西8个市12个县/区采集的672个罗非鱼病样中,有30个病样共检出致病性强的革兰氏阳性球菌30株,参考株总检出率4.46%,百色市和来宾市的病样中未分离到革兰氏阳性球菌;经鉴定,分离到的30株球菌均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与无乳链球菌(S.agalactiae)参考株JF423947、JQ039375、KF111315和JQ99015616SrRNA核苷酸的同源性最高(98.5%~100%);28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所有菌株敏感的药物只有盐酸沙拉沙星1种,对所有菌株耐药的药物有磺胺-6-甲氧嘧啶(钠)、磺胺对甲氧嘧啶和复方磺胺嘧啶3种。  相似文献   

17.
为了建立一种具有良好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和准确性的,能够检测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ELISA方法,试验首先进行了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ScpB基因的克隆及其蛋白的表达和纯化,然后以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罗非鱼待测血清作为一抗、抗罗非鱼IgM单克隆抗体2C10作为二抗、羊抗鼠IgG-HRP作为三抗建立间接ELISA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条件(抗原包被质量浓度、一抗稀释度、抗原包被条件、封闭液、一抗作用时间、二抗作用时间)优化,最后确定该方法的临界值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和符合性试验。结果表明:纯化后的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ScpB蛋白大小为104.6 ku,与预期大小一致,可被罗非鱼IgM抗体特异性识别;建立的IgM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最佳抗原包被质量浓度为0.1μg/mL,最佳一抗稀释度为1∶5,最佳抗原包被条件为4℃、12 h,最佳封闭液为5%脱脂乳,最佳一抗作用时间为2 h,最佳二抗作用时间为0.5 h;临界值上限为0.456,临界值下限为0.377;批内变异系数为3.349%~5.272%,批间变异系数为2.793%~5.902%,均低于10.000%;仅可检测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阳...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立快速有效的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早期诊断方法以便服务于及时疫情预警,试验通过双抗体夹心ELISA法确定罗非鱼不同组织(血液、脑、肝、头肾和脾)无乳链球菌阴/阳性临界值后,对感染无乳链球菌不同感染剂量(50cfu/m L、100cfu/m L、200cfu/m L和400cfu/m L)、不同感染时间(12 h、24 h、48 h、72 h、96h、120 h、144 h、168 h)罗非鱼的不同组织样品中的病原抗原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双抗体夹心ELISA法确定脑、头肾、肝、脾及血清中抗原的阴/阳临界值分别为:0.192、0.198、0.196、0.173和0.163;感染后12 h处理组脑组织OD450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除24 h外感染组头肾组织OD450值远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时间依赖性(P<0.01);感染后24 h肝组织OD450值达到峰值,96 h恢复正常值;感染后12 h,脾脏组织OD450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后12h血清OD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家兔为试验动物,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和预防给药模型,以探讨土鳖虫预防高脂血症的作用机理。试验周期为40 d,将试验动物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和高、中、低3个剂量的预防给药组。预防给药组分别给予含不同剂量土鳖虫的饲料(0.4 g/kg、0.2 g/kg、0.1 g/kg)预防给药40 d。通过对家兔血清的血脂水平[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各组家兔肝脏中载脂蛋白E基因(Apo E)、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LDL-R)2个基因的表达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鳖虫粉可以调节血脂,对高脂血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高剂量组的(0.4 g/kg)预防效果最好,中剂量(0.2 g/kg)次之,低剂量(0.1 g/kg)最差。  相似文献   

20.
为验证慢呼宁口服液对鸡慢性呼吸道病的治疗效果,将21日龄三黄肉鸡按常规方法随机分为6组,每组30只,分别为:慢呼宁口服液高、中(相当于推荐剂量)、低剂量组及镇喘散对照组、感染对照(感染不给药)组、健康对照组,除健康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鸡均进行鸡毒支原体的人工感染。各药物治疗组连续给药7 d,停药后继续观察14 d,分别对其临床疗效、平均增重与病理变化等进行观察与评价。结果显示慢呼宁口服液高、中剂量组对感染鸡有明显的疗效,能明显降低血清抗体反应阳性率,气囊损伤减少率达90%以上,试验鸡的鸡毒支原体抗体阳性检出率为10%、20%,平均增重分别为596.1和661.3 g。而镇喘散对照组在气囊损伤减少率(82.5%)和平均增重方面较慢呼宁口服液中、高剂量组小,而鸡毒支原体抗体阳性检出率(30%)则较高。结果表明,慢呼宁口服液对鸡慢性呼吸道病有较好的防制效果,其作用优于镇喘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